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不图名利 一生甘于奉献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46
颗粒名称: 革命不图名利 一生甘于奉献
其他题名: 记柯志达同志
分类号: K827
页数: 4
页码: 1419-142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柯志达是一位老红军,他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保持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了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他参加了多次战斗和抗日活动,并长期担任警卫任务和政治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解放后,他参与了接管新区和整治金融市场的工作,并在福建担任了多个领导职务,包括地委常委、专署公安处长等。他迅速建立了各县公安机构和规章制度,依靠群众广泛建立监控网络,领导开展了剿匪反特运动,有效肃清了匪患。他也参与了取缔反动会道门及外国传教士组织的“圣母军”斗争,巩固了剿匪成果。柯志达是一位值得我们学习的楷模。
关键词: 漳浦县 柯志达 人物

内容

以人为镜,可以正衣冠。许许多多的老革命前辈,在长期默默无闻地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中,时时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处处体现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是我们学习的楷模,柯志达便是其中的一位。
  柯志达,原名柯雅言,参加革命后更名。漳州市健在的党龄、工龄、年龄最长的老红军。人们习惯尊称他“柯老”。漳浦县绥安镇溪南村人。1908年11月29日出生。少年时期曾在县城小学读书,后因家境困难辍学,回家务农。1932年4月间,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红三军解放漳浦并在广大农村开展土地革命和抗日宣传,柯志达积极协助红军开展工作,并由红军指战员吴福盛、李震书介绍,与柯宗保、柯宗章加入中国共产党,成立溪南党支部。中央红军回师中央苏区后,柯志达与溪南支部的党员根据上级党委的指示,继续发动贫苦农民组织起来,秘密组建农会和赤卫队,巩固和发展党组织,工作出色,1935年间任溪南党支部书记。柯志达善于领导革命群众开展斗争,使与敌人近在咫尺、离县城仅一水之隔的溪南村及周围乡村后港至下楼一带,成为革命基点村或游击村,溪南村也先后成为中共闽粤边特委、靖和浦县委机关工作人员主要驻地。溪南村党支部还承担了为党组织、红军从县城购买军事、生活用品和获取军事情报等任务。漳浦梁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后,柯志达任漳浦中心工作团主任。1936年10月,中共漳浦县委重新成立时,柯志达任中心区委委员,后任县委委员兼任浦南区委书记、溪南特别支部书记。“漳浦事件”发生后,柯志达与漳浦县委积极配合闽粤边特委,接应突围的红三团指战员,组织群众送米送菜送武器上山,支持红三团在溪南村附近的清泉岩地方,重整抗日武装。1938年元月,根据闽粤边特委指示,参加闽西干部训练班干部学习。结束后,鉴于柯志达具有丰富的对敌斗争经验,经过多年革命斗争的考验,而刚组建的新四军亟需军事、政治方面的干部,因此分配到新四军二支队司令部工作,并随军出发参加南昌新四军军部教导营首期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踏上北上抗日的征程。8月,任二支队司令部副官处特务连指导员、党支部书记。1939年底,调任4团2营教导员。1940年间,先后调任朱绍清任营长的五支队8团营教导员、苏皖支队特务营教导员。参加了津浦路西反摩擦战役和路东抗击日军9路“扫荡”战斗,参与平定津浦路东8个县的地主、汉奸、土匪相互勾结的大规模武装暴乱,并下乡发动农民开展减租减息斗争,参与创建了淮南路东抗日民主根据地。1941年,调任江北指挥部军法处警卫营教导员。1942年,参加了长达33天的艰苦卓绝的反“扫荡”战斗。此役作战37次,歼灭日寇800余人。尔后,先后调任第4师9旅26团营教导员、淮北行署保安总处便衣大队政委,泅灵睢县委常委兼社会部部长、公安局长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任淮北第七专署军事科长兼大队长、淮北支队参谋长。1946年12月,柯志达率部参加宿北战役,不幸负重伤,先后在山东野战军第4师、2师卫生部和华东军区休养所治疗。