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最早的侨办学校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61
颗粒名称: 漳浦最早的侨办学校
其他题名: 马坪育才小学
分类号: G628
页数: 2
页码: 596-597
摘要: 本文介绍了马坪的育才小学是漳浦县最早的侨办学校,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陈照馨先生等爱国侨胞热心公益事业,捐资办学,使得育才小学得以建立和发展。学校成立后,吸引了周边各村的学生前来求学,成为远近闻名的学校。育才小学历届校长中,办学成绩较显著的有陈坤甫、郑森森、陈子中等。许多海外侨胞和侨裔也为故乡马坪学校的发展陆续捐资,如陈壬水、陈建发、蓝德茂等先生。马坪(育才)小学的校友遍布海内外,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并对小学时代受到的良好基础教育心怀感激。
关键词: 漳浦县 马坪育才小学 学校

内容

漳浦县侨乡马坪,旅外华侨以及后来加入外国籍的华侨后裔,向来有爱祖国爱故乡的优良传统,热心公益事业,尤其是捐资办学,成绩斐然,影响深远。早在“五四运动”前夕,爱国侨胞就慷慨捐资,在马坪故乡创办“育才小学”,是漳浦县最早的侨办学校,至今已有七十多年历史。
  育才小学是现在马坪中心小学的前身,爪哇爱国华侨陈照馨率先倡办的。早在“五四运动”前夕的1917年,陈照馨先生以其远见卓识,为实现其多年夙愿,率先慷慨解囊,倾注全部积蓄,资金未足,继续在南洋向同乡劝募,得到他堂弟陈康卿、宗亲陈玉规、陈玉宇昆仲,及陈土萨(又名福寿)等先生积极响应乐捐,其他乡亲也乐捐一些,照馨先生凑合资金,回乡建校,得到当时粤军驻漳总司令陈炯明支持。
  照馨先生回乡亲自规划,说服宗亲,以山仔顶祠堂(址在后康村庵仔社)为学校主体,祠堂两边增建教室、宿舍、厨房等,前面增建大走廊,以五个半圆拱门把这些新旧建筑物联成一体,正中大拱门上建大匾额,请陈炯明亲笔书写校名“育才小学”其上。整幢校舍颇雄伟壮观。
  学校建成后,陈照馨先生遴选家乡人,法政学院毕业生陈坤甫(又名厚道)为校长,并商聘名师执教。民国八年(1919年)2月开始招生上课。开学之日,马坪热闹非常,陈炯明赠“尊工尚实”金字匾额,命人专程送来祝贺,漳浦县长也送来“得育英才”大匾祝贺,同悬于学校正堂。马坪原有基督教会创办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的立仁初级小学(后改名育元初级小学)一所,马坪学童在初小毕业后除部份往外地读高小外只好失学,育才小学一成立,初小毕业生们才得就地升入高小,往外地读高小的都回马坪继续学业,一些原来在各村私塾读书的,争相改入育才小学,按程度插读初小各年级,并有许多未曾上学的儿童来读一年级。邻近各村家长闻讯,纷纷送子弟来育才小学求学,蔚然成风。邻县(与马坪有一座陈仓岭之隔)的浮宫乡一带也有许多学生来育才小学寄宿读高小,这一所侨办小学远近闻名,盛极一时。
  育才小学的历届校长中,办学成绩较显著的有:陈坤甫、郑森森、陈子中、黄六坤等。二十年代校长郑森森思想进步,遴聘李联星、张角角、陈元宰、涂天送等品学兼优、思想进步的贤达为骨干教师,兼办农民夜学,根据实际自编识字课本,以启迪民智,提高觉悟,使学校生气勃勃。进而组织农民协会,进行革命活动,如组织领导抗“烟苗捐”等(军阀用“种也捐,不种也捐”的手段强迫农民种烟苗取汁制鸦片,收取巨额捐款,名曰田亩捐,一般称为烟苗捐),育才小学成为闽南革命发祥地之一。三十年代中期,陈子中继任校长,治学谨严,精聘教师,注意因材施教,推行普通话,积极宣传抗日,演“文明戏”募捐支持抗战,办学成绩斐然,培养出许多学生经过升学深造成为社会有作用的人才。
  育才小学后改为公办马坪小学,发展为马坪中心小学,至解放前夕,学生数已多达三百多人。解放后,学生数激增至七百多人,因学校规模所限,并为使儿童能就近上学,邻近各村才分办林埭、仙都、文安、京野、湖山、马墟等小学,高小毕业生大量增加,为增加办马坪中学立下基础。
  从育才小学到公办马坪中心小学,七十多年来,陈照馨先生子孙一直资助学校建设、修缮,添置校具教具。如照馨先生之次子水政先生建“照馨室”;女萃娘女士将妆奁献建图书室;三子锡铨先生(留美硕士)初次回乡探亲即捐建教室楼一座(八间)名曰“照馨楼”;孙陈宝鼎先生多次捐资修校舍,建教室,添围墙,助建奖教奖学基金等;曾孙济斌、济鸿初次回乡探亲亦捐资添置校具教具。照馨先生祖孙四代热心教育,在马坪故乡传为佳话。
  还有许多海外侨胞侨裔也为故乡马坪学校的发展陆续捐资,蔚然成风,如:陈壬水先生为马坪小学建“连璧室”,陈建发先生建“柳罗室”,陈潭源先生建“潭源室”,蓝德茂先生建“德茂室”,蓝赞绪先生建“其兴室”,陈海泽、陈羊朝二先生合建“海朝室”,陈福荣先生也捐建教室、助建围墙,陈壬水、陈宝鼎、陈建发三先生合资重建原育才小学主屋前后落,为防白蚁之害,改土木结构为石木结构。在建设小学之后,海外侨胞再合资捐建马坪中学。并设奖教奖学基金(壬水5万港元、宝鼎3万港元,福荣2万港元,计10万港元)。
  马坪(育才)小学校友遍布海内外,有的成为学者、专家、教授、科学家、教育家、航海家、名医师、作家、高级工程师、农艺师等,有的成为党、政、军各级干部,有的成为企业家,个体专业户,在不同岗位上对国家、社会做出贡献。他们经过后来的深造,然而都感念小学时代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才有后日的成就。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