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谒祖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236
颗粒名称: 寻根谒祖
分类号: K810.2
页数: 8
页码: 174-18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戈方武的寻根记、戈适均的事略和瑞安戈氏的现状、福鼎亲人的寻根记以及台湾洪氏的寻根谒祖记。这些内容展示了人们对于家族根源的探寻和对于祖先的敬仰。
关键词: 漳浦县 寻根 家族根源

内容

戈方武寻根记
  陈桂味
  2011年3月间,温州市机关事务管理局副局长戈方武先生,来电话要求帮助了解漳浦戈姓现状,查找与其祖先戈适钧相关派系和有关资料,一旦有眉目,便将组织宗亲前来寻根谒祖。事后,方武先生寄来家乡瑞安市戈氏族谱若干页码(复印件)几次通话和书面材料,知道浙江瑞安市碧山镇桐乾戈姓开基祖戈适均;系漳州府漳浦县赤湖人,生活在南宋绍兴~绍熙这一时期。绍兴三十年(1160年)考中进士,初授婺州(今浙江金华)教授,后官至户部待郎。戈公为官,一直在浙江[南宋定都临安(即今杭州市)]遂举家从漳浦迁徙浙南瑞安桐乾洲渎开基,至今传二十九世。在瑞安已衍成大族,且历代人才辈出。
  盛世修志修谱,盛世寻根谒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方武先生受戈姓宗亲委托,根据族谱记载的线索,寻根谒祖,难能可贵。笔者查阅了《漳浦县志》、《漳州府志》(包括《漳州府志》的正德志、万历志),查阅了《漳浦姓氏丛谈》《漳州姓氏》等书籍,始终不见有关戈适均以及戈姓记载。
  笔者认为,寻根谒祖,以“澄清事实,明确源流”为目的,达到这一目的,就算成功了。戈方武先生寻根,澄清本姓氏的去向,查实了祖籍地已不存在戈姓,可告一个段落。从我县姓氏研究这一角度而言,戈方武先生为我县姓氏研究提供了一条宝贵资料,增加一条新内容。
  应笔者要求,戈方武先生会同宗亲戈悟觉、戈方汉,在百忙中撰写了祖宗戈适均要略与温州瑞安戈姓现状,今节录其主要部分刊载于后,以存史。
  戈适均事略与瑞安戈氏现状
  戈氏为夏禹之后裔,距今4000多年前有戈国,臣民以国为姓,郡望在临海(今浙江台州临海市)。戈氏自宋后流布全国各地,或江苏,或四川,或云南,或山东,或福建。代有名人。
  浙南戈氏始祖戈适均(1131~1194年),名斌字适钧,福建省漳浦县赤湖人,南宋绍兴庚辰年(1161年)进士,授婺州(现浙江金华)教授,之后一路升迁,官至户部侍郎(《瑞安玉海楼户籍志》载),卒赠礼部尚书,坟葬在瑞安县二十九都(今浙江省瑞安市陶山镇)。娶妻莆田林氏,生子二,次子戈百原,生于绍兴己卯年(1159),20岁时迁回漳浦县赤湖,后情不详。戈适均,于淳熙年间(1174—1189年)因仰慕永嘉学派巨擘陈傅良学识人品,举家迁徙浙江瑞安,遂卜居桐乾洲渎(现瑞安市碧山镇桐乾洲渎村)建舍安家,生活、繁衍。
  戈适均自闽迁瓯,后人已繁衍至二十四~二十九代,散居于浙江瑞安、永嘉(温州)、乐清、平阳,以及上海、大连等地。瑞安今有戈姓7200多人,列瑞安市人口第117位,占全市总人口0.06%。乐清县磐石镇戈姓,是适均公第九世士宁公的后裔,现居磐石戈姓近200人。桐乾和磐石都建有戈氏宗祠,存有戈氏谱牒。
  撰稿人:戈悟觉(国家一级作家、教授)
  戈方汉(原瑞安市公安局科长)
  戈方武(温州市机关事务局副局长)
  二〇一四年八月
  福鼎亲人寻根记
  林玉枝
