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六鳌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600
颗粒名称: 今日六鳌
分类号: P931.2
页数: 2
页码: 247
摘要: 本文介绍了六鳌半岛曾是不毛之地,解放后通过植树造林和治沙措施,变为绿洲。农业发展迅速,渔业资源丰富,生活富裕。
关键词: 漳浦县 六鳌半岛 地理位置

内容

今日的海上绿洲六鳌半岛,曾是不毛之地。解放前,黄沙漠漠,沙丘相连,寸草不长,点绿不染。唯一能在沙滩上生长的一种草叫“沙马刺”,这种草细长的叶子就是刺。据说有一年夏天,内地一个戏班乘船到六鳌半岛演戏,船抵码头,正值中午,烈日当空,演员一上岸便行走在沙没至胫的沙路上,沙热滚烫,没走几步,脚疼难忍,急忙寻找可歇脚的地方。当他们发现沙丘上一丛丛的“沙马刺”草时,赶紧就把双脚踏上去。哎呀!一阵尖叫,又急忙把双脚移开。原来脚底被“沙马刺”草刺痛了。从此,人们便议论开来,说六鳌沙烫草“野”(不好惹),外地人视为畏途。冬天,北风呼啸,沙尘铺天盖地,日月无光。风沙吞没田园,埋压民房,给六鳌人民带来无穷的灾难。当地有句民谣说:“出门要闭眼,过夜村不见。”可见风沙祸害多可怕。要想过上好日子,必须治住风沙。新中国成立后,六鳌人民积极造林治沙,大搞绿化。特别是从1958年开始,岛上人民沿着海岸沙滩,在沙丘、沙埔上种上木麻黄,马尾松、相思树,播下草种,将半岛上二万亩的荒沙全部绿化。绿树秀草镇住了沙魔,千年飞沙走石的景象销声匿迹。如今,站在六鳌山上,举目环视,但见一排排木麻黄挺拔俊秀,宛如绿色长城。一片片马尾松相思树茂盛葱葱,春意盎然。一座座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村庄白墙红瓦、清新夺目,景色宜人。
  解放前,由于这里大部分是荒沙,土地贫瘠,水利又差,经常遭受干旱、风沙侵蚀,农田土地有减无增,农业生产原始落后,百姓生活贫穷艰苦。解放后,政府十分关心岛上人民的生活,为了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乡政府依靠集体的力量,组织乡民在六鳌半岛上打了一百多口机井,抽水浇灌农作物。又围海造田二千多亩,扩大耕地面积。此外,还修建了几十多里长的海堤,加固了海岸,保护农田免受海潮淹灌,农业生产收成一年比一年好,农作物以番薯、花生、黄豆、葱蒜为主,也改变了历史上不能种水稻的现象,去年,粮食总产达到六百六十多万斤,平均每人三百多斤。
  六鳌半岛三面临海,水产资源十分丰富。浅海滩涂面积大,海水养殖业前景广阔,是我县主要渔区之一。岛上传统渔业生产有定置网、热水桁、拉大网、流刺钩吊作业。还有海蚝、紫菜养殖等。俗语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半岛上的人民在农闲季节驾舟讨小海,妇女儿童挑箩筐,提竹篮到海滩上捉鱼虾,拾螺贝,不仅是一项有趣的劳动,也有可观的副业收入。党的三中全会以后,人民政府制定了一系列富民政策,渔业生产实行责任制。政府又贷款帮助渔民建造渔船,购买机器,添置生产工具,机械化捕鱼能力大大提高,渔业生产发展加快了。现在,六鳌半岛共有大小机帆渔船275艘。晴晨,渔舟迎着朝霞,船帆鼓风,机器轰鸣,驶向大海。傍晚,渔船满载鱼虾结伴而归,船上夜航灯、桅灯、指示灯,五光十色,交相辉映,把港口码头装扮得光彩夺目,绚丽无比。此情此景,不由令人想起清代乾隆朝名相蔡新的名句:“六鳌海上夜夜元宵”。此外,海水养殖遍布全半岛,有养对虾、泥蚶、海蛎、紫菜、海带等,去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十二万九千八百多担。
  渔农业生产发展了,人民生活富裕了,家家户户都在大兴土木盖新房。俗语说,富不富看新厝,解放后,特别是最近几年,六鳌半岛上新建屋一万多间,住宅面积增加了二十六万一千二百多平方米。乡政府大楼、百货公司、大众旅馆等一座座楼房拔地而起,一排排贸易门市、商店、农副产品、水产品交易摊点应运而生,呈现了一派繁荣富足,生机勃勃的景象。如今的六鳌半岛,绿林成荫,山清水秀,海岛成绿洲。一座座新村绿树环绕,一排排新房次序美观,人民安居乐业。六鳌人用自己的双手将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当前,深土山边变电站高压线路直通六鳌半岛,连接渔村千家万户。入夜,海岛上电灯齐亮,就像繁星挂满海岛上空,熠熠闪烁,像在窥探笑谈岛上人民美满幸福的日子。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郑益言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