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县的旅游资源(上)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88
颗粒名称: 漳浦县的旅游资源(上)
分类号: F592.757
页数: 6
页码: 1160-1165
摘要: 本文记述了漳浦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其中,赵家堡是漳浦县的著名景点之一,是一座古城堡,建于明万历年间,是赵宋皇族后裔为防御盗寇而建的城堡。城堡内布局独特,有完璧楼、汴派桥、莲花池、佛庙等景观,是明代民间聚落形式的典型。诒安城是漳浦县另一个保存完好的古城,建于清代,是黄性震为合族聚居而建的御寇城堡。城内布局规整,有大小宗祠堂等建筑,是研究漳浦县历史和文化的重要场所。此外,漳浦县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如海月岩、湖西清泉岩、赤土圣能寺森林景点等。这些景点具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体验。
关键词: 漳浦县 旅游局 旅游资源

内容

旅游业是当代世界性的一大产业,一些旅游资源丰富,气候条件适合,交通条件便捷的地区,都应对这一产业的开发予以重视。漳浦县自然环境优美,历史沉淀丰厚,境内可供开发的自然景观和文物名胜古迹极为丰富,为发展旅游业提出了极大的潜力和广阔的前景。本文谨选择部分影响较大的景点予以介绍:
  国之瑰宝——赵家堡
  赵家堡又称赵家城,位于福建漳浦湖西乡硕高山,是赵宋皇族后裔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始建,并世代聚居的城堡。据载,赵宋闽冲郡王赵若和于元初从广东崖山之战中逃出,辗转到达漳浦浦东银坑,后迁居佛潭积美,至明代,其十世孙赵范以进士历任磁州知州、浙江按察使司副使等职,致仕归,适逢沿海一带海寇猖厥,择址在官塘(今湖西)硕高山,按北宋故都布局立意,修建城堡防御盗寇,并以此寄托对祖先帝业的思慕。万历四十七年(1609年)其子赵义又扩建了外城。
  赵家堡南靠丹灶山,北对朝天马山,城墙北面为官塘溪,全堡周长1062米,占地约135亩,平面基本呈方形,城墙以条石砌筑,厚2.5米,高3至4米,墙上三合土城垛高约1.5米,筑四个城门、城门上建城楼,北门筑瓮城,瓮城内建武庙和父子大夫坊,是为正门。门上嵌匾,分别为:东门“东方钜障”,西门“丹鼎钟祥”,北门“硕高居胜”,城墙根据地形筑六座马脸以及墩台、藏兵洞等,城内东南侧即为赵范建造的内城,内城中心有楼,称“完璧楼”,取“完璧归赵”之意,楼为三合土夯筑,正方形三层四合式,呈回字形,边长20米,其第三层无隔墙,作大通间,以供城中壮丁守卫时住宿,楼前建对向的二层小楼,以楼后墙为内城墙。城中主体建筑为赵范府第,位于全城的正中心,坐南朝北,四座同式建筑并列,每座由门厅、前厅、两庑、天井、中堂、后楼组成,面宽五间,台梁木结构,硬山顶,并于府第两侧建三组厢房。府第前与城北墙之间开莲花池,池被一道长堤分成前后两池,于左侧建汴派桥,桥以一券顶拱桥与一平板桥组成,系仿北宋故都开封的潘杨二湖和州桥的立意设置。池东侧建四座同式五开间堂屋及“辑卿小院”、“读书处”,形成一个居住区;池的西侧为小山,于山上布置了佛庙、聚佛宝塔、禹庙等,其中禹庙是闽南地区绝无仅有的,而佛庙利用天然的地理状况和岩石,构成了极为特殊而有趣的布局,又于庙四周有意识地保存一批原始状态的岩石,于岩石上留下了十几处石刻,形成了一个大型的文化内涵丰富的园林区。
