岱嵩今昔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80
颗粒名称: 岱嵩今昔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1514-1518
摘要: 本文记述了岱嵩村在改革开放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包括生产工具更新、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五通”,以及村庄环境和社会治安的改善。岱嵩渔民解除了极左路线枷锁,以主人翁的聪明才智建设家园,促进了生产力和渔民收入的提高。路通后,岱嵩经济繁荣发展,吸引了商贩云集购买海产品,促进了渔货增值。如今,岱嵩人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的挑战和机遇。
关键词: 漳浦县 经济发展 改革

内容

岱嵩村位于佛昙镇佛昙湾海域东部的出海口,原先是一个海岛,现因陆岛公路的建成已成为半岛。原面积0.26平方公里,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海岛,现已扩大到0.62平方公里。全村人口912户、3508人,没有耕地,是全县唯一的纯渔业村。
  笔者是土生土长的岱嵩人,亲身经历和耳闻目睹了岱嵩解放前后以及改革开放前后几十年的巨大变化。前二年退下领导职务后,曾想过写一篇有关岱嵩新貌之类的材料,以表达对家乡的感慨之情。但由于才疏学浅,恐怕难以尽述岱嵩改革开放以来的业绩。几个月前,笔者被邀请参与了县政协组织的民营企业调研,逢陈桂味副主席组写反映我县老、少、边、岛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成就的资料,载入政协文史资料,要我写一篇关于岱嵩海岛面貌变化的文字,杨国华主席也很关心这件事,要我抓紧写好这篇文章,我只好勉为其难。为了获取最新资料,我于11月11日回到久别的岱嵩。
  回到岱嵩,住在侄女最近才乔迁的位于环岛西路的三层楼别墅。当晚6点多钟,几位儿时的好友闻讯来到我的住处,我们在三层楼阳台上品茗聊天,在一起坐谈的村支部书记杨金奎就接二连三地接到外海打回的电话,报告“大铅绫”作业喜获丰产,当天全村捕到马交鱼300多担,值50多万元,其中杨克惠渔船捕到100担,值17万元。当大家沉浸在丰产喜悦中时,夜幕已经降落,这时,全村的华灯辉映,全岛一片灿烂,使我沉醉在故乡诱人的夜景之中:一盏盏路灯照耀着满潮的海水,银光闪亮;一幢幢别墅楼房鳞次栉比,错落有致;一艘艘满载归来的渔船冲破晶亮的碧波,如犁银田;一辆辆从四面八方涌来购买鱼货的小货车、摩托车如车水马龙,来往穿梭;一摊摊边挑捡海产边讨价还价的渔民和商贩,熙熙攘攘,热闹非凡。从这如影如幻的渔港夜景,可以窥见岱嵩兴旺发达的新貌。
  当乡亲们问明我这次回家乡的意图后,大家七嘴八舌,话题也就从“岱嵩新貌”说起:
  20多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风吹进了岱嵩岛,党的富民政策像甘泉雨露沁入久旱逢雨的岱嵩渔民心田,广大渔民解除了多年来套在身上的极左路线枷锁,伸开臂膀,迈开大步,以主人翁的聪明和才智建设自己的幸福家园。在这20多年的时间内,其变化是巨大的,具体说来有五大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岱嵩的五大变化
  第一个变化是生产工具的更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前的木质挂帆渔船已成为历史,现在全村228艘大小渔船和辅助船全部安装动机,共计达到15000多匹马力,渔船渔具的资产总值4000多万元。外海捕捞作业包括:大铅绫、鲳鱼绫、虾母绫、灯光诱捕及各种流刺网作业。这些渔船大部分都配有对讲机、探鱼器、抓绫机,相当部分还配有卫星导航仪和扫雾器等,科学捕鱼的道路越走越宽广,不但提高了产量,而且达到了安全生产的目的。内海作业有:网箱养鱼85户、4000多口,滩涂对虾养殖4处、580多亩,牡蛎养殖400多亩。渔产加工和购销业随之兴起,有五家冷冻保温库,六家水产品收购企业等。2003年全村生产总值4200万元,人均纯收入4508元,超出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近1000元。
