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火烧埔,如今黄金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50
颗粒名称: 昔日火烧埔,如今黄金地
其他题名: 火烧埔创业史话
分类号: F427.57
页数: 7
页码: 564-570
摘要: 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漳浦县火烧埔地区的发展历程,从历史遗迹到新时期的建设成就,重点介绍了漳浦糖厂和鹿溪糖厂的建立和发展。同时,还介绍了火烧埔的其他企业和事业的发展,如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林果业、农业机械化培训教育事业等。文章中提到了建设者们的艰苦创业和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火烧埔地区的美好未来。
关键词: 漳浦县 火烧埔 漳浦糖厂

内容

1976~1986年,笔者曾工作生活在火烧埔某厂,耳闻目睹火烧埔的建设者们一桩桩可歌可泣可钦可敬的事迹,当地父老讲述火烧埔许多传奇般的故事。尔后,又因工作关系,陆续获得这里的工矿企业单位一些文字资料,细读起来,抚今追昔,一股对建设者们的由衷敬佩之情时时萦绕于脑际,火烧埔的昨天、今天,不正是一幅漳浦人民战天斗地的壮丽画图?不正是一部漳浦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创业,致力建设新漳浦的宏伟诗篇?笔者有心沿着拓荒者和建设者们留下的足迹,去寻找他们烙印在这片荒凉的红土地上的悲喜忧乐、甜酸苦辣,去热情讴歌建设火烧埔的人们。仅就亲历、亲见、亲闻,与手头资料相引证,取舍剪接,纂联成篇。旨在反映新时期漳浦人民在县委、县政府领导下进行经济建设的成就和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精神,也向为建设火烧埔洒汗流血的人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昭示今后工作、生活在“火烧埔工业城”、“火烧埔工业卫星镇”的人们,要求永远铭记火烧埔的今天和昨天,像父辈祖辈一样坚韧不拔,开拓进取,去创造火烧埔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历史的遗迹
  出漳浦城东4~5公里,在巨石嶙峋的岩山与鹿溪北岸的鼓山之间,有一脉东西走向的丘陵台地,人们曾叫它“虎洲埔”,但不知道从何代何年起,这里树木稀疏,连草也干枯,满目是终年裸露的红土埔,加上长年累月风雨洗刷形成的无数裂沟和遍地砂砾,真是十里赤地,十里荒埔,十里辛酸,好似烧过的一般,漳浦人都叫它“火烧埔”。
  三十年代,国民党军政当局出于军事需要,选中火烧埔造飞机场。据文史资料,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驻漳师长张贞在漳浦摊派“航空救国捐”(群众称“飞机捐”),并征派本县民工到火烧埔开挖飞机场。其时的“飞机捐”摊派筹集几何,今已无从稽考。如按史料片断所载的“小山城一百多户人家就摊派飞机捐600元”来推算,全县摊派的款项数额是相当可观的。但火烧埔飞机场只是由民工平整出一大片平地,其它设施一概没有,一直留作后人的谈资话柄。过了四十个春秋,1972年漳浦糖厂厂址确定于此,“飞机场”被圈在厂区围墙内,遗迹今尚可辨。
  六十年代末,在“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号召推动下,城关公社为解决一部分知青安置,于1964年12月在火烧埔开办知青农场,先后接收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对象103人,开垦旱地200亩,栽种番薯、花生、甘蔗等旱地作物,水田只10亩,也曾在荒埔及农场周边植树绿化。但立地条件太差,在这一种水缺土瘠的地方建场,起初靠回销粮度日,后来勉强自给。办场五年,火烧埔面貌依旧,遗留下来的是几间平房,一幢两层小楼房,供后来筹建鹿溪糖厂的干部职工暂住,鹿溪糖厂建成后,其遗迹也荡然无存了。
