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湖情系台湾岛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31
颗粒名称: 鉴湖情系台湾岛
分类号: K928.43
页数: 1
页码: 526
摘要: 本文介绍了大坑村是漳浦县佛昙镇的一个村庄,以鉴湖得名。据传,大坑村陈姓家族是唐朝建漳州南山寺的太傅陈邕的后裔。明朝正统元年(1436年),陈亹中进士,任广东布政使,引荔枝良种在鉴湖一带繁殖。大坑村多人迁居台湾葛玛兰(今宜兰),建祠堂名“鉴湖堂”,后代分衍到各地。1988年,宜兰“鉴湖堂”会长陈文彬等曾组团回大坑村拜祖,三省宗亲聚会。大坑村增设鉴湖中学一所,总投资54万元人民币,其中台湾漳浦同乡会理事长陈建仁发动在台的鉴湖裔亲赞助。
关键词: 漳浦县 台湾岛 鉴湖

内容

在佛昙镇大坑村有一个鉴湖,因而大坑村雅称鉴湖。康熙《漳浦县志》记载:“鉴湖……周围二里许,水清如鉴,故名。布政陈亹聚族其上。”
  历代相传,在元朝末年,陈姓已在这里生息传衍,属于唐朝建漳州南山寺的太傅陈邕派下。至明朝人文昌盛。《县志》记载,陈亹于正统元年(1436年)中进士,任广东布政使,引荔枝良种在鉴湖一带繁殖。其侄孙陈奂又于成化十一年(1475年)中进士,奂的曾孙公相于万历十一年(1583年)中进士,人杰地灵。
  至清朝咸丰年间(1851—1861)大坑村有多人迁居台湾葛玛兰(今宜兰),从开发摆厘、满力等社开始,后裔分布于今宜兰市(县辖市)及各乡镇村落,又分衍到竹南、台北、基隆、花莲、台东、彰化、南投各地。在宜兰市建有祠堂,名“鉴湖堂”。裔孙人才辈出。
  1988年,宜兰“鉴湖堂”会长陈文彬及陈春木、陈聪嘉等十六位先生曾组团回漳浦大坑村祖祠拜祖会亲。大坑村分衍于广东海丰、陆丰两县的亲人(据传是明朝陈布政的后裔)代表数十人同时前来拜祖。三省宗亲聚会,热情洋溢。
  大坑祖祠修葺一新,里面设置敬老会,作为老人游乐、休息场所,台湾亲人献置电视机、桌椅、床被。
  大坑村增设鉴湖中学一所,总投资人民币54万元,省市、县、镇、各级政府投资34万元,村自筹20万元。台湾漳浦同乡会理事长陈建仁(大坑村人)发动在台的鉴湖裔亲赞助,自己率先献款一万元港币以为倡导。并设置鉴湖中小学奖学金和生产比赛基金,鼓励村民勤劳致富。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中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