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赤岭畲族乡历史点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51
颗粒名称:
赤岭畲族乡历史点滴
分类号:
K928.4
页数:
6
页码:
112-117
摘要:
该文介绍了赤岭畲族乡的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特点、交通情况、历史渊源以及发展现状。
关键词:
漳浦县
赤岭畲族乡
丘陵地带
内容
赤岭畬族乡位于漳浦县东北方,距县城55公里,东与佛昙镇交界,西与长桥镇交界,南与湖西乡交界,北与龙海县白水镇交界,赤岭乡政府所在地,与这四乡镇的政府所在地之间距离除湖西为10公里外,都是20公里。赤岭乡属于距海滨不远的丘陵地带,海拔在100~200米之间,四面群山环抱,有玳瑁山、九岭山、乌龟山、狸猫山、朝天马山,海拔在500~700米之间,在历史上既有闭塞的一面,又有与外界交往的一面,形成既是畲乡又是侨乡和台胞祖籍地的特点。
多丘陵便多坑垅,坑垅可辟为水田,丘陵可辟为园地,而经过几百年的开发,至解放初,农作物还是以稻谷为主,因为野兽甚多,尤其是山猪,专喜挖食富有淀粉的植物根块和地下果实,所以作为主要农作物的番薯、花生等,在这一带不能种植,水果则因为交通不便,运销困难,很少种植。赤岭成为水果之乡,是二十多年来才发展起来的。
赤岭乡古地名苌坑,“苌”是弥猴桃的古名,也许这一带古代遍地野生着弥猴桃。“苌”读音如“场”,“苌坑”二字连读,变成“张坑”,雅称长卿。一说由于从前张姓是这里的主要居民,所以叫张坑。
居民源流
在明代以前,张氏确曾是张坑的大姓,其他还有王、吴、庄、刘、蔡、李、卓、高、苏、洪、阮等姓。蓝姓之祖蓝庆福是元末才从前亭乡下尾仔村迁来的,至明代中叶已经传衍众多人口,嘉靖二年,在石椅建立祠堂,名“种玉堂”。以后,其他各姓陆续向外地发展,至清代,张坑已成为清一色的蓝姓聚居地。这种移民交替现象各地多有,乡民们只能用“金瓜伸藤”来解释,说他们占有了“金瓜地”,所以瓜瓞连绵。几百年间,“种玉堂”蓝姓不但传衍整个赤岭畲族乡,并分衍湖西畲族乡顶云、丰卿等四个畲族村,南山华侨茶果场的石步溪顶坑、枋林,马坪镇的京野、上陂、西陂、白陂,大南坂农场蓝厝,万安农场下埔,福鼎县双华、佳阳、浮柳、瑞云、牛埕下,华安官畲,晋江河市,浙江苍南县及台湾、东南亚各地,总人口五万多。而从张坑迁移于外地的其他各姓如蔡、王等姓也大都瓜瓞连绵,衍为大族。赤岭一带流传一句谶语:“五百年内无杂姓,五百年后无张坑。”张坑已成为赤岭乡的历史地名,“赤岭”本是一个自然村村名,由于赤岭墟为贸易中心,以乡政府所在地而成为乡名。
畲族以居山垦种而被称为畲民,后定民族名称为畲族。有的认其祖先为黄帝系的高辛氏,有的认其祖先为炎帝系的榆罔,不论前者或后者,都发源于黄河流域。畲族的祖先与汉族一样,历代多次南迁。福建蓝姓畲族都以河南的汝南为郡望,而迁入福建的时间和路线不同。闽东大部分蓝姓的族谱说他们于唐末随王审知兄弟入闽。漳浦蓝姓的族谱则记载:祖先蓝明德(武则天时代的扬州节度使)以下第六世蓝成,于唐文宗开成四年(公元839年)开始南迁,唐末移居濠州定远县(今属安徽省)东山洞。历经五代、北宋、南宋多次战乱,定远县蓝姓之裔一部分一再南迁,南宋末年,辗转迁移于闽西与赣南之间,留下许多后裔,如江西大余、南康二县,绝大多数蓝姓畲族与漳浦蓝姓同一祖先二十世太一郎。太一郎生七子(廿一世),名念一郎、念二郎、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念七郎,其中念三郎、念四郎、念五郎、念六郎传裔于大余、南康二县,现人口一万多,念六郎和念五郎之裔又分衍于广东梅县,经会谱证实,只有念二郎的后裔没有记载于族谱。漳浦这一系为念七郎之裔。念七郎又名炯,号文明,迁居福建建宁,后仕元,提举江西学政。他的儿子名琛字邦献,任抚州临川县尹,生三子:长子蓝兆,字元晦,号廷瑞,于元朝亡后迁居漳州漳浦县辖的前亭下尾仔;次子蓝光,字仲晦,号石泉,于元末任福建行省都事,元亡后,隐居福州元涉寺,后定居福州西门外侯官县界内草市头;三子蓝宽,字季晦,号清甫,居兴化(莆田)城外。这些蓝姓聚居地都是畲族村。