  今年二月,一支由7人组成的林姓寻根小组,从闽东北福鼎市来到我县。他们凭着清道光廿八年修篡的一部旧谱中的一句话,认定自己的祖源就在漳浦,为此,矢志查到祖源。亲人的这种敬祖思亲的殷殷之情不难理解,也理所当然得到我县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漳浦县林氏渊源研究会领导即刻召集几位成员进行了一次研讨,大家紧紧围绕着族谱中“始祖崐山公以上原居漳州漳浦县乌石赤岭等处……“的记叙展开热烈讨论。在我县,乌石与赤岭都实有其地其名,但是在清朝以前,赤岭却叫作”张坑“,该处也从未有林姓聚居的历史记载,因此,亲人祖源在赤岭乡的可能性很快被否定;至于“乌石”二字,大家却无太大争议。“乌石林”在漳浦林姓之中一直是个旺族,其数量仅次于“路下林”,分布区域遍及旧镇、赤土、深土、霞美等乡镇,而“赤土”二字作为地名,历史上都在其后面加个“岭”字,根据这些情形,大家普遍认为,谱中“赤岭”二字极有可能是“赤土岭”的笔误所致,对此,福鼎市的亲人们也难有异议。但是,他们却提出了到赤土一探究竟的要求,而且还特别指定让我带队。说实在话,对于从事漳浦林氏渊源研究不上半年之久的我来说,由于漳浦文史知识的极度贫乏,使我感到勉为其难,决定第二天到乌石去,希翼从乌石宗亲那里获得信息。
  我们一行来到乌石后埔边的“农家书屋”,这里正是我们询访乌石的第一站,主人是一位年过古稀的精睿老人,他叫林耀辉,曾经担任过多年的浯江村党支部书记,对于广袤的乌石地面林姓居地可谓了若指掌,去年被推举为漳浦县林氏渊源研究会副会长。老来酷爱诗书,如今在乌石老家管理书屋,享受着田园乐趣。他欢迎远方亲人。一经坐定,他立刻从内屋搬出一大摞关于乌石林氏宗祠“海云家庙”、乌石始祖和乌石天后宫等介绍文化古乡乌石的史籍让大家观阅,还向客人分赠许多宣传图片。捧着这些寻根的重要线索和依据,亲人们如获至宝。随后,他又带领这些亲人观摩了海云家庙和天后宫,每到一处,不仅都有着一张张热情的笑脸相迎,而且还收受了不少文化宣传的小礼物,客人们置身于这片热情洋溢的文化海洋这中,越发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因此,他们对于每个地方的景观,都做了仔细考证,那怕是一砖一土、一草一木都不肯轻易放过,还借助相机搜集大量的乌石资料,但尚未获得准确的信息。经大家商量,有必要到在县政协文史室工作的林祥瑞乡亲的家中坐谈。
  林样瑞乡亲说,他在九年前曾到漳州龙文区查寻“贞义坊”时,曾到赤岭关帝庙,获悉附近莲池社林姓有祖祠,我去探访一下,见厅堂挂满大灯笼,标明:乌石林、赤岭林、登科林等,于是建议客人到漳州探访一下。林先生的一席谈,让客人们茅塞大开,很为多出一条新的寻根之路而感动不己,当即表示趁早赶赴漳州。因为日已过晌,再加上他们寻根心切,我们大家也就不好继续挽留,只作简单的送别。
  5天以后的午间,我在手机里突然收到一条短信,寄信人林家和,说他们刚到家,很感谢我们给予的大力支持,希望能继续得到我们的帮助云云。短信中还把他的QQ邮箱号码告诉我。刚想打听他们这次漳州寻根的结果又苦于没有留下联系办法,这一下来得正好,我立刻接通网线与他聊了起来。原来,5天前他们按图索骥找到漳州龙文区步文镇步文村莲池尾的一处林姓聚居地,没能对上号。第二天又顺着原先与我对话的思路去了宁德二都上村,根据二都提供的信息,他们又去了福安,福安的人又说他们此前已多次前往福鼎寻根,据此,他们断定福安的林氏家谱中定有关于福鼎的记载。就这样在寻根路上迂迥折腾了整整5天,并初步做出以下判断:他们的祖源就在漳浦乌石,当时祖上可能实行家族式的集体迁徙,沿海边向东向北一路前行,在莆田、福清、长乐可能还有短时间逗留,甚至在霞浦、宁德二都、福安溪潭等处,都有他们的足迹,最终才在福鼎落脚。他的这一判断,细想起来不无道理。记得二年前我撰写锦江乌石林氏族谱中,发现明朝末年和清嘉庆初年,锦江林氏中有一半以上家族出现整体性形式上,究其原因,可能与当时改换朝代或封建宗族械斗有关。因无证据,也就不敢妄加猜测。
