蓬山古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70
颗粒名称: 蓬山古俗
分类号: K892.457
页数: 3
页码: 1497-1499
摘要: 本文记述了蓬山村的陈姓聚居地有着独特的民俗活动。其中,闹元宵是最典型的民俗活动之一。从正月十四日开始,村民会抬着“夫人妈”巡游全村,并在各个“福户”和码头、打山社等地进行朝拜和贺丁桌仪式。十五之夜,村民会摆设宵坛,祭祀祖宗并观看花灯。十六日,村民会到夫差妈灯坛乞取供品,来年加倍偿还。十七日,举行帝爷公出庙和入庙仪式,元宵活动结束。另外,蓬山村还有一项重要的古俗:做醮。每年年底举行一次,向“天地公”问杯决定做醮天数和首事人选。醮坛设在宗祠前,请道士做醮,念经和做“师公戏”。外村人可以在道场开始前参观,但不允许进入村内。最后一天,将“王爷公”纸像安置在纸船上,由乞丐护送至下游烧毁。除此之外,各个首事还会在其家门前空地上搭盖“宵棚”,制作糕点进行供奉和品评。这些民俗活动一直持续到1951年以后才被革除。
关键词: 漳浦县 风俗习惯 习俗

内容

沙西镇蓬山村为陈姓聚居地,开基于元末,开基祖陈君赐,是“开漳圣王”陈元光第二十三世裔孙,宋潮阳知县陈汤征长孙(诏安溪南陈姓始祖)景雍子孙。蓬山古民俗是漳浦一带各乡村民俗的缩影,最典型的有农历年初“元霄”和年末“做醮”两样民俗活动:
  元宵
  蓬山闹元宵,从正月十四日抬“夫人妈”巡乡开始。
  蓬山陈姓传裔于屿头(分传河墘)及西浯、后园等地,西浯建主祀陈元光的“威惠庙”,蓬山则建祀陈元光次女陈怀玉的“夫人妈庙”。陈怀玉助征有功,未嫁而逝。唐高宗于开元四年下诏为陈元光立庙,配祀诸将及夫人种氏和女儿陈怀玉,宋高宗于绍兴三年加封陈元光为州主圣王。陈怀玉为柔懿夫人,民间称陈元光为开漳圣王,简称王公,称陈元光夫人种氏为王妈,称柔懿夫人为夫人妈。蓬山夫人妈庙祀的便是这位夫人妈。村民虔诚恭奉夫人妈,常来拜祭,在她戴的凤冠上插花,因此,她满头是花。正月十四日,村民来抬夫人妈下殿巡游,她头上的花朵便会掉落一些,人们争相拾取,认为拾得夫人妈头上落下的花朵很吉利,会生男孩。
  十四日夜,各首事聚在夫人妈庙,由总首事“问杯”何时下殿,连接“三摆枪”(土枪连放三响),夫人妈下殿出社。夫人妈下殿后,二支“号头”开路,在凉伞、旌旗、鼓乐队及群众簇拥下巡游全村,先在村中各“福户”朝拜(“福户”为角头集体,全村共有下脚埕、城仔内、观埕顶、下高尾埕等“福户”)。后在码头歇息(做客),再到打山社贺丁桌,又到巷靖贺丁桌,最后由南门进社,贺丁桌毕,入宵坛。
  十五之夜,摆宵坛于大宗祠和小宗祠,祠中张灯结彩。村民们家家户户用面粉(经发酵)做成大小不等的“龟”,蒸熟,并备办猪肉、鸡、鸭、鹅等“牲醴”,送来摆在祠堂的供桌上,拜祭祖宗。当夜,新婚夫妇都到祠中观花灯,穿灯脚,拜祖宗,祈生贵子。新婚和生男婴之家都办灯桌,宴请堂亲。夫人妈神像会抬到办灯桌之家门前,办灯桌之家要在门口摆香案,排荐盒、红柑、庶馐、清茶,迎拜夫人妈,祈求保庇男婴健康生长,新婚夫妇早生贵子。
  十六日,村民纷纷到夫人妈灯坛乞供品,来年加倍偿还。
  十七日上午,夫人妈入庙。晚上,帝爷公(玄天上帝)出庙,各家门口都堆一堆草,燃火,由几个自愿的壮汉抬着帝爷公神像跳过火堆,以祈五谷丰登,诸事顺遂,全社平安。至深夜,帝爷公入庙,元宵活动结束。
  做醮
  醮,是古代一种祷神的祭礼,后来,专指僧道禳除灾崇的道场。蓬山古俗之一:每年年尾做醮一次。这年尾举行的事,在年初就开始准备:农历二月初二早,在帝爷庙埕向“天地公”投杯珓问卜。“杯珓”在民间是将竹头剖成两半做成一对,所以写作“杯筊”,如果一阴一阳(一只朝上,一只朝下)便是“圣杯”,表示“可”,如果两只都朝上称“笑杯”,不置可否;如果两只都朝下,称“阴杯”,表示“不可”。而蓬山村问“做醮”的事,若“圣杯”便做三辰醮,若阴杯或笑杯只做一辰醮(一辰即一日夜)。向“天地公”问杯决定做醮天数后,又向帝爷公问杯择日,一般择在秋收后的农历十月至十一月之间,不超过冬至日。日子决定后,又向帝爷公问杯择定“首事”人选,每个角落二至六人。做醮用的供品如猪、羊、鸡、鸭、鹅、糖、麦、豆等,及糊制“送王”用的纸船、纸的“王爷公”像、纸灯、纸兽等。都由首事筹款备办。王爷船以竹为支架,用纸糊成,内置王爷纸像;纸船之外又要糊制几个纸灯,都要能浮在水面上,在做醮前一月或半月便请糊纸匠到祖祠堂厅糊制。
  醮坛设在大宗祠或小宗祠前面。帝爷公坐在中央,并到西浯“请”开漳圣王来坐坛。坛前斗火燃烧熊熊,日夜不息。请十多个道士做醮,除念经之外,还要做“师公戏”。
  外村的亲戚和嫁到外村的女儿可来“做客”,参观盛会,其他外村人也可来参观,但必须在道场未开始之前到达,醮鼓一响,道场开始,表示四城门的把门神(纸糊的神像)已开始执行把门任务,任何外村人(包括嫁到外村的女儿)都不得进村。
  道场即将开始时,首事们捧着“水灯”到大溪边,将“水灯”放进溪中,让其顺流漂去,意在请海上亡魂来享受做醮的供品。
  做醮的最后一天,道士“登尊”上座辞神,后把“王爷公”纸像安置在纸船上。这种纸船称“王爷船”长数丈,雇几个乞丐扶着,从东门出村,沿溪岸向下游走去,在适当地点放到溪流上,乞丐必须用手扶船,不能让水湿船,将船护送到“烧船埔”,将船连同王爷公一起烧掉。这是“送瘟神”的遗俗,“王爷公”就是瘟神。
  除了祠堂前的大规模醮坛,各个首事还在其家门前空地上搭盖“宵棚”,请师傅“拾碗雕艺”(糕馃叠成塔状,鸡鸭雕成各种状态,果品做成各种花样),供人观赏品评。全社欢天喜地,喧哗达旦。
  1951年以后,“做醮醮”古俗革除。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合才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