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妈祖文化 促进浦台交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78
颗粒名称: 弘扬妈祖文化 促进浦台交流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3
页码: 1508-1510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乌石天后宫供奉着开基妈祖金身像,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妈祖宝像之一。妈祖信仰是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民俗文化,在两岸有着深厚的历史情缘。妈祖作为海峡两岸民众的共同信仰,被尊为女神。妈祖文化涉及多个领域,并形成了巨大的精神力量。林士章是妈祖的后代,曾将妈祖金身像请回漳浦,并在此建立乌石天后宫。
关键词: 漳浦县 风俗习惯 妈祖文化

内容

早日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现实要求。祖国的统一首先需要民族的认同,而民族的认同则离不开文化的认同。发挥乌石妈祖独特的资源优势,把乌石天后宫建成重要的对台窗口,弘扬妈祖文化,促进浦台交流,对于促进海峡两岸文化的认同,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独特的“根”文化
  妈祖信仰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种民俗文化,在海外华人、台湾同胞中有巨大的影响力。全国政协委员颜延龄说:妈祖文化在两岸有着极其深厚的历史情缘,在台湾人的心目中,妈祖就代表着“根”,代表着故乡。几百年来,虽然历经了漫长历史的风风雨雨,但是两岸的妈祖情缘却愈来愈浓。因为,妈祖文化是两岸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它可以拉近两岸的距离,增强中华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女神妈祖作为海峡两岸民众的共同信仰,已达千年之久,两岸妈祖文化交流自八十年代以来,日益频繁,热度不减。妈祖姓林名默娘,福建莆田湄洲人,生于宋建隆元年(公元960年)三月二十三日,传说于宋雍熙四年(公元987年)九月初九日羽化升天。因其生前经常出没海上救苦救难,在她去世后被人们尊为神,并在湄洲岛上立庙奉祀。此后,江河湖海沿岸城市、乡村,信仰妈祖的信徒不计其数,并随着信众的出洋足迹延伸,使妈祖信仰分布海内外,全世界现有供奉妈祖的宫庙约4000座,信众达2亿人之多。其中台湾就有1000多座,信众多达1500多万人。妈祖成为海峡两岸的守护神。
  妈祖文化是一种弘扬妈祖精神的文化,它涉及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学、艺术、教育、科技、宗教、民俗、华侨、移民等领域的许多课题。妈祖短暂的一生虽未留下什么著作,也谈不上有什么思想体系,但她的热爱劳动、热爱人民、见义勇为、扶危济困、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和英雄事迹,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并形成了一股巨大的精神力量。妈祖牺牲之后,人们就按自己的愿望和理想,进一步把她塑造成一位慈悲博爱、护国庇民、可敬可亲的女神,其目的是为了教育子孙后代和弘扬民族精神。“传闻利泽至今在”,“已死犹能效国力”——这是宋代状元黄公度的诗句;“扶危济弱俾屯亨,呼之即应祷即聆”——这是明成祖永乐皇帝的题诗。这些诗句既是对妈祖精神的高度概括,同时又说明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都很重视发展妈祖的教化功能,希望使这一民间信仰成为促进国家昌盛、民族团结、民生富饶的推动力。
  独一无二的千年金身像
  在漳浦县旧镇镇乌石天后宫内,供奉着湄洲祖庙第一尊开基妈祖金身像。据专家介绍,妈祖宝像的肤色有红面、黑面、金面三种法相。红面表示慈祥,黑面表示威严,金面表示降魔。目前,莆田湄洲妈祖是红面,漳州乌石妈祖是黑面,泉州妈祖是金面。乌石妈祖是湄洲天后宫开基妈祖金身像,据传是在宋咸平二年(公元999年)以黑沉香木雕成,迄今已逾千年,为当今世上所知最古老的妈祖宝像。
  湄洲最古老的妈祖像怎么会“安家”在漳浦呢?原来是明朝漳浦的探花林士章,与妈祖攀上了亲,把宝像请回了自己的故里。
  林士章,漳浦乌石人,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探花及第。他十分崇拜妈祖,称妈祖为姑婆祖、祖姑。因为他与妈祖同是晋安郡王林禄公的后代,妈祖为林禄公的23世孙,林士章为38世孙。而且传说妈祖曾救过探花的祖父。林士章的祖父林竦,有一年运荔枝前往浙江,船到三沙,忽遇飓风,桅断船裂。林竦在狂涛中边挣扎边呼叫:“祖姑救命……”一个浪头过去,忽然眼前出现一支漂浮而来的桅杆,他紧紧抓住桅杆,漂到马祖岛上,得以活命。还有更神奇的,传说林士章能考上探花,得益于妈祖的智慧。这是一个美丽的故事:林士章赴京赶考,路过泉州洛阳桥,遇一女子迎面而来,左避右闪都被挡住去路。那女子要他对对子,出了上联:“鞋头绣菊,朝朝踏露蕊难开。”林士章一时对不出下联,那女子莞尔一笑,让开了路,顷刻不见踪影。林士章在参加殿试时,皇帝出一上联:“扇中画梅,日日摇风枝不动。”林士章随口答出:“鞋头绣菊,朝朝踏露蕊难开。”皇帝称赞说:“对得好,卿真是探花才也!”因而高中探花。后来,林士章省亲时,路过湄洲,瞻仰妈祖尊容,觉得洛阳桥上的女子酷肖妈祖,顿时感悟,原来是妈祖点化他。
