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前后的漳浦进出口贸易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11
颗粒名称: 抗战前后的漳浦进出口贸易
分类号: F752.6
页数: 3
页码: 259-26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地区在抗战前经济状况良好,农产品丰富,进出口贸易活跃。然而,抗战的爆发导致漳浦地区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许多农产品的产量下降,进出口贸易几乎断绝。尽管战后有所恢复,但漳浦地区的经济状况仍然受到了长期的影响。
关键词: 漳浦县 进出口贸易 抗战前后

内容

漳浦有旧镇、佛昙、杜浔三港,抗战以前为农产品输出和工业品输入的口岸。尤其旧镇港,地处漳浦海岸线中部,鹿溪入海处,自民国二十年龙诏公路通车,旧镇成为闽粤干线的要站,翌年又有“官督民办汽车公司”的客车货车,西从县城通象牙庄,东由旧镇抵达佛昙。海陆交通方便。除“五行”自备帆船季节性地航行于汕头、香港、厦门、宁波、温州、合州、上海、天津等埠外,并有汽船镇平、镇安等号经常川走汕头(300海里)、厦门(180海里)。与汕头每月通航五次,货运约70吨,每担收运费大洋三角,兼营客运约30人次,每人收费大洋三元。与厦门每月通航3次,货运约30吨。每担收费大洋三角,兼营客运约20人次,每人收费大洋二元。佛昙方面,除帆船不定期川走外,又有潭江号汽船每日往返厦门(单程约四小时可达),杜浔除帆船外,并有东山建东号汽船经常来往。
  进出口贸易对漳浦农业生产起着促进作用,也使漳浦人“闭关自守”的生活起了变化。抗战前进出口贸易情况如何,虽然现在还有不少老人能回答若千问题,但仍然说不清具体内容和数据。这里主要根据民国廿三(1934年)朱熙任福建省第五区行政督察专员兼漳浦县长时编写的《漳浦经济状况》的记载。
  一、年出口额
  漳浦自古是一个农业县,农产品丰富。民国初年军阀刈据,以强征“田亩捐”的方式迫种罂粟(鸦片苗),使其他农产品大幅度下降。北伐以后,随着公路开辟和海上交通遂渐汽船化,农产品稍路出现新局面,刺激了生产。除蔗糖一项因受日本输入台湾白糖的打击,呈现凋敝现象以外,其他农产品都有回升和发展。
  据民国廿三年《漳浦经济状况》记载的出口物资(括号中注为本文笔者所加):
  1、粮食:白米每年出口约五万余石,值银五十万余万元;稻谷每年约出口四万余石,值银十六余万元,多运售于汕头。(米一斗十五市斤,十斗为一石,150市斤;谷每斗十一市斤,一石110市斤)。
  2、花生:产于东南区的杜浔、赤湖、金糖(今深土乡)等地,大都榨油运售于汕头、温州、拓蓝、漳州、石码、厦门等埠。每年花生油出口约二百万斤,值银六十五万元左右。
  3、荔枝干:每年出口值银约廿一万元。
  4、葱蒜:产于六鳌之沙漠,每年晒千运销汕头及、漳、码、厦各埠,约值银二十万余元。(当时古雷属东山,产销量不计在内)。
  5、蔗糖:每年出口约六十余万斤,值银六万元,多运售于东山及潮没各埠。
  6、龙眼:每年出口约五万元。
  总计每年输出农产品约值133万元。
  二、年入口额
  1、肥料:智利硝石、砒(来自温州,沾秧根用)约35万元,豆楂饼(北方产)约二万余块,值银五万五千元。(尚有英、意大利、日本等国所产大连、月眉等牌肥田粉,即硫酸铵,不知该文为何失载)。
  2、布(上海货):约二万余担,值25万元。
  3、面粉:约三万余包(每包36斤)约值八万元。
  4烟丝及烟叶(平和产):约值10万元。
  5、纸烟(卷烟,上海货及英国货):约值12万元。
  6、煤油(洋货):约四万桶(每桶27斤)值九万余元。
  7、豆类(来自北方)约值六万五千元。
  8、麻:约六万五千元。
  9、药品(多为西药):约值六万元。
  10、茶叶(多为安溪产):约值五万元。
  11、酒(多为天津、绍兴等地产品)约值三万元。
  12、纸:约值五万元。
  13、鱼(日本咸鱼、咸大阪)约值五万元。
  14、洋糖(台湾白糖):二万元。
  15、其他杂货:二十余万元。
  总计每年入口货约90余万元,来自汕头的占50%,来自漳、厦的占40%,来自云霄、香港的占10%。
  上列进出口货物价值相抵,漳浦每年出超40多万元。
  民国廿六年(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海口封销,翌年厦门沦陷,闽南公路破坏,农产品销路呆滞。产量受战争影响最大的是水果,为北方人所欢迎的漳浦荔枝干销不出去,焙坊大部份倒闭;柑也没有销路,导致果树大量砍伐。红糖则由于没有台湾白糖输入而涨价,花生油恢复为点灯之用,粮米更为缺粮县份所需求,都改以肩挑运往漳、码输出别地。除红糖一项由于需求量不如粮、油之大,产量下降外,粮油产量无减。但由于交通不便,而且本县因改用花生油点灯等原因,也增加需要量,所以输出额大减,据战时《第五行政区各县农业概况》记载,至民国卅一年(1942年),漳浦土产年输出量,红糖由战前的五千余担减为三百余担,花生油由战前的五千余担减少为一千八百余担,荔枝干由战前的一万二三千担减少为四千余担。
  漳浦在抗战期间,进口几乎断绝,主要只从平和输入烟丝烟叶,从云霄输入手工卷制的卷烟。火柴在全省只靠建华火柴厂一家生产,由贸易公司统制包销,分配到漳浦的极少,一般群众无法买到,几乎恢复了“闭关”时代的生活方式,用火刀火石打火,点灯用花生油。农民自种棉花、苎麻,自己织布,并出现了织布作坊,织土布外销,最多的织坊是佛昙一带,同时竟有四十余家,港头一村几乎成为纺织专业村。
  抗战胜利后,公路未能恢复通车,海上交通就更显示其重要作用,除帆船照旧使用外,商家增置了海平、崇胜、六鳌等号汽船,内地土产用小舟顺流而下,汇集港口,转输出口,输入的商品则大都用脚踏车转运,进出口贸易之盛,不亚于战前。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