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难民血泪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845
颗粒名称: 潮汕难民血泪史
分类号: D815.6
页数: 2
页码: 798-799
摘要: 本文本描述了抗日战争期间潮汕难民逃到漳浦的经历,包括潮汕难民的大量涌入、霍乱疾病的蔓延和人口数量变化以及潮汕难民的生存状况。当地人民接纳了大量潮汕难民并共同生活和工作,使潮汕难民逐渐安定下来并重建了他们的生活。
关键词: 漳浦县 抗日战争 难民

内容

抗日战争期间,大量潮汕难民逃到漳浦一带,除瘟疫病死之外,年老体弱者多数沦为乞丐,青壮少年大部份找农民帮工,有的入赘给人当女婿,有的给寡妇招为丈夫,小孩给人做儿子,妇女有的给人当老婆、小妾。女孩子贱卖,两三百斤稻谷可买一个,有的买去当童养媳、女婢,有的买去养两三年,便是现成的妻子和小妾。她们都是随人逃荒而来,却被人贩子卖掉。当时有很多人讨不起老婆,这时便不顾高利盘剥,借几百斤谷子买一个女人做妻子。这个女人被出卖,过到男家,与丈夫共同以血汗所得偿还高利贷,等于自已借钱叫别人买下自己,负担自己的身价钱,天下悲惨事莫过于此。
  在潮汕难民大量涌进漳浦的同时,带来了霍乱蔓延,哭丧之声频传,令人谈“虎”色变(霍乱英语音译虎烈拉,故又称虎疫),人心惶惶,朝不保夕,光县城一隅,一个月间就死了一千多人。有谣言传播:某夜,巡逻警察逢到一群亡魂,以为是队兵,喝问:“哪一部份的?”对方从容回答“接兵部队”随即消失,这时警察才知道逢到“阎罗王”派到阳间“接兵”的鬼卒。谣言说:人人有被“接”到阴间“当兵”的义务,但知识分子可以“缓役”,这是按照当时政府征兵的办法编造出来的谣言。实际上,知识分子懂得“病从口入”的道理,不乱吃没有足可杀死霍乱弧菌热度煮透的饭菜,碗筷要经开水烫过才用,远避霍乱的媒介苍蝇,因此“避疫”,而不是对阎罗王的“征兵”可以“缓役”。
  漳浦人口本来稀少,抗战时期又减少许多,潮汕难民是对漳浦人口的大填补。据抗战最后一年1945年统计,全县仅19.5791万人,这还是加上潮汕难民的数字。当时潮汕难民经过霍乱浩劫后还有大量在漳浦定居,具体数字无从估计,有人说漳浦有一半潮汕人,这太过夸大,但从当时漳浦到处可以听到潮汕口音这情况看,在漳浦定居的潮汕难民最少可以抵补漳浦人口在抗战期间的损失(应征入伍有去无回,逃避兵役流亡外地,死于瘟疫,死于日机轰炸等),因而战前战后,漳浦人口数徘徊在20万人左右,抗战胜利后,在漳浦定居的潮汕难民只有少数回原籍,大部分已在漳浦落地生根。现在,许多潮汕难民在漳浦传下众多后裔,一部分先富起来,每当回忆起当时的苦难,感慨不已。
  潮汕难民纷纷流落到闽西南一带,最远及于江西。由于漳浦是主要产粮区,粮价比邻县低,求生比较容易,所以留在漳浦的潮汕难民特别多。当时的县政府曾用遣散的方法对待潮汕难民,假收容之名将难民集中起来,然后派警察将他(她)们遣送回去。但最远只押送过分水关,随后,难民又跑回漳浦。当时漳浦劳动力缺乏,并有许寡妇和解夫,需要配偶,容纳了大量难民,使一些寥落的乡村,人丁重新兴旺起来。在县城谋生的难民也不少,但比起广大乡村来,便不算很多。
  潮汕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难民出走,有人说是因为日本军阀残酷统治,有人说是因为天灾,其实两者兼而有之。这里根据采访当时难民的忆述,参阅潮汕方面历史资料,综合记述于下。
  潮汕本是富庶地区,农、工、商各业都甚发达,加上华侨甚多,侨汇收入居全国前茅,要不是日军侵略,灾情虽然严重,也不至弄到人口大量流移的惨状。自1939年6月日军侵占汕头、潮州,以后又陆续侵占潮阳县大部分地方及澄海半个县,日军所到之处,狂轰滥炸,奸淫烧杀掳掠,群众纷纷逃难。但难民们在外地求生困难,在战事略定之后,有一部分人只得重返家园,忍受日军统治。之后,由于在日军刺刀下求生更加困难,又复纷纷出走,尤其在1943年,逃难人群达到高潮。那时太平洋战事爆发,南洋各地都罹战祸,侨汇断绝,又逢到大旱灾,兼且日军烧毁渔船,严禁出海捕鱼,以致无数人民活活饿死,为求生存。只有逃难一条路可走。如潮阳县城,原有10万人口,初沦陷时降到只剩下2万人,沦陷两年后的1940年,有部分难民回家,人口恢复到4万多人,但在1943年大量饿死、病死、逃荒之后,只剩下1.2万多人。
  当时潮汕地区旱灾确实十分严重,自1942年冬到1943年春夏之交,连续5个月没有下雨,到农历二月廿六日(公历3月31日)下了一场雨,农民抢插禾苗之后又是一个多月苦旱,禾苗大都枯干了,至农历四月十五日(公历5月18日)才又下雨,已无可补救。据《广东省自然灾害史料》,1943年旱灾以普宁、潮阳二县为最严重。这两县中间,潮阳县大部份是沦陷区,饥荒就更加严重。全县受灾农田35万亩。损失稻谷70多万担,受灾人口70多万。至5月,米价涨到一斗一千多元,比年初的一斗十多元上涨100倍。全县饿死及病死13.4380万人,被日军杀害9.8724万人,逃亡7万多人。普宁没有沦陷,免受日军杀戮和活埋,但饥荒也甚严重,因为当时粮食管制甚严,越县不能流通,以致普宁也饿死不少人,外出逃荒者也有2万人左右,部份来到漳浦定居。由潮安县逃难而来的人也不少。
  饥荒与霍乱并行,其原因,一是日军滥杀群众,以致暴尸遍地,造成霍乱流行;一是灾民饥不择食,助长霍乱蔓延。尤以潮阳、澄海、汕头为最严重。据《汕头日报》报道,在1939年日军入侵潮汕之后,霍乱便已开始流行,疫情此起彼落,连续不断,蔓延达5年之久,至抗战胜利,霍乱才随着日军统治的结束而结束。5年间,全潮汕地区死于霍乱者5万多人,“死尸遍野,棺木袋席俱尽,男女裸葬一穴,千家万户,哀鸣不绝,景象凄凉,惨不忍睹。”尤其潮阳县海门镇,仅红沙窟一处,便收埋尸骨一万多具,称为“万人冢”。
  潮汕人民的苦难延及漳浦,漳浦人与潮汕人同生共死共患难,很多人结为亲家。现在,一条324线国道将两地紧紧连在一起,朝发夕至。两地经济命脉相连,同呼吸,共命运。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