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2003
颗粒名称: 漳浦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分类号: F426.92
页数: 9
页码: 1198-1206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位于闽南沿海,属沿海丘陵地带,总面积1981平方公里。该县有20个乡镇、11个农林茶盐场,背山面海,河流短促。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旱涝灾害频繁,加上每年夏、秋常受台风袭击,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新中国成立后,漳浦县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资金3.31亿元,投入劳力1.55亿工日,完成土石方1.35亿立方米。现有蓄水工程有中型水库8座、小(一)型水库19座、小(二)型水库65座和山围塘等4769处;引水工程有桥闸、陂堰等345座;提水工程有水井(含机电井)2000多眼、机电站装机容量2012台1.2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8.5万亩扩大到46.7万亩,占现有耕地总面积92.2%。各类水利工程设施为有效灌溉面积年供水量3.3亿立方米,平均每亩供水量710立方米,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关键词: 漳浦县 水利建设 经济

内容

为了改造自然条件、发展农业生产,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在农田地上以改土、治水为中心,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通过农田灌溉、排水、盐碱地改良、围垦、人畜供水及水土保持等水利技术措施,改造对农业不利的自然条件,合理、充分利用降雨、地表水和地下水,以调节农田土壤水分状况,调整区域水情,防止和提高抗御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挖掘土地增产潜力,扩大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农田,保证农业生产全面丰改。
  漳浦县位于闽南沿海,属沿海丘陵地带。总面积1981平方公里,有20个乡镇、11个农林茶盐场。背山面海,河流短促。主要山脉有梁山(海拔837.6米)、石屏山(海拔1006米);主要河流有鹿溪、南溪、浯江溪、赤湖溪、佛昙溪、杜浔溪等6条流域;海岸线总长322公里(实测),形成三个半岛(六鳌半岛、古雷半岛和整美半岛)和四大港湾(江口湾、佛昙湾、浮头湾和东山内澳湾)。大自然赋予“山、海、田、热”兼备的有利条件,素有“金漳浦”之称。但由于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多年平均降雨量880到1740毫米,年际差别较大,地表水不同年份的迳流量:丰水年约24.03亿立方米,平水年约15.14亿立方米,枯水年约8.87亿立方米。水量分布从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递减,六鳌、古雷两个半岛最少。旱涝灾害频繁,加上每年夏、秋常受台风袭击,给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危害。建国前兴建的塘井、堰坝破损不堪。全县50多万亩耕地大部分属“望天田”,历代遗留的水利工程灌溉面积约12万亩,至1949年底只有84869亩(抗旱能力30天以下),占当时耕地总面积16%。三天无雨,赤土千里,俗谚:“漳浦人八字欠水。”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新中国成立后,漳浦县从1951年5月起,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至2000年9月底统计:全县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资金3.31亿元,投入劳力1.55亿工日,完成土石方1.35亿立方米,现有蓄水工程有中型水库8座、小(一)型水库19座、小(二)型水库65座和山围塘等4769处;引水工程有桥闸、陂堰等345座;提水工程有水井(含机电井)2000多眼、机电站装机容量2012台1.2万千瓦。有效灌溉面积由1949年8.5万亩扩大到46.7万亩,占现有耕地总面积92.2%。各类水利工程设施,为有效灌溉面积年供水量3.3亿立方米,平均每亩供水量710立方米,确保农业稳产高产。
  建国后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漳浦县先后掀起4次规模较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
