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台湾淡水的漳浦人林成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92
颗粒名称: 开发台湾淡水的漳浦人林成祖
分类号: K825
页数: 1
页码: 235
摘要: 本文介绍了林成祖是清代开发淡水、兴修水利的有功人物。他从福建漳浦渡海到台湾,在大甲开垦土地并修建大甲圳,引水灌田,每年收入稻谷一万石。随后移居深丘庄,开垦的新埔、后埔、枋寮、大佳腊等地逐渐建立村社。林成祖还开凿了大安圳和永丰圳,灌溉田地数千甲,每年收入稻谷数十万石。他坚持开发土地,和大家同甘苦,开垦了一些良田。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事业,修复了崩毁的大安圳,并开凿了暗坑圳。连横高度评价林成祖为“咸有功于垦土者”。
关键词: 漳浦县 漳浦人 林成祖

内容

林成祖,福建省漳浦县人,是清代开发台湾,兴修水利的有功人物。
  林成祖世代务农。他有远大志向,雍正年间,台湾正在开发,他决心到台湾千一番事业,苦于没有资金。后来得到朋友资助几百两银,于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从漳浦渡海到台湾,居住在大甲,那地方泥黑地肥,水稻一年两熟。他辛勤开垦。为了使开垦的土地得到丰收,他认识到必须解决水利,于是开始开凿大甲圳,引水灌田。自此,他每年收入稻谷一万石。
  不久,林成祖移居深丘庄,就是后来的枋桥城外。他所开垦的地方称为新埔、后埔、枋寮、大佳腊,后来那些地方都逐渐建立村社,那些地名成为有历史意义的开发地名。当时,那里每年收入稻谷十几万石,成为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
  清乾隆五十三年,台湾林爽文起义失败,彭化、淡水林姓同胞受到株连,林成祖也被逮捕入京迅问。他的次子林海门是一个有才干的人,带着巨额金银进京活动营救。
  当时,漳浦人蔡新在朝廷任太子太师,受到皇帝重用。林海门以同乡关系晋见,蔡新赏识他的孝道,留他住在家中。从而认识他为人纯正,而且有才华,把女儿嫁给他做妻子。他的父亲林成祖得到赦免,并发还土地财产。林成祖回到台湾,进一步开发土地,并建筑摆接、兴直二堡。田地佃人耕种,每甲收租八石。(据《台湾使槎录》记载,每甲约十一亩三分一厘)。
  土地得到开发,而水利设施没有很好跟上,常受干旱威胁。林成祖为保丰收,又开凿大安圳,引内山水灌溉土地。大安圳宽二丈四尺,长十多里。在横逾溪道的地方,埋土管于地下,以相连接。为防止洪水冲坏,他先后花了几年时间,耗费资金数十万两,才把这条圳建设成功,灌溉田地千余甲,每年收入稻谷十万多石。接着,林成祖又开凿永丰圳,穿山导流,灌田数百甲。
  林成祖到老年还坚持开发土地,和大家同甘苦,又在荒野里开辟一些良田。有人劝他年老应该休息,他说:“我生长农家,义当食力,何可坐而燕安,况此为国家之地,久置荒芜,辟之亦足生利。”后来他拥田数千甲,为开发台湾做出贡献。他七十二岁逝世,由子孙继承他的事业。大安圳崩毁了,长子林海筹倾尽资金去修复。三子海庙的儿子林登选又开凿了暗坑圳。(次子林海门早已溺水而死)。
  《台湾通史》作者连横高度评价林成祖,说:“成祖以豪农而勤稼穑,凿渠引水,利泽孔长,至今犹受其赐,是咸有功于垦土者也。夫以台北今日之富庶,文物典章,烁然美备,苟非我先民之缔造艰难,讵能一至于此。”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孙英龙
责任者
林成祖
相关人物
林海筹
相关人物
林登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