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织染业的兴衰起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85
颗粒名称: 漳浦织染业的兴衰起落
分类号: F407.81
页数: 2
页码: 223-224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地区的纺织业和染布业的发展历史和概况。漳浦地区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发达的地区,妇女们除了料理家务之外,普遍从事纺织工作。漳浦的纺织业以种桑养蚕缫丝为基础,而葛、麻等植物纤维也得到了广泛应用。随着棉花的传入,漳浦的植棉事业也迅速发展,成为该地区的重要产业。同时,随着纺织业的兴盛,染布业也应运而生,成为漳浦地区的另一个重要产业。这些产业的繁荣发展,为漳浦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漳浦县 织染业 纺织工业

内容

漳浦自古是渔米之乡,桑麻之地,农家男耕女织,妇女除料理家务之外,要采桑叶、养蚕、缫丝、绩麻、纺纱、织布。一般女子从小学习纺织。有俗谚说“跟好人行有布可经,跟坏人行有子可生”。织布虽是家庭副业,却是妇女的正业,不织布,便是不务正业,只有被坏人带坏的女人才不务正业。
  种桑是用以养蚕缫丝。丝制品之一是绢,质地柔爽,比缎和锦都薄而且坚韧,多数用作书画和室内装璜。这种名贵物品在明清时代的漳浦是一种土产,《漳浦县志》(以下简称县志)物产志有记载,并说“出横口者佳”。《县志》是明朝中叶始纂,清朝初年续修的,这说明,明清时代漳浦种桑养蚕缫丝制成商品的盛行。横口作为产地之一,不过是比较著名而已。佛昙港有两个小岛,叫大桑、小桑,《县志》说以适宜种桑得名。后来改写成“岱嵩”“小嵩”。地名的变更,说明养蚕业的从繁盛到衰落。
  绢是比较高级的制品,而较多地是将蚕丝制成一种粗绸,叫做施紬,只是比粗布高级一些,是做衣服的料子。另有一种质地较好的白绸,为富家所用。
  农民自己用的布料,最多的是棉织品,但漳浦古代还没有棉,只有麻布和葛布,那历史可追溯到东晋设立绥安县至南北朝期间,这可以引证南朝刘宋皇帝的使者沈怀远来到这里所写的《次绥安》诗。诗在用“阴崖猿昼啸”表达山间的荒凉情况后,以对偶句“阳亩粳初熟”体现平原稻田的丰盛景象,紧接着是一句“稚子练葛衣”,这就和盘托出了一个有耕有织的农业社会概貌。古时用以织布的葛,流传到明清时代还是重要的衣物原料之一,在民国期间还有很多人用作夏衣。葛是一种豆科藤本植物,葛根是一味中药,含淀粉,可食用,但当时的人们主要是取它的茎皮纤维织布,叫做“葛仔布”。比葛用得更多的是苎麻,漳浦话叫做“袋仔”。还有一种蕉麻,只会开花,不会结蕉果,也是取它茎皮的纤维,织成的布叫蕉布。《县志》说它质地硬而且脆,染成红色极鲜艳。这就只适宜作饰物而不大适合缝为衣服了。又有一种叶子形状类似王梨(菠萝),而长度与龙舌兰相等,类似剑麻的,叶纤维叫做“王梨丝”,织成夏布,轻松而且耐穿。质地较次的是青麻,即苘麻,锦葵科,一年生草本;最粗的是黄麻,一般只用作麻袋和绳索,穷人也做为衣服,但要染一染,否则便是“孝男衫”。以上所说种种麻、葛,有的取茎皮的纤维,有的取叶纤维,都要先绩成线,然后织布,一“规”布要经年累月才能完成。到宋朝至元朝,才由海南岛传入棉种。由棉成纱,则是用纺车纺,比用手绩麻要快。由于棉布保温性能好,也较耐穿,所以植棉事业很快就在漳浦发展。而由于葛、麻穿着比较凉爽,适宜作夏衣,所以也不会完全被棉取代。
  旧时漳浦的棉不是现在北方那种陆地棉,而是《县志》称为木棉的。但不要误以为是木棉树。木棉树一名攀枝花,漳浦方言讹音为“斑芝花”,简称“斑芝”。是一种落叶大乔木,高达三十至四十米。果铃内的棉纤维无拈曲,是不能纺纱织布的。漳浦旧时用以纺纱织布的所谓木棉其实是海岛棉,一年生草本或多年生灌木,果铃中的棉纤维细长,可以纺细纱织细布。《县志》说“民间园辅多种之,其种有七八尺者,可耐久,有仅高二三尺者,则岁一种。熟时其实如裂,中绽出如棉。”按所记载的树形,是属于锦葵科的海岛棉,从前漳浦也叫做木棉,而别称现在所说的木棉为“斑芝”。《县志》又说“木棉”一名吉贝,织成的布叫吉贝布。按吉贝是马来话KaPCK的音译写法,漳浦方言叫“胶簸”,因流传已久而不知为外来语。