  第二个变化是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五通”。一是路通。1998年,村二委采用群众集资、个人捐资、滩涂围垦发包抵资、商品房宅基地抵资及中标承包方垫资等多种方式筹集资金,建造从东坂村虾池岸起至岱嵩西北角的900米长陆岛公路。其中300米长的一段42米宽,两边规划别墅式楼房60套,其它600米长的部分为20米宽,中间道路辅设水泥路面。总投资310万元,于1998年10月动工,2000年元月竣工通车。陆岛公路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进出岱嵩岛要等流水(海潮涨落)、靠渡船的历史,为繁荣岱嵩经济插上腾飞的翅膀。写到这里,使我回忆起1975年5月有一天,城关的二位朋友同我到岱嵩做客,车到佛昙后,又从佛昙码头坐船到岱嵩,正遇涨潮和偏东风,靠风帆为动力的渡船一会往左,一会往右折腾了3个多小时才到小嵩岛外,这时又遇到6~7级的东北风,大风压得小船倾斜成35度,海水几乎要漫进船舱,汹涌的波浪一个接一个地把全船乘客泼得变成落汤鸡,我的二位客人脸色一阵阵发青,全身颤抖,呕吐不断,好容易挨到靠岸。第二天要回佛昙,我姐姐又不断地催促饭要吃快一点,不然最后一只渡船就要开走了,真叫做“流水不等客”。事后二位朋友每谈起那次岱嵩之行,就谈船色变,不敢造次。现在路通了,岱嵩群众再也不必担心海产品碰不到流水运不出去而影响鲜度卖不到好价钱;不必担心上医院的产妇把孩子生在渡船上和垂危的病人因坐船误时得不到及时医治;不必担心子女到佛昙读书搭船不安全等等。除此之外,乡亲们还给我算一笔帐,就是路通后,吸引了各地商贩云集岱嵩,争相购买海产品,促进了渔货增值,每年全村增收不少于70万元。比如以往生产的虾姑、有蟳、杂鱼等都作为废品雇人清除运走,每斤鸽仔鱼值不上几角钱,现在,那些从前被作为废品的杂鱼都成为抢手货,每斤鸽仔鱼价格涨至3元钱。另一方面还大幅度地降低了岱嵩人向外地进货进料的运输费成本。以建筑材料为例,就减少了上船下船上岸进工地的几道运杂费2030%。岱嵩人民发自内心的心声,交口称赞这条陆岛公路是“联富路”。二是水通。岱嵩村原是一个仅0.23平方公里面积的海岛,全村仅有一口水质不错的“庵前井”,但因泉水少,要喝这口井水的人就要耐心排队,用铁皮做成畚斗嘴的“鲎笼”,一碗一碗地向上提水,没闲功夫的人就得喝其他咸度很高的井水,或到整美村运淡水。由于村民长期喝用有害物质超标的井水,造成多年来岱嵩村成为各种癌症的多发区。党和政府十分关心岱嵩人民的用水问题,曾先后多次拨专款在岱嵩岛四周挖井取淡水,最后又于1987年在山边打了一口187米深的水井,但都因水质变咸而废弃。由于水不能解决,群众住宅无法使用卫生间,全村四个公共厕所变成臭气冲天的污染源。笔者曾同几位在县城工作的乡亲谈论以往为何不愿“常回家看看”的原因,大家众口一词地说:第一是交通不便,第二是饮用水很咸,第三是大小便不方便。为此,喝用符合标准的自来水,为新村建设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成为广大群众的迫切需求。村二委把解决自来水列入为民办实事的第一要务,从1997年起就多次探讨从东坂村引水进岱嵩的方案。最后于2002年下半年,采用谁投资谁受益30年的办法,通过招商引资,由漳州净水剂公司陈惠寅先生投入130万元,以陆岛公路为载体,从东坂村口的杨美水渠引水进入岱嵩。现已建成日供水量1000吨的自来水厂,于今年元旦建成通水。岱嵩群众喝着清沏甘甜的自来水,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齐声称颂:共产党为岱嵩人民引来“开放泉”、“幸福水”。三是电通。为了解决岱嵩岛用电问题,早在1979年,政府就投资6万元,在岛上建一座50千瓦的火力发电站,但由于靠柴油发电,成本高,电价每度3元多,发电一年后就放弃了。1986年,政府从东坂虾池岸靠岱嵩最近点架设跨海线路输电至岱嵩,2002年又通过电网改造,从原来80千瓦变压器扩大到400千瓦,不但保证了岱嵩人民生产生活用电的需要,而且电价也随之大幅度降低。四是电话通。随着岱嵩经济的发展,电话通讯已成为群众的迫切需要。1999年,村二委主动同电讯部门联系,并免费提供100平方米土地建机房扩容。现在全村已安装电话780部,基本实现家家户户通电话。手机使用数也已超过800部。五是通闭路电视。2000年陆岛公路建成后,县广电局及时派人拉通连接岱嵩的闭路线。现在全村闭路电视入户数已达到800部,普及率在90%以上。
  第三个变化,是村社建设日新月异。随着生产的发展和渔民收入的增加,群众对居住条件日益讲究。改革开放初期,群众有钱就填海建房,但由于缺乏合理的规划设计,造成建筑材料的较大浪费和整体布局的零乱。前几年,村二委统一制定了社区建设规划,通过修造环岛路安排住宅小区,以达到屋、路、公共设施的合理布局。目前村西、村北的环岛路已经建成,村东的环岛路正在施工之中,全村的总面积比以往扩大一倍多。现在90%以上的村民都住上新房,其中二层以上的别墅楼已达到50幢。村东正在施工的环岛路别墅区80套的地皮已被抢购一空。村部办公楼也于1982年投资1万元先建一层,1996年再投资24万元续建第二层,建筑总面积500平方米,从根本上改善了村二委的办公环境。最近,村二委又按照县卫生局关于住宅区改厕排污的要求,在实现新建区全部使用卫生间化粪排污要求的同时,加大对旧社区改厕排污的力度,从根本上改变全村的卫生环境条件。
