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古乡乌石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823
颗粒名称: 文化古乡乌石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7
页码: 749-75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乌石镇位于县城东15公里处,以地在浯江之滨得名。全境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6公里,面积约42平方公里。海云山和众多小山环绕四周,浯江从镇中流过。乌石为林姓聚居地,始祖南宋时迁居此地。乌石林氏历代勤耕务农重教,人才辈出。
关键词: 漳浦县 文物古迹 乌石

内容

乌石在漳浦县城东15公里,旧镇北5公里处。宋代属安仁乡永清里,明朝属第七都,清朝设海云保,以地在浯江之滨,别称浯江。民国初期属内东区乌石乡,民国二十二年(1934年)实行保甲制度,设乌石联保,民国二十八年废联保设乡镇,以海云、乌石各取一字,成立海乌乡,民国二十三年与四股乡(即顶乌石,今赤土乡及万安农场)合并为浯江乡,今属旧镇镇。
  乌石为林姓聚居地,始祖林安于南宋末年自福州长乐迁居漳浦浯江边,再徙居海云山下,因三山(福州)之乌石山,名曰乌石,地之得名自此始(引自乌石族谱序原文)。
  乌石全境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6公里,面积约42平方公里。海云山(俗称岩山)屹立在西北方,为巨大屏障。南边罗列着飞凤山、马头山、芹山、烟墩山、苑上山、大林山、伏虎山、塔山。北面蜿蜓着石牛山、马刈山、大油甘山、龟林山、紫薇山(龙山)。中有芙蓉山、御屏紫帽石和梅山。浯江从西北来,经北边绕过紫薇山折向东面,直奔东南方的塔山下流入东海。丹山在浯江之外,层峦耸翠,由西北绵亘至正东方。林氏的祖祠“乌石大厅”在乌石的正中间坐西向东,背靠御屏紫帽石,遥倚平和县矾山,面对丹山印石峰。沟通南北“海线”(漳云公路)的浯江桥正好在这中轴线上。所以乌石大厅正中大门楹联写着:“印石滚金球,居然骊珠在握;浯江环玉带,不啻组绶荣身。”乌石林氏世代务农勤耕,兴学重教,所以物产丰富,人才辈出,“乌石荔枝”远近驰名,“乌石文化”古今流芳。
  这里概述乌石文物。
  一、人才荟萃,甲第蝉联
  漳浦县自古有“海滨邹鲁”之称。在明、清两代最盛,共有进士190人(除后来划属他县的,现漳浦县范围内有进士119人),居漳州府首位。乌石林氏人才之多,又居漳浦县首位。其中探花林士章为漳州府五个“鼎甲三及第”之一(其余四人是长泰状元林震、南靖榜眼李贞、龙溪探花谢琏、林釬)。林士章且官至尚书,达到科举时代荣誉的顶峰。
  乌石共有进士11人:
  林功懋,字以谦,号竹溪。嘉靖壬辰(1532年)进士,历任广州东莞知县、户部主事、赣州知府、四川按察副使司松藩兵备道、河南参政、广西按察使等职。引进“乌叶”荔枝良种推广繁殖于故乡。曾作《重修平和儒学记》。
  林策,字直夫,号丹峰。嘉靖戊戌(1538年)进士,历任绍兴府萧山知县、南京大理寺右评事、右寺正、江西按察司佥事等职。曾作《浯江族谱叙》、《贞义祖妣陈氏传》。父泉,庠生,诰封大理寺右评事。
