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漳浦粮食生产60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963
颗粒名称:
漳浦粮食生产60年
分类号:
F326.11
页数:
7
页码:
33-39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漳浦县粮食生产的发展历程、主要策略以及取得的成就,以及在粮食生产中涉及的生产关系变革、科技进步、增加投入、稳定政策和综合开发等方面的措施和影响。文章以数据和事实为基础,分析了粮食生产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挑战,同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发展历程
漳浦县
内容
民以食为天。粮食问题永远是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民经济基础的基础,粮食的丰歉状况直接关系到国计民生、社会稳定。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粮食安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必须长抓不懈。这是党中央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应对粮食和农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作出的重大决策,充分体现党中央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高度重视和对粮食安全问题的深谋远虑。
漳浦是漳州粮食主产区,其产量约占漳州市产量的17.0%左右。建国60年来,漳浦县粮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2008年粮食总产22.30万吨,是1949年总产7.57万吨的2.95倍,年均递增率4.90%。回顾60年来粮食发展史,归结为“五个台阶”和“四个徘徊”。
查县统计局资料:漳浦县粮食生产“五个台阶”是:1957年总产10.36万吨,突破10万吨;1965年总产15.27万吨,超过15万吨;1979年总产21.13万吨,跨过20万吨大关,1989年总产25.60万吨,闯过25万吨;1996年总产30.65万吨,越过30万吨。
在粮食生产过程中,曾出现1958—1963年、1967—1977年、1984—1988年、2002—2008年等四个徘徊期。
漳浦县粮食发展呈“马鞍型”发展、“螺旋式”上升,表明漳浦粮食生产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道路。
一、生产关系变革是粮食上台阶的推动力
1950年11月的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耕者有其田。1951年11月成立农业互助组,1953年成立农业初级社,1956年成立农业高级社,使农村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革,引导农民走共同富裕,在生产措施上狠抓农业“八字”宪法的实施,普及科学技术应用,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1956年粮食总产9.93万吨,单产136公斤,分别是1949年的1.31倍和1.24倍;1957年突破10万吨总产大关。
1958年大跃进,同年浦县组建10个人民公社。由于大跃进年代生产高指标,管理瞎指挥,收益搞平调,还有“一大二公”的体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与此同时,1960—1962年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徘徊。
1967—1976年10年间,文革动乱,粮食生产再度徘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重新理顺生产关系,极大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1976年至1988年的12年期间,累计比1976年增产粮食76.28万吨,粮食得到稳定的增长。1979年,漳浦县粮食总产21.13万吨,面积97.46万亩,单产217公斤,首次突破20万吨大关。1983年,粮食面积88.15万亩,单产272公斤,总产23.95万吨。随着漳浦县政府提倡“大念山海经”、“以开发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及日榨2000吨漳浦糖厂投建,调整了3-4万亩耕地种蔗,直到1986年粮食播种面积为71.93万亩,单产270公斤,总产仅为19.39万吨。1984-1988年,粮食面积和产量出现第三次徘徊。