  50年代初,在整修加固历代遗留下来年久失修的提防、塘坝基础上,随着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到来,第一次掀起以兴修小型水利工程为主的水利高潮。1951年至1955年,兴修小型水利工程3966处,全部是平塘、吊井、沙土陂、石陂等,主要组织人工提水、引水抗旱灌溉。1954年9月11日至11月6日发生56天旱灾,全县受旱农田面积316930亩(其中水田面积169330亩),占当时耕地总面积58.12%。因缺水无法插秧的水田面积4.9万多亩、插秧后被晒死的水田面积4.7万多亩。当时全县141个乡(镇)中受旱减产的占90%,其中有28个乡减产八成以上(几乎绝收)、44个乡减产五成以上、减产五成以下的有58个乡;受灾人口近25万人,占当时总人口92%;缺粮户和基本断炊户达28471户11.7万多人。杜浔城外(近城)1951年至1954年修建平塘28处、打井25眼、筑沙土陂10多座,1954年发生56天秋旱,受旱农田面积1740亩,平均每亩只收稻谷1.25公斤。农业合作化高潮的1956年至1957年,全县投入劳力233.8万工日,兴建了祖妈林、申内、水磨岭、下仓等4座小(一)型水库,消灭农田旱灾面积近5万亩,占2年中灭旱总面积74%,加上新建小(二)型水库9座和山围塘、平塘、引水渠等3121处,改善灌溉面积9690亩、消灭农田旱灾面积67400亩(其中水田53154亩)。1957年7月6日至9月13日,虽然遭受69天干旱,受旱农田面积19.5万亩,但仍然争得不减产或少减产,当年全县粮食总产量达1.09亿公斤,比1955年0.7995亿公斤增产36.3%。杜浔城外(近城)新建小型水利工程53处,当年发挥效益,1957年受旱69天,全村播种晚稻面积850亩,平均亩产223.5公斤,总产量19万公斤,加上地瓜(主粮)4.1万公斤,全年不仅减少了国家回销粮的供应,而且还给国家出售余粮6.25万公斤。
  在大跃进时期,第二次掀起规模宏大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1958年大跃进后4年中,先后新建了眉力、石过陂、后井、梁山等4座中型水库,以及井内、台山小(一)型水库,改变了人工提水为自流灌溉。4年中投劳1247万工日(平均每年投劳312万工日),兴修各类大小水利工程8075处,消灭农田旱灾面积18.59万亩(其中水田13.95万亩)。1959年9月12日至1960年3月12日连续发生180天大旱灾,全县受旱农田面积26.8万亩,除9万余亩断水改种旱作物处,其余通过引、戽、车、吊、提等各种形式抗旱,基本解决了灌溉用水问题。1959年全县粮食总产量仍达1.2635亿公斤,是历史上最高的一年,比丰收的1957年增产18%。
  1951年至1961年,全县投劳1683.6万工日(其中技工32.3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599.8万立方米(其中石方49.5万立方米),投资642.5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65.4万元、贷款54.5万元、国家补助422.6万元),兴建各类水利工程27213处(其中抽水机站107台1430匹马力),消灭农田旱灾面积275359亩(其中水田面积211383亩,抗旱能力60天左右),占当时耕地总面积56.6%。
  1957年,县在旧镇建立上蔡水土保持工作站(由水利部门主管),贯彻“沟坡兼治、治坡为主”的方针,初步治理荒山坡,1958年荣获国务院水土保持红旗单位。接着,在霞美五社村推广。1957年至1961年,全县治理水土流失:初步控制面积77.05平方公里、基本控制面积25.42平方公里。
  12年来出现六大变化:
  一是自流灌溉面积逐年扩大。1950年全县农田自流灌溉面积8.4万多亩,1961年达27.5万亩,扩大2.2倍。
  二是机械提水面积逐年扩大。1955年全县只有抽水机站2台24匹马力、提水灌溉面积780亩,1961年发展到107台1430匹马力、提水灌溉面积46720亩,增加59倍。
  三是粮食产量逐年增产。195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0.7925亿公斤,1957年起,粮食产量基本稳定,以后年年递增,至1961年总产量1.145亿公斤,增长44.48%。
  四是受旱农田面积逐年缩少。1955年发生31天干旱,全县受旱农田面积达120542亩,占当时耕地总面积22%;1961年5月28日至6月26日发生28天干旱,全县受旱农田面积18918亩,占当时耕地总面积2.5%。
  五是投入抗旱劳力逐年减少。12年来兴修水利受益农田面积35万多亩,以1954年旱情对比计算,年可以节省抗旱劳力215万工日。
  六是播种面积逐年增加。几年来虽基建用地面积5万多亩,但由于开荒扩大耕地面积6万多亩,全县耕地总面积仍不减少,而复种指数却有很大增长:1950年是154%、1955年是167%、1957年是182%、1960年达202%。
