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浦国民党“派系之争”的内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496
颗粒名称: 漳浦国民党“派系之争”的内幕
其他题名: 柯、杨、陈的起家,一系三派形成鼎足
分类号: K295.74
页数: 3
页码: 24-26
摘要: 本文介绍了漳浦在国民党统治时期,地方势力争权夺利,党团斗争激烈。柯汉扬和杨拔萃分别代表不同派系,互相勾心斗角,形成三分鼎足的局面。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反动派对漳浦实行残酷统治,导致人民遭受灾难。解放后,党和政府消灭反动派残余势力,开展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使漳浦人民翻身解放。
关键词: 漳浦县 派系之争 杨拔萃

内容

自从张贞入漳主政后,北洋军阀在漳浦的势力为国民党所起而代之,地方土豪劣绅,老爹衙门,所谓旧的绅士倒了,新的绅士兴起,一贯是争权夺利,鱼肉人民。
  一九二八年以后,演出党教之争丑剧,“陈家党”以陈达元、陈修祖、陈及锋、陈雨苗、卢德明为首;“叶家庄”以叶嘉隆、黄士豪、李克柔为首,不上几年的斗争,结果陈家党胜利,“叶家庄”败去,漳浦地方的政权,落入了“陈家党”手中之后,三陈(陈达元、陈及锋、陈修祖)飞黄腾达,向外发展,以永定人卢德明留驻漳浦当几年国民党的书记长,到了抗日战争后,一九三八年卢调任漳州伪党部,这把椅子由许元瑜继承衣钵。
  在抗战时期,蒋家王朝统治下,谁都知道,漳浦是闽南军统特务头子陈达元家乡,他是军统系闽南地区的重要首脑人物,在他的特务魔爪下,他的家乡,自然容易形成他的势力范围。别处的党团斗争是复兴(军统)与C、C(中统)之争,青年团(复兴)与农会(C·C)之争,旗鼓相对,势均力敌。可是漳浦却不是这样,主要是陈达元这一系统,封建统治势力的强大,其他的力量打不进的,虽然漳浦有一部分中统(C、C)人物如陈阳山、林充国等的活动,但是小巫见大巫,究竟起不了什么作用,因此解放前十几年来,漳浦的党政负责人,多数由军统的人或军统联系的人担任。记得一九四四年,省派一位中统份子孙尧云(福州人)到漳浦任县长,到任不上三个月,便因千不通被轰走。可是在这铁幕下,仍是充满黑烟瘴气,争权夺利,明争暗斗,层出不穷,日趋尖锐和复杂。由于这一反动本质,万恶的根源,以蒋介石、戴笠、陈达元、许元瑜这一系列的大小阎罗王,逐渐分化,形成许许多多的大魔王、小魔鬼,酿成三大派系之争,鼎足三分之局各有春秋,培养爪牙,发展实力,分割地盘,互相分赃,由冷战至热战,由笔战至白刃战,由暗杀至械斗,这是一套罪恶的历史惨剧。在政治舞台上,竭尽吹牛打马之能事,勾心斗角,多方拉拢,各显卑鄙的伎俩,真是一幕官场现形记。解放前十多年当中,漳浦这一阶段的历史丑剧,真是罄竹难书,我们因限于见闻,有些内幕没有亲历其境,这里所揭发的无非是挂一漏万,但抛砖引玉,希望有更多的人比我们知道的更多,了解的更详细,再做补遗和纠正。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旧社会统治时代的罪恶和野蛮,新时代的的光辉和幸福。
  一九三八年抗日期中,许元瑜继承卢德明国民党党部书记长之职,许系龙溪县人,二师毕业,在漳浦官浔、石榴一带办农民协会多年,国民党的死派,军统份子,当他登上书记长的宝座后,施行了法西斯统治,在抗日战争初期,我地下组织老区根据地,如磁窑、下楼、长兴等一带革命志士被毒害不少,扼杀进步青年,排除异己,当时一些C、C分子也站不住脚,造成清一色的局面。那时,伪县长黄明日、秘书郑庆云、参议长陈志谟,他们是一丘之貉,言听计从,俗语说,“真是扁担打水也会裂开”,人们都称他“臭头元瑜”,奇形怪状,象个臭头丑角,性烈如火,手段残酷,又象个活阎罗,浦人都怕他,各乡镇长、保长、校长,非走他的门路是赚不了吃的。可是这个活阎罗做恶不上几年,患了肺病,一命鸣呼!遗下这把交椅给了柯汉扬。
  柯汉扬在许元瑜任内,既是执委,又当秘书,许元瑜病在床,所有内外工作都由他代执代行。许认为他年青有为,有意培养,做为得力助手。柯为人聪明干练,本来在福建师专念书,中途辍学回乡。一下子登上伪党部的龙门,没有几年,一跃为书记长,可谓一步登天。
  柯氏承继了许元瑜这份霸业,可是情况已大不相同,由于党的分化,维持不了统一局面。因为柯汉扬原来学生出身,在社会上算是后辈之流,没有社会基础,照理伪党部书记长这把椅子应该是落在一些所谓国民党的元勋人物身上。由于柯氏善于活动,得许元瑜保荐,陈达元赞同,这个书记长宝座就落在他身上。
  在柯氏没有取到伪党书记长宝座以前,漳浦已有三青团分团部的设立,主任杨拔萃,但就杨与柯二人平素与陈达元的关系看,杨是陈的直系亲,柯还是旁系亲,且杨比柯在政治上资格老些,因此,党虽号称是大哥哥,团是小弟弟,但是这大哥哥的领导身价轻,带不了小弟弟,而且小弟弟不但不受约束,还要掣肘,各逞威风,互不相让,这样就造成党团分裂的原因,从此党团分家,兄弟阋墙,勾心斗角。
  再从柯汉扬对县实力派陈则蔡的关系而言,陈是柯的老师,对陈不能不尊重三分;兼之,陈则蔡在许元瑜病重时所受压力减轻,势力有了发展,因此,柯虽继任书记长,却已不可能继承许元瑜的封建统治了。这样就形成三分鼎足的力量。柯在双重压力下煞费苦心,施展各种手段,尽量拉拢一部份知识青年,借图壮大自己的力量。因此,他的势力蒸蒸日上,算是后来居上,他掌握了县人民团体的工会、农会、商会等,以及掌握南潮报为他的喉舌;再伸展势力到一部份乡镇地盘。并在县参议员中取得多数票而当选为省参议员,又在省参议员中取得多数支持而为驻会委员,再利用处理省参议会日常事务的便利,向省政府推荐他的一些亲信担任漳浦县政府的科长。
  漳浦三青团的首脑人物杨拔萃,杨系佛昙人,福建学院毕业后,官途不通,蛰居故里,到了陈达元得势后,由陈保荐到重庆参加中央三青团干校受训,回来即担任漳州青年服务社主任,他是陈达元的心腹。在一九四三年冬到漳浦任三青团分团筹备处主任,干事会正式成立后任干事长,又是县参议会副议长。议长陈志谟另有他就后,任议长。他利用三青团组织,发展势力,许元瑜难免不被分去一些地盘,但在同一后台的情况下,许元瑜虽有嫉心也只能隐忍,表面上还没有裂痕。陈则蔡也不敢蠢动,到许元瑜死后,形势完全两样,原许元瑜势力就明显分化成两部份:一部份归附於杨拔萃,一部份归附於新书记长柯汉扬,形成党团之争。杨拔萃的二把手是陈秀夔,原任县参议会秘书,后杨拔萃把三青团干事长的位置让给他,他雄心勃勃,大打天下,在其家乡金塘招降林茂才,与原有封建势力陈思明、魏乃构剧烈斗争,为竞选乡保长及乡民代表而流血,群众称为“选灾”。陈秀夔锋芒毕露,他的政敌陈思明是经过训练的军统特务工作人员,在上边军统与三青团是一个系统,在下面却是互相残杀,陈思明竟然用特务手段对待一个三青团的分团首长:在一个晚上,陈思明派其弟陈思聪等前往攀楼行刺,陈秀夔夫妻俩正同床入梦,子弹从窗外飞进,打中的不是陈秀夔而是他的爱妻邵蕙君,一枪毙命。这是一件轰动一时的血案。自此这班反动头子人人自危,出入随带手枪,有的请保镖跟随,形势紧张,如临大敌,状极恐怖。
  第三派是陈则蔡,陈氏绅士派头十足,人们称他有三富:他的亲生父亲蔡同彰布店,拥有巨资;他系外甥继母舅的,外祖父陈大怕(陈瑞安)是个大商人;岳父是浯江乡的望族前清秀才兼大地主,所以他是个财神的庞儿;加上抗日期间他担任县立初级中学校长是个肥缺,更促成他起了家,发了财,盖了一座楼房大厦,成为巨富。
  陈则蔡既姓陈又姓蔡,陈蔡都是大姓,他利用封建关系发展势力,下面陈蔡两姓的人也利用封建意识走他的门路,加上他的门生遍漳浦;又在商界有地位(曾任商会理事长),这些都是有利条件。但自许元瑜任国民党书记长后,许元瑜要垄断全县,利用党权对陈则蔡打击、钳制,那时陈则蔡势力很难发展。许元瑜死后才得任参议会副议长,在杨拔萃辞职后任议长,而把校长让给黄沂浣。那时陈则蔡在乡镇间的势力就日渐雄厚,形成与柯、杨三分鼎立的局面。
  抗战胜利后,商业活动频繁,这三巨头就利用政治地位包庇商业活动,在经济上都有很大发展,有钱有势,培植了许多狗腿、打手,他们的左右既有上流人物,也有鸡呜狗盗之辈,称霸地方,结党营私,各树旗帜,各立山头。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漳浦文史資料1-25辑合订本上册》

