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史迹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76
颗粒名称: 革命史迹
分类号: K26
页数: 16
页码: 122-137
摘要: 本文主要介绍了中国革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包括漳浦县城的三次解放、赵亦松的寻找、红军独立第三团的足迹以及土地革命歌曲等。
关键词: 革命史 漳浦县

内容

革命武装三次解放漳浦县城简介
  陈国坚
  在武装革命斗争年代,人民革命武装共三次解放漳浦县城,这在漳州乃至闽南革命上,当属绝无仅有的事例,因而是浓墨重彩、熠熠生辉的一页。值此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之际,特做一简介。
  第一次是中央红军东路军进驻漳浦。1932年4月20日,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毛泽东同志率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当天,毛泽东在漳州芝山红楼听取邓子恢和王占春关于闽南革命斗争情况的汇报后,毛泽东高瞻远瞩,以其对闽南革命斗争发展趋势的把握和预见,高屋建瓴地指出,这次红军打下漳州,并不是要长期占领城市。当前的革命重心仍然在农村。必须抓紧时机,发动群众,巩固和发展以小山城、龙岭、龙溪圩为中心的农村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同志还与福建省委书记罗明、厦门中心市委书记王海萍和蔡协民、邓子恢、王占春等人多次讨论发展漳州地区革命斗争的问题,制定了闽南工作方针。4月22日,致电周恩来,“现决以龙溪圩为中心,向南、平、云、浦、龙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造小红军、建立小苏区。”同日,在东路军连以上干部会上作《关于目前政治形势及第二次行动问题》报告中进行动员和周密部署,并为建立以小山城、龙岭、龙溪圩为中心的靖和浦革命根据地行动挑选精兵良将。军事方面,特调红三军承担武装保卫任务,这是一支骁勇善战的部队,毛泽东同志在井冈山时期所写的诗词中,许多脍炙人口的词句是直接流露对红三军赫赫战功的褒扬。如“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原红三军军长)”等等,在领导建立革命根据地人选方面,毛泽东同志更是深思熟虑,颇具匠心。如邓子恢、葛耀山(红三军政委)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里,由63名党和红军高层领导人组成的执行委员会的执行委员(1934年间,红三军军长徐彦刚也当选任执行委员)。又如红三军军长徐彦刚、七师师长陈伯钧,是秋收起义后,先行上井岗山做王佐、袁文才思想工作,为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打基础做出贡献的3人中的2位。又如地方领导人方面,蔡协民,曾任红四军第三纵队党代表。曾志,曾任井冈山红军医院总政委。王海萍,曾任福建省委代理书记。王占春,时任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主席。等等,都是创建革命根据地富有经验的行家里手和文韬武略难得干才。4月24日,红三军根据毛泽东同志指示,进军漳浦,时张贞残部及地方反动武装闻风逃窜。红三军解放漳浦大部分地区,在漳浦县城成立革命委员会,并在广大农村,开仓救贫、宣传抗日,开展打土豪、分田地、建立苏维埃政权等革命斗争,5月中旬,在城郊组建中国工农红军闽南独立第三团,使靖和浦苏区完全形成,开创了闽南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
  第二次是红三团攻占漳浦县城。1932年6月2日,国民党军张贞残部纠集翁必达、陈祥云的“剿赤自卫队”、“剿赤救乡军”和地方民团共2000多人向象牙庄、庵后、龙岭进犯,红三团严阵以待,打退敌人三次冲锋,并伺机出击,打死打伤敌人200多名,缴获长枪40多支,迫使敌军夹着尾巴逃回县城。当夜,乘胜追击的红三团在夜幕掩护下,突然从西湖城门处进攻,在梦中尚惊魂未定的敌人,措手不及,无心抵抗,争先恐后从九曲岭处溃逃,退往旧镇一带,反动自卫队队长翁必达在枪响时连外衣也顾不上穿,逃到东门外,躲在东门桥下,才得以保住性命。红三团在攻下县城战斗中,活抓民团团长陈祖武及秘书,由于此次攻城目的在于打破敌人对革命根据地进犯,因而经过几天休整后,5日下午,红三团凯旋回师根据地。
