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湖历史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724
颗粒名称: 赤湖历史
分类号: P942
页数: 2
页码: 511-512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赤湖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信息。赤湖位于东海之滨,与台湾一水之隔,是一个古老的赤湖城。早期多为不同姓氏的居民聚居,元朝时期曾姓是这里的主要居民,明朝时期陈姓开始繁衍。清初“迁界”时赤湖划在“界外”,城墙拆毁,居民被迫内迁,后虽有部分居民回来,但主要居民仍是陈姓和谢姓。本文还介绍了赤湖地区各姓氏的开基祖和他们的后裔在台湾的繁衍情况,以及赤湖地区的地名和历史故事。
关键词: 漳浦县 赤湖 地理位置

内容

赤湖位于东海之滨,与台湾一水之隔。距漳浦城37公里。前临将军澳、灯火〓,波澜壮阔。背依丹山,峰峦叠翠,蜿蜒起伏。几条清溪碧水,迂回曲折,汇合入海。构成天然八景:东有“金龟佩印”、“飞沙织绢”,西有“丹灶出烟”、“尖峰文笔”,南有“南峰空壳”、“葫芦把阁”,北有“凤山朝阳”、“灯火夜明”。石秀、峰奇、野碧、波绿,为古老的赤湖城添锦增秀,蔚为壮观。
  早在唐宋,这一带已经形成许多互不连贯的稀疏村落,多姓各自聚居。南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5),赤湖陈姓始祖陈道明自漳州郊区的陈洲迁居赤湖白头山,耕作兼染布,远近驰名,号称“陈染”,染窑遗迹世代传闻。
  元朝地方多乱,当时曾姓是这里主要居民,丁众财旺,族长曾仁礼倡建赤湖城,规模仅次于漳浦县城,为漳浦县第二大城。周围有壕沟,墙垣以基石及三合土建成,十分坚固,以防寇避乱。传说:曾姓有一个曾驸马,在赤湖兴建宫殿,有僭越之嫌,皇帝派一个太监来查,后太监不回朝缴旨,留住赤湖。曾驸马为报恩,建造太监府奉养终生。此事虽于史无据,太监府也不存在,但地名至今尚存。赤湖城年久损坏,明正德年间(1506-1521)重修,城内设有公馆,为过往官员招待所。这是赤湖城别号公馆城的原因。赤湖雅称锦湖,因而赤湖城也雅称锦城。
  清初顺治十八年(1661年)“迁界”时赤湖划在“界外”,城墙拆毁,居民被迫内迁,有的流入海岛投向郑成功抗清部队。至康熙十八年(1679)复界时,流移他乡的赤湖人没有完全回来,从1曾姓一蹶不振。陈姓虽只回来五十多人,然而从此繁衍成这里的主要居民。据说当时南峰村“天成派”高成爹捷足先登,在赤湖城遗址的废墟上将成片土地据为己有,垦复了大量丢荒的田土,成为巨富。
  此后,赤湖陈姓始祖道明公派下的三房裔孙就分衍到整个赤湖地区各角落:长房孟业公派下分居西城、西门、北门、前张、南峰,以大祖宗庙为祠堂。次房仲业公派下分居东城、南门、西谢、赤头埔……另建二房祖祠于西谢。三房季业分居南门、杜浔后因、广东海丰……另建祠堂于南门。附继四房分居新社、半石、郊尾。
  谢姓也是赤湖主要居民,开基祖谢光启为亡宋忠臣谢枋得后裔移居泉州所分衍,明初移居赤湖城西,称为“西谢”,建祖祠名“敬爱堂”,两边楹联“东山叠障丹山峙;淝水清源锦水长。”这包含一个历史故事:东晋名相谢安未出仕时隐居杭州东山,自号“东山”,孝武帝时拜相。时前秦苻坚强盛,攻破梁、益、樊、邓等地(今陕南、四川、鄂西北),谢安用弟谢石、侄谢玄为将,获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乘胜北伐,置苻坚军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境地,收复洛阳及青、兖、徐、豫等州。全国谢姓尊谢东山(谢安)为祖先,赤湖这一派是从清源(泉州)迁来的。现居丹山之下锦水之滨,这副联将这些地名都嵌进去了。他们将祠堂坐向四景编成诗句:“南山梏大声满湖,北鞍火光照赤湖,西峰倒影在葛内,东海绿波水涨来。”康熙年间谢达移居台湾,传衍彰化二水乡,国民党中常委谢东闵先生即其后裔。
