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新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79
颗粒名称: 老区新貌
其他题名: 记霞美镇巷内村兼记党支部书记邱素秋
分类号: K827
页数: 5
页码: 1510-1514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霞美镇巷内村在邱素秋的领导下发生巨大变化,从老区村到经济发展,邱素秋作为村党支部书记发挥了关键作用。她的领导力和村民的支持推动了这个村庄的发展。
关键词: 漳浦县 邱素秋 人物

内容

霞美镇巷内村是一个老区村,近7~8年来,两个文明建设发生巨大的变化,得益于社会的发展,改革的深化,也得益于村党支部有一个好带头人。从老区村巷内的变化,可看到漳浦县老少边岛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变化,反映了“三个代表”在农村基层贯彻落实情况及新时代农村妇女的风采。
  红色土地,山路弯弯
  在漳浦县境的西南部,有逶迤六十余里、方圆260平方公里的梁山山脉,它峰峦叠嶂,巍峨峻峭。古人就有“梁山九十九峰、鹿溪九十九曲”的说法,其中峰莲花峰,海拔近千米。天然屏障,把漳浦大地分割成山南山北两个区域,山脉之阴,今有盘陀镇、大南坂农场和绥安镇、旧镇镇的一部分;山脉之阳,今有沙西镇、杜浔镇、霞美镇。有关梁山的史料和传说,丰富而且生动,历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文章、诗篇和摩崖石刻。也曾招来多少志士仁人、英雄豪杰,或抵御外侮,或平息啸乱,或反抗压迫,为国为民,冲杀驰骋在梁山莽莽群山之中,谱写下许多可歌可泣的壮烈诗篇。
  巷内村就座落在梁山山脉东段南麓,岩坑山和大肚湖山之间狭长山谷的尽头,位置如在巷道深处,故名。今巷内村属霞美镇,辖巷内、枋仔、下河三社。巷内社有250户,是老区基点村;枋仔社有58户,也是老区基点村;下河社有87户,全村共395户,1623人。有耕地水田697亩,旱地350亩,有山地19000多亩。这里是富有革命传统的红色老区。在上一世纪二十、三十、四十年代,红三团、闽南游击队活跃在梁山山脉,与国民党反动武装展开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期间,巷内村有一批热血青壮农民,投身革命,其中有十几名革命者抛头颅、洒热血,壮烈牺牲。共和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就有12人。还有一些基本群众,热心支持革命,为游击队、红三团担当交通员、接头户,敢冒生命危险,为山里的革命队伍送粮、送盐、送药、送情报。解放后,评定为“五老员”的就有16人。共和国成立以后,由于历史和地域上的原因,这里是社会欠发展、经济较薄弱的贫穷山区,村民的居住条件、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等和沿海、集镇的村社比较,还有较大差距,即使是在改革开放后若干年,这里还有大片大片适宜开发的山地,沉睡未醒,单纯依靠十分有限的耕地,而且还是传统的耕作方式,能创造多少剩余价值,是人们所不言而喻的。山,在呼唤人们去打扮;地,在呼唤人们去改造;路,在呼唤人们去铺筑;自动电话、闭路电视,在呼唤人们去架设;科技文化,在呼唤人们去引进。善良的村民们,在翘首盼望能有个好的带头人。