1947年12月,伤愈出院后任华东军区政治部保卫部科长。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柯志达除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外,长期承担部队首脑机关警卫任务与从事政治工作,和暗藏内部、外部的汉奸、匪特作斗争,这是远比武装斗争更为尖锐、复杂的任务,需要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敏锐的明辨敌我友的能力和处变不惊、驾驭复杂斗争局面的能力,为柯志达以后长期从事政法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48年12月,柯志达被选调参加华东局党校举办的有关接管新区工作的培训班学习。结束后参加“南下干部纵队”。5月中旬,上海解放,柯志达任上海军管会专员,接管静安区警察分局,率先破获特务破坏案,得到了陈老总的夸奖。后来,又主动请缨,配合对金融市场混乱局面进行整治,为稳定上海市场物价出了力。1949年7月中旬,奉命参加接管福建的“长江支队”。21日,中共福建省委成立,柯志达被任命为晋江地委常委兼专署公安处长。9月4日,参与接管晋江。其时,晋江匪特活动十分猖獗,公然向人民政权武装挑衅。柯志达着手建立和健全各县公安机构和规章制度,依靠群众广泛建立监控网络。在剿匪部队协助下,几个月时间内,有效地迅速肃清匪患。1950年4月,闽西告急,数万武装匪特有恃无恐地多次攻打连城、武平、长汀、龙岩、漳平等县城,具有丰富的剿匪反特经验的柯志达奉命任龙岩地委常委、兼任社会部长、专署检察长、公安处长。到任后即迅速建立地、县公安机构和公安队伍,实施户口制度,有效地限制了匪特的活动,坚决执行中央“军事清剿、政治瓦解和发动群众相结合”的方针,对被逼上山为匪、没有罪行的实行从宽处理,促成大量土匪下山自新。广泛发动群众投入剿匪运动,组织民兵队伍,建立情报站,发展群众眼线,形成天罗地网,在剿匪部队有力打击下,至1952年初,祸害闽西地方几百年的匪患基本消除。为了巩固剿匪成果,柯志达参与领导开展了取缔反动会道门及外国传教士组织的“圣母军”斗争,彻底铲除了盘根错节的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使龙岩地方社会秩序得以正常,人民安居乐业。
  1952年11月28日,柯志达调任龙溪专署专员。不久,兼任地委副书记、支前委员会主任、福建省人民法院龙溪分院院长等职。他把全部精力投入领导恢复和发展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上,在他主持工作期间,龙溪地区各行各业开始复苏,经济得到发展。境内道路、桥梁迅速得到修复,交通畅通无阻。此外,具体领导了代号为“3613”工程的军用机场建设、鹰厦国防铁路工程漳州路段的建设,还由于他的力争,增建了漳州站,结束了漳州没有开通铁路运输线的历史。支前工作为取得东山保卫战胜利提供了强有力后勤保证等等。农业生产方面,全地区普遍组织起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兴起科学种田、大搞农田水利建设高潮。1953年起,龙溪地区粮食生产开始自给有余,还支援外市、县区。教育事业方面,至1953年底,已建有中学17所、完中5所、小学、幼儿园得到充实和调整,基本满足了当时城乡居民子女入学要求,还开始实行统一招生方式和人民助学金政策,使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得以上学。同时,在各县、区创办机关干部业余学校和工农干部文化速成班,以提高工农干部文化水平。号召全日制中小学教师在当地农村开办“冬学”、“夜校”,把普及农村扫盲工作落到实处,使政治上、经济上刚刚翻身的农民,在文化上也获得了翻身……在专员的工作岗位上的那几年,柯志达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废寝忘食地工作。1955年间,过度的劳累使他终于病倒,先后被送到省立医院和上海华东医院治疗。
  1956年3月,柯志达病愈出院,调任福建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党组书记。肃反运动开始时,奉调“省委5人小组”,负责参与领导全省肃反、审干等运动。1961年2月,肃反结束,调回省法院主管审判工作。期间,参与制定《福建省人民法院工作条例》。明令各级法院贯彻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制定的审判制度和审判程序,全省的审判工作走上正规化、程序化。1965年3月,调任中共福建省委监察委员会专职常委。协助省委抓党建和干部队伍建设、党员纪律教育,对在“反右倾”斗争中受到批判和处分的党员、干部进行甄别平反,及分批为划为右派分子的人摘帽子,并抓加强各地区受理信访工作力度,密切同人民群众联系等工作。
