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倭患始末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39
颗粒名称: 漳浦倭患始末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4
页码: 114-11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漳浦县在倭寇侵扰下的惨烈状况和明朝初年在漳浦县辖地设立的防倭措施。文章指出,在元朝末年至明朝嘉靖四十二年的一百一十多年间,漳浦县深受倭寇蹂躏,百姓饱受劫掠之苦。文章还批评了明朝海防的弊端和官军的虐民行为,指出这些问题是导致倭寇猖獗的内因。
关键词: 漳浦县 文史资料 倭患

内容

倭寇侵犯中国沿海地区,开始于元朝末年。那时,日本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南北分裂以后,于十四世纪末叶为北朝所统一,那些失败的南朝武士纠集流亡窜踞小岛,组成海寇团伙,利用季节风驾船窜犯我国沿海地区,北至辽宁,南至广东,都受倭寇劫掠蹂躏,尤其浙、闽等省受祸最惨。到了十五世纪中叶(我国明朝嘉靖年间),日本为群雄割踞时代,名地藩侯组织海寇对中国沿海猖獗进犯,侵入内地,为祸极为惨烈。由于日本在历史上为倭族奴国,所以史书称日本海盗为倭寇。
  漳浦倭祸之惨烈
  漳浦县是饱受倭寇祸患最惨烈的地区之一。《漳浦县志》简要载有这些事件:
  嘉靖三十六年,倭寇六都。
  三十七年,倭寇盘陀水港,复移寇长桥。
  三十八年二月,倭寇县郊,驻溪南。十一月,倭寇麦园埔。
  卅九年,倭驻峰山,纵掠溪南,复移驻无象铺。
  五月,(与倭寇勾结的)饶(平)寇张琏陷云霄。
  四十年二月,倭入屿头月余,张琏陷檺浔(官浔)土城。五月袭陷镇海卫。
  四十一年二月张琏率倭寇入掠县郊。
  自正统十四年(1449年)至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这一百一十多年间,漳浦人民受尽倭寇蹂躏。《漳浦县志》记载当时的惨况说:村无完舍,民无定居,财物受掠夺,人逃匿山中,一旦被掳去,富人要卖尽所有去赎身,穷人也要借贷以求免死。唯一抗御的办法是建筑土堡,不能建堡的只有扶老携幼逃入县城。而城墙也不坚固,县官刘钦命只得督率民工修筑,边筑边守。而倭寇勾结流氓恶少。将乌单派入城中,城中人心惶惶,县官督率民壮,日间查究奸宄,夜间登城守望。倭寇无法攻入城内,就想出更奸黠的办法,在野外掘人坟墓,携骨骸勒赎,有一棺而索款数百金的、有出钱赎到骨骸而不是原物的,百姓不忍先人枯骨受摧残,多数自发掘回棺木尸骨收藏。象这样连枯骨也不放过的洗劫,其荼毒可说已经到了极端。
  明朝初年在潭浦的防倭措施
  明朝开国之初,整军经武,注重海防,倭寇的进犯是难以得逞的。洪武廿一年(1388年),遣江夏侯周德兴经略海上,于沿海要隘设立一些卫所。在当时漳浦县辖地设立镇海卫(今地属龙海县),卫之下分置陆鳌、铜山、悬钟三个守御千户所。陆鳌(现写作六鳌)所在十五都,驻官兵898名;铜山所在五都(今东山县)西门澳,由钦依把总镇守,称为把总水寨,设官兵1141名,备战船四十六只;悬钟所在四都(今地属诏安县),当闽南尽处,设官军1103名,有哨船廿四只。这些卫所以镇海为前哨。