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漳浦西医药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14
颗粒名称: 早期的漳浦西医药
分类号: R19
页数: 3
页码: 265-267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地区的西医发展历程从清朝开始,经历了多个阶段。最初由英国基督教设立源梁医院,后因仇教排洋事件关闭。民国时期,外籍医生回国后,西医药逐渐普及。漳浦各乡镇行医的西医数量较多,但也有滥竽充数的情况。解放前,公办医疗机构逐渐发展,但设备简陋,人员裁减。最终,漳浦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了卫生院。
关键词: 漳浦县 西医 医药

内容

清朝闭关锁国,看不到世界的进步。虽然中医药曾长期为祖国人民的保健立下宏功伟绩,并曾居于世界医学的前列,但封建时代医药大都是民间事业,政府不大支持,自然难以普及,以致疾病丛生,瘟疫流行。血吸虫病、鼠疫、霍乱在漳浦曾给人民以严重的死亡威胁,虐疾、天花等的流行也曾是漳浦人民的重大疾患。
  一、漳浦西医药始自源梁医院
  英国基督教在漳浦县城成立“清邑堂会”,并于光绪十五年(1889年)在新路尾礼拜堂边建屋设立源梁医院,为漳州协和医院的分院,是漳浦有西医药的开始。首任院长白格非,医师均英国人。初设门诊,药品器械不多,而医生都有专长,内科由贺雅谷硕士任主任,南任源任医师,外科由马士敦博士任主任,满约翰任医师。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因甘霖天主教堂拘禁人民,引起仇教排洋事件,“仙拳会”于二月五日(农历正月十二日)入城烧毁源梁医院,外籍医生回国。事后英教会又派英籍德人医生(女性、学士)来任院长,兼妇婴科医师,钟宝宁任外科医师。自民国廿二年(1933年)以后,外籍医师回国,院长、医师都由中国人担任,历任院长林成章、叶士明。
  源梁医院自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招收第一批学徒八人(陈化龙、何水来、许明造、蓝世彰、杨允立、叶金水、叶天赐、吴斯文)开始,以后又陆续培养了不少学徒,这些人成为漳浦早期的西医药人才。
  由于西医药具有用药简便,疗效迅速的优点,其内外科手术也是“华陀再世”只是一句空话的当时中医所不及,所以容易为中国人所接受。当时漳浦一带虐疾流行,人民为此病魔所折磨,源梁医院推销英国哮丸牌奎宁丸及各种成药,药到病除。英国人既赚了钱,又赢得信誉。
  二、漳浦早期的民间西医
  旧中国医药缺乏,偏僻地方人们知识闭塞,给医生以发财的机会。有一些普通药物,用不了多少本钱,一经医生之手,便要向病者索取可观的医药费。如“头烧额热”阿斯比林一服见效,这种现在普通的药物,几分钱就可以买到的,当时的患者有时得付出一元以上。当时接生都靠民间接生婆,由于剪济带的剪刀没有消毒,婴儿患“七日风”(破伤风)而死是常见的事。而一般人只有遇到难产才急忙去请助产医生,每次接生得花大洋一二十元,相当于几百上千斤稻谷的代价。在当时政府没有医疗设施的情况下,民间医生既有好收入而且对保健事业有贡献的。就如种牛痘来说,现在大家都知道只要划破皮肤接上疫苗就可以,牛痘苗可以免费供应,但当时请医生种牛痘都要郑重其事地玩弄一点花样,在臂上刮四目相对的四个“珠”,医生还要一连几天来“巡珠”,这样种一次“珠”也要花几块钱。这是一本万利的行当,而且稍有常识就可以做,因而一些不合格的医生及并无文化的“先生妈”提着藤囊到乡村招揽生意,虽然收费过份一些,对预防天花蔓延也起一定作用。
  民国时期在漳浦各乡镇行医的西医为数不少,最多的是城关,其次是佛昙。单城关就先后有林成章、吴素秋、王元惠、陈辑、吴乃青、何孝飞、蔡良泽、黄碧秀、黄秀锦、张秋芬等十余人开私人诊所或个人行医。佛昙镇早期有杨允立,后来有蓝义方及台湾人张光敦、林仲杰、张士衡等。赤湖先后有张光杨、张秋世(均台湾人)、陈国宾等人行医。马坪有许芳耀、吴庆年(均台湾人)等人行医。旧镇有蔡泽民、许锡安等人行医,官浔有李其昌等人行医,杜得有庄海等人行医。这些医生,不乏医术精明,为群众所信赖者。也有些民间医生只有普通医学常识,滥竽充数。庸医误人之事常有发生。
  三、解放前的公办医疗机构
  民国廿五年(1936年)在城关街仔前设施医所。民国廿六年(1937年)九月二十日在詹厝潭高东溪祠设立戒烟医院,设有医师一个,护士三人,病床40张,院长由浙江淳安人朱汤铭担任。强制那些吸毒(鸦片)成瘾的烟民入院戒除和护理。当年十月,施医所与戒烟医院合并,改为县卫生院,首任院长黄致祥(莆田人),继任者有吴青炉(龙岭人)、林应增(莆田人)、郑祖辉(晋江人)、叶士明(本县人)、郑春池(漳州人)等。县卫生院为卫生行政和医疗事业机构。民国三十年(1941年)在各区设立分院。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因药品缺乏,进行裁员,撤销石榴、官浔、旧镇、佛昙四个卫生分院,改由县卫生院组织医疗卫生防疫巡回队,于四月间出发象牙、长横、官浔、前坪、佛昙五乡(镇)巡回治疗。
  漳浦县卫生院设备简陋,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党中央政府虽也发给医疗补助费三十万元,作为充实检验室技术设备及购置器械之用,但物价飞涨,法币贬值,三十万元法币不过等于现在人民币几百元,杯水车薪,无济于事。人员也因经费问题一再裁减,至1949年九月漳浦解放,人民政府接收卫生院时,只有院长一人,医师一人,护士一人,助产一人,药剂生一人,化验员一人,环境卫生员一人,公共护士一人,会计、办事员各一人,勤杂二人,共十二人。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丁雨泽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