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头将军何文安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316
颗粒名称: 金头将军何文安
分类号: K820.9
页数: 7
页码: 190-196
摘要: 本文记述了何文安的生平事迹和其家族在清初的历史背景下的遭遇。何文安生于清顺治五年,是漳浦县的参将,曾在与郑成功军队的战斗中受伤,并最终在保护施琅时断头阵亡。其家族在清初反清复明战乱中遭受了严重的打击,但何文安仍心怀清朝,最终在与郑成功军队的战斗中阵亡。
关键词: 漳浦县 何文安 金头将军

内容

何文安,号义斋,生于清顺治五年(1648年),卒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闰六月,康熙年代参将,赐信武将军,漳浦县二十八都浔下宗寨麓(今官浔镇西北村)人。最近,从幸存的旧族谱发现,何氏下宗友于堂始祖何文安出生于郑成功反清复明战乱年代。
  康熙年间,蓝理拖肠血战打退郑军,救主有功,名垂千古。却鲜有人知道,自小与蓝理滚打摸爬,一起从军,并一起攻打澎湖,保护施琅的还有参将何文安,他战斗受伤,跛脚救主,断头阵亡。民间传说的“断头将军”何文安,祖籍地漳浦县官浔镇西北村(何氏下宗寨麓)。志书史册不知道参将何文安籍贯,死去的人容易被世人淡忘,年深日久,何文安逐渐被历史忘却。一名驰骋沙场,逆境搏斗,头断敌手,在战斗中阵亡的将军,竟然被时代遗忘。
  据清代官方郑成功档案材料《台湾外记》载,清顺治五年(1648年)八月,漳浦守将王起俸投降,郑成功收复厦门,向漳浦一带发展,气势旺盛,二十八都的民众纷纷加入反清复明斗争。漳州总兵王邦俊在官浔南溪流域一带率清兵阻击郑成功进攻。据官浔《何氏族谱》记载,顺治五年(1648年),何氏族中有人通“海寇(即郑成功),竖旗倡乱。清兵进剿杀伤老幼,居屋焚毁,仅存上、下(宗)两祠堂并妈祖庙,族众逃散。幸天眷顾,抚集回位。”从族谱字眼中,可以看到清初年代刀光剑影下,何姓族人惨遭杀戮,火烧浔,玉石俱焚的惨烈情景。清军在浔社滥杀无辜,何姓族人扶老携幼仓皇逃窜,来不及跑开的,身首分异。后有追兵,逃生的人群走投无路,前是南溪河流,慌不择路,溺水而死的也很多,何氏族谱有记载溺死者名讳。
  何文安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诞生的。何文安父亲何瑞鹍武林出身,精通武艺。他家住何家堡,城堡中有一座小土岗,面堂向西,地名称为西门,何瑞鹍家就在土岗坡下。何家堡守军由漳州王邦俊统辖,何瑞鹍是练武之人,守堡军士对其崇敬有加,何瑞鹍有匡扶清朝意念,军士把他当为上宾对待。因此在顺治五年(1648年)官浔族众因暗中支持郑成功而遭兵燹之灾时,居住何家堡西门一带的民众逃过了惨遭杀戮一劫。但却在三年后郑成功攻克浔与清军恶战中几乎灭绝。
  郑成功军队策划进攻漳浦县城,摆兵布阵,由旧镇、浔等地发动进攻,当地民众纷纷响应。顺治七年庚寅(1650年),漳浦二十八都嵩浦(今龙海市东泗乡松浦村)人余友响应郑成功抗击清朝(何氏族谱记载为“余友倡乱”),为了避免郑成功军队的进攻,清军士兵对何家堡城墙进行加固,何瑞鹍与四位兄长商议,下宗西门家族已与清朝体戚相关,决心与城堡共存亡,堡在家存,堡破人亡。何瑞鹍见过世面,又有武功,兄弟及族人都听其指挥。西门何姓族人在土岗上建造小寨堡垒,易守难攻。
