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石亭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500
颗粒名称: 印石亭
分类号: K928.7
页数: 1
页码: 32
摘要: 本文介绍了印石亭是漳浦县的一个历史悠久的亭子,原名遗爱亭、汉寿亭,呈六角形,四周有六根柱子,中间有一水泥桌供游客憩息。印石亭是宋元祐年间漳浦县令傅希龙所建的木质结构亭子,后废,1936年重建。印石亭因亭东有一巨石形似印子而得名,印石山因印石而得名。亭子附近有吕璹和傅希龙的纪念碑刻,以及刻有“忠孝廉节”和“中山林”等字样的石壁。印石亭是漳浦八景之一的印石清风,登上印石亭可以听到松涛的声音。现在,印石亭前有一座革命烈士纪念碑,以纪念革命先烈。印石亭附近工厂林立,为印石山风光增添了锦绣。
关键词: 漳浦县 印石亭 名胜古迹

内容

印石亭,又名遗爱亭、汉寿亭。系钢筋混凝土结构,呈六角形,四周有六根柱子,中间一水泥桌,供游客憩息。现在的亭子是1936年重建的。
  据县志载:原亭是宋元祐年间(公元1086—1093年)漳浦县令傅希龙所建,木质结构,后废。亭东有一巨石,形似印子,故名印石,亭名印石亭,山名印石山。山势磅礴,有如展翼之飞凤,而印石恰似凤凰衔来镇压山头的千斤顶。远远望去,颇为壮观。
  印石西面石壁上,刻有“吕令峰”、“傅公河”六个大字。吕令即吕璹,字季玉,晋江人,宋景祐年间(公元1034—1037)进士,他到漳浦任县令后,留心治教,建学延师,教民焚燎耕作,关心民间疾苦。相传当时东门兜有一打铁匠,名叫陈家苏,其儿子不幸被老虎咬死,吕璹获悉,在城外虎坑岭上掘一陷井,井旁立榜曰:“暴吾民者入吾井”,结果老虎自投罗网,真如其榜上所言。
  傅公,即傅希龙,字廷允,仙游人。他任漳浦县令后锐意文教,讲究城廓布局,大兴水利设施,在城西南面凿新河,自鹿溪引水流入城内,与泮池相通,后人为纪念他的功绩,称为傅公河。
  印石东面石壁上“忠孝廉节”四个大字,是1934年辛亥革命二十三年纪念日,当时漳浦系专署所在地,专员兼县长朱熙题的。石壁下半截还刻有“中山林”三个大字,为纪念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漳浦各界人士在他逝世五周年的时候,在此植树造林。如今,这里的相思树、番石榴树、龙眼树、桉树、槐树、绿竹等都郁郁苍苍,互相掩映,更是令人赏心悦目。
  在印石亭东面二三十步远,有一卧地巨石,不知道那位能工巧匠在石背上镌刻一个脚印,一个葫芦,俗称仙脚印、仙葫芦,是孩子们好玩之物。
  登上印石亭,但闻松涛交响,铮铮如鼓乐齐呜,此即漳浦八景之一的印石清风。
  碧嶂平高玉印横,松风十里响纵铮。
  有时一枕惊残梦,疑是洪涛半夜生。
  这首诗确实道出了登印石亭的耳闻目染,身心感受,至今读来仍有飘飘欲仙之感。
  解放后,印石亭伴随着祖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交响乐,走过了三十二年的历程。现在,它的前面耸立着革命烈士纪念碑,这是纪念革命献出宝贵生命的王占春、冯翼飞、张长水、吴庭坚、张太西、何兴等先烈而建的,这几位烈士的忠骨都迁来在这里安葬。每当清明节来临,城关的青少年和各界代表总要前来祭扫,缅怀先烈的伟绩,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更好地学习和工作。现在印石亭附近工厂林立,栉比鳞次,为印石山风光增添锦绣。印石山这只展翼的凤凰真地飞翔起来了。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黄以结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