  赵家堡具备了城池的军事防御功能,完璧楼则体现了同期闽南地区民居防寇的建筑特色,作为赵宋后裔聚居地,城堡仿效了开封城的规划布局,反映出主人的贵胄身份和王朝孑遗的心境,城内的建筑充分地考虑到社会生活的各种需求,建造神庙、读书处等公共建筑,大致形成了生活区、礼仪区和风景园林区的格局,成为明代民间聚落形式的一个典型。更重要的是,城里聚居,保存着一个皇室家族历四百余年,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奇迹,这对于研究赵宋家族史,明代的军事史,研究宋城的规划布局有特殊的意义。
  闽南地区保存最好的古城——诒安城
  诒安城又称湖西堡,与赵家堡仅二公里之距,城建于中间一条河道南侧的小台地上,南面有“狮象把峡”的胜景,正面又有清黄性震建造的台山寨,寨中建台山塔,从城上望,视野开阔,远处丹山、台山、考亭山峰峦起伏,近处官塘溪如白练飘浮,万千气象,尽收眼底。
  诒安城的建造者黄性震,字元起,号静庵,清初,原为郑经部下,后来向清福建总督姚启圣献平台十策,为收复台湾作出了贡献,以功授直隶霸昌道,先后任广西按察使,湖南布政使,晋太常寺卿,军功加至正一品。康熙二十六年,黄性震在任湖南布政使时,捐建了诒安城,为合族聚居的御寇城堡,并建造了城中的大小宗祠堂等,以加强族人凝聚力。
  诒安城平面作锁形,周长1200米,城墙以条石构筑,中间填土,宽2.2米,高6.7米。墙上外侧建三合土女墙,女墙宽0.4米,高2米,开365个垛口,取一年365日之数,城墙内侧每50米设登城石阶,全城共25处,城转角处建四座敌楼,楼深宽各3米,突出于城墙之外,全城设四座城门,城门石构,券顶,门洞内宽深均4米,上建城楼,单进单开间,内侧木构,楼顶台梁结构,悬山顶,楼两边各设一组登城石阶,正门南向,偏西十度,城门上有匾,刻“诒安”二字,东门刻“迎曦”,西门刻“毓秀”,北门刻“春庆”,其中北门没有建城楼,且长期封死,历史上亦曾倒塌过,族人传说诒安城处于七鲤地,建城时,考虑到城的平面效果,所以只围进了四条鲤鱼,另三条处于城东门外,鲤逃进城中,因此摇动了城墙,屡修屡坍,所以诒安城又名四鲤城,城仅于南门到西门前开凿护城河,河宽10米。黄性震留下遗言,要合族不得拆取城墙的一砖一瓦,黄氏族人亦能严守祖宗教训,因此诒安城得以保存二百多年,至今基本完整。
  诒安城城中布局极为规整,自城南门至北门处于中轴线上,南门内建大宗祠堂,祠堂分门厅、天井、庑廊、正堂,正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祀福建黄姓始祖黄峭公。祠堂庑廊分别立一座青石碑,题为“大方伯黄公建置金浦湖西诒安堡家庙,义学,祭田,学田,义田碑记”为康熙二十八年立,黄性震的门生、江西御史钱三锡书丹,承德知县鹿廷宣篆额。左侧的一座,上刻“贻厥孙谋”印,为清代著名书法家,黄姓震门生查升书丹,江虬篆额。二碑的石质,图案,书法,刻工的精美与保存程度在漳浦尚属罕见。祠堂前建有围墙,城北门内建三层三合土结构的方楼,俗称梳妆楼,楼与祠堂之间为空旷的场地,不允许出现建筑物,中轴线偏西处建小宗祠堂,似为黄姓震后人专为奉祀黄性震而建,其结构一如大宗,庑廊中也立有石碑一通,碑额刻:“以示景福”,称小宗祠堂碑,亦为查升书丹,广西监察御史杨敬儒篆额,记述了黄姓震建造城堡的经过。小宗前建十米宽的砖埕及围墙,前又开凿半月形泮池。池水可与护城河相通。又于城西南角建二层小楼,传说专供风水先生居住。与楼相对的城东南角内建广平王庙,据碑文记载,庙与城同时建,三进三开间,占地100平方米,庙前亦建围墙,庙内悬有一口铁钟,是康熙三十年黄性震铸造的,称紫云岩钟。此外诒安城东门内有供奉三坪祖师公的积善寺,关帝庙,庙门正对东城门门洞,西门内建有广安宫。供奉三官大帝,均为小庙。
  城中轴线两边分建堂屋,共九十五座,其中东南五十四间,西北四十一间,全部按“艮坤寅申”座向,其间均铺设八条石道,形成了一条条纵横明确的小街道,诒安城占地相对平坦广阔,房舍易于规划,族人增建,均能限在祖宗设定的区域内,更多的则建于城外。