  林一新,字跻夫,号南江,一初三弟。嘉靖丁未(1547年)进士,历任刑部主事、云南按察司佥事等职。父黼曾作《“题孔子登东山图”示儿诗》,诰赠承德郎、刑部广西司主事。
  林士章,字德斐,号璧东。嘉靖己未(1559年)进士第三名,称“探花及第”,历任翰林编修、两京国子监祭酒、《会典》副总裁、会试分考官、礼部右侍郎、左侍郎,最后以南京礼部尚书致仕。曾为漳浦县重修儒学大门、仙峰岩竹溪公读书处,大参藩邹公遗爱祠等作碑记及南田赵公坟志铭。父烽、祖竦,皆诰赠通议大夫、礼部右侍郎。
  林士宏,字仁甫,号中峰,功懋子。万历庚辰(1580年)进士,历任行人司行人、司正、刑部郎中、湖广承天知府等职。
  林汝诏,字君纶,号光璧,士章次子。万历丙戌(1586年)进士,历任湖广永州府推官、南京吏部郎中、浙江右参议、广东按察副使、徽宁兵备道等职。
  以上明朝,以下清朝。
  林,字希廉,号后子,别号戊戌居士,策曾侄孙。顺治戊戍(1658年)进士,会魁,历任九江府德化知县等职。父国栋,诰封文林郎。
  林琛,字解人,一字元伯,号紫峰,颙族侄。康熙己未(1679年)进士,历任内阁中书,丁卯科顺天同考官等职。曾作《游燕柿录》、《先严封君传》。父履,诰赠徵事郎、内阁中书舍人。
  林绍祖,字衣德,号丹麓,士章玄孙,友筠孙。康熙庚辰(1700年)进士,历任长沙府醴陵知县、宝庆府新宁知县、吏部主事、吏部员外郎等职。曾主修康熙《漳浦县志》。
  林开镐,字成伯,号涘江,琛侄孙。乾隆乙丑(1745年)进士。父光尚,诰赠文林郎。
  林明哲,字企山,号双溪,族孙。乾隆丁丑(1757年)武进士,授职福建省提务厅。
  乌石共有举人(包括武举)25人:
  林纯一,字元真,号诚斋,又号无伪翁。明洪武壬子(1372年)应天(即南京,洪武年间定都于此)举人,历任漳州府长泰教谕、开封府洧川县教谕、国子监助教等职。是乌石科举出身第一人。作《林氏谱则》、《浯江家谱序》。
  林一阳,字复夫,号复庵,一初二弟。嘉靖甲午(1534年)举人,历任济南府通判、南直隶凤阳府霍丘知县、唐府审理等职。著有《论学古义》、《诗文集》,作《重修威惠庙记》、《家规》、《太安人程氏传》。
  林一初,字遂夫,号玉山,嘉靖庚子(1540年)顺天(京城府名)举人。著有《论语说》、《易说》、《“魏徵献陵之对”论》、《庙制议》、《律吕辨》、《音韵说》等。
  嘉靖年间,林一初与二弟一阳皆中举人,三弟一新中进士,号称“三凤齐鸣”,其家乡府第称“三凤厅”,以至成为自然村村名。
  林成纲,字勉夫,号定庵,一初从弟。嘉靖癸卯(1543年)举人,历任广州府香山知县等职。曾作《长乐谱系》、《题“康衢谣”卷首词》。父玑,封文林郎,香山知县。
  林楚,字德春,号春斋,别号玄谷老人,士章从兄。嘉靖戊午(1558年)顺天举人,历任南京应天府溧阳县教谕、湖广武昌府咸宁知县、南京广德州判官、广东雷州府通判等职。著有《衍书旨》、《四书伸语》、《玄谷子解老》、《原儒释》、《家规内外集》、《摛性对》、《辑思经》、《道德阴符解》、《康衢谣》等,并重修《乌石宗谱》,作《乌石宗谱传记十三篇》、《海云家庙平基告后土文》、《建晏海楼告后土文》、《海云家庙圣谕》、《论均和安》、《论节俭》、《性善录》、《四贤归潮序》、《和陶渊明“归去来辞”》、《寒山拾得歌》、《梦海云山崩醒而纪之》等诗文。父淳,诰赠承德郎、雷州通判。
  林士旂,字德×,号对江,一新三子。万历己卯(1579年)举人,任河南南阳府舞阳知县等职。
  林士角,士章七弟,万历辛卯(1591年)武举人,历任六鳌、澎湖二所把总、海澄县守备。