  60年代,在1963年遇到历史罕见的百日大旱后,第三次掀起以解决重点旱片为主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再新建小(二)型水库20座、小(一)型水库5座和中型水库1座。
  1963年党的八届十中全会后,贯彻“巩固提高、加强管理、积极配套、重点兴建,并为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的水利方针,各地因地制宜贯彻“多受益多负担、少受益少负担、不受益不负担”的政策,采取以下四种合理负担办法:
  1、体制下放分队时,没有分得水利设施的生产队,以前统一负担的水利工分没有处理的,要新建水利工程,受益生产队负担劳力10%(穷队5%),其余90%或95%劳力由全大队(含受益生产队)统一负担;有的地区与1958年以前兴修的水利工分统一计算。经费均由受益生产队负担。
  2、大包干前失修或水毁工程,劳力受益生产队负担30%、大队负担70%,经费由受益生产队负担。
  3、跨队新建与整修的水利工程,所需的劳力、经费按受益亩数分摊负担。
  4、受益生产队劳力负担过重的,按照“自愿互利、等价交换”的原则,由支援工解决,经费有困难的给予适当补助。
  在劳力报酬办法上,兴修小型水利工程都实行评工记分,与农业同工同酬,参加当年分红。兴修重点水利工程采取三种处理形式:(1)民工工资一半归个人、一半向生产队买工分;(2)工资由民工收入,生产队按完成定额评给工分;(3)工资由民工收入,生产队按民工劳力基本分评给工分。
  通过合理处理负担和报酬后,1963年冬春修,全县上场劳力由1.9万人增加到3.2万人,完成省、专项目5处、新建小型水利工程437处、新增排灌机械145台1501马力,完成整岁修水利工程1391处、加固海堤长55.73公里和修复水毁江、海堤防长69.24公里,新增灌溉面积2.1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52万亩和提高防洪、防潮标准面积4.59万亩,完成水土保持面积17.8平方公里(其中加工提高14平方公里),投劳239.24万工日(其中技工9.96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35.1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0.56万立方米),占年度计划112.3%,使用经费306.14万元(其中自筹63.06万元、贷款43.52万元、国家补助199.56万元(其中省基建项目补助113.2万元、抗旱补助29.9万元)。
  1964年,在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导下,各级党、政加强领导,集中主要劳力0.59万人,抓紧对后井、梁山、台山等3处重点水库和续建1963年临时性抗旱工程、水毁尾工。1964年春节后,县委、县政府在2月16日召开的县扩干会议上部署兴修水利工作。会后,全县每天上场劳力保持2万人左右(最高达3.3万人)。全县投劳104.3万工日,完成土石方95.17万立方米(其中石方3.94万立方米),使用经费79.5万元(其中省补助56万元、群众自筹6.97万元),完成各类水利抗旱工程2374处和修复水毁江、海堤防238处(总长45.36公里),新增灌溉面积1.5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04万亩和提高防洪、防潮标准面积0.37万亩。
  1963年成立漳浦县水土保持办公室,具体负责水土保持工作,水、林、农部门共同配合,贯彻执行“全面规划,因地制宜,集中治理、连续治理、综合治理,坡沟兼治、治坡为主”和“预防与治理兼顾、治理与养护并重”的水土保持工作方针,1964年在霞美山岭村搞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改造坡耕地面积1000多亩、种植防护林带面积1100亩。
  1965年,当时农村搞社教运动,全县抽调干部1400人(其中县、社主干250人)下队蹲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动手比去年早、规模比去年大、进度比去年快。春节前,县委提出“大于15天,打井1万口”的口号,干、群表决心说:“打井三丈不算深,引水十里不算远,车水十盘不算高。”深土公社院前大队(近院)组织100多个强劳力,打歼灭战,完成水井26眼,打破了“无泉论”,灌溉受旱水田面积284亩。3月中旬,在全县范围内普遍开展“万井千塘”运动,经过4个多月的顽强抗旱,新打水井3290眼(其中标准井512眼),当季发挥效益。抢种花生8.79万亩、甘蔗0.93万亩、黄豆2.8万亩;实插早稻面积23.68万亩(其中抗旱抢种的12万亩),比1964年同季扩大13.2%。群众反映说:“依靠党的领导和集体力量,河山改色幸福来!”全县每天上场劳力4万多人(最高峰近7万人),全年投劳325.44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48.35万立方米,超额完成年度计划38.3%,新建各类水利工程3094处、整修配套工程4672处,扩大农田受益面积9.74万亩。1965年早稻总产量0.503亿公斤,比1964年同季增产25.4%。