  祖孙提督府——蓝廷珍府第
  蓝廷珍(1663~1729年)漳浦湖西人,畲族,清康熙间官至南澳总兵,曾出师平定台湾,署理福建提督,升任福建水师提督。他为台湾的治理和开发发作出贡献,影响深远。其孙蓝元枚,历官江南提督、福建陆路提督、福建水师提督、参赞大臣等职。乾隆间曾统领大军,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病逝军中。祖孙同为提督,死后同谥襄毅。
  蓝廷珍府第位于湖西顶坛村新城自然村,俗称新城,与其东侧的赵家城,诒安城,合称湖西五里三城。府第建于清康熙至雍正间,是一座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建筑群,通面宽50米,深86米,占地约6.5亩,以对称的纵向五落建筑和左右后三组厢房组成。主建筑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正堂、后堂、主楼、后厢,后厢和左右两厢为护厝,与正堂、后堂以过水廊相连,构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三组厢房与门厅又组成一个环绕的城墙,是为院城;府第正门朝东,面宽七开间,墙面用漳浦少用的红砖墙面,屋顶曲面升起为重脊硬山顶;正堂墙面用青砖装饰,前后为檐廊,为卷棚顶,明间设屏风,堂中的木柱全部以青石八角镜面雕花柱础承重,正堂两边的卧房前以漏窗花墙隔断和小院的对视;后堂的布局与正堂相仿,为奉祀先人的场所;后堂与后厢之间为主楼,称“日接楼”,楼底层以三条石构筑,二层以三合土夯筑,面宽23米,进深10米,分为三开间,为应付突发事件比如战争而建的,平时多半没使用,其楼匾是蓝廷珍亲笔写的,刻有蓝廷珍的几个印章。
  门厅正堂与后堂是闽南地区传统的建筑群落模式,以对称的布局,明确的在层次和变化的空间表现了都督府的威严气派,主楼的加入强调了这种气氛。又于左右后三面建厢房,内侧作为一般家人的住房,外墙起了城墙的作用,为了避免空间的失调,厢房与主堂屋之间以四组过水廊连接,形成完整的群体,房顶采用重脊形成三个落差,增加了厢房本身的变化。府第的木雕、石雕等建筑结构也高度反映了闽南地区当时的建筑艺术水平,其中如青石门鼓采用了高浮雕和圆雕处理,极为罕见。府第前铺设石板地面,其条石的纵横交错,也颇有讲究,据说传衍于外地的族人以此为认定宗亲的标志。
  建筑史上的奇迹兴孝桥
  兴孝桥,位于湖西乡后溪村城内自然村,西侧的旧溪道上,桥东西走向,全部以石梁构筑,全长39米。石梁长650~900厘米,宽60~80厘米,厚55~60厘米,最长的一条长900,宽约74,厚60厘米,石梁并列3条,6个桥墩,桥墩条石斜向构筑,宽240~260厘米,长700厘米,双向呈梭形,共5组桥面,6组桥墩,现仅断了1条桥板,其余基本保存完整。溪流改道于桥南侧与桥平行,桥下成为农田,桥板离地面仅120厘米左右。根据附近有两座宋代石桥以及北宋建桥石刻,与闽南宋代石桥比较,兴孝桥的建筑年代应在南宋。
  兴孝桥为闽南地区已发现的,单跨长度仅次于江东桥的古代石梁桥。
  一代完人黄道周的讲学处和墓葬
  黄道周讲学处,位于漳浦县城东郊石斋村前,始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为黄道周的故居和讲学处,称东皋书舍。崇祯十六年,他的学生们集资扩建,改名“明诚堂”。崇祯十七年(6444年)三月初落成,十日举行有1千多人参加的讲学会,盛况空前。1646年黄道周殉国,南明隆武帝追赠文明伯,“明诚堂”赐名为“文明书院”。