  林萃祉,字锡之,一初曾侄孙,万历壬子(1612年)举人,历任都察院司务、经历、刑部主事等职。写《重修族谱弁言》。父君尚,诰赠都察院司务。
  林孚尹,字希请,万历壬子(1612年)武举人。
  林朝禄,字受百,一初侄孙,天启丁卯(1627年)举人。
  林友筠,原名孚震,士章孙,汝诏子。南明隆武乙酉(1645年)举人。
  以上明朝,以下清朝。
  林凝崇,字智候,绍祖孙,雍正癸卯(1723年)恩科举人,任广东肇庆府高明知县。
  林侪鹤,字啸云,号松崖,萃祉侄孙,雍正丙午(1726年)举人,亚魁,著有《诗文集》。
  林生枝,字桂一,琛族侄,乾隆戊午(1738年)五经举人,任江西南安府崇义知县。
  林阳珠,字闪文。乾隆甲子(1744年)举人,历任福州府闽清县训导、屏南县教谕。
  林献之,字于廷,琛琛曾孙,乾隆丁卯(1747年)举人,经魁。父为,诰赠文林郎。
  林维乔,字松甫,号鹤栖,功懋族孙,乾隆庚辰(1760年)恩科举人,乾隆丙申(1776年),参与编修《漳州府志》。祖守让,诰赠文林郎。父桂芳,诰封文林郎。
  林大力,字资翼。乾隆庚辰(1760年)恩科武举人。
  林登南,字对南,乾隆庚辰(1760年)恩科武举人,历任永定、诏安把总、台湾千总。
  林冠英,字胜千,乾隆辛卯(1771年)武举人。
  林际盛,字希两,乾隆辛卯(1771年)武举人。
  林继魁,字敬承,乾隆甲子(1774年)武举人。
  林森,字象罗,乾隆丁酉(1777年)举人。
  林春魁,字捷三,道光壬午(1822年)举人。
  林师洙,同治庚午(1870年)举人。
  乌石贡生甚多,这里仅录其有任职者。至于秀才,是府、县学生员(庠生)的别称,乌石多到无可计数,有“秀才掉下厕,没人顾得捞”的俗谚。
  林永春,纯一堂侄。永乐甲申(1406年)岁贡,授云南楚雄府定远知县。父志仁,诰赠定远知县。
  林廷臣,字敬侯,号云峰,嘉靖甲午(1534年)岁贡,授广东惠州府长乐县训导,以子功懋诰封中宪大夫,赣州知府。
  林孙绳,天启甲子(1624年)恩贡,授詹事府纂修。
  林之圻,楚孙,崇祯丙子(1636年)岁贡,授建宁府教谕。
  以上明朝,以下清朝。
  林光鼎,字枚臣,号晦岩,琛琛长子。康熙丁丑(1697年)岁贡,授福州府罗源县训导。归休后于丹山麓浯江滨重修乃父所创设的“垢洗书院”,刻记及《长歌二十二韵》于岩石上。
  林江誉,一新七世孙,康熙丁酉(1717年)岁贡,授永定县训导、台湾诸罗县训导兼署彰化。以孙虎榜诰赠朝议大夫。
  林在田,字叶文,号文台,江誉次子。雍正乙卯(1735年)岁贡,聘任本县县学教师。著有《诗文稿》,以子虎榜诰赠朝议大夫。
  林墀,字上玉,乾隆戊午(1738年)岁贡,授光泽县训导、邵武县教谕。
  林虎榜,字孙韩,号思亭,江誉孙,在田次子。乾隆癸酉(1753年)拔贡、拔元。授台湾彰化县教谕、大田县教谕,擢广东高州府石城知县、惠州府归善知县,迁长沙府同知,升广西庆远府知府,署两江兵备道,改任广西太平府知府。因祖孙三代俱贡生,世称“三世明经”。
  林扬清,字彦澄,乾隆乙已(1785年)岁贡,咨部就职建安训导。
  其他任职:林珪,字廷琮,号远心,成纲叔父,邑庠生,援例王府典仪。林士嵩,字卿甫,号瑞堂,海澄县庠生,入太学,授南京凤阳府主簿,升浙江宁波府经历。林汝谐,字君浃,号肖璧,士章长子,以任子恩荫奉训大夫,授南京右军都督府经历。林汝枢,字君所,号君美,策孙,邑庠生,入太学,授南京寿州卫经历。林兆崇,太学生,授四川盐亭知县。林兆坑,太学生,授四川成都府经历。林孚桂,邑庠生,授兵部主事。林〓馥,府庠生,授户部主事。
