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台湾社会发展起过作用的漳浦历史人物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99
颗粒名称: 对台湾社会发展起过作用的漳浦历史人物
分类号: K825
页数: 4
页码: 29-32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县的蓝理、蓝廷珍、蓝鼎元和蓝元枚在清朝时期对台湾做出了贡献。蓝理平台征战有功,官至福建陆路提督。蓝廷珍平定了台湾朱一贵起义。蓝鼎元随军攻台,著有《东征集》、《平台纪略》。蓝元枚平定了林爽文起义。
关键词: 漳浦县 历史人物 社会发展

内容

合湾回归祖国,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大陆与台湾历史源远流长,骨肉情深。福建和台湾(特别是闽南一带)人民血缘,地缘关系密切。这里,根据《漳浦县志》及民间传说就清朝康熙以还,对促进台湾社会发展起过一定作用的漳浦上层历史人物加以简介。希望海峡两岸同胞通过这些史实,更好地响应叶剑英委员长的九条建议,为早日实现台湾回归,完成祖国统一的神圣任务贡献力量。
  下面所介绍的,有的曾为清朝统治阶级效劳、出力,有的是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代表人物。
  一、蓝理的发迹和下场
  蓝理,漳浦湖西张坑(今赤岭公社)人,少孤贫,不务正业,流浪异乡。在漳州与陈龙、许凤、吴英、柯采等五人结为异姓兄弟,时人称为五条龙。当时民族英雄郑成功部将施琅和黄梧镇守厦门、海澄。后施、黄叛郑成功,蓝理投施琅部下,成为清朝福建总督姚启圣部属,授职千总,升至游击。清朝以高官显爵勾诱施、黄归顺后,令施、黄率水师由厦门出发攻打台澎。
  康熙初年,蓝理渡海征台,在澎湖战役中,奋勇争夺对方船只,腹部负伤,肚破肠出,自行压肠入腹,扎好伤口,继续奋战,如龙似虎。领了先锋,攻克澎湖。继则转战台湾岛。当他在南部安平镇登陆时,手执冲锋大旗,领头打先锋。队伍被郑军打败退却,蓝理在败阵急逃中,发觉他唯一的鞋子失掉了,即执旗回头去找鞋。郑军误认为增援清军反攻,立即退却,因此侥幸反败为胜,蓝理又是居功第一。
  延平郡王郑成功于1662年逝世,子郑经继承父志,坚持二十年反清斗争。于1681年病死,由子郑克爽嗣立。因他年幼,再加反清阵营出现了动摇份子刘国轩、冯锡范等,造成内部分裂。未几郑克爽投降,台湾遂归清朝统治。清朝以蓝理平台功居第一,历官至福建陆路提督,其弟蓝瑗为金门总兵。
  清朝收复台湾后,在北京皇宫大排筵席庆功。蓝理亲列首席。是时正当盛夏热气迫人,席间蓝理脱卸武装赤膊开怀畅饮。康熙亲自到席赐酒。当他看到蓝理赤身裸体遍体伤疤,不忍责其失礼,反而慰问其伤疤的由来。蓝理夸张说:“当初攻打台湾时被炮弹打中,急用手拿掉子弹,而今创疤尚在。”康熙嘉奖其勇敢,即赐宝剑一口,其实他身上的疤痕有一些是小时生疮留下的。
  蓝理任福建陆路提督时,他对当地豪绅巨富采取不妥协态度,施加压力摊派建设公款和救济金。现在的提督路头就是当时蓝理所建。蓝理这种做法得罪了地方的豪绅。同时,地方太平,清廷对他已不再倚重。
  二、蓝廷珍与朱一贵
  蓝廷珍,字荆璞,蓝理之族侄。继承蓝理之后,是为清室效忠,镇压台湾农民起义的首脑人物。
  清康熙六十年(1721)春天,台湾养鸭母的农民朱一贵起义反对清朝知府的暴政,不上五个月占领全台湾,自称中兴王,建都安平府。清朝闽浙总督满保闻警,派南澳总兵蓝廷珍出兵攻台湾,他的族弟蓝鼎元和漳浦人陈梦林为幕僚。当蓝廷珍攻鹿耳门时,朱一贵义军依据炮台险要反击,战斗猛烈。清军见炮台内的火药堆积如山,遂集中火力攻炮台内的火药库,火药爆炸,清军乘机夺下炮台,旋即占领安平府,向北挺进。
  一贵向北败走,至沟尾庄,被庄主杨旭、杨雄出卖,将一贵所带火炮暗中用水灌湿,一贵火炮失效,遂为伏兵所擒,缚牛车上送清营。蓝廷珍亲自审问,喝令跪下,并问他为什么要造反?一贵昂然不跪,说:“我是大明人民,兴师光复,何得言反?你是堂堂汉人甘心事敌,才是真反!”廷珍闻言又羞又怒,令加酷刑。一贵双腿被打断,伏在地上,坚持不跪。后押至北京,被清廷杀害。
  台湾恢复在清朝统治之下,蓝廷珍为清朝平定台湾有功,提升为福建水师提督。
  三、名贤蓝鼎元为平台献谋划策
  蓝鼎元,字玉霖,号鹿洲,湖西张坑(今赤岭公社)人,生于清康熙十九年。蓝廷珍之族弟。鹿洲少孤家贫,尤力学不倦。十岁通五经,三十穷诸史、理学、经济、军事韬略,才学兼优,拔童子试第一。