  1966年,当时在漳浦社教工作团和县委的领导下,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大力突出政治,认真贯彻”大寨精神,小型为主,全面配套,狠抓管理,更好地为农业增产服务”的水利方针,掀起了学大寨、赶大寨的群众性兴修水利运动。但大规模的兴修水利运动所需的石料是个大问题。即在东平水库等工地培训打石技工833人、砌石技工76人、炸石技工1320人。全县每天上场劳力、技工保持1.5万人(最高达2.8万人),新建、整修各类水利工程1750处(其中新建工程557处、水轮泵60台等),投劳24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241.9万立方米,扩大有效灌溉面积8.5万亩(其中旱涝保收面积2.0万亩)。1966年早稻总产量0.665亿公斤,比1965年同季增产32.2%。
  70年代,在“农业学大寨”期间,第四次掀起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大搞改溪,引、蓄结合,新建大(三)型桥闸2座、中型桥闸2座,以及中型水库2座、小(一)型水库7座和小(二)型水库14座。
  当时位于灶山之下的深土公杜,有19个大队、1个社办场,人口3.07万多人,耕地总面积3.07万亩,是一个十年九旱的穷地方,当地流传着一句顺口溜:“深土不深尽红土,灶山无泉出石头。”1970年被列为全省1000多个“穷”社之一,公社党委书记为代表赴省开会,汇报问题找穷根,交流经验促大干。这个公社示埔大队,早在大跃进时期,眉力水库配套完成后就通水受益,可是十几年来,为什么粮食产量一直徘徊在60万公斤左右呢?究其原因,就是“三跑田”问题没有解决好。这个大队土地都是坡地,下雨天要“三跑”,不下雨,渠水长期漫灌也要带走一部分肥和土,年久日深,土壤板结,土层脊薄,地越种越瘦,产量越来越低。1971年冬,以示埔为试点,发动群众大造水平田、深翻改土,苦干一冬春,移墩填塘、平整土地、砌石修渠,实行排灌、渠路、林带“三结合”,建成一片每丘面积3亩,共247亩水平田。1972年在这片地上种上水稻,抓了“早、种、肥、管”科学种田,平均亩产突破”千斤关”,单位面积产量每亩提高135公斤。从而认识到治水与改土的辩证关系:只有治水又改土,才能彻底改变缺水低产的面貌。1973年继续大干一冬,平整土地面积980亩、开山造田面积60亩、农改田面积1100亩,全大队粮食总产量突破100万公斤。以点带面,全面推广,自力更生,治水改土。全公社组织一个万人平整土地大会战,挖“一渠”、改“二溪”、修“三库”、建“四站”,大干2年平整土地面积5000亩。1974年12月,全县组织民工3万多人,会战鹿溪中游改道工程,完成挖、填土石方716万立方米,将西起梅东合溪口、东至英山之间迁回曲折的旧河道长11.7公里,截弯取直、新开1条长8.3公里、底宽120米、深2米、提高6米的“人工河”。同时,改赤湖溪、浯江溪等河道,先后结合新建旧镇、鹿溪2座大(三)型桥闸。
  1980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议后,漳浦县认真总结前30年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经验教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凡是按照两个规律办事,水利建设就多快好省。治水是与大自然作斗争,必须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以最经济的办法取得最大的效益。否则,长官意志,主观主义,瞎指挥,必然违背自然规律,甚至走到反面,事与愿违,达不到投资少、见效快、受益大的目的。大跃进和十年动乱时期,由于极“左”路线的影响,水利建设战线长、工期拖、浪费大。
  第二、认真调查研究,搞好全面规划,水利建设效果就比较显著。相反地,就事倍功半,甚至无效。搞水利建设,没有充分的调整研究,搞不清水文、气象、地质等情况,就不能做好规划和设计,“三边”工程多,还出现过“一平二调”和忽视工程质量的问题。
  第三、水利建设不能盲目大干,追求形式,搞什么红旗招展群众运动,表面上看轰轰烈烈,实际上效率很低。有的盲目“想新的、干大的”,小型水利工程受到破坏;有的围垦工程付了“学费”后不得不停建。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曾经按照上面的要求,只算政治帐,不算经济帐。1974年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改溪,有的地方缺乏因地制宜、全面规划,造成河道严重冲刷,留下了“后遗症”,变水利为水害。
  第四、要讲经济,以最少的投资、最少的人力取得最大的效益。粉碎“四人帮”以后,认真贯彻“八字”方针,肃清极“左”流毒,狠抓“两个现有”(现有水利工程和现有灌区耕地),集中力量搞好续建配套,努力完成十二项“半拉子”重点工程(即刈掉十二条尾巴),使之尽快发挥工程效益。