  黄道周(1585~1646年),字幼玄,号石斋,福建漳浦人,明末著名的爱国主义者。万历十三年出生于漳浦铜山深井村,25岁迁居漳浦县城东郊。明天启二年进士,先后在天启,祯朝任翰林院编修、右中允、少詹事,南明隆武朝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等。他为官清正,不谐流俗,忠言直谏,多遭贬谪。明亡,隆武即位福州,黄道周以大学士自请率兵赴江西抗清,不久兵败被执,押到南京,写下了“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的血书,慷慨就义。四年后,归葬于漳浦北山。黄道周一生潜心天文,精通易学,工书善画,是明末杰出的学者,著述有《易象正》、《三易洞玑》等四十几种行世,他的书法称为黄漳浦体,与夫人蔡玉卿同称夫妻书法家,黄道周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半生讲学于浙江的大涤书院,漳州的邺山讲堂,漳浦的北山,东皋等地,弟子遍及海内。
  黄道周讲学处占地1058平方米,南向,沿中轴线依次为门厅,天井,庑廊,正堂。门厅与正堂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抬梁木结构,悬山顶,后堂前轩作卷棚式,门厅对联“人须于剥复后见天地心,我岂若畎亩中乐尧舜道”为黄道周自题:主建筑四周围墙,于东南面开垂花门,西南面开水井;天井中间有一石盘,称天方图,俗称天地盘,正方形,边长3.78米,盘面刻一万多个小方格和八个同心圆,方格和圆圈纵横交错,极其神秘,据说是黄道周手制演译易经用的,并有专著《三易洞玑》一书可供研究,但几百年来尚无人能识个中奥妙。
  过去人们传说,天方盘具有神秘的力量,飞鸟也不敢从盘上飞过,是一种由衷的景仰,后人们又认为,盘中必然蕴藏着稀世的珍宝,以致在1966年唆使红卫兵撬开了盘面,是一种愚昧的行为。
  讲学处是黄道周25岁以后主要生活、讲学和著述的地方。清康熙间,始受到官府保护,每年春秋祭祀。1961年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立黄道周纪念馆,成为漳浦县的一个重要文物旅游胜地。
  黄道周墓,位于漳浦县城北侧的北山上,绥安中学东侧,为黄道周与夫人蔡玉卿合葬墓。黄道周就义于南京后,其弟子将遗骸运到杭州大涤,四年后归葬漳浦北山,清康熙元年(1662年)重修。墓葬北向,封土直径3.5米,墓前三合土结构,平面呈“凤”字形,三层墓埕,墓前碑石上刻:
  明赐进士、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兼太子太师、吏兵二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前詹事府少詹事、经筵讲官、赠文明伯、谥忠烈、石斋黄先生暨配诰封一品夫人、谥孝徽蔡氏之佳域。
  岁在壬寅季冬谷且立石
  与黄道周同时殉节的四个门生也于康熙二十九年(1609年)由黄道周之子黄子平迁来附葬于黄道周墓右前方,立有石碑,刻:
  殉节门人四君子之墓
  兵部职方司玄水毛公、渊卿赵公,中书舍人敬儒赖公、时培蔡公
  康熙庚午秋吉世弟黄子平立石
  黄道周墓经1963年,1985年,1987年等多次维修墓区遍植树木,绿篱,1979年列为漳浦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列为福建省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县博物馆再次对黄道周墓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增建了围墙,对墓区进行了绿化。使之一成为漳浦县城一处城市园林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旅游点。
  清泉岩石刻和蔡新故居
  清泉岩位于潭浦县城西南大南坂农场下楼村,是座落在梁山北麓的著名古刹。为漳浦县文物保护单位。