  台湾朱一贵起义时,为廷珍幕僚,随军攻台,戎马涛中起草檄文,操楮笔书,顷辄数万言,皆中机宜。对台湾地理环境、民风习俗甚熟悉。时鹿洲和陈梦林在军中,廷珍倚为股肱,(鹿洲全集蓝廷珍序言中记载:“在东征行军中,焦心劳思与幕友陈君少林及予弟玉霖日夜筹谋安抚、整顿,至忘寝食不敢惮烦”)。他在台湾随军中著有《东征集》、《平台纪略》等书。
  雍正六年(1728年),由大学士朱斌引荐,授为广东普宁县知县,他严明法纪,平反冤狱,关怀民隐,兴力学校,倡导农桑。当时正气上升,邪气下降,县民称赞他为“包公再世”。
  雍正十一年(1733),因鼎元政绩显著,群众称颂,擢升简授广州知府,不久逝世,寿终五十四岁。
  蓝鼎元生前著述:除《东征集》、《平台纪略》外,还有《修史试笔》、《棉阳学准》、《女学》、《鹿洲初集》、《鹿洲公案》等。
  四、提督蓝元枚平定林爽文
  蓝元枚,字卜臣,廷珍之孙,曾任台湾总兵,后调金门协镇,擢升江南提督。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林爽文起义组织天地会。该会是福建反清的秘密组织,台人参加甚众。林爽文为北路领袖,庄大田为南路领袖,声势浩大。林爽文攻下彰化,恢复明朝的制度,改年号为顺天,并光复诸罗县(今嘉义)。与此同时,庄大田亦于南路起义响应,光复凤山县。起义军达十余万人。当时清廷所召集各路大军皆被打败。继召蓝元枚为福建水师提督、参赞大臣,提兵渡台会攻。
  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六月,兵抵鹿仔港,随即密令总兵普吉保于四更进军柴坑仔、大武陇,直攻彰化、诸罗。
  是时,台湾义军声势壮大,再由竹仔脚、大肚溪、柴坑仔三路进军。这时元枚身害病,犹带兵抵御,终于病重死于军中。临终嘱咐:以征衣殓葬,如死者有知,必来杀贼。
  五、陈秋菊宜兰起义抗日
  陈秋菊,宜兰人,祖籍漳浦赤湖,为台湾人民起义军领袖。1896年在宜兰起义,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率领义军攻台北近郊;台北爱国人士都起来响应,内外夹攻,与日本侵略军进行肉搏。日本总督桦山资纪亲自带领卫队作战,战斗极为激烈。义军取得胜利,进入台北市区。
  后日本侵略军增援,义军因势孤无援败退,革命领袖陈秋菊壮烈牺牲,其他起义军和爱国人民被惨杀二百余人,株连数百户,壮丁一律被处死。
  六、陈望曾遗恨移交台土、丹心归祖国
  陈望曾,生于台湾宜兰县,曾任澎湖、安平协镇的漳浦赤湖人陈斌的族孙。同治九年(1870)从台湾到北京殿试,得中二甲进士,钦点广东按察使(主管全省的司法长官),继任广州知府。甲午战后,腐败的清廷与日本帝国主义订立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日本统治。望曾这时就任台湾知府,奉清廷圣旨将那美丽富饶的台湾、澎湖移交给日本帝国主义者。
  望曾富有爱国主义的民族气节,从此弃乡离井,有愿重回台湾,往香港太平山建高楼,安度晚年。可是他仍念念不忘于祖国故乡,寻根查谱,访亲认祖,在赤湖祠堂挂牌匾、竖旗杆。由其祖辈进士陈光昭告老回赤湖家乡时,从台湾带回青石窗一副,雕刻精美,中间雕塑各种图案有七十二孔,做为后代台湾子孙寻根认祖的标志。当时他还撰写对联:“锦水荣光增瑞世,丹山仪宇振文明。”作为祖宗祠堂的对联,在编族谱中,每个字做为赤湖、台湾子孙后代辈份的排序延用至今。足见台湾人士爱国爱乡的可嘉精神。
  七、愿为故乡魂、不做忘国奴的陈登元
  陈登元,字君聘,原籍漳浦赤湖,祖居台湾,出生于台湾宜兰。当台湾割给日本殖民统治时代,他不甘事敌,俯首当亡国奴,怀着对祖国无限的忠贞,因而在台中领导百多人起义反对蛮横的日寇。后来失败逃亡祖国大陆,从此回到祖国的怀抱,住在家乡赤湖。
  陈登元逃亡大陆时,才二十六岁,算是少年英俊。光绪年间赴北京会试,得中进士,派任山东知县。晚年告老回到赤湖故乡,乡人称他为碱水进士(意思是台湾进士)。
  他厌倦宦海,在赤湖东城设馆教书,笔耕为生。封建社会里,弱房往往被欺于强房,登元家族属于弱房,他虽然出身进士,当过知县,仍然受尽强房的欺负和压迫。他在故乡的封建统治下混过了五年时光,终于住不下去,就由赤湖迁居厦门。据说后来被人暗中毒死。临死遗嘱儿子阿熊、阿贵运棺回赤湖,埋葬于灶山岩兜。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万年
责任者
蓝理
相关人物
蓝廷珍
相关人物
蓝鼎元
相关人物
蓝元枚
相关人物
陈秋菊
相关人物
陈望曾
相关人物
陈登元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