  这次寻根活动相聚时间较短,且在我县未能如愿以偿,但对于两地林氏亲人的思想沟通,却开启了一个极其良好的开端。可以预见,双方之间的讯息互动和情感交流必将由此延绵不断。而他们那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也将在我的脑海之中形成永久的记忆。祝福他们早日寻到祖源,实现自己敬宗谒祖的宏愿。
  台湾洪氏寻根谒祖记
  翁镇南
  海峡两岸同胞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是不能随便往来的。只有通过国外亲人和朋友的关系秘密书信联络。或设法申请国际旅游,绕道香港来大陆寻根认祖。台胞洪碧山先生是香港华芬公司顾问,居住在香港九龙。1978年5月洪碧山先生受台湾宗親委托,要到漳浦寻根谒祖。当月15日,洪先生以港商身份,借以到漳浦罐头厂考察之名,为洪氏宗亲親根谒祖。洪根据台湾老辈口传:“洪氏祖先是金浦车田下营”。洪先生到漳浦县城后,经人介绍,到对台部联系。部领导将接待洪先生的任务,交给我林火成。
  据洪先生提供的古地址,我们查对了县志,知道是今石榴镇攀龙村下营社。于是便驱车前往攀龙村,找到村党支部书记林国才,说明来意后,林书记陪同我们一行到下营社找老村民座谈,了解下营洪姓的情况。下营社原由洪姓居住。解放后,只剩下一户。其中有一个女儿嫁到平和县庵后镇。她曾多次来下营找亲人和朋友申门。后来这一家洪姓搬到外地居住,她也就没有往来联络。洪氏祖厝交给林姓居住。唯一可查证到的是下营社边北面山坡上,洪氏祖墓尚存。我们一行便到墓地查认,墓碑,镌刻得清楚无疑,洪碧山先生高兴地说:“我们的祖先找到了,下营便是祖居地,漳浦就是我们的故乡”。洪先生在墓碑前顺手抓了一把泥土,用手帕包好,放在墓碑前,双手合拢,双脚跪下说:“祖先列祖列宗,我洪碧山代表台湾宗亲来漳浦寻根谒祖。现终于在这里找到了,祈请祖先保佑洪氏后代,家家平安,事业兴旺发达,万事如意。
  1980年6月10日,南投县草屯新庄里洪瑞明先生,以进香为名组团经香港到漳浦下营祭拜祖先。1981年9月15日,洪正常先生也组团到漳浦攀龙下营认祖祭拜。之后,洪瑞明和洪正常先生又多次带团来漳浦祭祖。1992年10月洪丰田先生以台湾洪氏家庙管理委员会董事长身份,带团到漳浦考察和祭祖,1993年底,台中市东海大学历史系教授洪敏麟先生带儿子洪振宇及宗亲到漳浦下营祭拜祖墓,然后到杜浔镇近城村认亲祭祖。按当地风俗习惯摆设全猪羊及各种祭品,身穿长袍礼服和杜浔宗亲一同在祖祠堂举行隆重祭拜仪式。两地宗亲举行座谈会,副县长林清波也参加活动,并在祠堂前合影留念。血浓于水,亲情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洪敏麟先生又到甘肃敦煌考察洪氏后裔传衍情况。直至开漳始祖洪仁璲的后裔,十六世祖洪尾发迁居漳浦车田下营,十六世洪君志迁居杜浔近城村,十九世祖洪和苍,从下营经旧镇港搭船到金门,然后抵达台湾定居。二十七世洪文谋渡台定居的详情一一得到解决。洪敏麟先生回台湾后,把在中国大陆考察洪氏资料整理后,编写洪氏族谱,并寄一本赠送笔者。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出版者:漳浦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研究会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劳模风采、委员风采、群团组织、序言与跋、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千年古县展新颜——漳浦县城近五年建设综述》《厦深铁路(漳浦段)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