  二、新时期绽“五朵金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火烧埔始获生机。尽管在七十年代办起“两厂一班”(漳浦糖厂、拖拉机修配厂、农机培训班),但后来均被取代或升格。火烧埔建设真正起步是八十年代,鹿溪糖厂、扎钢厂、鱼虾饵料厂、11万伏输变电站等骨干企业、重点工程的建成投产,促进带动了一批乡镇企业、个体工商业和三资企业的诞生,农机化技术学校的建立,火烧埔3500亩水土保持示范片工程的成功。建设与治理并举,在短短十几年间,火烧埔绽出国营工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林果业、农业机械化培训教育事业这五朵金花。下面分别记述其创业经过。
  漳浦糖业生产基地
  ——从漳浦糖厂到鹿溪糖厂
  从1973年日榨200吨蔗的漳浦糖厂建成投产,1984年日榨2000吨蔗的鹿溪糖厂建成投产,火烧埔成为我县糖业生产基地。从漳浦糖厂到鹿溪糖厂,是创业者艰难的路,也是成功的路。
  初是1972年,县委、县革委探讨我县蔗糖生产的历史与现状,根据生产条件,提出要发展自己的制糖工业,确定建一个日榨200~250吨蔗的机制白糖厂(当时全县有几家半机制小糖厂,生产红糖)。上半年,经县领导实地踏勘,厂址选择在火烧埔原“飞机场”旧址及周围山坡地,这个地方处在城关、旧镇、赤土三个公社和万安农场的中间地带。供电供水有保障,水陆交通方便,周围社队种蔗有一定基础。县革委生产指挥组以(1972)浦革产176号文上报,立项与设计即得到批准,基建投资拨款核定134万元(福建省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1972〕633号文)。同年11月征地、赔青等前期工作进行顺利。土建及设备安装一年内完成。1973年底试榨成功,即正式投入生产,第一个榨季(1973年冬至1974年春)榨蔗2500馀吨,产糖490吨,开漳浦机制白糖之先河。以后又经历九个榨季,至1983年春榨季结束,完成历史使命。十个榨季共榨蔗14.54万吨,产糖1.6万馀吨,为国家创收税金300万元。历任正职领导是王增钰、黄枝、郑振太、魏开元。经济效益较好的年份是1978年至1980年,其时厂长黄枝。
  漳浦糖厂的十年历程为我县机制白糖积累了一定经验。1980年,随着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农村生产责任制的落实,县委在基本完成合成氨厂、罐头厂建设的时候,在国家基本建设资金拨改贷的形势下,审时度势,果断地把建设日榨二千吨蔗的机制糖厂摆上议事日程,组织工作班子,进行项目可行性论证、项目送审等前期工作,成立以县委书记黄步翔为组长,县委常委刘合德为副组长的筹备领导小组。经一番踏勘,厂址选择在漳浦糖厂东南方的“火烧埔顶”,也就是火烧埔知青场范围内。筹建指挥部及办事人员住宿利用知青场房间。1981年8月9日,省建委、省轻工厅在漳浦县召开糖厂初步设计会审大会,省、地、县有关部门领导、工程技术人员、贷款单位代表共200多人参加会审论证。8月26日,省建委以闽建设(81)65号文件批复通过糖厂初步设计。10月20日举行基建动工仪式,省、地、县领导、主管部门领导、驻军首长及蔗区社队千部群众共二千多人参加,县长卢亚来为工程开工动土。10月20日,县委重新组建鹿溪糖厂工程指挥部,黄步翔任指挥,郑本道、刘合德、张主德任副指挥。工程建设即全面铺开,进展顺利。
  1982年3月,“三通一平”全部完成。费用115万元,共挖填土方481619立方米,砌挡土墙6800立方米、围墙3024米,修建道路8000多米,架设供电路5600米,供水管道6000多米。
  ——4月15日,厂区土建动工,工程由省第七建筑公司第三队承包。
  ——1983年4月中旬,漳浦糖厂停产,人员并入鹿溪糖厂。
  ——1983年5月,制炼、压榨、动力三个主体车间土建基本完工,具备安装设备条件。四川第一建筑工业安装公司第四处员工进场安装设备。同时,生活福利区六幢集体宿舍楼、四幢家属宿舍楼及招待所、职工子弟学校等基建项目先后竣工交付使用。
  到1983年底,生产区基建安装基本结束,生产条件已经具备。1984年1月17日举行联动试机,1月22日10时落蔗试榨,28日试榨完毕,检验合格。1984年2月2日(古历甲子年春节)举行隆重的投产典礼,漳州市副市长陈莘在县委书记黄步翔、厂党委书记郑本道陪同下,为糖厂投产剪彩。第一榨季至3月21日16时45分结束,共榨蔗100301吨,产糖11485吨,实现税利22万元。