  (以上明朝,以下清朝)
  林宗浩,邑庠生,授兵部主事,监军道。林永泰,字大束,授陕西提标左营游击。
  乌石林氏济济多士,在任职期间都勤于政事,史志都以精辟语言给予极高评价:林士章“温恭下士,居显持恬,甲第抡魁,词坛振藻”。林功懋“宽猛并济,张弛得宜,才识明敏,瑰岸廓达”。林楚“廉洁奉公,教化为民,学问渊深,士林领袖”。林一阳“严正果决,诚心爱民,学问纯正,士林向风”。林策“沉密纯笃,为官清谨,治水利农,有功于民”。林一新“励志正学,执法严明”。林士宏“清慎平恕,践履敬诚”。林汝诏“清慎明恕,威惠并著”。林琛“遵礼重教,为乡邦法”。林绍祖“清正廉明,恩威并济”。林生枝“宽严得宜,民咸德之”。
  乌石士子不任官而专门教书育人成绩卓著的也不少,如林莹光,“其学行皆可师表,平生友教四方,所成就不可胜数。”蔡世远很器重他,写信给西湖族人,请他去设塾任教,后又请他到下布教家塾,蔡新及诸堂兄弟都因他的辛勤教导而成为国家栋梁。上面这些话是蔡新为他立传写的。林莹光在学术上也有成就,著有《经学通考》、《四书提要》等。
  乌石人的著作甚丰,除上述外还有:林朔《瞑聋叹》、林昭《冬游紫薇洞记》、林子肖《重修檺林族谱小引》、林天欣《重修檺林祖庙记》、林凤栖《锦江楼祖林升泽传》等。
  二、文物古迹,蔚为景观
  (一)书院,学塾
  乌石文化鼎盛,人才辈出,是与乡人重教兴学之风分不开,下面几处书院,学塾最著名:
  1、紫薇洞读书处。紫薇山原名〓岩,又名龙山,因它在乌石北侧,恰似天上星座紫薇垣紧辅北极星,所以雅称紫薇山。山上有始建于宋朝的谢东山(广惠尊王)庙和明初由岩埭的篱山庵迁来的紫薇寺,还有文昌宫、紫薇洞、石甘泉、观仙桥等胜迹。林木掩映,泉石清奇,曲径通幽,并可遥望浯江两岸景色。因明朝有名师在这里执教,许多学生选择在这里攻读潜研而被后人称为紫薇书院。嘉靖三十年(1551年)县丞林文相题刻“紫薇洞”三大字于洞内石壁上,洞因而得名,载入《漳州府志》古迹篇。在这里攻读的学子有很多成为名士,天启五年(1625年)十二月,县人刘衡在此题勒“乌石山中读书,科甲题名有铭”,列名15人,其中有乌石人进士林功懋、林一新、林士章、林士宏、林汝诏,举人林一阳、林成纲、林楚、林士旂,浦人进士蔡时鼎,六鳌人林茂桂,刘坂人进士刘霖(林楚的四女婿),还有三个广东人:潮州举人黄文炳,揭阳举人张凤翼,饶平进士黄琮。张凤翼之弟,秀才张鸣梧也来此就学,四人学成归去时,林楚作《四贤归潮序》送之。后黄琮任福建左布政使,特重游紫薇山,题刻《题紫薇山拙诗一首》于石碑上:“昔我东游紫薇山,紫薇花开红日斓。主人延我紫薇馆,迥然空荡尘寰。宫仙子每来过,手挽青蛇碎踏歌。新诗错落成云弥,古篆螭回鱼蝌蚪。见说读来此方,毓秀钟样殊未央。冠裳不到乌衣巷,礼让道为君子乡。我来恰有诸君子,如玉如金如兰芷。……”此碑除部份字迹漫漶外,基本保存完好。科甲题名碑记漏录明朝进士林策,举人林一初。又清朝在此读书成名者,如进士林颙,林琛等。今紫薇山辟为旅游区。
  2、大学(较大规模的学塾谓之大学),在乌石大厅南一里处(原张厝村),为乌石造就不少人才,进士林策、举人林一初、贡生林峭岳等都曾在此受业。由于这大学出了名,该自然村遂名“大学社”至今沿用。
  3、桥头墟大学,在浯江桥西端的桥头墟自然村,进士林一新创建,培养不少人才,如举人林生枝、贡生林江誉、林在田、林虎榜等都曾在此受业。遗址至今保存完整。