  通过总结,肯定成绩,找出差距。当时比较突出的存在三个问题:(1)遗留尾工多,配套任务大。全县还有可挖“明力”近10万亩(其中蓄水工程6万亩、引提工程3万多亩),要从现有工程作文章,大搞挖潜配套。(2)沿海水利没有过关,小江小河没有治完。当时,全县易旱农田面积20万亩,大部份分布在沿海两个半岛和丘陵地区高坡上。五大流域尚未综合治理,易涝面积有9万亩。江、海堤防标准低、险工多,有一半急需整修加固。(3)现有耕地低产田多数没有改造。有山垅田面积2万亩、山排田面积1万亩、旱坡地面积7万多亩,单位面积产量低而不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狠抓安全、效益,搞好水库除险保坝、挖潜配套,加固江、海提防,解决人畜饮水和城市供水,并结合兴修水利发展农村小水电建设。
  经过拨乱反正,实事求是,讲究实效,1980年投劳363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75万立方米,兴建各类水利工程445处、打机井170眼,新增灌溉和旱涝保收田面积共1.7万亩、发展喷灌0.5万亩、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8万亩。由于水利设施发挥效益,粮食产量比1979年增产1750万公斤。全县粮食总产量由1949年0.7亿公斤提高到2.2亿公斤,增产1.5亿公斤。1981年一一1982年,根据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把着重点转向水利管理上来。在搞好水资源区划取得较好成果的基础上,继续抓好杨美水库右干、后井隧洞、后港防洪堤、沿海垦区建设、丘陵区打井喷灌和旧镇、赤湖溪桥闸等续建配套、除险加固工程,扩大工程效益。1983年,遭受严重的水、风、旱灾害:春季100天低温阴雨,接着发生“4.9”、“5.12”、“6.19”等3次洪水;6月21日开始出现34天的“六月旱”;7月25日(下午15点50分)第4号强台风中心从深土大店附近登陆;7月28日至8月17日无雨干旱,尤其在10月15日以后,连续1个多月秋旱。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坚决执行中共中央〔1983〕1号文件,积极推行各种形式的联产联责经济责任制,调动了水利管理和基建工程单位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后井水库右干渠于1983年3月11日打通新隧洞长1800米,再挖暗涵100米和新干渠长1470米,于8月12日通水效益,扩大新增灌溉面积1500亩,在秋旱中保灌面积1.46万亩。
  截至1983年9月底统计:全县耕地总面积53.79万亩(其中水田31.86万亩),总人口63.43万人。建国34年来,累计投资5973.2万元(其中基建2137.6万元、事业费2847.8万元、县财补助987.8万元;按分类:农田灌溉4364万元、防洪除涝932.6万元、水力发电676.6万元),投劳9612.6万工日,完成土石方9074.01万立方米;兴建蓄水工程4847处(其中中型水库7座、小(一)型水库18座、小(二)型水库59座);引水工程131处(其中万亩以上3处、千亩以上24处);机电提灌站2271台801千瓦/19380马力(其中机井374眼)。蓄、引、提总水量由1978年2.85亿立方米增加到3亿立方米。
  1984年,在中共中央[198411号文件的指导下,继续清除“左”的影响,进一步完善岗位经济贵任制,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1)除险加固。完成杨美水库溢洪道进口护坦加固和旧镇、赤湖溪桥闸坦水加固,以及南门岭、苦竹、水磨岭等小(一)型水库和鹿溪桥闸除险加固等7座。(2)挖潜配套。完成祖妈林中型水库溢洪道闸门、眉力水库左右干渠部分改建、梁山水库低干渠蒲野渡槽配套等,以及石过陂中型水库、桥内小(一)型小库渠道配套和狮头电灌站等。(3)小型水利。完成续建象牙小(二)型水库和新建长桥、春建、马圩、灰陂、梧桐等石陵6座。(4)围海垦建。完成庄后、东坂、奋发、江口、田中央、过港等围海垦建工程6处。(5)灌浆喷灌。完成内洞、南门岭、台山、小径、东平沓、大山、红坑、岩坑、月眉、老鼠穴等小(一)、(二)型水库大坝灭蚁补强灌浆10座,以及眉力、顶马喷灌点2处。投劳52.34万工日,完成土石方31.68万立方米(其中石方4.32万立方米),投资249.6万元,(其中水利88万元、防汛82.2万元、围垦36.9万元、水毁26万元、电灌12万元、抗旱4.5万元),新增灌溉面积0.46万亩、围海面积1030亩、垦建面积927亩、喷灌面积200亩。
  1985年,在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引下,于3月13日至14日召开全县水利工作会议,认真贯彻全国水利改革座谈会《纪要》精神,以改革为中心,以整党为动力,进一步完善水利基本建设和水利工程管理责任制,确保工程安全,为发展农村商品生产服务。全年国家投资207.94万元(其中小农水61.94万元、围垦70.2万元、防汛岁修54.8万元、小水电11万元和水利事业费10万元)。