  6月12日,由该厂工程技术人员、工人自行安装的日产16吨酒精车间开工安装,至11月15日安装结束,12月18日综合试机成功,23日投料生产。30日生产出第一罐合格酒精,31日酒精车间举行投产仪式。1988年4月纤维板车间投产。1990年月12月,完成以扩大生产能力为中心的技术改造,技改投资1200万元,日榨量从二千吨提高到二千五百吨。
  截至1992年5月,鹿溪糖厂已经历十个年头,九个榨季,共榨蔗209.336万吨,产糖232934.5吨,酒精14026吨、纤维板2622立方米,实现工业产值3.73亿元,税利上亿元。历任厂党委正副书记、正副厂长是郑本道、郑振泰、张主德、王则锥、郑权、曾执雅、刘坤茂、刘志强、林土金。经济效益最好的是90—91榨季,榨蔗19.62万吨,产糖23393吨,每万吨蔗实现税利85.61万元,全榨季实现税利1680.3万元。榨蔗产糖量最高的是91—92榨季,榨蔗331759.826吨,产糖37429.5吨。
  截1991年期末,职工总数1145人,固定资产投资4680万元,提供贷款单位是福建兴业银行,历年归还贷款共1180万元。
  十年创业十年开拓,甜蜜的事业,艰辛的历程。一千一百四十五名职工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正确路线,团结,求实,开拓,进取,一步一个脚印,去创造一个个记录。前来视察、检查工作的中央首长、省市领导十分关心支持糖厂两个文明建设,充分肯定“鹿糖人”的创业和开拓进取精神,上级党和政府对“鹿糖”的每一个成就都给予很高的荣誉,先后授予(评为)省民主管理先进单位,89~90年榨季全省亚硫酸法大型糖厂质量评比第一名,1990年全省工业酒精质量评比第一名,1991年全省贡献评价排名前300家工业企业中位居第39名,全省第一轮承包经营先进单位,国家二级计量省级节能企业,福建省级先进企业,全省绿化红旗单位。厂长王则锥被评为市优秀企业家,聘为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特约研究员。林聪明被选为县人大常委。潭丽英被选为县第五、六、七届党代表、省第五届党代表。许志强是县政协常委。
  1991年“鹿糖”在综合利用、深度加工方面又着手增建木糖生产线,预计1993年上半年投产,每年可生产木糖一千吨,增加产值2200万元,创税利979万元。
  1991年底,国家对制糖生产取消指令性上调计划,实行价格市场双开放政策,糖厂面临糖价大幅度下跌,库存增加,资金难以周转的严峻局面,直接影响经济效益。91~92榨季原料提价和食糖降价使该厂减利1600万元以上。“鹿糖”如何实现从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厂党委正根据中央、省委召开的进一步搞好大中型企业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共中央(1992)2号文件精神,号召全厂上下,团结拼搏,开拓进取,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向更新更高的目标勇往直前。
  漳浦电力的总枢纽
  距鹿溪糖厂的生活区东墙百米处,又有一处围墙大院。大院里有四幢崭新的楼房,两座金黄琉璃瓦盖顶的凉亭,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幽美雅致,乍看似文化娱乐场所或疗养院之类。但恰恰相反,这里是“先行官”住所,是全县电力总枢纽,11万伏输变电站。
  回顾我县电力工业,起步较慢,基础薄弱。1970年7月1日,县委县革委选择党的生日成立“七一工程指挥部”负责架设线路引接闽西南电网的电源进入我县,即是架设从漳州东屿变电站至我县草埔(在火烧埔附近)总长50公里的3.5万伏(35KV)高压线路并建设草埔3.5万伏变电站。这个工程负责人沈孟春,工程技术设计何重光、郭兆川,现场施工孙伯来等人。经一年多的努力,于1971年底竣工。12月试送电一次成功,1972年2月正式投入运行。草埔输变电站及线路的建设,是我县电力工业历史上光辉的一页,漳浦有了闽西南电网的强大电源,漳浦的电力工业从此振兴。1979年10月16日,开建草埔变电站至杜浔路打的35KV线路和变电站。1981年10月开建草埔变电站至扬美(文庵)35KV线路和变电站。1982年开建城关中心变电站,长桥东升变电站。1983年6月开建草埔至深土35KV线路及变电站。以上六个变电站和输电线路的建设,基本解决全县农村用电和分布在各地的小水电发电并网的需要,到1985年,全县已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供电发展网络。
