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沈姓寻根漳浦横口社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35
颗粒名称: 高雄沈姓寻根漳浦横口社
分类号: K820.9
页数: 2
页码: 531-53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台湾教师沈清瑞先生来漳浦县寻根认祖,携带了高雄县沈姓始祖沈姐的神主牌照片等。经核对族谱查明,沈姐随郑成功军队到台湾,定居于高雄县仁武乡。漳浦沈姓源出姬姓,至东汉沈荣昌移居泗洲,为闽台沈姓一世祖。漳浦沈姓传至明末清初,有裔孙沈质朴夫妇死于战乱,长子乳名沈姐被郑成功部队收留,至台湾开基。其后裔至今有320多年历史。
关键词: 漳浦县 沈姓 横口社

内容

台湾省台南市中学教师沈清瑞先生受亲族委托,于1991年阴历正月十五日来漳浦县官浔镇康庄村横口社寻根认祖,携带照片三幅,一是高雄县沈姓始祖沈姐(名)神主牌照片,神主牌铭记祖籍“漳州府漳浦县横口社”,二是高雄仁武庄沈氏宗祠照片,三是横口“玄天上帝”画像照片。
  经核对双方沈姓族谱查明:沈姐生于明崇祯九年(1636年)十一月十一日,十四岁时在战乱中为郑成功抗清队伍所收留,后随军去台湾,参加赶走荷兰侵略者的战役,由屯垦而定居台湾。
  核对历史资料,清顺治七年(1651年),郑成功从厦门率中提督甘辉、中口镇蓝登等十二镇直进南溪,在瓷灶登陆,打败清漳州总兵王邦俊骑兵一千人、步兵二千多人的迎战,于八月二十三日占领官浔、渐山、溪野一带,驻大本营于横口。
  官浔下帐村凭城坚守,为郑军攻破,沈质朴(溢号)系横口沈厝第七世潜斋迁居于下帐所传衍,为横口第十一世,夫妇死于战乱之中,遗下长子沈姐(乳名)十四岁,为郑军所收留,幼子乳名沈高,十一岁,为乡人所收留,后改名沈仁凤,传有后裔。
  沈姐随郑军至台湾,隶南路安抚司仁武营,屯垦之地名仁武庄,即今高雄县仁武乡。沈姐开基立业之地在今文武村。
  沈姐卒于清康熙八年(1669年)七月十八日丑时,葬在仁武庄东三里处山麓,后亦成村庄,冠祖籍地名曰“漳浦厝”,即今仁福村。
  附:漳浦与台湾沈姓源流
  沈姓是黄帝后代,源出姬姓,周文王的十子季载分封于“沈”(地名),建立诸侯国,在今河南省东南部平舆县北。至公元前506年为蔡国所并,后代以沈为姓。春秋时代高士沈郢,位至拜相,而他辞官归隐,在今安徽省阜阳县北建“沈亭”于山水之间,悠游垂钓,诗琴娱终生。传至东汉沈荣昌,原居苏州马武乡,移居泗洲(在今江苏宿迁县东南),封公爵,官金青光禄大夫,闽台沈姓奉为一世祖。传至第十七世沈彪,字世纪,居河南光州固始县,任唐朝岭南行军总管事陈政麾下分营将,屡立战功,高宗皇帝赐名勇,加随朝护国右将军。陈政病故,子陈元光袭职,沈世纪辅陈元光披荆斩棘,平定地方,建立漳州和漳浦县,功绩卓著。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敕建庙于漳浦西郊祀陈元光及诸将,包括沈世纪,庙中碑记有词赞其“年甫冠,奇谋善策,喜怒不形于色,恩威大著于远,倾心下士,士多归之”。宋理宗淳佑年间追封为威武辅牖将军,加武德侯,妣尤氏,敕封妙嘉夫人。至今横口沈厝“德林堂”祀有披甲执斧,身骑战马的沈将军木雕像。
  沈姓四十一世讳元兴,居漳浦北门西巷后厝,生三子:长景实、次景秀、三景善,宋末战乱,景实、景秀流移他乡,下落不明,景善避乱于大帽山下(今赤岭乡)前园蔡坑,该处为宋进士蔡逢甲义不仕元隐居处。蔡生一女,赘沈景善为婿,生一子名积善(可能是溢号),入赘官浔横口社傅德坤之女,为横口沈厝之祖。传七世有沈潜斋迁居官浔下帐社,娶林氏,生子果斋、直庵,传至明末清初,横口沈厝沈积善的第十一世裔孙沈质朴,夫妇死于战乱,长子乳名沈姐,为郑成功部队所收留,至台湾开基高雄县之仁武乡文武村。其后裔:二世沈明字,三世沈元和,四世必显、必登、必发……至今有320多年历史,传16代。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王珠山
责任者
沈清瑞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