  外来媳妇,相中当家
  1996年初冬,霞美镇党委决心对后进的巷内村党支部班子“动真格”——在未到村级换届时调整党支部书记,荐谁出任,党委颇费一番心思。党委班子专题会议对巷内村党支部29个党员一一加以分析比较,最终“聚焦”于时任村妇代会主任、党支部委员、村委委员兼村财务的邱素秋身上。相中、提名邱素秋,主要是看好她有高中文化程度,是从外镇嫁过来的媳妇,有一段在村两委的工作经历,素质、品行好,公正无私心,办事果敢有魄力。当她谈到当年(1996年11月)镇党委书记王木泉,副书记兼组织委员的王一鸣找她谈话的这一往事,她特别兴奋,记忆犹新:“那一天下午,谈话从三点开始,一直谈到七点。话题中心及过程是党委推荐我作为巷内村党支部书记人选,而我再三推辞来展开的。直到党委王书记搬出党的组织原则为止。”外来的媳妇,要理好巷内这样一个“家”,素秋深知这担子的份量,责任的重大,她对这个“家”的家底是十分了解的,人贫村穷、地偏山赤,外村嫁过来的媳妇,为人妻、为人母,小家的担子就不轻了,“巷内”怎能比得上“巷口”。重担若挑不起来,个人名声小事,而党委的决策、全村的事业却是大事。在组织原则面前,她向党委要求,给几天时间考虑。
  初冬的夜晚,山里的风,开始变得有点凉意,一阵阵一阵阵地掠过田野,掠过村舍,掠过山岗,掠过她家庭院里,花草果树叶子发出沙沙响声。心事重重的她,在阵阵清凉中清醒了许多。那晚上,素秋家的厅堂里,灯光格外明亮,一场家庭会议在素秋几句开场白后开始了。首先发言的是公公张作林,这位在上一世纪五十年代担任过五巷乡(为今五社村和巷内村组成的乡)乡长的老党员,讲话直截了当:“党委信任就大胆去干,当头就是要凡事带头不怕吃亏,公事最要公心……”把当年当乡长的经验体会全倒了出来,态度十分明朗地支持媳妇去接受党委的新任务。丈夫叫张俊雄,高中毕业回乡务农,厚道诚实,在村里算得上是有文化的新一代农民,十多年的农村劳动,炼就了身强体壮,他在这场合,言语不多,只作“表态式发言”:“党委、党员信得过,你就大胆去干,家里的事,我多担当一些,村里的事需要我‘冲锋陷阵’的,我会带头去干。”公公和丈夫的一席话,讲得素秋心热乎乎的,惧怕和顾虑消除了一大半,因为她深知,家庭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
  镇党委很快就到巷内村召开“两委会”,宣布邱素秋主持支部工作。1997年6月25日,党支部全体党员举行选举,邱素秋高票当选。会末的表态发言,她没有太多的激动,也没有豪言壮语,要求大家支持配合,选我当头就要带好这个头,为巷内村群众谋福利,理好巷内这个“家”。
  “素秋当巷内书记了。”一夜之间,在全镇迅速传开。尽管是女性参加工作已经很普遍的今天,但邱素秋出任巷内村党支部书记确实成了霞美镇一大新闻,原因有两条:一条她是霞美镇19个行政村党支部中唯一的女性;一条是巷内山区穷村,“当家”谈何容易。日后素秋有“好戏看”,熟人多心,庸人风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种舆论皆有之。
  看准的事,一抓到底
