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祖父刘鸣鹤中医师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49
颗粒名称: 我的祖父刘鸣鹤中医师
分类号: K826.2
页数: 2
页码: 317-318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的中医刘鸣鹤的生平事迹。他出生于1871年,卒于1949年,是县城的第十一代中医。他跟随祖父和父亲学习中医药,掌握了中医药知识并开始实习行医。他擅长内科、妇科、伤科、儿科,并发挥自家祖传秘方和特长,还学习武术并拜师学艺。他在协生堂中药房行医售药,传授医学知识和经验给子孙和学徒,培养了一批重要的中医力量。他以身作则,不分贫富贵贱、老妇幼童,一视同仁,认真负责,细心观察,准确诊断,对症下药。他在临床施治中注重脾、胃、肾三脏,治疗病症根源,一些久病难症,经过调理疏导,多有奇效。他擅长骨科和妇科的治疗,被城乡群众称誉为“德术兼茂”、“功参造化”和“医林之铎”。
关键词: 漳浦县 刘鸣鹤 中医师

内容

我的祖父刘鸣鹤,字岐山,祖籍漳浦县霞美乡刘坂村。出生于1871年,卒于1949年,终年78岁。我家世代中医,至先祖刘永昌于清朝初年携带家眷迁居县城开业,传到我的祖父,已是在县城十一代业医了。
  我祖父幼时家庭贫寒,没有上过学校,只是跟随他祖父刘久,父亲刘秋菊学习中医药。从本草入门,先学中药,识别各种中药的药性、用途,及方剂组成。然后学习中药配制方法,同时学习治疗疾病要领。在这基础上,进一步攻读中医学名著,如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等。经过一段时间的苦心学习后,开始在他祖父开业的中医诊所当药剂生;同时在祖父及父亲带领下实习行医,在实践中积累经验。他除了注重研究内科、妇科、伤科、儿科,并发挥自家祖传秘方和特长,还学习武术,拜师学艺,锻炼气功。武术师教习武艺必同时教治伤,因而他在祖传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各家之所长。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福建省第五行政区运动会在专员公署所在地漳浦举行,他应邀登台表演武术获奖。
  他从二十多岁随父行医开始,观察到民间流行着各种危害生命的疾病,缺医少药,而中国在医学上还是守旧落后,人民群众求医问药相当困难。他深感群众常为病魔所困,以恻隐之心而树立了为患者解除痛苦的崇高医德。他祖父、父亲相继逝世后,自己在县城木屐街开协生堂中药房,行医又售药,方便群众求医治病,并将学识和经验传授给子孙及学徒。所传授的子侄有刘拱照、刘水泉、刘周生、刘方海、还有慕名而来拜师的学徒陈茂才、陈忠信、朱茂水、蔡天其、吴蔡辉等;他晚年还尽心教导孙儿刘渊源、刘炳垣、刘珍祥等。他在传授医学的过程中时时告诫子孙和学徒要以医德为重,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观念。他自己以身作则,对求医者不分贫富贵贱、老妇幼童,一视同仁,认真负责,细心观察,准确诊断,对症下药。他在临床施治中注重脾、胃、肾三脏,治疗病症根源,一些久病难症,经过调理疏导,多有奇效。他尤其擅长骨科,妇科的治疗。五十多年的行医,付出相当大的心血与汗水,而他总是不嫌劳累,救活和治好很多患者,从而受到城乡群众的称誉和敬爱。他生前有三位县长给他挂匾留念:漳浦县长黄明日匾曰“德术兼茂”,何永德匾曰“功参造化”,诏安县长钟日兴匾曰“医林之铎”。而更可贵的是人民群众有口皆碑。
  祖父一生关心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于抗日战争期间发起组织漳浦县中医师公会,被选为理事长。中医师公会印发会刊,发表医学论著,交流经验,勉励中医界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为本县中医药的学习、研究、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他所传授的子孙和学徒成为漳浦中医药界的重要力量。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刘渊源
责任者
刘鸣鹤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