  顺治八年(1651年)五月二十四日,郑成功督师从厦门循南溪水路而上,进入二十八都磁灶社(今属龙海白水镇,原漳浦二十八都所辖),进攻海澄。清漳州总兵王邦俊率领骑兵1000名,步兵2000名,出城迎战。五月二十八日,郑成功因有嵩浦余友作内应,占据嵩浦,当王邦俊军队到来,伏兵四起,王邦俊中计大败而逃。这是《明清史科》记载的郑成功第一次在漳浦二十八都大败王邦俊。郑成功占领南溪两侧山头,在龙井山、炮台山等处安营扎寨。占领渐山,〓浔周边的下炉、铁场,横口的渐元湖、马鞍山、胶老寨,并在铁场铸炮。郑军采取包围攻略,剑指二十八都经济、文化中心的〓浔何家堡。但郑军数次进攻浔,都无功而返。浔有清军万众坚守,更有白鹤楼(又称白庙楼)清兵军士一千多人坚守,是进入浔屏障,易守难攻。楼中战将十八员,号称“十八猛”。
  郑成功第二次在浔大败王邦俊,何家堡西门何文安家族也频于灭绝灾难。顺治八年(1651年)八月二十三日,郑家军冒死强攻,夺取浔白鹤楼,双方死伤无数,血流成河,染红南溪水。稍事休整,九月二十四日郑成功集中精锐力量,进攻何家堡,一鼓作气,克取城堡,摧毁后山寨,再次打败王邦俊。何瑞鹍指挥兄弟、族人支援清军做好后勤饭菜、茶水供应事宜,战斗激烈,双方伤亡惨重。见势不妙,何瑞鹍组织族人转移,他交代妻子背上刚三周岁的何文安从小巷遁逃。但到处是郑家军队,双方尸横遍地。何文安被母亲背着匆忙逃走,追兵又急,在小巷转弯处,母亲急中生智,把文安塞进路边小石沟中,拖来两具死尸横遮小石沟,上面撒些杂草,嘱咐何文安千万不能哭,不能动。说完,跑出小巷,引诱郑军追赶。追兵赶上何文安母亲,一挥刀把她杀死,继续向前赶杀。何文安多亏母亲机智保护,侥幸在这次劫难中保住小生命。何文安因母亲战乱中成为郑军兵士刀下之鬼,从小怀着报仇之心。
  郑成功的清代官方档案资料《明清史料》、《从征实录》、《海上见闻录》、《闽海记录》都记载郑成功二次在浔击败王邦俊史实。清刑部尚书巴哈纳等题本(奏本)载:“浔之失,在于八年(即顺治八年)九月二十四日。”何氏族谱也记载了郑成功二次在浔与王邦俊作战。何氏族谱又记载,“大清顺治庚寅年(1650年)松浦余友倡乱,众议立建后山寨。不上踰年(1651年),伤丁损财,叔侄兄弟失所不可胜言,至壬辰年(1652年)拆卸,后世祖庙脑后不可以再建寨为议。”何氏族谱的记载印证了史料记载郑成功在浔大败王邦俊的事实。
  何文安的生母、叔父、叔公、堂兄弟及族人,在这场战斗中丧生无数,何瑞鹍、何文安父子是战乱的幸存者。何瑞鹍与几位幸存族人于次年拆除后山土岗寨,后裔无人再敢建寨,此规延至今日,土岗之上仍空旷未有任何房屋建筑。
  何文安长大之后,与蓝理结为生死之交,情同手足。何文安号义斋,蓝理号义山。何文安比蓝理年长一岁,认识蓝理是在十二岁时。顺治十六年(1659年),蓝理十一岁。飘泊在官浔灵慈宫妈祖殿前,被下宗土楼家长何连太收养为义子。何连太父亲何永运是一名庠生。恩科入泮,在宗族中享誉极高,家庭富裕,为人慷慨仗义,好客广交,族众推为族长,后成为下宗土楼慎德堂始祖,何连太继承父亲作风及财产,成为浔首富。他与何瑞鹍年庚相当,辈份却高一世,因此瑞鹍尊称为“连太叔“。何连太是秀才出身,却与习武的何瑞鹍交情甚笃,闲时切磋国事,谈论文攻武卫谋略,无话不说。何连太收蓝理为义子后,萌生一念,在浔培训一批武术人才,保家卫国。