  进入八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营工业、乡镇企业、三资企业迅速发展,各行各业用电负荷猛增,从1985年开始,35KV线路及配变设施的负载能力已不能满足实际负荷的需要,草埔变电站和城关变电站虽经几次扩建,仍不能解决超负荷问题,电力的供需矛盾日趋尖锐,电力问题再一次被摆上政府的议事日程。1986年县政府责成电力主管部门着手进行100KV输电线路及变电站的设计和工程的前期工作,1987年元月,项目立项报经批准,1987年2月21日成立“漳浦县110KV变电站建设指挥部”,由县长王良才任指挥,陈子源、叶义秋任副指挥。变电站选址在火烧埔。工程于1988年元且动工,到7月,土建、设备安装、调试和验收工作全部完成,进站的110KV电源来自漳州至云霄常山110KV线路破口接入,线路一进一出长工2.165公里,变电站安装主变一台,容量31500千伏安。110KV、35KV配电装置采用户外式,10KV配电装置采用户内式。站内设中央控制室,具有一系列继电保护、故障指示、自动跳闸等安全装置。值班室配有电力载波电话、市内自动电话、无线电对讲电话。站内竖立一支110KV终端铁塔,建造办公楼、宿舍楼等。1988年10月,沟通全县各地35KV、110KV变电站的联络线路等电站配套工程全部建成。今后一个时期全县用电得到保障。
  110KV变电站占地面积26.7亩,工程总投资500万元,参加工程现场施工的工程技术人员是杨仁辉、高亚汉,建成投产后站长是陈瑞谦、全部职工23人。1989年年供电8600万度,产值253万元,利润127万元,税金67万元。
  值得附文一提的是,站内打一口供水机井,深96米,日出水量200吨,泉水甘冽爽口,出水后即被人们作为矿泉水饮用,常饮者反映极佳,电力公司同志取样送检于国家地质部,水质果然上乘,各项指标已达到饮用矿泉水的各项标准。公司拟开发矿泉水厂,不久,漳浦人就可享用本地优质矿泉水以消暑健身了。
  调头转产求发展
  ——从拖拉机修配到扎钢
  办企业不可能一帆风顺,担风险在所难免。厂址在漳浦糖厂北面与漳浦糖厂同一个时期建成的国营漳浦农机修配厂,应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而生,又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及农机修配技术的普及而冷落。尔后又应我县拆船业的兴起,调头转产,改为扎钢厂,本县自己生产的首批钢材就诞生在这里。在建筑业兴旺的年代,这里的日子又红火起来。
  七十年代,有一句口号叫“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作为农业县,农业机械行业的责任巨大,地位也较突出。1972年,全县拥有中小型和小四轮拖拉机128台,手扶拖拉机94台、柴油机923台、农用水泵781台、电动机32台、农副产品加工机械800多部,已初具规模,就在这个大气候下,县革委决定将拖拉机修配站升格为拖拉机修配厂,厂址从城关迁到火烧埔,人员配备以原拖拉机修配厂为基础,再从农械厂等工业企业单位抽调充实。厂长胡清洁,党支部书记邱水金。建厂初期适逢祖妈林水库开工,县抽调该厂全部技工和拖拉机手参加水库建设,由支部书记邱水金带队,转战水库工地。当时工地指挥部购置了“丰收20型”轮式拖拉机58台、推土机8台,交给这支队伍,同时吸收亦工亦农机手近百人,由他们负责培训,从而组成一支一百多人的拖拉机运输队伍,担负起大坝土方的运输任务,是水库工地上一支生力军。他们从1972年4~5月份进场,到1974年6~7月大坝竣工退场,共两年时间。水库工地结束后,该厂带回46台工地退役的拖拉机,投入机耕和农用运输,为支援农业不计较厂方得失(祖妈林水库施工两年,劳务费累计可达40万元,该厂顾全大局,没有领取,作为对漳浦建设的奉献),其功绩不可磨灭。