  “文革”期间,柯志达惨遭批斗,被诬陷为“省高院反党集团团长”。面对“造反派”强加的“莫须有”罪名,、柯志达铁骨铮铮,大义凛然,拍案而起,针锋相对,写了洋洋洒洒长达3万多字、整整180张的“大字报”,张贴在省法院大院内,驳斥了“造反派”的无耻谰言,在当时引起强烈反响。恼羞成怒的“造反派”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地说他张贴翻案万言书,把他关进“牛棚”强制劳动改造。身处逆境,柯志达泰然处之,始终坚信党、坚信人民,会还他清白,还忙里偷闲加强学习马列主义理论、毛主席著作,正如他后来所说:“终于有这一‘天赐良机’来好好学习,对我复出领导工作大有裨益。”同时,也在思索对于“文革”的困惑。1969年11月,柯志达获得“解放”,在省法院任党支部书记,协助军代表抓落实党的干部政策工作。12月中旬,奉调到建阳麻沙镇搞专案工作。尽管自己还尚未完全平反,且仅挂着专案组“连长”的职衔,却敢于顶着压力,实事求是,仗义直言,竭力为蒙冤受屈、身陷囹圄的原省委书记林一心、省检察院副检察长张昭娣、省劳改局局长马振兴等一批老同志昭雪平反,为保护老同志尽了自己绵薄之力。
  1970年初,龙溪地区革委会向省里要求调柯志达回龙溪协助开展工作。当组织上征求他意见时,他不计较职务高低,只想能为家乡父老乡亲做点事,便欣然答应。初时任地区革委会生产指挥部领导成员。到任后即积极投入抓全面恢复全区的工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工作中,不久任地区革委会常委。1971年6月当选地委委员。1978年任地委常委兼副专员。1981年任龙溪地委副书记。在回家乡工作期间,他还具体分管全地区的计生、教育、体育、党史、地震、对外宣传等几个方面的工作。尽管各部门业务不同,他很善于抓住各部门工作重点难点,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创造性,使分管的各部门工作颇有成绩。计生工作方面,这在当时是称为天下第一难事,他迎难而上,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与计生干部拧成一股绳,劲往一处使,狠抓各种节育措施的落实,并在全省范围率先推行“一胎放环、二胎结扎”的计生工作要求。在他的努力下,计生工作列入党委的议事日程;列入国民经济计划;列入党委检查汇报工作的内容,形成各级党委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大气候。龙溪地区的计生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1982年、1983年,他连续获得省政府表彰。至他离休时,人口自然增长率己从29.13%下降到11.86‰,为稳定和加快龙溪地区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教育方面,为了及时补救“文革”造成的人才“断裂层”,他提出创办各种层次的师范院校。1975年,龙溪地区开办龙溪师范大专班。文革结束后,又复办云霄师范,增办龙海师范,为龙溪地区迅速培养了一大批师资力量。1979年,柯志达兼任地区工农教育委员会主任,为了提高整个地区在职干部、职工文化素质,满足广大社会青年因“文革”耽误上大学学习的愿望,他亲自抓创建漳州业余大学和福建广播电视大学龙溪分校,并兼任业大校长。为了解决全地区亟需4000多名中学教师的严重局面,他积极向上反映,争取批准复办漳州师专。他还指示有关部门,抓紧抓好落实“文革”中教师冤假错案问题,使教师甩掉“包袱”,全身心扑在教育工作上。在他和教师共同努力下,教学相长,漳州业大获得国家教育部备案,师专升格为师院。体育方面,他兼任地区体委主任,在他主持工作期间,各县均建立起少体校,体育竞技水平提高从少年儿童抓起。各师范院校均开设体育专业班,满足中小学体育师资需求。体育运动在城乡普遍开展,还恢复了各种层次各种项目的体育竞赛,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值得一提的是,漳州能成为中国女排的摇篮,也凝聚着他的心血,由此结下了他与中国女排的不解之缘。1972年,国家体委遵照周总理的指示,决定在国内建设一个排球训练基地,承担考察地点的副司长是柯老的老战友,时兼任体委主任的柯老在接待中与老战友相逢,自然话多情深,考察也越详细越全面,就这么定在漳州。基地建成后,全国排球联赛前8名的省队都要到漳州集训。1976年,中国女排在漳州组建。后来中国女排每次到漳州集训,都请柯老到场讲话,并由柯老帮助解决集训中出现的问题。有趣的是,连女排队员代表权之争的事,也请柯老拍板解决呢!1981年,中国女排不负全国人民的愿望,勇夺世界冠军,女排队员都记着柯老的贡献。