  第三次是靖和浦命武装解放漳浦县城。1949年4月21日,毛主席、朱总司令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伴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以雷霆万钧之力、排山倒海之势扫荡苟延残喘、行将就木的蒋家王朝的匆匆进军脚步,历经艰难百战多的靖和浦党组织和革命武装迅速发展壮大,所控制地域不断扩大,至8月下句,初步形成对漳浦县城包围态势,解放县城各项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其时,龟缩在漳浦县城内尚有国民党军刘汝明兵团2个团兵力和700余名地方武装、警察,但已处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惶惶不可终日之中,暗地里忙于准备溜之大吉。而国民党福建省参议员、驻会委员、漳浦党部书记长柯汉扬在省参议长丁超五的影响下,与县警察局长李松辉商议,决心顺应历史潮流,走弃暗投明的道路,与中共靖和浦县工委取得联系,接受了相机率领警察起义事宜,县城里的一些地方开明人士也接连派人与县工委接洽,表示愿箪食壶浆迎接县独立大队解放县城。尽管此时敌我兵力尚对比悬殊,但决定战争胜负在于人心向背,解放漳浦县城时机己经成熟,靖和浦县工委只待闽南地委一声令下,便付诸行动。
  9月17日,靖和浦县工委接到闽南地委紧急通知,改变了提前解放漳浦县城的计划。地委执委、县工委书记柯永麟率靖和浦独立大队配合人民解放军解放漳州城。19日,投入围歼市郊国民党军溃兵的战斗。20日,从程溪圩出发,解放漳浦水陆交通枢纽重镇官浔镇。22日,地方工作团的郑光星等同志入城侦察,进一步了解、核实敌情。23日上午,靖和浦县工委率领独立大队和工作团从石榴坂出发,分三路奔赴县城,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抵抗。时国民党政权在漳浦县城的势力已寿终正寝,人去楼空。才走马上任3天的国民党漳浦县长翁化清闻风匆促带着县自卫队残兵抱头鼠窜东部沿海山区,亡命天涯。参加起义的警官,已于22日深夜开往离县城5华里的革命基点村溪南待命,送别黑夜后,在23日的阳光灿烂照耀下,宣布起义,投向人民怀抱,走上新生和光明之路。而靖和浦党组织、革命武装在人民群众倾心支持下,经过17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再次解放漳浦县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漳浦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真正实现了当家作主,生活和生产建设掀开了历史崭新的一页。
  寻找赵亦松
  陈国坚
  1987年,调县委党史办工作之初,我便参与漳浦县组织史的编写。忙里偷闲,还翻阅由中央档案馆、福建省档案馆出版的数百万字的《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其中涉及漳浦的,我还做了笔记,以便使自己较快掌握福建、漳浦地方党史基本知识,进入工作角色。没想到,在1928年间的历史文件中,有关记载漳浦革命斗争情况的文件竟占了很大比例,指出漳浦是当年福建农运的中心,不少省委文件是对漳浦党组织于1928年元月10日领导马坪农会武装反抗国民党军队横征暴敛的斗争前后过程的叙述和高度评价,誉之为“闽南各县的信号”,预示将“深入为整个土地革命的斗争,由漳浦一县扩展到全闽南全省的斗争”。还说其在福建引起的震动,竟致迫使国民党笫十一军撤出漳浦乃至闽南。引人注目的还有中共中央巡视员赵亦松、隐蔽在国民党漳浦县党部的温崇渊分别给中央、省委有关漳浦工作概况的专题报告,足见当年漳浦革命斗争在福建省中的份量。为了核实这段历史,我特地查对我县50年代编写的新县志稿和党史办成立以来征集的革命史料,谁知竟没有这方面的有关记载。我似乎预感到也许发现了很有重要价值的革命史料,于是向吴锡鑫主任汇报,他有些不信,因为他毕竟在辖区范围包括马坪乡的佛昙镇当过多年的中学校长,从没听过此事。正巧我室另一同事陈宏规是马坪人,也证实说没听老人们谈论过。为了印证自己的推测,也为了慎重起见,过了一段时间,我请求王周武副主任同去马坪乡调查、考证。在乡党委、政府帮助下,请到了陈成德、陈连枞、陈正春等数位70多岁以上的老人和陈芳浦先生来座谈,因为时隔整整60年了。没想到,座谈会开得很热烈,记得其中有位显得有些痴呆症的老人,一反常态,竟随口说出当年斗争的口号、农协会成立地点、武装抗捐斗争经过,及牺牲和挂彩的农友姓名等,情绪显得十分激动。陈芳浦老师则告诉我们有关在马坪小学从事革命活动的党员教师名字和以后的一些情况,其他老人也纷纷做了补充。这些都与《福建革命历史文件汇集》中所提到的是十分吻合的,我眼前为之一亮。回来后,我赶紧将座谈会记录与摘录的材料进行了整理,撰写了万余字的《漳浦早期农民运动》一文,后来觉得文章过于冗长,截成两篇,都被省市刊物连续刊登了。因为这段史料的挖掘,论证了中共漳浦县委成立时间整整提前了8年,填补了组织史这段时期的空白。另外还涉及了八闽武装暴动第一枪的小争议,这当然是后话了。