  该厂职工艰苦创业勤俭建厂的精神值得称颂。1973年建厂初期,由厂长胡清洁负责新厂的基建,他们坚持少花钱多办事的原则,50亩山坡地的“三通一平”全部由本厂职工加班加点来完成,厂区石砌外围墙及车间、办公室、宿舍建筑面积近千平方米,总投资仅5.9万元。像这样的规模投资如此节省,在同一时期也是少有的。
  进入八十年代,由于农村体制改革及农机修配技术较为普及,以农机修配为主业的修配厂,业务每况愈下,濒临关闭。1985年县新兴的拆船业正当兴旺,为综合利用和深度加工,适应发展中的建筑业对钢材的需求,在工业主管部门的协调下,由拆船厂接收该厂厂房及部分职工,投资122万元,建扎钢车间一座,购年产5000吨钢筋的扎钢设备一套,1986年投产,至1991年底,共生产各种型号钢材8400多吨,为国家创收税金30多万元。厂长林光明(筹建阶段负责人赖虎明)。
  从农机修配到扎钢,是正确的抉择,生产出合格钢材,以调剂建材市场紧缺,是一种贡献,填补了我县制钢产业的空白,不能不说是一个新纪录。今后,扎钢厂的前景又是如何呢?工厂经营管理是一个问题,原材料——钢板的供应也是一个问题,从后者看,过去的原材料靠拆船厂提供,而拆船厂又看在国际废船市场行情上,设想拆船厂一旦进不了废船,那么扎钢厂原料来源就成问题。扎钢厂未来所面临的困难相当大,须加探索,倍加努力。
  县办第一家鱼虾饵料厂
  截至1990年底,全县沿海乡镇人工养殖对虾4.3万亩,居全省各县之首。咸淡水养殖15万亩,是1980年养殖面积的4倍。
  为配合、促进我县对虾生产,1986年县粮食局组织工作班子,着手进行生产鱼虾饲料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并向上级呈报项目建议书。1987年4月经国家经委批准立项,同意漳浦县粮食局建鱼虾饲料厂,年产鱼虾饲料4000吨,计划投资300万元,外汇配额36万美元。1988年10月,省政府技改引进领导小组正式批准该项目实施。
  县粮食局领导重视这个项目,努力促成项目投建,由局长林光辉担任筹建组长,粮油饲料工业公司经理方云镇为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实施。1990年3月,引进的设备到货,8月安装基本结束,进行调试,1991年8月开始试产,至11月共生产合格鱼虾饵料系列产品800多吨,在本地及云霄、东山等县试销,用户反映良好。1992年初接受外省订货一千馀吨,本市各养虾县用户也陆续来看样订货,产品销售市场正在拓展,前景看好。
  该厂厂址在“鹿糖”生活区西侧,厂区占地11.9亩,建厂实际投资473万元,外汇额24万美元。现任厂长刘建钦,全厂职工42人。
  拖拉机手的摇篮
  ——从农机培训班到漳浦农机化技术学校
  与扎钢厂一墙之隔的是县农机化技术学校——我县农机培训基地,拖拉机手的摇篮。
  农机化技术学校的前身是农机培训班,隶属于县农机站,创办于1975年4月,1990年12月18日升格为技术学校,其主要任务是担负全县农机技术培训。办学15年来,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农机成人教育的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办学方向,历年培训质量和安全均比较好,自1975年~轻化991年17年间办班81期,共培训拖拉机驾驶员、农用运输车驾驶、农机修理工、农机修理工、农机操作人员5608名,对促进我县农业发展和繁荣农村经济发挥重大作用。
  校园占地9587平方米,建筑面积1439平方米,教练场地4842平方米,教学设施具备,学校拥有固定资金22万元。每期培训规模可达80人,开两个班,在职教学人员10人,其中理论教师8人,师资与培训规模基本相适应。历任培训班负责人有杨水生、余水顺、洪海生、蔡银忠、许泗贵。改为学校后,校长吴明章(县农机站站长兼),副校长许泗贵、蔡银忠。
  农机化技术学校正向建设标准化、教学规范化、管理科学化的目标努力开拓,为加快我县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建设步伐贡献更大力量。
  引来百鸟栖绿林
  ——乡镇企业、三资企业、个体工商业崛起