  本来赤湖还有蔡、马、林、康、姚、李、张、潘、萧等姓,各自聚居。由于明朝倭寇侵扰,清初为防御郑成功而“迁界”,清朝后期“红白”封建械斗等动乱,加上风沙侵袭,淹没田园,威胁村社,以及水利失修,水旱灾害等原因,有的出洋或去台湾谋生,有的迁移他处。如前雄、后雄(前王、后王)原为王姓所居,后来王姓迁官浔横口,成为大姓。谢姓本来居吉春村及赤湖城西谢,后迁居于后雄。林姓早已内迁平和,而赤湖北门林厝祠堂遗迹尚存。蔡姓在赤湖本是仕宦世家,建有七层宝塔,“文革”时才毁掉,而“塔口”地名尚存,并还有一座三进的大厝遗存下来,而人不知迁往何处。姓马的据传是陈元光部将马仁的后裔。现赤湖北门尚有马亭庙遗迹,而这里已无马姓后裔。姚姓还有少数,康姓尚有一部份在北桥、洋尾石,分衍台湾者众多,在军政、商界都有出色人物,几年来曾几次来寻根认祖。姓李的本来在赤湖人数亦多,墩上村原为李姓聚居地,村庄已被沙埋没,村民有的迁入他村,有的去台湾,1989年有台湾同胞来寻根认祖,要找“墩上”,经老人指点,才知道村址已经消逝,村民迁居半石村,赤头埔,而原“墩上”村边李姓奉祀的“李辅胜”旧庙尚存。还有“桥尾萧”原为萧姓所居,后来成为李姓住地,“前张”住民也已不再姓张而姓陈。“西潘”也不是姓潘,而姓庄。月屿村原姓石,后石姓迁邻村军山,月屿为郑姓所居。保安、长边的许姓,原先由南浦乡后坑迁来。后蔡、东蔡早属王姓聚居地。
  陈姓在本地传衍最多,传播于外地最广,尤其在台湾陈姓中有所谓锦湖衍派。主要入台垦拓者有赤湖第十三世裔孙陈声扬后裔开基彰化田中。十七世陈龟坛亦传衍于田中。十七世陈土灶繁衍南投、名间、田间,彰化二水,后裔遍布全省。十九世瑞兴,仁祥,生于乾隆四十四年己亥(1779年),卒于咸丰七年丁巳(1857),葬在东螺东堡二水庄;二十世松贺,谥世忠,生于嘉庆十年乙丑(1805年),卒于光绪九年癸未(1883年);葬二水。他们都是陆续从赤湖去开发二水的。十七世陈斌,乾隆武举人,任澎湖、安平协镇,晚年告老回乡,在赤湖墟后兴建府第,倡修赤湖大小宗庙,撰写昭穆辈序楹联,沿用至今。子陈光昭,武进士,孙陈望曾,同治十三年进士(台湾学),曾任雷州、韶州、广州知府,后升广东按察使、劝业道。子陈树楷从台湾移居香港太平山,任香港商会会长。咸丰年间赤湖陈辉煌、辉豹开垦葛玛兰(宜兰)。原来嘉庆年间吴沙等开发葛玛兰只完成兰阳溪南的一半,溪北的一半由陈辉煌等人完成全功,事迹见本辑《陈辉煌传》。
  十九世陈登元,出生于台湾桃园,光绪十六年(1990年)进士,曾任山东知县。日本占台湾时,他在台湾组织义军五百多人英勇抵抗,失败后回赤湖东城祖地设馆教书,卒葬丹山下,人们称为“台湾墓”。
  抗战胜利后,赤湖人又有陈达元、陈志谟等军政要人去台湾接收,并有一大批赤湖人陆续去台湾任职、任教、经商。
  赤湖行政区划的沿革:宋朝,赤湖至深土、六鳌一带属于安仁乡含恩里,明朝属十五都,洪武初年设青山巡检司于六鳌,后六鳌设守御千户所,巡检司迁设莆头澳,最后迁设月屿堡。清朝在十五都设赤湖、金塘、保安、月屿、金泥、前正、龙澳、陆鳌等八保,赤湖自为一保,在军事上设赤湖讯。民国初年划十五都为中东区,区公所设赤湖,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为第四区,民国二十四年,并第四、五区为第三区,区署设佛昙,赤湖设联保办事处。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成立赤湖乡。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第六区(后改称赤湖区),设赤湖镇,1958年下半年成立赤湖公社(社、乡合一),1984年下半年改赤湖乡,1988年,随着人口的增长(44518人)及经济的发展,改乡为镇。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万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