陆鳌为左哨、沙州为右哨,鲎壳尾为后哨,遇汛则分哨四出,各防险要,控制横屿、菜屿、井仔湾、柑屿、桔屿等易为海盗啸聚的水屿。此外,又设置井尾,青山(月屿)、古雷、后荡(在后葛土堡)、盘陀岭等地巡检司,共设弓兵720名。又设置许多烽堠(墩台),址在白塘、大径、流会、卓岐、江口、小沃(以上俱廿三都),灯火山、湾角(十七都),埠头(十五都),高山塔,共十座。还有镇海卫九座,陆鳌所三座(陆鳌、洪丘、峰山),铜山所三座(泊浦、东平渡即八尺门、燎望)有寇警就举烽烟为号、以便防守。在锐意防卫之下,倭寇虽屡有进犯,却是难以得逞。
  导致倭寇猖獗的内因
  明皇朝传到英宗正统至世宗嘉靖的一百三十多年期间(1436—1566年),政权已趋向腐朽衰落,皇帝昏庸,耽于淫乐,不理朝政。英宗宠信宦官,世宗宠信大臣。权奸把持朝政,植党营私,打击陷害爱国忠臣,克扣边卒粮饷,以至士无斗志。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五月,抗倭名将闽浙总督张经、参将杨宽被奸相严嵩死党赵文华诬陷处死,自毁长城。从此,闽浙各卫所废圮,形同虚设,倭寇乘虚而入,由滨海扰及内地。
  嘉靖乙丑科进士、漳浦人林偕春,不为湖广副使而回原籍,对当时漳浦一带的情况很是了解,写了一篇《兵防总论》(见《漳浦县志·兵防》)一开头就指出海防弊端说;“明朝开国之初,为了防倭而在沿海设置卫所,用百姓的粮食来养将士,在澳口要塞之区有水寨哨船游织海上,巡逻把截,又有烽墩可以报警,防备可算是周到了。只是日久寝懈,渐渐无存,存在的也只是苟且虚名,全无实用。甚至镇海卫被饶贼袭陷,悬钟守御千户所被倭寇所残踏,铜山水寨被海寇烧毁,楼船战具蓦然一空。象这样的卫所,连本身尚且不能自保。怎么能够保人?而且官兵被豢养得如同骄子一般,难以调动,有事就驱使民兵(抽调来的),而那些庞杂的民兵多是市井无赖受雇替的,平时训练只具虚文。象这样视御敌为儿戏,无异驱群羊去同猛兽格斗。巡检司的弓兵也是孱弱,不是聪明的人一看也会知道有革额扣饷的惯例。”林偕春对海防弊端的批评可谓一针见血。接着他又指出官军不能御寇却会虐民的情况:“一方有患,不敢即刻将情上报,等到如洪水决堤才报告,移文往返,调度费时,近者十天,远者数旬,援兵才要开拔,而贼已捆载而去,就是幸而未去,所派来的官兵也是逗留观望,直到贼去才稍稍尾随其后,袭其余辎,猎其疲掳,掠其遗累,割死人的首级,虚张战绩,冒报军功,甚至发掘尸体,截其头颅,墨其面目,烧头灭发,除网痕,假装为真倭的首级以市功,如果不可多得,还用赏钱来收买,所以老百姓就是不死于贼,也死于兵,所过之地,鸡犬为虐,所止之处,门户为碎。倭寇搜刮才去,官兵又大索一番,贼没有收尽的,官兵尽收拾之,所以民间有‘贼梳兵篦’这句俗语,是说得非常恰切的,贼还没有去远,官兵就扬旗班师凯旋报捷,向地方需索赏犒,稍不如意,就群起内哄作乱,如以前县城北关外之变,几乎践及县城,可以殷鉴。”(上系节录原文并加以语体化)。
  明朝万历二年进士,以廉洁著称的工部主事,漳浦人林缵振曾写一首《官军来》的诗(见《漳浦县志·艺文志下》)讽刺军官杀贼无能,虐民冒功的嘴脸,对当时的情况也有很好的写照:“官军来,官军来,昨日江头贼已回,将军逐贼未百里,将台且向江头开,皎皎戈矛耀白日,轰轰钲鼓震奔雷,戟手骂贼奴:‘恨不蹴尔成尘灰。’父老前有云:‘将军幸勿嗔,江头贼过遗烟烬,江边刺戮几千人,杀者不可救,骸骨空为尘,何不割取献幕府,军校犹博金与银。公不见,往年之捷皆如此,石壁城中二百家,三百丁夫同日死,总戎腰玉衣蟒衣,击鼓传觞奏凯归’。官军来,官军来,海外孤城未解围。”