  从那以后,出于党史工作者的职责,寻找当年中共中央巡视员、漳浦县委代理书记赵亦松的真实姓名和行踪成为我一直关注的问题,尝试着从各种方面进行推测。如从署名赵亦松的文件看,内容多为是其在半年多时间里的巡视途中,对福建各地党组织的调查研究和分别制定的斗争策略,可以看其善于从各地的各自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民情等方面条分缕析,结合中央最新精神,审时度势,分门别类给于指导。以漳浦为例,就分地理、经济、政治、农运、党务等方面分段概述,洋洋洒洒五干余字。且文字流利,才思敏捷,议论酣畅淋漓,具有严密逻辑性和很强的说服力。文件字里行间,透露着赵亦松在文化、经济、理论、军事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造诣和才华横溢的信息,可以断定其应具有较高学历,并经历军事生涯,且在党内或军内担任过相当职务的。其工作态度之十分认真,这可从赵亦松向中央中诉时任中央交通员的霍步青批评他在福建是“发疯”似的工作这段话里,窥见其工作之忘我程度。这是个在土地革命初期我党的难得干才,据此应当不至于在政治舞台上很快湮灭无闻的。从那段时期中央派往福建工作的,陈明、陈昭礼已有定论,至今仍未搞清楚的,还有中央派任省委军委主任的吴本芳,但已注明其为漳浦人,因回家乡寻党组织不着,又被张贞以两个连的兵力穷追不舍,不得不离开。此外,曾任中央特派员在福建短期工作过的,只有郑超麟。于是,我室给在上海居住、时年已90岁高龄的郑老先生去信征询,郑老回信说不是,同时也说不知道赵亦松此人。后来每到省里学习或开会,也常就此问题请教省里的党史专家学者,他们也提不出有价值的线索。与此同时,我也很注意在一些重要的党史人物传记中寻寻觅觅,无奈终无所获,惋惜赵亦松竟从人间蒸发了。
  转眼过了20年,20年的寻找依然没有进展。去年,县里修缮原中央红军东路军第三军驻漳浦时军部旧址红楼,拟开辟漳浦革命历史纪念馆,由于展览需要的主要是图片和人物简介,因而寻找赵亦松又成为摆在眼前刻不容缓的问题。也许冥冥之间自有定数,8、9月间,长汀县委党史研究室退休的副研究员康模生打电话给我,说是很久以来就想写一篇介绍长汀党支部的创始人赵亦松的文章,因为赵亦松任过漳浦县委代理书记,要我提供有关资料,真是心有灵犀一点通。我告诉他赵亦松的真实姓名至今尚未弄清,和有关资料的出处,并把手头部分资料复印寄给他。过后,他还自费到漳州查阅资料哩!个把月后,他告诉我,赵亦松的真实姓名和概况基本搞清楚了。问其做法,原来他把所写的文章登在网上,竟被赵亦松的儿子周太和看到,主动与他联系,提供了赵亦松的真实姓名和经历。我真佩服这位仁兄,不愧是世界民间文艺家协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编写过《傅连璋》等电视剧本,到底是大手笔,一出手,帮助我解决了20年朝思暮想的难题,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外,得来全不费工夫。我喜出望外之余,告诉他再与周太和联系,说我亟需赵亦松的照片。10月底,唯恐资料在邮寄途中遗失,我专程去长汀县,如获至宝地带回了赵亦松的简介和照片。
  皇天不负苦心人,综合各种资料,可以揭开神秘的外纱,解读赵亦松了。赵亦松,原名周肃清,又曾化名一生、如松。湖南益阳县人,1905年出生。从小聪颖好学,记忆惊人,18岁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1926年参加革命,1927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八一南昌起义和广州起义。担任过南昌起义时二十军招募处处长、广州起义时士兵运动委员会主席等职。1927年8月,根椐周恩来同志指示,负责长汀工作,创建长汀党组织。1928年2月,受中共中央委派以中央巡视员的身份再次入闽,到福建省委工作,兼任福建省委军事运动委员会主任职务。到任伊始,先后指导了永定农民、上杭蛟洋农民暴动和帮助成立中共仙游临时县委和共青团组织。5、6月间,赵亦松到闽南巡视,大部分时间驻漳浦。