  4、仙峰岩读书处,在赤土乡荷芽村。明代进士徐表曾在此修业。万历二十五年林士章撰《仙峰岩记》勒石壁上。明朝举人林萃祉,清朝举人林侪鹤及清末一些名士如秀才林绳其也曾在此读书。
  5、云间读书处,在东行顶厝自然村。清顺治年间,本县廪生,诗人赵潜曾在此读书。据《福建通志》:赵潜字双白,又字莼客,漳浦人(《漳州府志》作赵炎字莼客又字双白),是清初著名诗人,初寓福州,后寓江苏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华亭古别称云间,时人称赵潜为赵云间,著有《冷鸥堂集》,著名诗句有“万里秋心全在菊,一江雁影半随潮。”“绕郭千山红叶雨,缘溪一道白苹风。”“红桥绿舫空江路,衰柳寒村野犊车。”“小巷风高渔市散,荒汀烟破估船开。”“鹰影度残孤嶂雨,鸡声啼满一江潮。”等,脍炙人口。华亭名诗人董苍水赠以长歌,有“古剑半蚀土花紫,铁笛横吹秋云穿。孟郊贾岛今不死,风流吐纳千余年”之句。乌石许多贡生,监生曾在此读书,深受其影响,好学之风长盛不衰。清初,书法家叶瑞钟为它题刻门上石额,至今保存完好。
  6、垢洗书院,在浯江东岸丹山之麓。康熙年间进士林琛创建,子光鼎重修,作《重新垢洗书院记》及《垢洗岩长歌二十二韵》镌刻岩石上。《长歌》有句:“少慕名山游,因卜兹山麓,登陟不辞劳,傍石结山屋,岩隙常积雨,飞流仰悬瀑。岭路通潮泛,帆樯时相续。编篱为短垣,艺兰兼莳菊。薰风一披拂,香气百芬馥。蔬往园中采,酒从葛巾漉。外物何能撄,用以慰幽独。行藏亦可期,××羞踯躅。”此书院曾培养不少人才,如进士林开镐、举人林献之及贡生,监生十多人曾在此修业。书院遗迹今尚历历可辨。
  7、武学,在乌石大厅东南隅的牛运掘自然村。开创于清初,至今地名“学顶”。清朝乌石武童生都在这里练武,习骑射,出了武进士林明哲,武举人林登南、林大力、林冠英、林际盛、林继魁等武科人才。
  8、海云别业(读书处),在海云岩(俗称半山岩)佛寺之旁。乾隆年间林桂芳建,举人林维乔、贡生林经邦等曾在此修业。今遗迹无存。
  9、梅山讲学处,在潭仔头村过田仔社。乾隆年间举人林生枝未仕前曾在此教学,“负笈者踵相接”。
  10、兰亭书院,在后埔边自然村。创建于乾隆年间,清末民初犹未衰。举人林锡三、贡生林呈彩等在此修业。民国初期乌石西河小学创办者首任校长林肯堂幼时也在此受业。
  (二)坊表
  封建时代以坊表显示最高统治者对人才的宠锡和对高尚道德的褒彰,同时也显示了文化的繁荣。明、清两朝,乌石林氏人才荟萃,甲第蝉联,朝廷敕令在漳州府城,漳浦县城及乌石本乡为乌石人建立许多石坊,现存及虽无存而有资料可查的17座:
  1、“世联甲科,天笃贞义”坊,在漳州城西仓巷口,明嘉靖年间为林聪及妻陈氏立。据康熙《漳浦县志》(引自万历旧志)载:“林聪妻陈氏,少寡守二子,有暴邻凌轹之,乃悉弃田宅归依母兄家,母兄劝之嫁,不从,徙匿荆棘中,拾断穗采草根为食。长子忽病目盲,陈呼天叩祷,目复如初。后子成立,子孙多以文学甲科显”。她的两个玄孙林策、一新中进士、三个玄孙一初、一阳、成纲中举人,上疏请褒彰,朝廷颁赐匾额,并立坊于府城。后裔繁盛,皆尊称陈氏为贞义妈。乾隆十四年,坊表移建郡郊二十六都(今龙海县)。
  2、“云岳钟秀,科第世家”坊,在海云山下,现旧镇镇深水坑自然村附近的倒亭隙。嘉靖四十三年为进士林功懋、林策、林一新、林士章,举人林纯一、林一初、林一阳、林成纲、林楚、林士宏(当时尚是举人)及仕宦林永春、林圭、林廷臣等13人立。(清同治十二年六月,被飓风摧折顶部)。
