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血吸虫病的流行与消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96
颗粒名称: 漳浦血吸虫病的流行与消灭
分类号: R532.2
页数: 4
页码: 452-45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在历史上曾受到血吸虫病的严重侵害。自1956年开始,政府采取了积极的防治措施,包括成立血防领导小组和委员会、建立血防站、发动群众报螺报病、培训医生、抽调人员展开查螺查病活动等。这些措施有效地控制了血吸虫病的流行,保护了人民的健康。
关键词: 漳浦县 吸虫病 传染病

内容

血吸虫病是千百年遗留下来的一大祸害。据遗老回忆,清末光绪年间此病流行于本县山区,乡民俗称为“大肚子病”或“水鼓胀”。民国时期,在本县境内流行较广,除石榴乡的田寮村外,在南浦乡(当时属南靖)的马苑,前亭乡的洛运等乡村屡有此病患者。自清朝至民国,此病危害甚大,民间不知其病源,认为是“水土生成”,政府从未关心。危害遗留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
  1954年5月,第二区石榴乡田寮村崎头村青年张辑章就读于福建医学院,在学“血吸虫病”课时,以理论对照实际,感到故乡田寮村的衰败,很可能是血吸虫病作崇,自已身体所呈现的症状,也可能已染此疾。经省立医院确诊为血吸虫病。7月张生暑假还乡,对田寮村疑似血吸虫病有阳性体征的26人进行体格检查,发现肝肿在8人,可疑者3人,占受检人数的40%;脾肿大14人,占54%;有腹水者4人,占15%。张生将调查情况向县卫生部门作了书面报告,可谓本县首次血吸虫病科学论证。
  1956年3月2日,县卫生院在田寮村的疾病调查中见有8例“大肚子”男性病例,疑为血吸虫病上报。下旬,省血吸虫病防治所根据张辑章提供的线索,派出以黄成恩、林长宜等5人组成的血防调查组,驻石榴乡的田寮、长兴、东山、垦牧场等20个自然村,进行人群粪检1278人,发现有血吸虫病阳性体征者193人,阳性率为15.1%。并在田寮一带溪埔、沟渠等处查到钉螺,解剖了1374只,检出阳性钉螺50只,尾丝蚴阳性率为3.6%,以后,又发现了前亭的刘下、佛昙镇的京野两个疫点,从而确认本县为血吸虫病流行县。其它疫点于1956年和1957年在普查中陆续发现。
  自1956年3月至1981年年底,经过逐步查明,本县血吸虫病流行乡村有:石榴乡的田寮、长兴、东山、垦牧场等4自然村历史钉螺面积91298平方米;南浦乡的美林、南浦、马苑、后坑、桥头等5自然村历史钉螺面积109535平方米;长桥乡的割后、锦江、红霞、下炉、西北、溪坂等6自然村历史钉螺面积52974平方米;前亭乡的洛运、田中央、岩内、顶埕、刘下、文山、江口、过港等8自然村历史钉螺面积15807平方米;佛昙镇的马坪、后康、京野、湖山、林埭、仙都等6自然村历史钉螺面积681354平方米;白竹湖华侨农场的和坑、南山、白竹湖等3作业区历史钉螺面积197874平方米;城关乡的寨仔窑历史钉螺面积8857平方米;赤岭乡的杨美历史钉螺面积18211平方米;以及湖西乡的丰卿等,合计历史钉螺面积1936719平方米。共流行于8个乡(镇、场)35个自然村(或作业区)。其中有螺无病村庄9个,疫点散在130个自然村,疫区人口4.365万人,有螺面积194.3269万平方米,仅次于本省严重流行县福清、霞浦,本县列为本省血吸虫病流行县之第三位。
  血吸虫病对人民健康危害甚重,近百年里,石榴乡田寮村周围先后有17个自然村被血吸虫病毁灭。田寮村也逐年衰败,到处可见断垣残壁,荆棘丛生,临解放时只剩下40户142人,还多半是从外地迁移来的,原来的田寮人实际上只剩下13户30多人。许多田园抛荒,粮食亩产只2百市斤左右。当时群众流行一首民谣:“黄酸大肚不成丁,田园荒芜半收成,有男不娶田寮女,有女不嫁田寮人”。类似田寮的惨况还有南浦乡的马苑、前亭乡的洛运等村。据统计,解放前全县被毁于血吸虫病的村庄66个,受威胁的群众有10万人之多。建国后经查明和治疗的血吸虫病人1488人,处理病牛753头。
  1956年5月,中共漳浦县委成立“血吸虫病防治七人领导小组”,县人民政府成立“血吸虫病防治委员会”。1956年7月1日,建立“漳浦县血吸虫病防治站”。县召开首届血防工作会议,发动群众性的报螺、报病活动。各区卫生工作者协会负责收集当日群众在野外拾回的各种螺(黄螺、田螺、钉螺等),送县血防站进行鉴别。
  为查清血吸虫病人发病情况,县血防站对社会上的医生进行培训,发动他们将发现的血吸虫病人填表上报,然后进行体检和抗原皮试,在人群中查清阳性者。
  1956年,县血防站从全县社会医生中抽调26人参加血吸虫病基本知识业务培训班,经过半个月的理论讲授和钉螺压片、烘便培养、病人体症检查、抗原皮试注射等技术实习后,分为山区和沿海两大组,在血防专业人员带领下展开查螺查病活动。
  1957年初,借县、区、乡、社、队五级扩干会召开之机,对全体参加会议人员进行抗原皮试注射,发现阳性者,即追踪其所在地,扩大查螺和查病活动,由当地妇女干部和积极分子配合,由生产队记给工分计入劳动报酬。
  1958年,县血防专业人员下到疫区,给群众查病、治病,进行查螺、灭螺及“两管”(饮水和粪便管理)“五改”(改良饮水、便所、炉灶、畜舍、环境卫生)。重点乡长兴乡由生产队组成一支“花木兰女子查螺队”,进行查螺灭螺活动。