期间,正处漳浦革命斗争形势危急时期,这是缘于国民党政府为了镇压一触即发的漳浦农民更大规模暴动,特调国民党军张贞部驻闽南,因张贞是诏安人,其部下大都是闽南人,在北伐时期曾以国民革命军名义驻扎闽南,有一定的声望,又与闽南地方势力关系密切,且在闽南搞农运的共产党人,在北伐时期大多与张贞共事过。因而从民众到党组织部分党员,不免对张贞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张贞到任后,即施展了反革命两面派手法,宣布裁厘减税,又惩办了一些土豪劣绅,以“救世主”的面目蒙蔽农民群众,致漳浦农民轻信张贞而延缓了武装反抗行动。而张贞对闽南党组织则采取分化、瓦解和扶持“第三党”的伎俩。阴谋得逞后,恢复并加重征收苛捐杂税,以扩充反革命军事武装实力,继之在漳浦成立“清匪委员会”,通缉和残杀共产党人和镇压农民运动,使漳浦局势进一步复杂和恶化。如何领导漳浦农民武装反抗磨刀霍霍的国民党军队,走上土地革命、夺取政权的道路,这对于基本是在国共合作时期轰轰烈烈的工农运动中成长起来的漳浦共产党人,是个崭新的课题。赵亦松到漳浦不久,正逢中共福建临时省委书记、组织部长陈祖康,漳浦县委书记张余生经不起敌人的诱惑,先后投靠张贞,叛变了革命。紧接着又有个别知识分子党员受其影响,感到革命前途渺茫,而意志消沉、动摇乃至脱党。在这严峻的关头,赵亦松接任代理县委书记,为了保持革命队伍的纯洁,清洗了一批知识分子出身的党员,占漳浦党员总数三分之一,提拔了一批农民党员,改组了各支部,并召开全县代表大会,制定了根本改造农运的方针,使漳浦党组织得以在困境中继续艰难跋涉。6月24日,省委得知陈祖康叛变立即召开紧急会议,选举新的省委班子,漳浦马坪农民陈耳仔作为农民代表当选常委,赵亦松被选为向中央汇报此次紧急会议情况的代表。一礼拜后,省委又召开扩大会议,制定各种应对举措,会议决议主要精神仍指定由赵亦松凭记忆向中央汇报。8、9月间,赵亦松到上海向中央汇报福建情况后留在中央工作。12月间,赵亦松与原福建省委书记陈明根据中央通知,一同到莫斯科中国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深造。在校期间,参与反对王明及其后台东方部米夫宗派集团,与一批同学遭到监禁劳改,直到1955年9月才回到祖国。由于长期遭受严重摧残,身体状况甚差,由中央组织部安排疗养,1978年2月2日,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赵亦松追悼会由中组部主持,英灵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20年的寻找终于有了着落,2008年10月23日,《闽西日报》刊登了康模生、周太和撰写的《周肃清在闽西的峥嵘岁月》一文,着重介绍了赵亦松为闽西革命斗争做出的重要贡献。年底,《福建党史月刊》第11期刊登了康模生、周太和撰写的《周肃清:被派到福建的第一个中央巡视员》一文,侧重介绍了赵亦松在闽南,特别是在漳浦临危受命、处变不惊、力挽狂澜的革命经历和离开福建后的坎坷命运,姊妹篇互为补充,勾勒了赵亦松一生轨迹的轮廓。至此,赵亦松之谜终于揭晓,赵亦松就是周肃清,结论尘埃落定。
  英雄部队 流芳千古——寻找红军独立第三团足迹
  李鸿坤
  红军独立第三团是毛泽东同志在漳州亲自筹划、中央工农红军东路军创建的。
  (一)浴血奋战保卫苏区
  1932年4月,中央工农红军东路军攻占漳州,遵照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主席毛泽东关于“发展以龙溪圩(今漳浦的南浦乡)为中心,向南(靖)、平(和)、云(霄)、漳(浦)、龙(溪)五县扩大游击战争,创建小红军,建立小苏区”的指示,在漳州建立市、县革命委员会,发动青年参加红军。由驻漳浦的红三军组建的第一、二大队、驻漳州的东路军组建的承担闽南革命委员会警卫任务的第三大队和闽南红一支队组建的第四、五大队,近千名的指战员,在五月中旬汇合于漳浦县城城郊的新厝顶村,由党代表邓子恢同志(时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政府执委、财经委员会主任)正式宣告工农红军独立第三团(简称红三团)成立。建立起以山城、车本、龙岭为中心的靖和浦苏区。在土地革命时期,红三团为保卫中央苏区浴血奋战,在斗争中不断壮大,是我党南方八省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战争十五个支点之一的闽粤边区主力军。1937年7月,抗日期间,闽南国共两党和谈,红三团编为保安独立大队,7月13日开进县城,驻进孔庙,7月16日南京当局背信弃义,制造了震惊全国的“漳浦事件”,千名红军在漳浦县城大操场被全部缴械。当晚,卢胜、王胜等带领一批红军骨干潜出孔庙,在漳浦城郊的清泉岩集合,重建武装,仍称“红三团”,卢胜任团长,王胜任参谋长。