  清泉岩始辟于宋代,僧人利用巨大的天然石棚,稍加修筑,称丹霞洞天,明成化年间,僧人伯成重修了旧址,构筑了石室禅房,称为蓬莱深处。明嘉靖间,广东佥事陈梧归林后,重新辟地构筑了庙宇,后就隐居在这里,自称清泉翁,这座庙宇也就一直保存了下来。
  重修的岩寺分大殿和门厅,两边设厢房和庑廊,天井中间是喷水池,大殿中佛像庄严,金碧辉煌,香烟日夜萦绕,暮鼓晨钟,佛号低回。
  清泉岩寺后是几十米高的岩壁,清泉和瀑布自高处长年飞流而下,溅起茫茫的雾花,泉水流过寺庙,在寺前的岩石间迂回穿流,消失在岩寺前二株并立的老枫树下,“两涧泉声渲佛国,一天秋色上梁岗”,汩汩的泉声给寂静的山野平添了几分生气。瀑布、岩石和古树,为清泉岩构筑了一组组美丽的风景线,使清泉岩独领一方风骚,引来了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在这里作诗题刻。有蓬莱深处、茂林修竹、渐隔尘寰、清泉洞、蟠桃坞、说梦台、不涸池等八景,并依景镌石。
  不少历史名人来过清泉岩,并留下了丰富的摩崖石刻,其中陈梧于明万历元年镌刻的清泉始隐八首石刻,堪称诗书双绝,由印度僧人书丹,陈梧镌刻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更为奇特,这幅石刻长5.5米,高2.5米,气势恢宏,其运笔如风雨狂注,横扫岩壁,如同是天书道符,通篇结构变幻莫测,却跌宕有致,浑然一体,这印度僧人的真实身份,多少年来,一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不解之谜。
  清初,居住在清泉岩下的蔡世远就隐居在清泉岩后的“白云深处”石室中读书,后来官至礼部侍郎,是著名的学者、教育家。蔡世远的堂侄蔡溎,蔡新等历史名人也与清泉岩结下了不解之缘,蔡溎登进士后选为翰林院庶吉士,未任官而回家侍养母亲,岩寺前还保存着他书丹的石碑。蔡新(1707—1799)为乾隆元年进士,历任工部,刑部侍郎,兵部、礼部、吏部尚书,文华殿大学士,兼任《四库全书》正总裁,是闽南地区任官职最高,任职也最长的历史人物。在读书求学期间,归省十年间和归休后的十几年中,清泉岩是他常常驻足的地方,清泉岩上有一幅“觉岸”的石刻,上面正中镌“乾隆御笔”,边落款“臣蔡新”字样,是乾隆十九年皇帝赐给蔡新的,蔡新将其镌于岩石上,表达了他对故乡的山水,对清泉岩的深深眷恋。此外,蔡新还写下了“登临驻节”等著名的石刻。
  蔡新的故居正堂里,现在依旧悬挂着乾隆御书的“武库蓍英”匾,府第前的园林遗址依依可寻,荷花池畔,依旧是古树萧森,湖石纵横,令人想象到相府往日的繁华。相府前矗立着一座庞大的土楼建筑,称永清堡,是蔡新家防盗御寇的楼堡,分内外两圈,内圈采用内通廊式平面呈万字形,四个楼角均突出了一个半圈形的角楼,布局奇特,规模恢宏,令游人叹为观止。
  三十年代,清泉岩复杂的地形地貌,丰富的岩洞石棚还成了红军游击队活动的据点,1937年,震惊全国的漳浦事变发生后,逃出县城的红军战士连夜汇集在清泉岩,重整旗鼓,并从这里开赴抗日前线。为这个名胜古迹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历史名人和文化艺术的加入,使清泉岩寺这云雾萦绕,苔藓斑澜的岩崖,林木深邃,清泉长流的山谷,披上了斑澜的文化色彩,构成了一处有丰厚的历史内涵和独特艺术风貌的载体,成为闽南地区一处著名的旅游区。
