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岭雨霁顶三界公信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76
颗粒名称: 赤岭雨霁顶三界公信仰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2
页码: 1506-1507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赤岭乡山坪村雨霁脚自然村后小丘上有一处祭神坛,称为雨霁顶三界公坛,所祭之神为三官大帝,也称三界公。三官大帝主管天界、地界、水界,故又称三界公。该祭坛的特点是没有庙,只有露天祭坛,定时拜祭。雨霁顶三界公坛现列为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其民俗信仰较为独特。
关键词: 漳浦县 风俗习惯 信仰

内容

漳浦县赤岭乡山坪村雨霁脚自然村后小丘上,有一处独特的祭神坛,所祭之神称三官大帝,俗称三界公,这个祭坛就称为雨霁顶三界公坛。
  三官大帝是天官、地官、水官三大帝,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分别主管天界、地界、水界,故亦称三界公。这是我国古代民众对天、地、水等大自然威力的崇拜,既原始,又朴素。三界公坛的特点是没有庙,没有神像,仅在露天适当位置筑一座祭坛,定时拜祭,这与封建时代官方筑坛祭天地的形式相同。各地庙宇宗祠及私宅也有悬挂三界公炉、三界公灯崇拜。三官大帝信仰在漳浦县较为普遍。雨霁顶三官大帝坛现列为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雨霁顶三界公坛约建于清代中期(一说建于明宣德年间)。相传三界公香炉是从赤土乡炉飞村九落庙飞来,落在雨霁脚村榕树上,民众就在村后叫做雨霁顶的土丘上建坛奉祀。现存石碑7通,都是清代刻立的,记述信士捐田、捐金事迹及名录,时间最早的是清嘉庆九年(1804年)的捐田碑记。信士的地域颇广,包括龙溪、海澄(今芗城、龙文、龙海)等县和本县各地。
  三官大帝有三个祭祀日:天官为农历正月十五日,地官为农历七月十五日,水官为农历十月十五日。雨霁顶三界公又有其特定的大祭祀日期,每三年举行一次,即农历逢寅、辛、巳、亥年举行,其他年份当地王、蓝二姓拜祭,具体日期为正月下旬的二十四日至二十七日选择一天为祭祀日。届期,漳浦、芗城、龙文、龙海等地民众云集雨霁顶,人数最多年份达5万多人,常年也有3万人左右,参加祭祀活动。民众进行装“辇”和“艺”,还有舞龙、舞狮、大车鼓、踩跷等民间娱乐活动。更有一大群妇女,束着裙围,手拿扫帚,在游行队伍的神座前清扫道路,以此许愿,乞求家庭平安兴旺,风采特异。
  1992年,台胞捐资在原祭坛上建一座顶上开孔的大葫芦顶亭子,便利于香客拜祭,也使祭坛更为壮观。祭坛旁原有一座辅顺将军庙,祀开漳功臣马仁。据传,本乡人、提督蓝理征台时,破肚拖肠血战,是因身上怀有辅顺将军马仁的香火,得神灵相助而能大难不死,故在此立庙崇祀。后来,增塑三尊三官大帝神像祀入庙中,使三界公形象化。2001年,在此旧庙址上新建一座规制宏伟的三官大帝庙,马仁配祀于右偏殿,一改过去三界公没有庙,没有神像,仅有祭坛和香炉的现象。庙正面开三个门,正中大门对联:“三官雨露恩泽,风调雨顺;大帝霁日拱照,国泰民安。”联首嵌入“三官大帝”、“雨霁”;殿柱联:“天泰地泰,三元开泰;神安人安,合境平安。”建新庙捐款者有台湾的台北、桃园的蓝姓宗亲会和台北、高雄的台胞,印尼、新加坡的华侨,还有厦门、芗城、龙文、龙海、南靖、平和、云霄和漳浦县的信众。
  雨霁顶三界公的民俗信仰较为独特,既古朴,又有创新。漳浦一带除此畲乡外,无此盛况;各地畲乡除漳浦外,也少有此盛况,赤岭雨霁顶也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香客。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