  (二)北上抗日打败鬼子
  1938年2月,红三团(时称闽南抗日第三支队)300多人奉命整编入新四军2支队第4团第1营。队伍北上抗日赴苏皖前线,4月到达皖南歙县潜口地区,在岩寺健全4团建制,闽西红九团编为第2营,浙南红军游击队编为第3营,卢胜任第4团团长。1938年5月,4团1营(原红三团改编)随军部移驻太平县、南陵县等地担任军部留守处警卫任务。其时先后调出二批连、排、班的干部和战士,余的200多人并为1连、3连,2连是军部补入的新兵连。
  1939年5月,1营渡江北上,6-7月间,编为江北游击队第1大队;1940年3月12日与赵鹏程游击队合并,改编为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新7团;同年6月2日改编为江北游击纵队第2团;1941年1月25日,改编为新四军第2师第6旅17团;1943年9月17日,(因新四军第2师第6旅16团奉调加强第7师),第2师6旅17团调编为第2师第5旅15团;1945年9月29日,第2师第4旅、第5旅北上山东赴津浦前线参战。12月21日与新四军第4师第9旅在山东峄县(今枣庄市峄城)合编为新四军第2纵队(辖第4旅、第5旅、第9旅),第5旅15团为新四军老4团1营(原红三团)扩编的。红三团北上抗日,几经整编、改编、扩编,驰战大江南北、发挥了骨干作用,为抗日战争胜利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三)大江南北解放全国
  1946年1月7日,新四军第2纵队奉命改称为山东野战军第2纵队;同年6月,为了保卫淮南路东解放区,配合苏中作战,第2纵队第5旅调归淮南军区兼华中野战军第2师建制,为第2师第5旅,原15团仍称15团:1946年11月第5旅调归重建的山东野战军第7师(归华中野战军建制),参加涟水保卫战和宿北等战役;1947年1月,山东野战军和华中野战军合编为华东野战军。2月,第7师扩编为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辖第19师、第20师、第21师(第5旅扩编为第20师)。第7纵队转战鲁中山区,先后参加莱芜、孟良崮和临界胸等战役,和兄弟部队一起,取得胶河战役、胶高阻击战和莱阳战役的胜利。1948年3月,第7纵队参加胶济路西段作战,攻克张店、淄川等地。4-5月参加胶济路中段作战。6-7月,转战津浦路中段与第13纵等部一起,攻克兖州及曲阜、邹县等城。9月,奉命与兄弟部队一起在滕县一带阻援,保障攻济(南)作战胜利进行。入冬,参加淮海战役,共歼国民党军2万余人。
  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5军(辖第73师、第74师、第75师),隶属第三野战军第8兵团。成钧任军长,黄火星任政治委员。原7纵队第20师改称第74师,张怀忠任师长。74师222团为新四军老4团1营(原红三团)建制发展沿革来的。4月,该军参加渡江战役和上海战役,攻克吴淞,切断国民党军海上逃路,俘敌8000余人。6月20日攻占崇明。9月一12月进军皖南剿匪,歼国民党游杂武装4000余人。
  (四)国际主义抗美援朝
  1952年7月20日,中央军委决定、第25军军部及第75师师部调归空军,第73师调归23军,第74师调归第24军,第75师分别调归第31军和江苏军区、第25军番号撤销。
  1952年9月,第24军整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4军、归第9兵团指挥,由军长兼政委皮定钧将军率部入朝参战。1955年载誉回国。回国后长期驻扎华北地区,1976该军在唐山大地震救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4集团军,原红三团为该军第74师222团,驻扎河北承德地区的避暑山庄。
  (五)英雄部队流芳千古
  红三团北上抗日武装建制的发展沿革轨迹,众说不一,我原本是查阅《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战史》、《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70个军》、《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帅名录》、《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的24个集团军军史》、《卢胜回忆录》洪老(有德)的《红星闪闪照征程》等资料。