  明万历九年(公元1581年),礼部尚书林士章告老还乡,途中到湄洲朝拜祖姑。他对当地宗亲说:“祖姑托梦给我,说是要随我到漳浦观赏海云禅月。我想迎请祖姑到漳浦,另备下纹银千两,请重塑金身,未知诸位意见如何?”探花公一番盛情,又有妈祖托梦,当地人只有顺水推舟:“祖姑既然要跟探花公去漳浦,我等怎能不允呢?不过,这尊宝像自宋雍熙年间供奉至今已有六百余年,我们视为保护尊神。此去,冀望探花公及宗亲等善为照顾。”林探花点头称谢。当年八月初九日,林士章的专船悬灯结彩,妈祖宝像端坐船楼中。八月十一日,探花船进漳浦旧镇港转入浯江。第二天,乌石万人空巷,焚香鸣炮把妈祖宝像迎入海云家庙。从此,农历八月十二日便成为乌石地区的“姑婆祖生”,历代不易,相沿至今。后来,林士章把祖姑迎到漳浦县城,在北门外建灵慈宫奉祀。这尊妈祖神像一直被沿海一带村民请去巡游,到了清代,都习惯以乌石为驻点,但乌石没有妈祖宫,只有奉祀在乌石海云家庙。
  对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乌石在漳浦县城以东15公里处的海云山麓。万亩荔海中,有着5个行政村,有上万人居住。这里土地肥沃,物产富饶、风光旖旎、文化积淀丰厚,是闪烁在金漳浦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明清两代,乌石林氏出了进士11人,举人25人,科举仕宦80人,可谓是人才荟萃,甲第蝉联。因而留下了大量的文物古迹和名胜,极大地丰富了这一地区的文化内涵。其中妈祖文化就是乌石地区一个颇具代表性的文化特征。这里以独特的资源优势正成为对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台胞朝拜的圣地。
  1988年,台湾姓氏历史渊源研究学会理事长林瑶棋回乌石认祖了。他手捧着从台湾带来的族谱与乌石族谱两相对照,完全吻合。“找到了,我终于找到根了!”林先生流着热泪,叙说着历史的沧桑:清雍正十三年,乌石19岁的林良跨海到金门,后到台中龙井乡垦荒,至今已传十二世,有后裔一千多人。林良临终时,一再叮嘱儿孙:一定要回故乡寻根认祖!后来林瑶棋多次返乡,积极倡议筹建乌石天后宫后殿,并设立奖学基金。
  1992年,彰化长春关系集团董事长林瑞国回乌石认祖了。小时候,他的祖母常对他说:“我们祖家在对岸的金浦,那里有很多荔枝树,人们崇拜妈祖,靠近海边。今后有机会你一定要回故乡看看。”思乡的情结传递了一代又一代,海峡的大门一打开,林瑞国就迫不及待地前往大陆,一边考察投资市场,一边寻找着故乡。他走遍了闽南大部分县市,才弄明白,原来金浦就是漳浦,他的根就在乌石。他认为这是乌石妈祖的保佑,才实现了心愿。
  此后,台湾前来乌石的认祖团、进香团一批又一批,络绎不绝。乌石成为继湄洲之后,又一个被台胞朝拜的圣地,乌石妈祖成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保护神”。故乡的恩情,以涌泉相报。在林瑞国先生的倡议和带头号召下,共筹集资金400多万元,建了乌石天后宫前殿,创建了长春中学,修筑了道路,乌石文化旅游区初具规模。
  2003年元月中旬,在乌石妈祖巡安台湾4个多月归来之际,在乌石天后宫大道的入口处,举行隆重的乌石天后宫牌楼奠基仪式。牌楼由林瑞国先生和在漳浦投资的台商、大型企业仂元公司的董事长郭文仁捐资兴建。由县文史工作者林祥瑞先生为二位台胞代撰联:“乌石天后,恩泽被台海;紫薇行宫,圣迹冠神州。”镌于牌楼大石柱上。并配套可容纳5万人的大广场,这成为弘扬妈祖文化、发展旅游事业的一个新亮点。2004年9月19日,台湾嘉义县民俗文化谒祖进香团一行435人到乌石天后宫谒祖进香,受到当地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林瑞国先生专程从台湾赶回到乌石接待进香团。林瑞国先生表示,今后还要组织大批台胞前来参加纪念妈祖活动,以弘扬妈祖文化,增进两岸同胞间的交流交往,促进祖国的和平统一。
  打造乌石妈祖品牌、促进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我们仅仅是迈开了第一步。与湄洲相比,差距十分明显。去年湄洲岛共接待境外游客63万人次(单程),其中有近10万人次是台胞。乌石有独一无二的千年妈祖金身像,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只要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正面引导,完善旅游设施,做好管理服务,完全有可能把乌石建成对台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继湄洲之后的又一个朝拜妈祖的圣地。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严利人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