1988年以来,漳浦粮食生产推广稻薯麦综合开发,实施“丰收计划”、“星火计划”、“旱粮工程”、“三熟三高产”,开发“吨粮田”、“吨谷田”等增产粮食活动,提高复种指数。1989年粮食总产25.60万吨,首次突破25万吨,面积84.71万亩,单产302公斤。1990年春,国务院授予漳浦县人民政府为“粮食生产先进单位”。1996年粮食总产30.65万吨,突破30万吨。
进入21世纪,随着农业结构调整和种粮比较效益低,粮食第四次徘徊。
二、依靠科技进步是粮食产量飞跃的金翅膀
上世纪50年代大面积推广地方良种和双季稻,使粮食单产从1949年的110公斤提高到1959年的171公斤;60年代至70年代推广“高秆改矮秆”、“间作改连作”等耕作制度改革,粮食单产1979年为217公斤,比1959年提高46公斤;70年代中期杂交水稻问世和80年代实施中低产田改造、高产栽培模式应用,叶面肥推广、水稻病虫草鼠害综防等增产配套技术应用,直至90年代以来,推广粮食高产优质品种(如脱毒甘薯、优质稻、超级稻等)、实施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改革水稻育秧方式,推广抛秧、培育壮秧、配方施肥,实施旱地高产多熟制工程等粮食配套生产新技术。与时俱进的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为粮食生产质和量的飞跃插上了金翅膀。2007年粮食产量提高到412公斤,创历史最高水平。比1989年亩增107.5公斤,年递增5.3公斤。
三、增加投入是粮食增产后劲的推进器
(一)增加农业生产资料投入。
1、1990年农用化肥施用量12.27万吨,比1980年5.69万吨,增加6.58万吨,2005年农用化肥施用量20.29万吨,比1980年增加14.60万吨。
2、1990年农用机械总动力9.78万千瓦,比1980年的4.88万千瓦,增加4.90万千瓦;2005年为24.35万千瓦,比1980年增加19.45万千瓦。其中农用排灌机械总动力1990年1.74万千瓦,比1980年0.33万千瓦增加1.41万千瓦。2005年7.62万千瓦,比1980年增加7.29万千瓦。
3、农村用电量1990年为931万千瓦时,比1980年的144万千瓦时增加787万千瓦时,2005年为14523万千瓦时,比1980年增加13736万千瓦时。
(二)增加资金投入
解放以来,漳浦县投入资金,改造农田基础设施,兴修水利,改土培肥,提高农田的产出率和农作物生产抗御自然灾害能力。自1951年5月起,人民政府开展农田水利建设,至1989年,国家投入水利建设经费达6888.5万元(其中地方投资932万元);总投工1.03亿工日,完成土石方9755.9万m3。兴建各项水利工程4849处,建立1000万m3以上中型水库7座,蓄水量101—1000万m3的小(一)型水库17座;蓄水量10—100万m3的小(二)型水库62座,还有塘坝4769处,总库容量24240万m3。建引水工程138处,提水工程2000多眼水井,修建6大河流防洪堤长224km。全县耕地有效灌溉面积41.75万亩(比1949年8.5万亩,增加33.25万亩),占耕地面积79.5%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国家和地方财政支持下,以县农业局为主组织实施吨粮田;粮食生产专项资金;省级商品粮基地、标准农田等项目;县农业综合开发办为主组织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县土地局为主组织实施国土资源部土地整理项目;县水利局为主组织实施旱地改造、节水工程、防汛工程、海堤江河岸加固工程等项目。形成多部门多项目全方位支持粮食生产的格局,强化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对农田的排灌渠道和田间道路进行科学规划配套,按照“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林成网”的现代化农田格局要求,逐片改造,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取得良好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据县农业局实施项目的统计,自1990年至2007年的18年间累计投资3393.51万元,其中各级财政2033.8万元,群众投工投劳折资1359.11万元(即投工投劳68万工日)。建设排灌渠系163.19km,田间机耕路108.87km,建设标准农田4950亩,改造中低产田85425亩,新增粮食5.085万吨,新增农业产值7627万元。
四、稳定和完善政策是粮食生产最有效活化剂