把红三团的发展沿革引入卢胜将军(率部北上抗日红三团老团长)1939年11月率部过江北进,开辟皖东抗日根据地,与挺进纵队第三团合编为新四军苏皖支队的轨迹,其沿革至解放军第23军。(注:23军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23集团军,第1任军长陶勇将军、政治委员卢胜将军,该军1952年8月25日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3军,入朝作战,1958年3月回国,驻扎东北地区,参加支援大庆石油会战、珍宝岛战斗和大兴安岭扑救森林大火)。但回头一看,卢胜所率北上队伍是老4团团部机关及第二营(闽西红九团改编),而老4团第1营(红三团改编)也己奉命渡江改编为江北游击纵队第一大队。第1营、第2营两营已分叉为两个不同建制单位的队伍。其建制主体轨迹显然不同。因而,重阅县党史办陈国坚主任刊登于《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六辑的《重读红三团》关于红三团编入新四军后武装建制发展脉络的资料,寻其沿革。应该说,如果老四团一营与江北游击队赵鹏程合并改编为江北游击纵队新7团的脉络吻合的话,那么抗日战争后期原红三团的沿革基本是共识的。当寻至1949年2月,华东野战军第7纵更名为第三野战军第21军及其后部份时,经多次对照,我感其概述有误,因7纵更名应是第25军、隶属三野第8兵团。我在前面已按自己查找的资料予于含接概述,敬请知情者考证。
  再者,红三团的足迹,除经改编、整编、扩编改称的集体建制沿革外,尚有部份连、排、班的干部、战士调出到其他扩编的部队担当骨干。洪老(有德)在回忆当中提及的就有调出二批。一批去军部先遗队,一批去教导队。前面所提到的卢胜将军率老4团主力北上,1营虽没有随行,但其团部编制人员及2营建制中也少不了有部份原红三团的干部、战士参插。还有王胜、彭德清等几位将军就出自原红三团,难免有带出部份干部、战士。从查阅众多的资料、印证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第23军、第24军、第25军等的建制发展轨迹,或多或少有过红三团战士的足迹。有的还是所在部队的骨干力量,他们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英勇奋斗,有许多红三团的战士为中国革命牺牲了自己宝贵生命,为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如陈容烈士(漳浦古雷人)系红三团一营一连连长,1938年奔赴苏皖抗日前线,任2支队4团1营1连连长,1939年积极协助江北地区建立人民抗日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历任营长、团参谋长,1940年在江北路西战役中壮烈牺牲。又如林少克烈士,曾任红三团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担任过2支队4团1营3连连长,调出任华中野战军第1师第3旅第7团团长,1946年9月3日在江苏海安战斗中英勇牺牲。这就是红三团的伟大,也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足迹。
  土地革命歌曲——十劝妹
  (当时漳浦县委宣传部长许其伟同志到龙岭
  教给老百姓,今存“六劝”。)
  吴木信整理
  一劝妹,免想君,现在世界乱纷纷,各地百姓起红军,杀土豪,将伊田地供你们分,无空人,招招起来将它分。
  二劝妹,着懂想,现在世界无同样,军队敲剥土匪抢。种田人,受他们敲剥千万样,不革命,后来一定被他们抢。
  三劝妹,免艰难,不是你哥薄情人,为着革命来用工,你阿妹,想着实在也不甘,翻身想,目滓流落手巾淡(湿)。
  四劝妹,着灵通,革命男子走四方,流离失所受风霜,今阿日,艰苦实在无当讲,全希望,革命快快来成功。
  五劝妹,免流泪,不是你哥爱离开,为着革命受指挥,反动派,捉来杀头共斩腿,不决心,后来一定无所归。
  六劝妹,着冷静,有时你哥睡山顶,霜露冻着满身冷,旧礼教,决心扫除无留情,全希望,合家团圆享太平。
  (七劝、八劝、九劝、十劝缺)
  (结束段)吩咐妹,着认真,劝你照顾父母亲,无通暝日来局心,全希望,革命成功快来紧,全希望,合家团圆享太平。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八辑》内容涵盖了农业、教育、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漳浦县自建国以来的变迁和发展。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