  性格自信、好强的素秋,对社会上的闲言碎语,不在意、不计较,她理解人们更多的是出于关心爱护,恐怕日后有看不完的好戏。她知道工作是靠干出来的,而不是吹出来的。落实才是真本事,实绩才有发言权。集中大伙的意见,选准切入点,尽快进入角色。
  1997年的春节,比起前年,明显地来得早一些,公历2月6日就是大年三十,当家才不久的她,确实无暇顾及自家的大小事务,专心考虑任上第一个春节,如何让“两委”干部、“五老员”和贫困户都过得舒畅些,给全体村民都过得祥和一点。此时,最能解决这“一点”的是,能否筹集到1-2万元钱,兑现村干当年的补贴、“五老员”的慰问和贫困户的救济。一二万元钱,在经济还过得去的村是小事一桩,而在没有家底的穷村,确实是一个大数字,素秋为这一点钱,而忙了一阵子,走了几个地方,如数落实到资金。春节前夕,和两委干部,开展一次全面的入户慰问活动。
  这一年春节,村干们显得轻松了一些,“社情民意”也显得祥和一些。新年的第一次村两委会在正月初一召开,“队伍”较以往整齐,大家对新一年的工作,畅所欲言,意见比较集中的是修路、种蔗和开山。
  从镇区通往巷内的乡村道路,途经霞美村、眉田村、五社村的下周社,再三千米,终点就是巷内。其他村地界内的路宽,有的达到8-10米宽度,虽然还是土路但可通机动车辆,方便农副产品的外运,独巷内村地界内的路段,土路宽还是在3-4米不等,收购水果蔬菜的车辆进不来,同样的荔枝、香蕉价格每每低于眉田村0.3-0.5元/斤,一年下来无形中要减收4-5万元,道路该不该拓宽,道理是浅现的,回答是肯定的。村民代表们举双手赞成的事,这一方面使素秋的心踏实下来,一方面也为争取资金而烦恼的压力增加了许多。她反复琢磨着筹资的门路和渠道,并研究决定:对内在不加大村民负担的前提下,发动尚欠集体统筹提留款的村民,以工顶抵欠款,让他们投工投劳、运载沙土石,筑砌路基;对外对上,争取党委和部门支持。
  春节过后,机关刚一上班,素秋带上书面报告,往返穿梭于漳州——漳浦——霞美之间,求助于镇党委、市县交通局和老区办公室,用真诚打动人家,市、县有关部门也及时来人现场核实,看到道路施工正在进行,“真心换真意”,市交通局、县老区办、镇政府的修路补助款陆续到位。
  有资金保证,修路上的难题解决了,进度加快了。从3月开始,5月底结束,头尾用三个月时间,一条长3千米,路宽10米的连接镇区村道,加上一千米同等级的环村路,终于成了现实,村民们走进这宽敞平坦的大路,谁都高兴,谁都服气。在这三个月里,素秋既是工程指挥员,又是质量监督员,工地上,每天都有她的身影,晴天一身灰尘,雨天一身泥浆,风霜冻裂了皮肤,劳累使身子消瘦了,她都不在乎,而看到笔直平坦的大道建成了,内心充满喜悦,安慰——这是向村民交上的第一份答卷。
  再说种蔗。巷内过去道路不能通行大型机动车,调运难,就少了种蔗任务,自然也少了种蔗的收入。现在,既决心修路,就可以要种蔗任务。两委认识一致后,一面带头种,一面发动群众种,素秋带人到糖厂联系调运蔗苗,为一时无资金购买蔗苗的种蔗户,代垫苗款,一时没资金购买化肥农药的,她亲自找经营化肥农药的店主作担保:凡巷内村民赊销的化肥、农药,她一一“认账”。素秋的诚意及为人,使村民感动,使店主信服。当年,全村种蔗150多亩,为糖厂提供700吨糖蔗,村民得蔗款20余万元,村集体获得“农务费”,村民与集体都得到效益,用时下新语叫“双赢”,又有谁说不好呢?