  3、“外台肃宪”坊,在县城西街。嘉靖年间为四川按察司副使林功懋立(无存)。
  4、“廷尉”坊,嘉靖年间为大理寺右寺正林策立(无存)。
  5、“进士”坊,在漳州,为嘉靖丁未进士林一新等立(无存)。
  6、“印石松楸”坊,在县城东门外印石山下南边。嘉靖年间为封大理寺评事林泉墓立(无存)。
  7、“六榜文魁”坊,在漳州,为嘉靖乙卯、戊午等六榜举人林士宏、林士章、林楚等立(无存)。
  8、“七科进士”坊,在漳州,为嘉靖己未等七科进士林士章等立(无存)。
  9、“尚书、探花”坊,在漳州,为探花及第,礼部尚书林士章立(尚存)。
  10、“五星聚奎”坊,在漳州,为尚书林士章、朱天球、戴耀、侍郎卢维祯、石应岳立(无存)。
  11、“崇恩”坊,在县城城隍庙口,为林士章祖林竦,父林烽赠礼部右侍郎立(“文革”中拆毁,部份组件尚存)。
  12、“元魁”坊,在漳州,为万历丙子解元刘庭兰及同榜举人林汝诏等立(无存)。
  13、“进士”坊,在漳州,为万历庚辰进士林士宏等立(无存)。
  14、“进士”坊,在漳州,为万历丙戍进士林汝诏等立(无存)。
  15、“皇明钦赐葬祭”坊,在本县长桥墟,原长桥桥头南端官道上。万历年间为资政大夫、经筵讲官、尚书、探花、祭酒、学士林士章及原配累赠夫人柳氏、继室累封夫人郑氏赐葬祭立(尚存)。
  16、“贞义”坊,在龙溪县赤岭关帝庙右边。清乾隆十四年漳州知府金溶为林聪及妻陈氏再立。
  17、“节孝”坊,在乌石深水坑桥头。清乾隆三十九年,为林日衍未婚妻许氏立。大学士蔡新、进士蔡善述各题联一副,镌刻石柱上。据传,许氏是林守让的儿媳,龙溪(今南浦)许澹官的孙女(部分组件尚存)。
  (三)题联、题字、石刻等
  题联、题字、石刻等是乌石文化古迹的构成部份,大部份在乌石,小部份在县境或漳州,以下按时序记述:
  宋朝
  僧希可绍兴十九年题刻海云岩石洞“记事石碣”。
  佚名题紫薇山谢东山庙联“广惠威严,建漳功勋垂青史;尊王显赫,治国德才贯千秋。”
  明朝
  佚名嘉靖年间题“世联甲科,天笃贞义”坊表石匾。
  县丞林文相嘉靖三十年题刻“紫薇洞”石匾。
  佚名嘉靖年间题刻“林丹峰墓道”石碑。
  嘉靖三十八年皇帝朱厚熜御赐林士章“探花及第”匾额。
  佚名嘉靖四十三年题刻“云岳钟秀,科第世家”坊表石匾。
  林功懋题刻漳浦“万安楼”及浮宫溪头“万安楼”石额。
  万历皇帝朱翊钧御书赐林士章“忠爱”匾额。
  佚名万历年间题刻“崇恩坊”坊表石匾。
  佚名题刻“紫薇寺”石匾额。
  僧(佚名)题栖云岩“林先生忠爱公(林士章)读书处”嵌壁石刻。
  佚名题刻“皇明钦赐葬祭”、“尚书探花”、“祭酒学士”坊表石匾。
  佚名题刻“林士章及夫人柳氏、郑氏墓道”碑。
  黄道周题刻紫薇寺“白云深处”窗上石匾。又题“惜阴”刻石。
  林永春题运头祖祠后刻石“云路三台”。
  林隆(柏庵)自题堂联“一生创业维艰,常咬菜根和粝饭;半亩耕锄方罢,喜看黎火照书窗。”
  林一阳自题三凤厅门联:“三凤家声传旧德;九龙世业整新规。”题刻运头楼石额“庆云楼”。
  林一新题书院假山石刻“绛云”。
  林楚自题“晏海楼”石额及门联石刻“浯江活水来潮,壮千年宝界;海云名山作主,保万代安居。”题湖西后溪魁星石“魁”字及赞词石刻。
  林士章题北江“瀛山庙”匾额。题运头祖祠联“我不拜祖宗,何有子孙拜我;家无世礼义,奚称科第世家。”
  林萃祉题荷牙祖祠联“懋德懋功,思孝何如达孝;美伦美奂,后贤克肖先贤。”
  佚名题塔仔山石塔“第一峰”刻石。