1984年,当柯老作为全国老干部代表到北京参加国庆庆典,在参加国务院总理宴请代表宴会上,与荣幸出席宴会的女排队员不期而遇,女排队员争先恐后地与柯老握手,围着柯老问长问短,情意浓浓,一时成为美谈。70年代末,党史工作成为党的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1979年,福建省龙溪地区中共党史研究分会成立,他当选任名誉会长。1981年,兼任中共龙溪地委党史资料征集小组组长,在他的领导下,龙溪地区党史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一是各县机构、人员编制、经费得到落实。二是党史征集、研究、编写、宣传卓有成效。1983年起,还相继召开“抗日初期闽南国共合作历史经验”、“芗潮剧社”、“闽粤边三年游击战争”、“平和暴动”、“中国工农红军攻克漳州”等大型专题学术讨论会,及时征集和抢救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为编写闽南地方党史及各县党史打好了基础。三是党史征研成果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中“平和暴动”、“中国工农红军攻克漳州”、“闽粤边三年游击战争”等研究成果被收入《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四是培养了一支业务精、作风正的党史工作队伍。漳州的党史工作走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先进行列。此外,柯志达兼管的其他部门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
  1983年,柯志达办理了离休手续。当组织上征求他意见,要求他继续发挥余热,为漳州市的“两个文明”建设再做奉献时,他欣然应允,现在他还担任省、市老体协副主席、主席,市关工委名誉顾问、老龄委名誉主任、党史顾问组组长、计生协会名誉会长、周恩来研究分会名誉会长,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名誉会长、业大名誉校长等等职务,他一如既往,踏踏实实把各项工作开展好,不辜负组织上的期望。离休以来,仅党史工作方面,经他审稿后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党史书籍近20本。参与制定和筹备的“纪念红军进漳60周年”大型系列活动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业余教育方面,漳州业大被授予“全省教育先进单位”。老年体育方面,漳州市老体协被评为“福建省老年体协团体会员单位一类先进单位”。他参与组织、主持了“全省第二届老年人体育运动会”、“全国老年人地掷球比赛(南方赛区)”、“全省老体协农村工作经验交流会”、“全国老年人体育工作会议”等等。老区建设方面,全区老区村基本实现了“五通”,并设立了老区育才奖学基金等等。1991、1999年,柯志达分别获得“全国健康老人”及“漳州市离休干部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莫道桑榆晚,夕阳也火红。2002年8月,在市离休老干部座谈会上,年届95岁高龄且刚手术出院不久的柯志达,有感于今天许多中青年干部,对党的历史,特别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知之不多乃至知之甚少的现状而担忧,提出拟把自己参加革命70年的经历写出来,用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帮助中青年干部加深理解并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加快漳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念头时,得到了与会老同志的一致赞同。柯老说做就做,几个月后,有关这本书的章节脉络草稿初就。书名暂定为《青山不老》。一些与柯老并肩战斗过或共事过的将军、省市领导童小鹏、伍洪祥、王直、郑立中、童万亨、曹德淦等闻之欣然为之作序、题词,点点墨香透溢着对柯老高尚品德的肯定与敬佩之情,其中,王直将军的题词是:“革命不图名利,一生甘于奉献。”高度概括柯老参加革命70年历程,言简意赅,评价中肯而贴切。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祈盼《青山不老》的出版,能给予我们更深刻的启迪和教育。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国坚
责任者
柯志达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