本书主要介绍了《漳浦文史资料》的出版情况及其对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性。文章提到,这些文史资料填补了中国近代史的诸多空白,并对存史、资政、团结、育人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该资料共14辑每年编写一辑,已成为人民政协履行三大职能的一项重要工作。由于时间跨度较长,资料残缺不全的问题给查阅带来了不便,因此政协文史委决定将历来的文史资料汇编、合订成册。这一工作得到了陈桂味副主席的负责和落实,经过重新打印编排和审校,最终完成了这一浩大的工程。

阅读

相关人物

陈万年
责任者
张贞
相关人物
陈达元
相关人物
陈修祖
相关人物
陈及锋
相关人物
陈雨苗
相关人物
卢德明
相关人物
叶嘉隆
相关人物
黄士豪
相关人物
李克柔
相关人物
许元瑜
相关人物
陈阳山
相关人物
林充国
相关人物
孙尧云
相关人物
蒋介石
相关人物
郑庆云
相关人物
陈志谟
相关人物
柯汉扬
相关人物
杨拔萃
相关人物
杨与柯
相关人物
杨是陈
相关人物
杨比柯
相关人物
陈则蔡
相关人物
陈保荐
相关人物
陈秀夔
相关人物
林茂才
相关人物
陈思明
相关人物
魏乃构
相关人物
陈思聪
相关人物
陈瑞安
相关人物
黄沂浣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