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漳浦民众教育馆和图书馆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44
颗粒名称: 民国时期的漳浦民众教育馆和图书馆
分类号: G258
页数: 2
页码: 311-31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在民国初年设立了民众通俗馆,后来在1934年设立了民众教育馆,馆址在县政府后楼,内设阅览室,陈列各种报刊,供群众阅览,并有体育设备。1937年,民众教育馆改为民众中心学校,以张顺福为校长,招收失学儿童入学,免费发给教科书。1940年,民众中心学校改为漳浦县立图书馆,馆长由教育科长郑涣臻兼任。1943年,图书馆和体育场合并为民众教育馆,馆址移到西街准提巷“相府”,再迁官学口原县立第一小学旧址。解放后,将图书、用具等移交,成立文化馆,馆址迁到西街一店屋。
关键词: 漳浦县 教育馆 图书馆

内容

漳浦县于民国初年设立“民众通俗馆”于东街昭忠祠(现县供销总社地方),为时短暂。1934年,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漳浦县长朱熙对文教事业颇重视,于整顿学校、修整文物、校勘翻印县志的同时,设立了漳浦县民众教育馆,以蓝彰芳为馆长。馆址在县政府后楼,内设阅览室,陈列各种报刊,供群众阅览,并有跷跷板等体育设备,开“后衙”后门(在今人大正门)给群众出入。曾举办儿童劳作品和图画展览,都是小学生作品。不久,馆址迁到兴教寺,辟兴教广场为各种球场,有排球、篮球、足球、网球等运动设备。阅览室则设在佛庙内大堂,佛像已经十九路军捣毁,场所颇宽敞。1935年曾举行一次儿童健康比赛,由各机关赠送奖品。分别授奖,比赛第一名的,授予“漳浦小孩”称号。
  1937年,五区专署迁设龙溪(漳州),漳浦县民众教育馆改为民众中心学校,以张顺福为校长,分配教员二人,除继续开放书报阅览和供借图书外,加办民众识字班,招收失学儿童入学,免费发给教育部编印的民众识字课本,属“扫盲”性质。抗战不久,金、厦二岛相继失陷,日机常从厦门起飞、侦察、轰炸福建各地,漳浦与厦门只一水之隔,多次受空袭,警报频传,人心惶惶,政府下令学校疏散,“民众中心学校”也内迁,原校舍改为新兵招待所。
  1940年,以按“地方各级组织纲要”,在教育方面,县应设中学、图书馆、体育场,于是,就原兴教寺“民众中心学校”校舍为“漳浦县立图书馆”馆舍(新兵招待所迁往东埔“倒插金钗”祠堂)。除从中心民校移交过来旧存书籍外,又拨款添置新书,馆长由教育科长郑涣臻兼任,体育场场长由蔡竣德充任,体育场办事处附设在图书馆后座。儿个月后,福建省政府令县,要召图书馆馆长往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团受训,我当时任溪南小学校长,遂被召赴省训练团受训,着重学习图书选购、分类、编目等业务知识,三个月毕业后,由省政府派充漳浦县图书馆馆长,开始整理馆务。接收的原有图书只有《国学基础知识丛书》和一些文集、传记一百多卷比较完整,其他小说、儿童读物、小册子等等,统计只一千多册。由于书籍不多,没有设目录卡片,只制目录牌,使检借书籍简便。阅览室只有大报八份,小报及刊物二十多种。经常事业费只够订报刊,如要添置图书,须请拨专款。管理人员除馆长外只配二人。业务上还设有“时事壁报”四栏,摘录一星期内要闻,每周张贴一次,作抗日宣传。
  1943年,省政府又令将县图书馆、体育场合并为“民众教育馆”,派张顺福为馆长。馆舍移到西街准提巷“相府”(现人民法院),再迁官学口原县立第一小学旧址(今公安局)。主要业务仍是图书馆,此外只于元宵节举办灯谜活动而已。解放后张顺福曾短期留用,后将图书、用具等移交,成立文化馆,馆址迁到西街一店屋,开展业务。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柯庆德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