  “靠山、养山、吃山”,这是一般常识。巷内靠山、有山,但长期以来,山的“文章”没能做好,山的优势未能发挥。这里的山地坡度多在25-35度之间,土质中等,适宜种植荔枝、龙眼、枇杷、杨梅、桃李、菠萝等水果,也适宜经济效益甚高的速生丰产林种植。过去或政策不允许,或欠引导,没有开发利用,大片山地,仅是没经济效益的疏林地。1997年冬,邱素秋带“两委”干部和农业技术人员几次上山,现场会议研究现场决策拍板,以最优惠的措施,鼓励、发动村民开发(近年,又向外“招商引资”,吸引外地大户承包开发),谁开发谁受益,属村集体的地,以最低的承包费办理承包合同。
  看准的事,素秋都是亲自抓,一抓到底,抓出成效,做出个成模成样。说事业心、使命感也罢,说自信好强有心窍也罢。在上山决策过后的几天,她带领有开山能力的村干、村民,到邻近镇办果场和黄埔村学习取经。“别人能干的,我巷内也一定能干。”素秋就是有这样的魄力,这样的自信。
  采用“谁开发谁受益,谁种谁有”这样的“开发模式”,也要经历一个过程,因为对刚解决温饱的大部分村民,资金短缺是首要难题。于是她动员经济上还过得去的党员户、干部户,带头开发示范。自家也承包开发80多亩,并在开春季节定植良种东魁杨梅。于是,党员干部户陆续跟了上来,村民也陆续跟了上来。这里有一段佳话:她从浙江花1200元引进200株台湾脆桃果苗,别人嫌贵,她就都栽在自家果园内。结出的果实真是又香又脆,惹人喜爱。有人就找上门来,说是剪些芽穗嫁接,素秋与丈夫一口应承;有的人连招呼也不打,跑到果园内自己剪芽穗,素秋与丈夫远远看到就绕道走了。虽然自己的果树枝条残零,但全村却冒出1万多株的台湾脆桃,素秋认为这个亏吃得“值”。为了确保村民所种植的水果都达到良种、优质品种,邱素秋和两委的同志们亲自到浙江、到平和、云霄联系种苗,并请县、镇农技干部进村讲授栽培技术。从发动开山到栽培管理一条龙服务。到2002年止,全村新种植的荔枝4000亩,龙眼500亩,杨梅3200亩,枇杷1300亩,各类水果3500亩,套种桃、李、梅等杂果1500亩,连同1995年以前所种植,全部水果面积达5000亩,户均12亩果。经济效益,生态环境效益逐年凸现。5年前种植的东魁杨梅、解放钟、早钟六号良种枇杷已进入投产期,荔枝、龙眼也进入初投产期。巷内的山变绿了,水更清了。今天用“花果山”来形容这里的山,是不会过分的(村民还发展蔬菜、生姜等收益“短平快”的农作物150亩)。村民的经济收入从单一的粮食生产到多项目经济收入,来钱的产品多了起来,四季都有不同项目的经济收入,且随着果树陆续进入投产期,村民日后的经济收入一定会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至今,村民拥有电视机330多台,摩托车380多辆,手扶拖拉机14架,电话机360多台,手机140多部,人均纯收入较大幅度提升。
  在发动村民把生产、经济搞上去的同时,计划生育这一事关国策的大事,也抓得有声有色,她从抓整顿制度入手,对已有的规章制度、村规民约进行修订、完善,使之切实可行。同时,健全台账管理,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从“两委”做起,从自己的亲堂叔伯做起,实现“在计划生育问题上,无亲无戚,一视同仁”。由于她和“两委”一班人的真抓实干,计生工作跃入全镇先进行列,实现“三无”(无计划外生育、无早婚早育、无多胎)村。1996年,“一包六带头”计生现场会在巷内村召开,从1996年以来,巷内计生工作一直保持在先进之列,是县计划生育先进单位。
  荣誉面前不骄傲,与时俱进再攀登
  邱素秋担任巷内村党支部书记的八年来,专心投入,用心工作,干出实实在在的业绩,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农村基层党支部书记的形象,展示了新时期农村妇女的风采,备受各级党委、政府和妇联组织的赞扬和重视,荣获了许多的荣誉,是省、市、县、镇优秀党员,市、县学习“三个代表”先进个人、女能人,省、市、县三八红旗手、劳动模范,是第十三届市人大代表,第十届省人大代表。中央电视台《半边天》特别节目,录制播放了她的先进事迹专题;省、市妇女大会上,请她介绍工作经验;《金浦报》、《闽南日报》、《福建日报》刊载她的模范事迹……在荣誉面前,邱素秋一直保持一种平常心态,认为荣誉应归功于党,归功于巷内村两委,是各级党委的培养、教导,是村两委集体努力的结果;认为荣誉只说明过去,今后村里要办的事还很多,还更加艰巨,在其位应谋其政,尽职尽责,努力缩短与先进村、富裕村的距离,把革命老区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带领老区人民向全面小康这一目标再努力,再攀登。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桂味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