  乌石父老于崇祯年间立“邑侯余父母(知县余日新)建深水坑、惠民二桥”石碑。
  清朝
  叶瑞钟题刻“云间读书处”石匾额。
  佚名题刻“矩园”石匾额。
  大学士蔡新于乾隆二十九年为林在田墓前石望柱题刻楹联“脉递海云,带水萦结×××;峰回天马,朝山攒簇护佳城。”
  蔡新于乾隆三十九年,为林日衍未婚妻许氏“节孝”坊题刻柱联“玉洁冰清,四代老姑仍处女;天长地久,九泉白发未亡人。”
  林颙自题楼匾“震宁居”。
  林琛题乡贤碑联“道学共推经史,希踪先哲;夷伦实践孝友,无愧家修。”自题居室匾额“云和”。题红屿石碣“海天胜隐”。
  林绍祖题绕江(鸟空)岩刻石“江山一览”。
  林光鼎题垢洗岩石刻十多处,其中,题联“静入湛中,敛烟霞而定性;动寻乐处,吟风月以陶情。”题词“月朗梧桐上,风来杨柳边,大丈夫不可无此襟怀;珠藏泽自媚,玉韫山含辉,大丈夫不可无此蕴藉;海阔从鱼跃,天空任鸟飞,大丈夫不可无此度量。”题字“应泉”、“揽云”、“龙游”、“凤翥”。
  林在田自题府第联“三世明经天下有,祖孙训台世间希。”
  林桂芳题海云岩半岭亭联“松间拄杖朝红日,岭半披襟拂白云。”自题居室匾额“海云别业”、“西山掩扃”。题字“逸致”。
  林虎榜题江头楼匾额“锦江楼”、“安澜著庆”。
  民国初年,僧有恩题刻紫薇寺禅房“暮鼓晨钟”石匾额。三、文化古乡展现新姿
  自清末“维新”废科举办学校至民国初年,漳浦人逐渐接受新文化,乌石人又居于全县前列。
  林庆馀于民国八年(1919年)毕业于燕京大学,是漳浦第一个大学毕业生,因全国大学毕业会考第三名而被称为“番仔探花”。毕业回乡时,县知事王雨若偕各界人士到北郊迎接。之后,林遵行北京协和大学医学院毕业,获美国纽约大学博士学位,林笃信美国大学工程学硕士,林列燕京大学毕业,三兄弟均为当时少见的人才。后裔均有成就,其中林列的儿子少达,美国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
  民国十三年(1924年)林肯堂毕业于福建省第二师范学校,人称“番仔秀才”,受县教育局委任,创办乌石“西河小学”,首任校长。从此乌石开始了学校教育,以后随着行政区划的变化,改为海乌中心小学、浯江中心小学,造就不少人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浯江小学培养出众多人才,而且增办四所小学。至1971年,顶、下乌石共有小学9所,其中中心小学两所。1969年浯江中心小学附设初中班。1972年,在乌石大厅创办浯江中学。据不完全统计,至1993年底,乌石共有初中毕业生950人,高中毕业生525人,中专生120人,师范生170人,大学生28人,研究生1人,留学生1人。
  1989年,祖籍乌石的台胞林瑶棋先生在乌石设奖学金基金,奖助品学兼优的大、中、小学生,为祖地教育做出贡献。
  1990年,浯江中学新建教学楼一座。至1993年底,各行政村都建小学新校舍。
  1994年12月,祖籍乌石的台胞林瑞国先生为主要献款者,献款新建“长春中学”(即浯江中学),校址在省道漳云线路边。校舍规模宏大,环境优美,将为乌石地区培养更多人才。
  文化古乡展现新姿,乌石的教育事业正以矫健的步伐向前迈进。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林祥瑞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