  永清堡位于清泉岩下,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时蔡新在京任职,由工部尚书改任兵部尚书。楼占地6900平方米,内外二圈,内楼为三合土夯筑,砌二层条石,墙厚1.0米,平面正方形,深宽均41米,又于四角左侧突出一个半圆形的马面,总平面呈“万”字形,楼高二届,四面均各隔为六开间,之间留2米宽的通道,可通向马面中,进行防守,楼西面明间为祠堂或公厅,厅前加构前轩,以二支石柱承重,上作卷棚式顶,楼二层作内通廊,外墙高于屋面约1米,墙内留0.5米的人行通道,通达四周,东面明间作门及楼梯间,亦为二层,但层高和外墙面高于主墙体1.0米,楼门作二层,内层券顶式,外层平顶,均为石构,门上有匾,刻:“永清堡”以及“乾隆已丑年,腊月谷且建”,似为蔡新题写,楼墙四周除马面上有几个楔形小孔,不设窗户,楼中天井占地580平方米,正中开井,与楼墙相距20米建外圈,外圈下以乱石砌筑,上以三合土夯筑,高4米,周长330米,墙内建内向坡顶的平屋一周,建筑规格不一,可能是后期加构。楼东、北面有小溪,经加砌挡土墙,又于东北侧建小石桥,形成天然的护城河。
  永清堡南面为蔡新的花园,现尚保存一部分水面和原园林中的湖石,西面为蔡家的府第,永清堡正位于整组建筑的前面,更具有防御意义。
  “别有天”石刻从大南坂农场下楼村墓后自然村往南走100米,进入了金刚山北麓乱石磷峋的山涧中,传说清乾隆文华殿大学士蔡新第六子(俗称六公子),自小游手好闲,玩世不恭,曾在这个偏僻的山沟里此构筑戏台,待农忙间日夜唱戏,扰乱乡民,并有所谓仙床仙洞等遗址。经查,这里原是梁山北麓的一条山沟,长年流水冲刷,淘空岩石下的泥土,形成石洞,在一处较宽畅的洞里,有人工构筑的平台二处,可作为夏日时的石床,又有灶台等遗址,巨石顶上又有夯土建筑遗址二处。在石洞附近,今存有石刻三处,可以辨读的有“鸢飞鱼跃”、“砭谷”,款识风化严重。据乾隆《漳州府志》记载,该处称“别有天”,康熙十三年,西湖蔡而煜避乱迁居下布时所辟,后世加以充实。
  闽西南绝对年代最早的土楼——一德楼
  一德楼,位于绥安镇马坑村附近的田野中间,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吴氏族人建,传说,吴姓祖宗曾有一人在明嘉靖间为京官,曾代天子祭天南郊,此楼即为该官所建,根据楼匾,上所刻的建筑年代,可知是闽西南目前已知绝对年代最早的土楼。
  一德楼的主体建筑为方形楼,平面深27米,宽26米,基本呈正方形,楼墙底部有二层石地基,以上全部用三合土板筑,底厚1.3米,墙内外侧同步收分,二层厚1.0米,三层厚0.82米,夯土以壳灰,粗砂,红糖,糯米浆组成,墙中每隔0.2米铺一层小竹筋,残高11.4米,同隔墙厚0.75米,门北向,作平顶石构,内外三层,厚1.45米,可设置二层大门和护门横木,门框内顶设有2条斜陶管,通门框之间的缝隙,在敌人用火攻的时候,可从二楼注水,外层条石浮雕精筑,上作匾,刻:“一德楼”三字行书以及“嘉靖戊午年季冬吉立”二行纪年款,楼内南面隔成五开间,中间略大于两边,每间深6米,东西两边各一间,北面隔五开间,与南面隔间对称,其中一间为门,底层共十一间,全楼三层共三十五间,中间形成了一个12米见方的天井,南面隔间与东西面隔间之间留1.5米的楼梯间,原设有木结构内向通廊,今仅存遗迹,楼一层无窗,二、三层设宽0.1米,高0.6米的狭长小窗,仅南北两面各设置2个石框小窗,楼上每一间均有一直径0.1米的斜孔,供楼内的人晚上排泄和倾倒污水用,也可以与楼外通话,楼墙外10米处建略呈圆形的围墙,围墙厚1.6米,墙内隔小房间,作圆形外楼,围墙门开于东北角,墙外为护城河,河以天然河道改建,绕楼一周。
  一德楼于1943年被日本飞机轰炸,炸毁西南角,自此被废弃,楼中木结构被拆除,现主楼墙保存基本完好,外围墙仅存地基。周围原有民居村落,今已倾废为园地。(待续)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王文径
责任者
赵若和
相关人物
孙赵范
相关人物
黄性震
相关人物
蓝廷珍
相关人物
黄道周
相关人物
蔡玉卿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