1978年改革开放以前,由于集体经济体制束缚农民种粮积极性。1982年国家实行提高粮食统购价,每50公斤从10元提高到15元,同时化肥、农药价格稳中略降,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1983年全县粮食总产23.95万吨,创历史最高水平。以后粮食生产停滞徘徊,其原因:一是种粮效益低。1985年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实行“倒三七”价格直接减少粮农收入,呈现抑制粮食生产的消极后果。随着粮食供求矛盾突出、市场粮价上涨、政府每年都采取一些微调措施,但粮食合同定购价格明显偏低,其种粮效益未得到有效改变。同时,化肥、柴油、农药、农膜等生产资料价格猛涨,粮食生产成本剧增,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再度扩大。二是错误估计粮食形势,导致粮食生产决策的失误,表现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忽视粮食生产,出现贬低粮食战略地位的倾向,粮食种植面积锐减,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造成粮食连续减产。通过逐年娇枉摆正粮食生产位置,至1989年,漳浦县粮食生产再度走出徘徊局面。
21世纪初,国家取消粮食的收购,把原来统购统销放开,实行产区和销区直接签订粮食购销合同,按市场规律发展粮食生产。为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自2006年国家对种粮采取直接补贴给粮农。其标准是:2006年每亩粮食良种补助5元,2007年每亩粮食良种补助13元,2008年和2009年每亩种粮面积实行综合补助分别为34.8元,四年来,国家对漳浦县粮食补助面积每年为54万亩。国家付钱补助虽刺激粮食生产,但其资金使用分散,管理不周,加上种粮效益差和地处改革开放金三角的漳浦,其粮食生产要恢复昔日辉煌,尚须加努力。
五、综合开发是粮食增产的新途径
漳浦县人多地少,自然灾害频繁,粮食生产主要是走综合增产的路子。其增产策略为“十字型”,“横”指水平扩展保面积,“竖”指垂直扩展攻单产,实施面积单产齐抓,时间空间互补,水稻旱粮并进,高产低产相促。主要途径:
(一)切实保护粮食耕地
1、采取行政、经济和法律手段。
强化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坚持“占用一亩、开发一亩”,“增加一个人口,扩种复种一亩”的原则,在粮食生产区和高产区建立粮食耕地保护区。
2、开发冬季粮食生产,增加粮食总量。
冬种要扩大马铃薯、过冬甘薯和冬季绿肥面积。(如粮肥作物,蚕豆、豌豆、毛豆等)。
3、实施旱粮多熟制高产栽培模式。
利用春花生种植面积,间套种甘薯、玉米、大豆、高梁,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提早甘薯和其它粮食作物套种时间,避免夏秋旱,实施旱地“1241”工程,提高旱地复种指数。
利用山地幼林地、茶果园,选择较肥沃、湿润地域种植“巴西旱稻”,亩收150—200公斤稻谷。
(二)实施区域性开发,主攻粮食单产
1、综合治理改造中低产田
根据土地存在障碍因素,实施以改水为中心,改土培肥为手段,提高单产为目标的中低产田改造,建立高产稳产田。
2、开发建设“吨粮田”
通过土地整理和治理,改善田间排灌条件和生态环境、培肥地力,推广规范化和标准化栽培模式,开发和建设“吨粮田”、“吨谷田”。
3、推广以优质高产杂交稻为主的粮食作物优良品种
对粮食作物优良品种,要加大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力度。杂交稻推广优质高产超级稻;常规稻推广优质高产的“佳禾早占”、“特优占”;地瓜、马铃薯推广脱毒甘薯、马铃薯良种;大豆、杂粮等要引进新的良种进行推广。
4、普及运用增产实用技术
首先是提高地力,实行用养结合,创造保护高产稳产的土壤生产能力;要科学施肥,突出抓好测土配方施肥。其次是强化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保护全县粮田生态平衡,把主要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2%以下。三是要加速应用化学调控剂,推广“多效唑”育秧,使用优质叶面肥和增产菌等根外喷施增产技术。四是因地制宜,加大农业“五新”技术推广应用,通过对农民的培训、示范,推广农业的新技术、新品种、新肥料、新农药、新农机具。
(三)加强农技体系建设,加大农技推广力度
目前,全县农技推广体系已初步形成。县农技推广中心,下设农技、土肥、经作、良种、种子等站(股),20个乡镇均设农技站,8个农林茶场设生产科,每个行政村聘用农民技术员1名,全县聘用286个。要通过县乡(镇)农技部门建立试验、示范基地,并通过村级农技服务组,建立一批科技示范户,带动和普及科学种粮,科技兴粮。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二十八辑》
《漳浦文史资料 第二十八辑》内容涵盖了农业、教育、文化、历史等多个方面,介绍了漳浦县自建国以来的变迁和发展。
阅读
相关人物
陈元安
责任者
相关机构
漳浦县统计局
相关机构
漳浦县人民政府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漳州市
相关地名
霞浦县
相关地名
溆浦县
相关地名
塘坝镇
相关地名
巴西镇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