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侨女学者陈勤娘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952
颗粒名称: 归侨女学者陈勤娘
分类号: K825.46
页数: 2
页码: 1062-1063
摘要: 本文记述了陈勤娘是厦门大学的教师,中国致公党党员,祖籍漳浦县马坪镇马圩村。她在厦门大学任教三十多年,并兼任多个社会职务。她勤勉执教、严谨治学,从事科研工作并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丈夫曾沧江是厦门大学生物系副教授,去世后她整理出版了其遗著。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归侨单位义诊,荣获多个荣誉称号。
关键词: 漳浦县 人物 陈勤娘

内容

陈勤娘女士,厦门大学教师,中国致公党党员。在厦门大学任教三十多年,历任生物系助教、讲师、高级实验师(副教授);兼任致公党福建省妇委会委员、致公党厦门市妇委会主任,致公党厦门大学总支委员,以及厦门市印尼归侨联谊会副秘书长等职务。
  陈勤娘祖籍漳浦县马坪镇马圩村。1932年5月,出生于印尼万隆,父亲系旅居印尼的爱国侨领——民国政府华侨顾问、抗日“南侨总会”执委陈添兴先生;母亲是泰国侨生蓝碧柳女士。她兄弟姐妹共9人,在4位姐妹中她是四妹。
  陈添兴先生夫妇深知华文教育是华人文化的“根”,为捍卫自己的“根”,应让子女回国学习华文,以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教育,于1939年底护送父亲陈文矮、发妻蓝碧柳带年幼的子女们回国定居,让发妻奉养父亲并教督子女们学习好华文。翌年,陈勤娘与姐弟们启蒙于顶圩育源小学(初小);毕业后又成为马坪中心小学学生。后逢太平洋战争爆发,侨汇断绝,侨眷生活费用来源被切断,苦不堪言。在困境中,陈勤娘女士仍发愤苦学。抗战胜利后,进入佛昙纯美中学就读;1952年,又毕业于海澄中学高中部。同年考入厦门大学生物系就读。四年后,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成为马坪镇有史以来第一位归侨女大学教师。
  陈勤娘女士勤勉执教、严谨治学,教书育人,忠于职守,潜心科研。她参加国家科研课题有:“巴戟天野生转家种”、“南药”羊角藤、水仙花等项目的研究。发表于《植物》、《植物研究》、《武夷科学》、《植物分类学报》及《中国植物学会五十五周年学术论文摘要汇编》等杂志的论文十多篇。其中,1984年完成《巴戟天野生转家种栽培技术》,获国家三等奖,《羊角藤属叶表皮毛和气孔器的电镜扫描观察》于1991年获1987—198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福建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
  陈勤娘女士的丈夫曾沧江系厦门大学生物系副教授,于1982年因病不幸逝世后,陈勤娘夜以继日为亡夫整理了大量遗著。于1983年整理出版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五加科)第二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继又整理《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冬青科、卫牙科)第二册(补编),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接着,又整理了其丈夫大量的科研论文,发表于有关的科学杂志刊物上,其中《中国五加科、冬青科植物分类学基础理论研究》荣获1991年国家教委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五加科分族新纲要》和《中国冬青科植物志资料》均获1984年福建省高等院校科技成果三等奖。
  陈勤娘在教学和科研之余,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振兴中华,为两个文明建设而不懈努力。她经常组织致公党的成员医师到归侨单位义诊;组织致公党党员参加体育、歌咏比赛。她还参加老人大学学习,1990年,被评为厦门市老人大学优秀学员。又荣获致公党福建省委“为振兴中华、统一祖国服务”先进个人及厦门市“三八”红旗手、优秀妇女干部等称号。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下册》

本书共11辑,收录了漳浦1996~2006年的文史资料。包括《闽南 第一洞——国道324线盘陀岭隧道建设纪实》、《车本公路建设记实》、《漳浦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利用》等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陈芳浦
责任者
陈勤娘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