  朝廷腐败,兵防松驰,官兵不但不能尽到剿倭保民的职责,反而虐害人民;加上一些游民与倭寇勾结,为虎作伥,这就是东南沿海长期遭受倭寇蹂躏的内因。漳浦的这些情况,是一个缩影。
  戚继光入浦平倭的功绩
  嘉靖皇朝的官兵积习太深,只能虐民而无力御寇,当时抗倭名将,浙江省都司佥事戚继光乃请准在义乌募勇士三千人,精心训练,成为抗倭劲旅,当时人们称为义乌军,也称戚家军。嘉靖四十年在台州九战皆捷,浙东倭患平息。当年八月,戚继光移师入闽,直捣寇巢,于九月间先后剿平宁德横屿、福清牛田、兴化林墩三大倭寇据点,十一月回师浙江。
  戚家军回师以后,福建倭患又炽。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再度率领义乌兵入闽平倭。另一平倭名将俞大猷在漳州招募农民武装六千人,配合戚家军攻克倭寇主要巢穴兴化平海卫。歼敌两千名。翌年一月,戚家军又击败包围仙游县城达五十天之久的两万倭寇,穷追倭寇来到漳浦。
  《漳浦县志》颂扬戚继光与俞大猷的平倭战功,说当时民间有“俞龙戚虎,杀贼如土”的俗谚。记戚继光在漳浦指挥作战的情况说:“是时,贼围城,复四出摽掠。父老扶携登望女墙上,冀援兵旦晚且至,见远烟数点,影响似旌旗状,忽炮响,官兵业抵近郊,与贼接战,大破之矣。盖继光每出师,人莫能测,才欢饮解甲,似未即发,已从间道急进,出没甚神。蔡陂之役,贼预度继光当至,设伏待之,卒然蜂起,兵为小却,继光斩前怯者数人,身自督战,贼竟溃。”
  上面说到的蔡陂之战,是一次剿平倭寇的决定性战役。蔡陂即盘陀汤坑(俗称通坑)附近的蔡陂岭。那一次战役发生在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二月,戚家军共斩获倭寇首级数百,残倭逃窜广东沿海,而在那次战役中,官兵也阵亡八十多人,戚继光在盘陀立“忠勇祠”来记念那些阵亡将士。忠勇祠解放初还存在,现在只保存了功绩石碑。忠勇祠附近有一个土墩,据说是当时抗倭阵亡将士的集体坟墓。
  戚继光和俞大猷合力作战(俞大猷由漳州追击倭寇经平和入广东),于嘉靖四十三年追击到广东会师,在海丰大歼倭寇,嘉靖四十四年,倭患全部肃清。
  漳浦在剿平倭寇之后,请准挽留一部份戚家军镇守漳浦海防,称为“浙兵营”,在六鳌所及铜山所之间对调换防,都驻守在所城外,由名色把总一员负责,有官兵四百五十名,在漳浦(当时包括东山)群众配合下。锐意海防,倭患从此息。
  戚继光之所以能平定倭寇,一方面由于戚家军训练有素,纪律严明,戚继光知已知彼,指挥有方,能尖对倭寇特点,以“鸳鸯阵”“小三才阵”等战术取胜。一方面由于他善于发动和组织群众,协同抗倭,并且能因地制宣,因人制宜,灵活运用民兵特点,配合正规军作战。百姓一无训练,二缺武器,而有着对倭寇的重大仇恨和抗击强暴的意志,戚继光就教百姓就地取材,削长竹为矛,并教百姓以“三步进,三步退”的简单战法,竹竿被倭刀砍去一截,仍然锋利,一再冲刺,使倭寇不及招架。这样,手无寸铁的百姓也能制敌致胜。倭寇陷入兵民的汪洋大海之中,怎能不败。戚继光还在海滨教百姓制作“土艇”,类似雪橇,滑行于滩涂上,疾行如飞,为制敌取胜创造条件,现在漳浦渔民还用它为海滩上的交通工具。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