其实吉贝树就是美洲木棉或称爪哇木棉,是属于木棉科的落叶大乔木,高三十米左右。东南亚广泛种植,漳浦并没有。把海岛棉叫做“胶簸”,后来并成为所有棉花的泛称,是东南亚归国华侨误称,民间以讹传讹;《县志》采用书面写法,把海岛棉称为木棉,一名吉贝,与真的木棉(攀枝花)和吉贝(爪哇木棉)混淆,是由于当时还没有植物分类学所致。《县志》记载由棉到布的处理过程则简而明,说“土人以铁鋋(一种用滚轮带动的脚踏机具)碾去其核,乃用竹木为弓,牵弦以弹,弹后以车纺之,抽绪缀缕,织以为布,品类颇多,近以斜文织细花者为胜。”“近”字指清初重修县志前的一段时间。就是说,漳浦民间织布业发展到明清时代,品类已经很多,有了质地较好的斜文布,还有织细花的布。
  由于民间纺织业的旺盛,染布业应运而生。据赤湖陈姓族谱记载,他们的始祖(陈元光的第二十五世孙)陈道明于南宋理宗景定年间(1260—1264年)由漳州之东的陈洲迁居赤湖,以染布为业,发展成规模宏大的染布作坊,远近知名,号称“陈染”。当年染窟古迹至今尚存。道明传长子孟业,子孙迁居湖西设分号,称“上陈染”次子仲业子孙居赤湖称“下陈染”,这一染布世家经元朝,至明朝,盛行不衰。染布业的盛行,意味着民间织布业的兴旺。虽然当时漳浦并没有专营织布业的,但“男耕女织”几乎遍及每一个农家,总的产量就相当高。
  染布是专业的,而原料也来自农业。青色、蓝色用蓝靛,漳浦土名“青仔”,用爵床科的马蓝叶制成的叫“大青”,用豆科木蓝叶制成的叫“小青”,是以农作物叶子的大小为区别。染红色用红花。红花即芫花,瑞香科,落叶灌木,春季花先叶开,萼似鸡冠,是一种中药,但当时主要用作染料,采花捣烂晒干为红花饼以备用。染紫色用紫草,古名藐苡,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根含紫色结晶物质乙酰紫草素,也是一种中药,而我们祖先也是主要用来染布。
  民间织布业与染布业相辅相成,世代流传,染布业的兴盛显示了织布业的繁盛。两者自古都是漳浦经济的重要构成部份。而到清朝末年就衰落了。自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大炮轰开中国的大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操纵了中国经济的命脉,我国原有社会自然经济的基础受到破坏。尤其是在政治上,中国成为帝国主义的附庸,在不平等条约束缚下,海关大权操在帝国主义手里,洋货进口有种种优惠条件。洋纱、洋布和其他洋货大量涌入,土布受到打击,以至一蹶不振。染布业随之衰落,更兼化工染料输入,经济价值较高的染料作物失去市场。加上三座大山压迫下的其他种种原因,农民日趋破产。
  封建社会没落,资本主义抬头,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工商业虽然有所发展,却是难以和潮水般涌入的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相竞争。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陈雨苗购进新型织布机十多架,在旧镇创办“民生织布厂”。从旧镇进口洋纱洋布,用手工操作。这虽然还是一种手工业,但已经从农村家庭副业的原有纺织业向资本主义工业跨越。而在洋布倾销的情况下,没有竞争能力,不久就倒闭。在那个年头,不但农民破产,手工业破产,就是民族工业也很难存在。
  抗日战争期间,海口封锁,沿海公路破坏,物资奇缺。但中国人民是善于克服困难的,农民植棉种麻,漳浦民间纺织业稍有回苏。除主要为了自用的农家副业以外,并产生了一些生产商品的小规模作坊,尤以佛昙方面为最多,港头一村几乎成了纺织村。而一旦战事结束,海上交通恢复,那些小作坊便失去存在的条件,自动收盘;农家的纺织副业也就近于绝迹了。
  解放初,本县曾创办一个纺织厂,不久也就因为不具备优势而停办。就现在而言,漳浦几乎已经没有织染业,但在这农村向多种经济发展的时代,那种“男耕女织”的经济结构还是值得回顾的。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沈怀远
相关人物
陈元光
相关人物
陈道明
相关人物
陈洲
相关人物
陈染
相关人物
陈雨苗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