  第四个变化,是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和提高。现在,岱嵩人民住的是宽敞明亮的新房;用的是电话机、手机、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和液化气,有的还用上空调机;吃的是新鲜的海产、肉禽蛋及蔬菜、水果;穿的是各种时式新颖的服装。以前,只能在春节才能“穿新衣、吃好味”的时代已成为岱嵩的过去。
  第五个变化,是文化教育事业得到普遍的重视和提升,计划生育已成为群众的自觉行动。解放前,岱嵩渔民大部分目不识丁。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渔民子女的文化教育,于1950年利用旧公产的三间房屋改建成校舍,配备了三名教师,吸收了50多名学生入学,并于1954年由华侨杨维廉先生等捐资建置校园2386平方米,校舍教室1251平方米,正式成立了岱嵩小学。近10多年来,校舍教室和设备逐年增加和完善,目前设有完小14个班级,全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现在校学生有500多人,教师18名。为了鼓励学生勤学上进,从1999年起,由归侨杨维廉先生出资30万港币设立奖学奖教基金,每年拿出1.9万元奖励品学兼优的学生和有突出贡献的教师。据初步统计,全村在1980年以前的30年内,大学生不上10名。而1981年至今年,已培养(包括在校就读)的大学生就有76名,单1999年至今年就占了32名,其中有2名是博士生。岱嵩的计划生育工作在1993年以前是全县出名的老大难,现在变成全县一流的先进村,今年初,还在全县计划生育工作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总之,今天的岱嵩新貌已被众人所熟知,但尚有不少的年轻人并不知道以前岱嵩的原貌。有比较,才能有借鉴,使大家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成果,激发人们以更大的热情,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回顾解放前的岱嵩
  解放前的岱嵩人世世代代继承着老祖宗传流下来的原始落后的外海放纟紧(延绳钓)、内海定置网和滩涂养牡蛎等几项单调的作业和工具。所造的渔船是不上3吨的没有甲板的四桨木帆渔船。延绳钓和定置网是用黄麻、苎麻纺成的绳索、细线制作而成,每月要用红柴(荔枝柴)煮汁浸染二次,用以防止腐烂,延长使用寿命。用竹篾包稻草拧成一股约10公分直径的拉筋,用以固定木桩,两根木桩挂一张网,称为定置作业,这些生产工具的制作保养过程既原始复杂,又耗工费力。渔民出海生产时用于抵御风浪和寒冷的用具是棕衣、大笠和破棉袄。出海劳作时,全凭节气变化的经验和肉眼观察气象的本领,常因观察不准,以及桨、帆速度的限制而在外海劳作时碰到大风浪来不及逃生,葬身鱼腹。所以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讨海乞丐”、“行船跑马没三分命”的俗语。由于生产作业原始落后,生产力低下,加上旧社会苛捐杂税多如牛毛,大部分渔民过着糠菜半年粮,有上餐没下餐的牛马不如的生活。加上临解放时,国民党为了战争的需要,经常抓丁派款抓船夫,青壮年人长期外出逃亡而放弃生产,给一贫如洗的渔民雪上加霜,日食难渡。所以解放初期,全岱嵩人口不上200户、900人。全村仅有四桨渔船8只,定置网60多口和蚵埕300多亩,年人均纯收入不上10元。
  改革开放前的岱嵩
  解放后,党和政府把岱嵩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翻身当了主人。先后成立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等。政府时刻关心渔民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更新,1958年海带从北方大连南移至岱嵩试养获得成功,1965年紫菜人工养殖又在岱嵩试养成功;渔船从没甲板到有甲板,从小吨位到大吨位,从划桨驶帆到小动力、大动力的机帆船;渔网具从黄麻绳、苎麻网到棉纱绳网,1958年起全部改为尼龙丝网,1962年以后又改为塑料绳、网,至此,渔网绳索全部实现尼龙、塑料化;天气预报用收音机收听。随着生产工具的不断革新,生产力和生产安全系数的提高,渔民的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加上当时国民党政权败退台湾,沿海渔民除正常生产外,还肩负着“反心战”等对敌斗争的重要任务,岱嵩渔民成为党和政府厚爱有加的骄子,即使三年自然灾害国家困难时期,政府对渔民每月定量45斤大米和食用油仍保证供应,同时还专配“对敌斗争”烟、茶、酒,以及渔业专用的棉布、木材、柴油等。截至上世纪六十年代的后期,岱嵩村已拥有外海捕捞甲板四桨船20艘、100马力以上的机帆船9艘,定置作业50多口,海带养殖120亩,紫菜养殖100亩,牡蛎养殖600多亩,年人均纯收入约100元。