于是约会何瑞鹍,表示心中愿景,欲聘请何瑞鹍为武术师傅,传授武功技艺。何瑞鹍因西门族亲人丁受损之灾,也有此意。因此,一批十一、二岁的少年二十多名,在何家堡接受武艺培训。何瑞鹍身为教头,让儿子何文安与蓝理等少年一起日夜训练。就这亲,何文安认识了蓝理及其兄弟蓝瑶、蓝瑗、蓝珠等人。蓝理练就了力大无穷,能拽马尾倒行,足追奔马之功。而何文安与蓝理勇力相当,武艺精通,二人都成为了少年武班的佼佼者。何家堡的武功训练,成为了蓝理和何文安在日后抗击郑军战斗中屡立战功的基础。
  何文安十七岁、蓝理十六岁时,何瑞鹍觉得这批少年羽毛渐丰,鼓励儿子何文安与蓝理要报效国家,杀敌立攻,并放手让他们独立活动。何文安与蓝理决心为国为民干一番事业。有一次,这班少年武者、手足兄弟勇斗海寇,却被官府疑为与贼同党,蓝理与何文安等人一同被囚禁狱中,数年后获释。
  康熙十三年(1674年),福建靖南王耿精忠与吴三桂勾结互通反叛清廷,耿精忠传檄到漳浦,清朝总兵刘炎、知县乔甲观等附从。耿精忠曾与郑经合约夹攻广东,郑经利用此机会招降了汀州、漳州等城,派侍卫冯锡范、提督赵得胜攻漳浦县城,刘炎投降,郑经任命吴球为漳浦县令。清廷获报命康亲王杰书为将军,征讨郑经。蓝理、何文安等兄弟至浙江投奔康亲王。康亲王命蓝理、何文安为响导,在温州击败郑军都统曾养性。王又命蓝理、何文安等为先锋,破仙霞关,蓝理升绿营把总(正六品)、千总(正五品)、守备(正五品),何文安职别与蓝理不相上下。
  康熙十五年(1676年)蓝理二十九岁,何文安三十岁,随康亲王入闽,平耿精忠之师,蓝理授建宁游击(从三品)。是年八月,康熙皇帝谋划剿灭郑经,收复台湾。九月,康亲王率师从福州出发,进攻乘耿军叛乱占领福州的郑军,在闽南、奥东进行激战。泉州无法攻克,蓝理、何文安请战,攻下泉州。康熙十六年(1677年),郑军失去漳州、泉州、潮州,退至金门、厦门。蓝理、何文安随清兵入住漳州。康熙十七年(1678年),郑经派刘国轩进攻漳州,海澄公黄世芳向康亲王请命,出城迎战,失败而归,惊悸而死。蓝理与何文安受命突围到泉州搬请救兵,杀退郑军。翌年,蓝理升灌口营参将(正三品),何文安也升参将之职。蓝理因小事得罪总督姚启圣,被判监禁之刑,关押漳州。
  康熙十九年(1680年)清军加大对郑经军队的进攻力度,收复厦门、金门,郑军退回台湾。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清廷命施琅为福建水师都督,统领征台之师。施琅久闻蓝理神勇,还有何文安及蓝理胞弟等一班出生入死兄弟、勇敢善战晓将,从狱中释出蓝理,奏请任蓝理为右营游击、征台水师先锋。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四月,施琅攻台舟师聚集铜山、古雷,蓄精待发。润六月十四日,蓝理与胞弟蓝瑶、蓝瑗、蓝珠等先锋营,从古雷乘船出海,十五日晚攻占花屿,进泊水安尾,十六日直抵屿头,二十日占领虎井屿。二十二日施琅率领何文安等将领军士直抵澎湖。其时,郑经已死,由其子郑克继位,派刘国轩统领郑军二万余人,战船二百余艘到澎湖镇守。在澎湖海战中,蓝理拖肠血战,打退郑军,救主有功,施琅上报朝廷请功。但少有人知道,何文安在这次海战中斩敌建功,至今仍是无名英雄。何文安在澎湖海战中跟随施琅,保护主帅安全。