  水土保持工作,除水土流失区封禁面积10万亩外,投劳19.32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9万立方米,挖鱼鳞坑1.4万穴、营造水土保持林面积5.2万亩、种果面积5.9万亩、种竹面积0.15万亩,改造坡耕地面积0.6万亩、套种经济作物和绿肥面积2.35万亩,培修地埂面积0.6万亩,新建、整修梯田面积0.55万亩。
  1986年是“七五”计划第一年。在党中央“开放、改革、搞活”方针指引下,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坚定不移地执行以农业为基础的长期战略方针,加强对商品粮、蔗基地的农村水利建设和管理工作,依靠广大干部、群众,开展防汛抗旱斗争。同时,大搞围垦建设,开发、利用浅海滩涂发展对虾养殖,为改善人民的食品结构和出口创汇服务。全年投劳147.54万工日,完成土石方87.88万立方米(其中石方9.9万立方米)。主要工作:(1)农田水利完成各类水利重点工程50处(其中除险加固13处、岁修工程28处),新增灌溉面积2020亩;(2)围垦建设完成花厝、霞美、竹屿等围垦工程5处,围海面积1.4万亩;(3)打井灌浆完成机井2口、大坝灌浆4处(眉力、下仓、山美、新岭等水库),总造孔184孔、总进尺1458米。
  1987年,全县投劳69万工日(其中技工4.5万工日),完成土石方78万立方米(其中石方3.5万立方米),投资418.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05.6万元),使用水利粮食32.5万公斤(其中县粮10万公斤),完成各类水利工程446处(其中挖潜配套254处、修复水毁工程102处),新增灌溉面积0.3万亩、恢复灌溉面积2.58万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78.8万亩,比1986年扩大6.9万亩;粮食总产量2.21亿公斤,比1986年增产2750万公斤(其中春粮增产569.5万公斤、夏粮增产715万公斤、秋粮增产1465.5万公斤)。
  1988年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和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在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中,大力宣传贯彻《水法》,总结推广任期目标责任制”、劳动积累用工制、水利投资合同制、施工招标承包制、人员岗位责任制等五项制度,出现了乡乡村村兴修水利的新局面。全县每天上场劳力最高达3万多人,投劳116万工日(其中技工8.3万工日),完成土石方89.2万立方米(其中石方6.3万立方米),投资597.5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81万元、县财投入15万元、以工代资248.5万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505处,新增灌溉面积0.77万亩,解决沿海突出部和岛屿人饮1.75万人。佛昙镇水利管理站,管好用好现有水利设施、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使全镇农田保灌面积扩大到3.7万亩,占耕地总面积82%,于1988年12月6日被评为全国244个区乡水利水保管理服务站先进单位之一。
  1989年贯彻执行国务院批准水利部《关于依靠群众合作兴修农村水利的十条政策》,本着合理负担、量力适度的原则,规定每个农村劳力每年投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劳动积累工10个工日以上。各乡(镇)政府采取适应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多种形式,实行劳动积累用工制度,当年指标,当年完成,当年结清。1989年12月11日至12日,县人大和各乡(镇)人大主席团及县直各有关部门负责人共34人,组成2个水利视察组,分别深入到赤湖、佛昙、绥安、杜浔、霞美、旧镇等6个乡(镇)视察,发现问题,提出建议。县委、县政府于1989年12月28日在霞美镇召开冬春修水利现场会议,深入贯彻国务院国发〔1989〕73号《关于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决定》,认真落实和完善有关政策,把冬春修水利计划任务列入各乡(镇)政绩考核内容,签订责任状。1989年投劳175.8万工日(其中技工9.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4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7.6万立方米),投资534.1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65.2万元、县财投入40.5万元,比1988年增加1.7倍),完成各类水利工程633处,新增灌溉面积1.38万亩、防洪治涝面积1.85万亩、改造盐酸性渍害低产田面积0.11万亩。1989年全年平均降雨量1140毫米,比正常年减少1/3左右,但天旱地不旱,全县粮食总产量2.56亿公斤,比1988年增产3476万公斤,单产、总产均超历史最高水平,受到国务院表彰。县水利电力局也荣获省厅1989年度水利建设先进单位和省府1989年度粮食丰收与支农先进单位,得到30万元水利开发项目的奖励。
