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往事话票证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1234
颗粒名称: 回眸往事话票证
分类号: F724.721
页数: 4
页码: 168-17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从计划经济逐步走向市场经济的历程,以及在改革开放初期物资匮乏、票证稀罕的情况下,政府采取的派购政策和奖售措施,包括对重要经济作物的奖励收购和工业品的统一奖售等。文章还描述了当时社会上对工作单位和择偶选择的流行说法,以及票贩子在商店门口偷偷贩卖粮票、布票的情况。
关键词: 漳浦县 票证 市场经济

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逐步全面走向市场经济。看现在,交通便捷,信息灵通,物畅其流,市场活跃,商店林立,商品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任你随意挑选。回想50年前3年困难时期,有钱也难买到所需物品。绝大部分商品都要凭票证或批条供应,连机关学校烧火蒸饭,农村生产队烧灰肥田,买粗糠(谷皮)也要经粮站领导批条安排,没有经历过的年轻人,简直不可想象,也难于相信。由于物资紧缺,票证稀罕,当时社会上在选择工作单位和择偶上流传“一粮二水三供销,小学教员没人要”的顺口溜,何以有此之说,因为当时这些部门掌控着大部分紧俏商品和稀罕票证。其实,这些部门的工作人员并不是要什么有什么,其特权也是很有限,可以“走后门”的商品并不多,况且还要受到“商业人员八条纪律”和“营业员守则”的约束。恰当地说只是有“近水楼台先得月”而己。
  1953年以来,政府陆续规定粮食、油料、棉花为国家计划收购(统购)物资,称为第一类物资。“大跃进”后期,连续三年南涝北旱,农业生产连续大幅度下降,在国民经济中引起连锁反映。1960年到1962年,全国农付产品收购额连续三年减少,特别是粮食1962年比1957年减少20.6%,棉花1962年比1957年减少53.8%,食用植物油1962年比1957年减少64%。农业歉收,收购减少,本己是供不应求之势,再加上为了多出口创汇,偿还外债,导致供不应求关系更为紧张。于是,1961年1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目前农产品收购工作中几个政策问题的规定》,同时又制定了《农产品收购分类表》,将猪、禽、蛋、水产品、烤烟、茶叶、麻类、毛竹、棕片、生漆、黄花菜、黑木耳、苹果、红枣、荔枝、柑桔、蜂蜜、八角、花椒、榨菜、木炭等列为派购物资,称为二类物资。派购任务逐级下达,不同地区各有不同派购品种和购留比例。1961年我县列为派购物资品种有:生猪、禽、蛋、经济鱼、红糖、烤烟、茶叶、荔枝、龙眼、柑桔、菠萝、黄麻、桐油等10余种。购留比例是:生猪私养购60%,留40%,集体购70%,留30%,国营场购85%,留15%,禽每户3只,蛋每户2市斤。其余品种大都是购80%,留20%。完成国家派购任务,是农民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一二类物资均由国家委托粮食、水产、供销社分工统一收购,一律不准进入自由市场,也不准任何单位或个人到产地采购。当时在农贸集市上看到的只是蔬菜、饲料、少量小杂鱼如三角鱼、淡水鱼、柴禾之类。
  为了鼓励农民多生产、多出售,1961年4月3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收购重要经济作物实行粮食奖励的指示》,确定在收购时奖励一定数量的粮食。例如出售一担皮棉奖售粮食35斤,出售一担烤烟奖售粮食20斤。1961年下半年,全国实行统一奖售品种逐步扩大到136种,除了奖售粮食外,还增加了化肥、棉布、煤油、卷烟、胶鞋等10余种工业品。1962年监于粮食供应有困难,减少了奖售粮食品种,增加了奖售工业品的品种,如肥皂、茶叶、针织品等,1962年实行统一奖售的品种达169种。政府统一规定169种二类派购物资收购时需要给于奖售,加上一类统购物资,以及奖售农民物资和紧俏商品如面盆、铝锅、电池、牙膏等多达200余种,几乎覆盖了各项商品类别。这200余种商品供应时都要凭票、证、批条。所以说在三年困难时期、没有票、证、批条就买不到需要商品。买米买油要凭购粮证,时称“米簿”,一个单位一本、一户居民一本,迁入迁出随时办理核增核减,口粮一月一定。那时候到饮食店吃饭、吃面条要付粮票、买饼要粮票、粮票分为省地方票,全国通用粮票。全国通用粮票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部制发,有5市斤、3市斤、1市斤、半市斤。各省地方票还制有4市两、1市两、半市两(笔者尚存有几张粮票、布票。代忆旧观赏,当今这类票证已成为收藏爱好者的抢手货)。买肉要肉票,买糖要糖票,买布要布票,买煤油要煤油票,买面巾、鞋、袜要针织品票,买烟要烟票,烟票又分为甲、乙、丙级票,上海产大前门牌要甲级票,飞马牌要乙级票,勇士牌要丙级票。时大部分吸烟人是吸用平和芦溪烟丝自卷的喇叭烟,或烤烟切丝用木制土卷烟机卷成的无牌烟。由于物资匮乏,票证稀罕,在当时也就滋生一些票贩子,在饮食店、布店等门口偷偷贩卖粮票、布票。
  1960年以后,全国大部分地区产生粮荒,中央除了动员压缩城镇人口2000万下农村,并采取了降低口粮标准和“瓜菜代”相结合办法。1960年11月14日,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布置各地广泛采集和制造代食品,如玉米根粉、小麦根粉等。因而从1960年以后,粮、油、布定量供应逐年减少,1961年干部、职工从1960年一人一月28市斤大米减为24市斤,食用油一人一月一市两、布票一年一人1.8市尺,布票制有市尺、市寸二种。有的全家合计也难做套新衣服。此时,有关部门就在报刊、会议及其他的场合大力宣传提倡“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节衣缩食,共度难关好风尚。肉类除国庆、元旦两节供应单位食堂少量外,全年几乎没有供应。在粮食、副食品供应相当困难状况下,大部分机关单位干部、职工、学校师生自力更生,开荒种菜、种地瓜、食堂养猪,以补充粮食不足和解决吃肉困难。
  随着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市场供应好转,从1964年,逐步减少派购物资品种,缩小了实行奖售的范围,降低了奖售标准,1968年,全国统一实行奖售品种减少为80种,奖售物资只有粮食、棉布、化肥、卷烟、食糖等5种。从派购物资和奖售品种看,说明凭票供应商品大大减少,多数已陆续敞开供应。但有的商品凭票供应时间延续较长,如粮、油、布、糖、卷烟、茶叶、化肥等。直至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家实施物价改革,平议并轨,规定给予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随同工资发放副食品补贴,称为“暗补变明补”,才全部取消各项票证。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三十三辑》

出版者:漳浦县政协文史资料征集研究会

本书设有经济建设、劳模风采、委员风采、群团组织、序言与跋、人物春秋、史海钩沉等栏目,收录《千年古县展新颜——漳浦县城近五年建设综述》《厦深铁路(漳浦段)建设纪实》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刘甘泉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