  但由于随后而来的10年动乱和“四人帮”的祸害,一大二公,割资本主义尾巴等极左思潮极大地挫伤了岱嵩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的积极性。写到这里,不由使笔者回忆起发生在当时难于忘怀的一件事。1971年冬天的一天,我回到岱嵩,刚上岸就碰到儿时的好友杨××被驻队工作组抓去挂牌游社示众。原因是前几天,杨××来了多年不见的客人,又碰到刮大风渔船不能出海生产,于是就在当天深夜冒着严寒,带着自制的“插刺”小渔具在近海捕到几斤只母鱼请客人,后被工作组发现,就把他当作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典型,抓去“杀鸡教猴”。听到这个消息,使我心情十分难过,这种情况,难道是杨××的错?还是极左路线的错?这个答案在今天是不言而喻的,而在当时的非常时期,答案却是相反的。所以在当时,渔民生产的渔产品要全部归公,不得瞒产私分,一发现私分或私自捕鱼,就送到学习班“斗私批修”,割资本主义尾巴,甚至挂牌游社、开大会批斗等。由于渔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渔产量年年下降,相当部分渔民的生活已倒退到解放初期的水平。为了生存,群众把每月的定量粮油票偷偷地拿去卖或者换地瓜。因为没钱购买烧火柴,渔民家属搭渡船到整美、白石等村的木麻黄林带扫捡落叶当柴烧,有的将卖落叶作为重要的家庭收入。加上当时的安全意识淡薄,导致1972年11月5日全村32名妇女在捡木麻黄叶搭船返回时,因超载翻船而溺死的惨祸,笔者的胞妹也在这次事故中丧失了20岁年轻美丽的年华。
  到改革开放初期的1979年,岱嵩村除了保留20艘四桨船和养殖600多亩牡蛎外,定置作业已萎缩至30多口;海带、紫菜养殖从多到少,从少到无;9艘大动力机帆船全部卖完,年人均纯收入不上50元。
  村二委在社会主义新渔村建设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岱嵩村同解放前和改革开放之前的岱嵩比,其变化是巨大的,是有目共睹的,这首先应归功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归功于党的一系列富民政策,归功于各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如果离开党的正确领导和各级政府的支持,岱嵩村将一事无成。单说资金投入,先撇开改革开放前几十年政府对岱嵩人民的生产生活的资金扶持不说,在近10多年来全村进行“五通”等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拨给岱嵩村的补助款就超过100万元。同样,岱嵩村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村二委所发挥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功不可没,因而他们受到岱嵩人民的交口称赞和衷心拥护,要特别一提的是村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金奎,自1997年担任岱嵩村主要领导以来,把党和人民交给他的领导职务当作是一种责任,他团结二委干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渔村、为岱嵩人民办实事作为落实“三个代表”的实际行动;他不计较个人得失,凡事以群众利益为重,处处同群众打成一片,各项工作以身作则,起模范带头作用。在陆岛公路建设的过程中,他大胆决策,迎难而上,力排众议,努力消除干部群众中强烈的畏难情绪和压力,群策群力,任劳任怨,克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种种困难,终于使被不少人认为是“讲西游记故事”的陆岛公路梦想成真。陆岛公路的如期竣工,又推动了自来水、电、通讯、闭路电视及环岛路等项目建设的顺利进行。广大群众每谈起已经实现的、最能代表岱嵩新貌的“五通”项目,无不以十分敬佩的心情齐声称赞岱嵩人民的带头人杨金奎,不少群众还提议要为杨金奎立碑,让他的业绩在岱嵩人民中世代相传。在这次回岱嵩访问座谈中,笔者听了杨金奎一段富有哲理又很实在的话,他说:“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上级很多任务都要靠村干部去落实完成,要做好村官确实很难,但只要在群众中树立威信就不难。而威信不是靠空口嚼舌喊出来,也不是靠官势压服得来的,而是靠为群众办实事中拼出来的。”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朝芬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