  1990年,投劳222.4万工日(其中技工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76.4万立方米(其中石方8.9万立方米),投资58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44万元),兴建各类水利工程712处、修复水毁工程855处,新增灌溉面积1.3万亩、恢复灌溉面积7.5万亩、防洪治涝面积2.5万亩和解决人饮0.7万人。在多灾的情况下,1990年全县粮食总产量2.66亿公斤,比历史最高的1989年增产1004.9万公斤,增产3.9%。
  在“七五”期间,连续几年集中人力、财力大抓眉力、石过陂、后井、梁山、赤兰溪、杨美、祖妈林等7座中型水库的除险保坝,先后投入资金53万元(其中国家、地方补助36万元),对赤兰溪、眉力、梁山等水库进行大坝灌浆,对杨美水库加固溢洪道,对梁山水库局部翻修、加固大坝迎水坡和进行涵洞套砌钢管。各中型水库经过除险加固后,大坝基本达到设计标准。1990年9月14日至1991年6月14日,降雨量仅271.2—327.7毫米,连续9个月没有下过一次透雨,发生建国以来罕见的特大旱灾。1991年早季,各中型水库为灌区14.5万亩早稻供水量达6640万立方米,平均每亩供水量457.5立方米,确保灌区91.7%面积大旱之年大丰收,比1990年同季增产粮食1350万公斤。
  为防止水土流失、开发荒山,从1983年5月开始,动员社会力量在中、小(一)型水库库区办起10个林场,以封为主、封造结合,造林面积22.8万亩、种果面积1.3万亩、封山育林面积8万亩。至1991年,全县开发山地建设标准果园面积35万亩(其中新开发标准果园面积10万亩)、沿海营造防护林带面积17万亩。
  “有收无收在于水”。全县广大农村干部、群众从“水利不兴,农业不稳”的实践中,迫切要求和自觉地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八五”期间前3年,投劳899.6万工日,完成土石方829万立方米(其中石方33.7万立方米),投资3187.9万元(其中国家补助656.4万元),新建、整修各类水利工程2822处,新增、改善和管灌面积共14.35万亩,与1988—1990年对比,投劳增加75.4%,土石方和投资各增加1倍多,受益面积增长25.9%。1991年连续发生春、夏干旱,同时遭受“6.26”洪水和3次热带风暴袭击;1992年发生“7.5”大暴雨、2次热带风暴和农历八月天文大潮灾害;1993年又发生了夏、秋干旱。在县委、县政府领导统一指挥下,发动和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投入防汛抗旱斗争。3年中投劳225.3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55.1万立方米(其中石方5.2万立方米),投资844万元(其中国家补助126.5万元),兴建临时性抗旱工程2486处和抢修水毁工程2388处,抗旱灌溉面积27万亩、恢复灌溉面积17.95万亩、防洪保护面积6.5万亩,防潮保护面积0.75万亩,把受灾损失减到最低限度。
  为对外开放服务,解决绥安工业开发区用水用电问题,县水利电力部门多层次、多渠道集资,在国家无偿补助100万元支持下,由中闽公司经营性投资250万元、县以电养电基金投入668万元、县财政补助120万元和贷款480万元,共集资1618万元,于1992年2月29日动工兴建1座最大坝高37.8米、总库容1020万立方米的澎水中型水库和电站,当年12月16日提前钻通输水隧洞长1822米后,兴建水电站压力管道长1256米,装机容量6400千瓦/2台,于1993年7月1日调试发电,年增加发电量1408万千瓦时。
  1993年,漳浦被列为国家立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分期实施的乡(镇)、场有前亭、霞美、杜浔、佛昙、赤湖、深土、古雷、官浔、盘陀、沙西、长桥和大南坂、长桥农场等13个项目区。1996年1月30日,县人大在十二届三次会议作出决定,把建设现代化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列入今后3年内再为民增办10件实事之一。1996年漳浦县被列入全国建设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之一。即在项目区中选择沿海丘陵8个乡镇19个村,开展节水型农业试点,完成地埋低压输水管道长2.3万米,发展管灌面积1.4万亩,年节约用水量106.4万立方米(平均每亩节约水量76立方米),增产粮食68.6万公斤(平均每亩增产49公斤)。广大干部、群众看到发展节水型农业既省水又增产,增加投入,积极推广。霞美镇眉田村埋设地下暗管长1060米,从后井水库大坑渡槽引水至庙后,消灭馒头山农地旱灾面积400亩、农地改水田面积200亩,全村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90%,实现了“吨粮村”。前亭镇后蔡村群众投资7.2万元,建地埋管道长2500米,引用东方小水库水源,管灌面积2000亩,种植芦笋,年增加收入100多万元。据统计:1996年全县20个乡镇、280个村,农户148281户、农业人口670755人。按1990年不变价,1996年全县国民生产总值32.72亿元,农业总产值20亿元,分别比1990年增长23.8%和16.1%,农民人均纯收入1474元,比1990年增长20.1%。