  1958年公社化,一度出现查、灭螺松劲情况,以致钉螺回升。为了及时扑灭钉螺,县委调动大量劳力和中小学生上山义务灭螺。
  1963年至1966年,县血防站建立查螺专业队,由省血防领导部门每年定员40人,工资从血防经费中支付。1966年由于“文化大革命”血防机构撤销,血防人员下放到疫区卫生院,协同疫区生产队组织不脱产查螺队(由生产队记工分),血防专业人员作现场业务指导。
  1970年至1971年,各血吸虫病疫区社队组织社员自行查灭钉螺,由县革委会卫生组将血防经费拨至疫区公社卫生院,生产队向卫生院按月领取工资。
  1972年恢复防疫站,站设血防股,每年固定20名查螺专业队员,分住在疫区社队,组织社队查螺员进行查灭螺活动。社队查螺员由生产队记工分,另外每工日发3角钱为上山伙食补贴费。1973年至1974年,各疫区大队招集一批回乡知识青年,经县培训,由社队组织上山查灭螺,除由生产队记给工分外,每人每天补贴三角钱伙食费。
  1981年以后,根据本县螺情,原查螺专业队员改为雇用制的查螺员,每年所需雇用人员数视任务而定,工资均由血防经费支付。
  本县属丘陵地带,境内有数条较大溪流,多发源于县界山脉,其中有十条是钉螺孳生的良好场所,环境十分复杂,钉螺宿于水草、烂泥河床、沟渠、荒田、田野、岸边、田埂、水库、塘池、悬崖间,属于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丛山间钉螺面积占70%,山间小平原钉螺面积占30%,查螺灭螺难度较大。
  自1956年3月,经省血防所派人来县调查定性后,通过宣传,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群众性报病、灭螺活动;在人群中进行抗原皮试,寻找阳性线索;在野外查螺和进村查病,确定病区,建立查治小组,查清流行范围和流行程度,逐步缩小调查范围,澄清了全县情况,开始试灭钉螺和试治病人,并为大突击灭螺做了充分的思想准备和物资上的准备。
  1957年进行了多种方法开展灭螺试验,选择较适宜的“人工土埋法”,取得经验,为突击灭螺创造条件。
  1958年3月,县委第一书记李振经主持召开血防会议,布置血防工作,县委书记阎观文、副书记李宋保、牛庚明等分赴前亭和石榴各疫区检查落实灭螺措施,并作现场指挥。血防干部80人组成11小组,分赴各疫区进行技术指导。7月,学生、干部、驻军配合数万民工进行灭螺大会战,三天灭螺面积达51万多平方米。
  1959年以后,调整了血防队伍,加强了技术措施,反复深挖细查,扩大、巩固成果。此阶段继续发现钉螺面积150多万平方米次,解决了大突击后本县钉螺大面积漏查、查漏、复发和扩散问题。同时,进一步普查治疗了遗漏的病人、病牛。
  1970年7月,经省、地血防领导单位批准,确认本县基本达到消灭血吸虫病标准。
  “文化大革命”十年动乱期间,血防工作受到严重干扰和冲击。1972年7月,在“文革”中被解散了的县防疫站得到恢复。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后,省编委决定恢复本县血防站,血防工作开始走向正常轨道。根据防治后期的特点,制定了《非螺区调查方案》,《复杂环境的查灭螺措施》,《分类指导规则》,《血防工作“五定一包”责任制试行方案》等一系列工作方案和实施办法。在“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坚决信念指引下,坚持反复斗争,终于彻底消灭血吸虫病。1981年4月、1982年5月、1983年10月,1984年11月,龙溪地区血防领导小组前后四次组织血防专业人员来本县对血防地区进行分批考核验收,结果均为合格。1985年7月11日,由省、地血防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省寄生病防治研究所、龙溪地区血防站,及华安、同安、云霄、龙海和本县的血防科技人员以及专业人员共47人,组成“漳浦县消灭血吸虫病考核验收组”,对本县的螺情、病情和历史资料进行全面的考核审查、验收,并分析了疫区的环境改造和面貌的变化,认定本县已达到了中央颁布的消灭血吸虫病标准。据此,县委于1985年7月20日向省委地方病、血吸虫病领导小组报告。1985年8月12日,省以闽地血吸领字(85)06号文件批准:漳浦县自1985年7月起为消灭血吸虫病县。今后任务是加强原血防疫区的监测工作。
  回顾三十年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在查病治病方面,累计人群粪检4.0195万人(9.6724万次),查出血吸虫病人1488人,复发病人706人,合计2194人次。治疗病人1374人(2021次),全部转为阴性。耕牛粪检1.7794万头(6.3373万次),查出病牛753头,全部进行了治疗或处理。灭螺方面,累计出动67.4350万工日,查螺111次,查螺面积17631.74万平方米次,发现新螺区面积194.2269万平方米,复发钉螺面积78.8679万平方米次。共组织灭螺83次,累计来螺面积584.8万平方米次。
  送走“瘟神”后的疫区乡村,人畜两旺,经济大有发展,一派康乐景象,与疫病流行时判若两个世界。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丁雨泽
责任者
王继金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