  “种得梧桐树,引来金凤凰”,火烧埔的巨变,投资环境的改善,也使“三胞”动心,“三资”企业及侨眷、寓台人员家属企业开始在这里“安家落户”。港商何先生租赁原漳浦糖厂的部分厂房,开办针织厂,现有职工230人,年工缴费达18万美元。旅台同胞翁化清先生出资,由在大陆的亲属经营农副产品加工厂,产销看好。本地的个体企业更有如雨后春笋,如英山青年农民王庆春夫妇所办水泥预制品厂,产品质量尚好,业务兴隆。新近又与外商合作办厂、生产,还有多家个体工商业户经营五金交电、百货、食品、饮食、电器维修、美容理发等业,形成门类齐全的商业网点,农贸市场也相应产生,鱼鲜、蔬菜、肉、禽、蛋品等农副产品琳琅满目,大大方便了干部职工的生活。
  水土保持示范片喜获成功
  除工厂企事业用地外,火烧埔还有200多公顷(三千多亩)土地。昔日“山光地瘦不长草,烈日当空火烧埔”的荒凉景况,今日又是如何呢?变了!全变了!用“林丰果茂”,用“林果禽畜全面丰收”一类的词句尚不能概括这个水土流失区经过八年治理所产生的巨变。
  自1984年起,县农委、县水土保持部门从工程措施、生物措施、经营管理机制等方面对火烧埔进行综合治理,选择王罗忠、王镇南、李火力、李文典、李先进、李文、李北溪等38个治理承包户,至1990年,共投资511850元(其中水土保持部门扶持14.3万元,占27.9%,承包户自筹36.885万元,占有72.1%),治理面积200公顷。各项治理措施投资为:工程措施9.4万元、生物措施11.3万元,运费30.48万元。共开垦梯田113公顷,修路3.5公里,种果113公顷,共有荔枝、龙眼、桃、李、杨梅、馀甘等17万株;造林87公顷,共植马尾松、湿地松、大叶相思、绢毛相思、柠檬桉等树97.8万株;种草(含果园套种)79公顷,播种印尼绿豆、印度豇豆、马唐、宽叶雀锦等种子2600公斤。
  通过人工强化综合治理,到1990年,直接经济收益达44.26万元,其中水果87.55万公斤,收入35.75万元;套种花生、瓜、豆收入6.4万元,现有林地经济效益估算23.1万元(其中薪炭林60公顷、蓄积薪柴125万公斤,价值5.1万元,用材林27公顷,蓄积量1200立方米,价值18万元;以及治理区内利用山塘养鱼、养鹅鸭等收入2.11万元。38个承包户中,从1989年开始,每户年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其中有8户已成万元户,有19个承包户在治理区内建造管理房和住房31间,他们已尝到治山甜头,陆续上山“安营扎寨”,以图更佳效益。预计从1992年至2000年,全示范片的年经济效益为11.15万元(其中果园及畜牧业效益仅以1990年产值作为估算值,不计其年递增率,林地效益按年递3万元估算)。
  在开展水土保持示范大动作的同时,带动了陈红囝等数十多户农民到此间承包集体山坡旱地开发种果,他们利用糖厂滤泥这种优质有机肥,采用挖大穴,下大肥,选优质种苗,上山建管理房等一套开发山地行之有效的办法,一共定植荔枝、龙眼5000多株,以及桃、李、杨梅、枇杷等杂果。值得一提的是家在城关的老汉陈武生,主动放弃较优厚的家庭生活,单枪匹马到火烧埔承包原南门村办场的40多亩山坡旱地,自1984年以来,开山治山不止,种果不断,如今,老汉苦心经营的400多株荔枝,150多株龙眼,几百株桃李清秀油绿,已收获桃李杂果累计5万公斤,部份荔枝也于91年投产,年均收入六千元左右。
  昔日荒凉的火烧埔红土地今已变成绿洲,其农业开发的前景是十分壮观的。对此,县府又提出更高的开发目标——火烧埔万亩旱片供水工程,这一项目,主题是引朝阳渠之水灌溉火烧埔及周边各村共万亩旱地。这一工程已于1991年冬季动工,进展迅速,预计1992年底竣工投入使用。到时,火烧埔旱地浇灌用水得到解决,千百年梦寐以求的“水上火烧埔”将成为现实。
  三、展望与寄语
  在共产党领导下,创业者们改造了昔日荒凉的火烧埔,迎来了今日的繁荣。当前,县委、县政府正乘胜前进,为火烧埔绘制“八五”经济建设开发的蓝图,可以深信,未来的火烧埔将成为漳浦县的一个工业基地,工业卫星城!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章江水
责任者
高山云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漳浦糖厂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