  1997年继续投劳60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60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6.2万立方米),投资4560万元(其中群众自筹2350万元、集体投资980万元、地方投资750万元),完成海堤加固达标长64.94公里、加固防洪堤长28.6公里、修复当年水毁工程386处、除险加固小(二)型水库37座、石陂32座和石渠长48公里、清淤渠道长910公里、完成节水管灌工程6处、打机并466眼、新建供水工程5处(总供水量2540吨)、解决人饮2.6万人,新增灌溉面积0.34万亩、恢复灌溉面积4.1万亩、节水管灌面积0.55万亩,新建围垦面积0.42万亩、水土保持面积10平方公里、改造中低产田面积0.9万亩。
  截至1998年底统计:全县13个项目区投入资金5698万元(其中市以上财政投资1658.9万元、专项贷款754万元、县镇配套和群众(企业)自筹资金3285.1万元),改造中低产田面积14.2万亩、开垦宜农荒地面积1.5万亩、营造生态防护林面积1.86万亩,建设了赤湖、深土、官浔等一批高标准的万亩高产稳产农田,以及古雷下堀村、赤湖亭里村和花果中心、花卉中心等节水管灌示范片。项目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30万公斤、油料75万公斤、糖料300万公斤、水果500万公斤;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立项前的1002元提高到3160元,新增产值1.8亿多元。
  1998年10下旬,遭受第10号强台风袭击,水利工程普遍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县委、县政府加强对冬春修水利建设的领导,实行“建管并重”方针,投劳532.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604万立方米,投资1500万元,搞好一溪(鹿溪城防)、二港(东港、乌桥港)、三闸(旧镇、鹿溪、花厝)、四库(大安、蔡坑、芹山、杉仔湖)、五片(石榴、盘陀、深土、沙杜万亩节水片)等重点项目工程。
  1999年9月,国家水利部授予漳浦县“一九九九年全国农村水利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激励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坚持不懈地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11月3日,县委、县政府在赤湖镇召开全县冬春修水利现场会。县五套班子领导、乡镇场书记、县直机关有关单位领导、赤湖镇直机关干部、学生、群众和某部驻军官兵等近万人参加义务劳动。全县掀起了冬春修水利建设新高潮,投劳460万工日,完成土石方480万立方米,县财投入资金380万元,重点建设城区防洪堤、乌桥港排涝工程、赤湖溪和东港清障工程、官浔南溪除险加固工程、节水管灌工程。沙西镇党委、政府于1998年发动组织万人会战乌桥港,1999年冬春修又组织干部、群众千余人扫尾,投入自筹资金250万元,完成总长3公里的乌桥港排涝工程,港道由原来16米拓宽到40米,大大提高了排涝能力,保护两岸农田面积0.5万亩和0.3万亩虾池安全。至2000年9月底,全县投劳498万工日,完成土石方513万立方米,投资5130万元(其中省市投资840万元、县财和水管单位740万元、乡镇630万元、村和群众自筹2920万元),超额完成计划7%,完成除险水库20座,加固水闸42座、续建小(二)型水库2座、清淤渠道长1630公里、改造中低产田面积2.4万亩、围垦面积0.44万亩、水土保持面积8平方公里、解决农村人饮2.3万人,新增灌溉面积0.28万亩、新增节水管灌面积3.8万亩。2000年11月4日,国家水利部等有关部门委托省政府,对漳浦县建设全国节水增产重点县暨节水灌溉示范项目通过验收。经过50年来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基本实现初级水利化县。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章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