  蓝理拖肠血战,施琅让他休养七日。三日后施琅又部署攻打澎湖战斗,指挥战船攻打郑军。撤退时因地形不熟,船搁浅滩,无法行动,被敌船包围。郑军船上冲下一队军士,直逼施琅战船,高喊活抓施琅。千钧一发,情势紧逼,何文安见状喊“我来了”,带领数百名军士跳下战船迎敌,在浅水上展开血战,挺进敌军阵中,手起刀落,十多名郑兵应声倒地,清军反击,打退了郑军的进攻。而何文安右腿也受了重伤。郑军重整人马,再次发起强攻,何文安带领清军一瘸一拐冲向郑军,大喊“冲啊!”“杀啊!”直追得郑军屁滚尿流,落荒而逃。何文安杀红了眼,不意腿伤发作,摔倒在沙滩上,无法动弹,逃命后撤的郑军士兵见状杀了回马枪,砍下何文安首级,不敢恋战,回船邀功。紧追而来的清军杀退郑家军,把何文安无头尸体背回战船。施琅见状失声痛哭。尔后,蓝理战船到来,郑军慌忙撤退。时至今日,民间讹传,何文安与蓝理攻台,竞诬何文安是个瘸子兵,跛脚杀敌,掉落厕所被砍头。一名将军竟被时代诬蔑,是多么不公平!
  施琅收复台湾,向朝庭奏请蓝理和何文安功劳。康熙皇帝赐何文安信武将军,尸体赐安金头运回浔埋葬。何文安墓葬浔仔埔山。因盗墓者垂涎何文安金头,数次盗挖坟茔。首次被盗时,由其四孙重修。至清嘉庆年间,何文安墓再次被盗,其时裔孙济济,皆以信武将军为始祖。碑文无法留下诸多裔孙之名,何文安四孙己分成四房系。故碑文仍以四孙名讳立碑,碑文上方小字题写寨麓(下宗之分派),中题“信武将军义斋何公墓”。官浔下宗寨麓西门友于堂祖祠,始祖就是信武将军何文安。该墓莹世称无头将军墓,裔孙都知道墓主就是何文安,但不忍心直呼无头将军,皆尊称该墓为“信武将军”墓,或“金头将军”墓。
  何文安与蓝理,师出同门,情同手足,自投军之后在同一军中供职,战功屡屡,且职位不相上下。但史册的记载皆因何文安较蓝理早逝,官阶参将相对较低,且死于澎湖之战身首分异,无法辨认,死后人们渐为淡忘。蓝理拖肠血战有功,步步高升。这是何文安虽为参将,却埋名于世的原因。
  何文安断头护主,却因人已死,万事皆休,幸赐金头落土。断头本是不光彩之举,后裔不愿声张,因此鲜有人知,无人问津。蓝理自澎湖之战后,累官宣化总兵、福建陆路提督等职,又活了三十七年,至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病逝。蓝理官职比何文安高,活在世间又长,知名度高,“流芳于世”。漳浦县志(选举志)“弁”栏目中,详记蓝理之职。在光绪再续志中蓝理、蓝瑗被重复记载,而何文安、蓝瑶、蓝珠等人则简略载明。何文安排在蓝理兄弟之间,说明他与蓝理兄弟建同一年代人,同舟共济,出生入死在同一军中供职,手足兄弟同升将官。所不同的是,何文安早作刀下之鬼,被世人遗忘。
  历史应该还给信武将军何文安公道,记载他的战斗功绩。既然志书有记载,榜上有名,断头将军何文安与蓝理兄弟英名永垂千古,流芳于世。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五辑》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盛世修志、劳模风采、百善孝为先、社团组织、两岸往来、人物春秋等栏目,收录《腾飞之路——漳浦沿海大通道建设纪实》《回忆我县多种经营办公室成立与作用》等栏目。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木
责任者
何文安
相关人物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