蓝兆(元晦)生三子:长子庆福,分衍苌坑(今赤岭乡),为漳浦蓝姓始祖;次子庆禄,分衍龙海隆教(蓝教)畲族乡;第三子庆寿,分衍广东大埔河廖(湖寮)畲族乡。
赤岭蓝姓畲族族谱记其源流世系分明,时间明确,且旁系会谱吻合,毫无疑义。有人将其附会为唐代与陈元光父子作战的“潮寇”蓝风高之后裔,是封建械斗时代族长为煽动族姓对立情绪所伪造。
行政区划沿革
赤岭畲族乡宋代(尚未为畲族聚居地)属漳浦县嘉宾乡钦贤里,明代属二十八都,清代为张坑保。民国初期属于外东区。民国23年推行保甲制度,编为东坑、大路边、石椅、学平、赤岭、土塔、油坑、杨美、前园9保,后编并为和坑、田厝、官路、大宅、赤岭、学平、石椅、大路8保,设立赤岭联保办事处,属第三区管辖,区公所设佛昙。民国28年9月,撤销联保办事处,设立赤岭乡。民国32年7月撤销区署,赤岭乡并入湖西乡,乡直属于县。解放初,划属第六区,区公所设佛昙,暂按保甲制度,至1950年,改保为乡。1957年底,赤岭、石椅划属长桥区,杨美、和坑划属佛昙区。1958年下半年,成立赤岭人民公社、辖杨美、石椅、赤岭、油坑、土塔、雨霁顶、大行、山坪、石狮等大队及顶垄场、石狮场。1984年改为乡(镇)、村制度,成立赤岭畲族乡,辖8个行政村及1个果林场,有85个自然村。至此,行政区划稳定,生产发展,人民生活逐步改善。
人民生活随局势变化
国民党的征兵征粮给人民以沉重的负担,抗日战争期间,人民体谅抗日的需要,抗战胜利后,人民正希望能得到休养生息,而国民党紧接着发动内战,征兵征粮更加严苛。三丁抽二,二丁抽一,独子缓役。赤岭人都不愿当兵,由乡、保向群众派款雇代。币值暴跌,物价飞涨,钞票没人要,改用稻谷雇人去当兵,一名100~150担稻谷(每担125市斤),向适龄壮丁摊派,有的出不起壮丁款,借高利贷,有的借贷无门,自身去当兵,除了本人免负担,还可找回受雇所得馀额。有的“逃壮丁”,或逃往外地,不敢回来,或不时回来,日间在田野劳作,要随时注意有人来“抓壮丁”,夜间不敢在家睡觉,睡在山洞里。
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后期,日用工业品来源断绝,没有煤油间题不大,花生油可以点灯;没有肥皂,也可用草木灰浇水滤出带碱质的水汁替代;没有机织的布,自种棉花土纺土织;没有火柴,用“火刀火石”打火比较麻烦,有人用牛屎干保留火种(它能慢火长燃)。总之,工业品缺乏难不倒刻苦耐劳的畲乡人民,人民最大的痛苦是苛捐杂税和征兵。抗战胜利后,日用工业品恢复供应,而征兵征粮及苛捐杂税更加繁苛,民不聊生,纷纷加入蓝兆熊的游击队。蓝兆熊是一个纨绔子弟,他的父亲是石椅社封建族长,死后,保长蓝宗来取代其封建势力,蓝兆熊争夺势力受挫,上山打游击,中共靖和浦县工委予以争取。蓝兆熊的游击队声势震动全县,国民党派福建省保安团来“剿”。中共靖和浦县工委令蓝兆熊带队往靖和浦革命根据地整编,蓝兆熊为保他的山头而拒命,他的游击队失去党的领导和支持,处境困难,结果被围困在红狮坑一座破庙里,蓝兆熊击毙主张突围的副队长蓝西方,开门投降,最后与队员29人同被俘杀害。自1945至1948年,国民党保安团队“进剿”游击队的3年间,赤岭人民损失巨大,有的卖田卖屋,贫无立锥之地,1949年秋解放,才得翻身。
1974年,赤岭人民在公社书记杨燕诗领导下,学大寨是学习其刻苦创业的精神,不搞表面的形式,没有随大流去搞一些不切合实用的工程,而致力于开荒种果,今日赤岭乡已进入盛产期的大片荔枝园,就是那时开辟的。这些荔枝园的经济效益,鼓励农民们继续开山种果,使广阔的丘陵地成为一片荔海。荔枝果成为赤岭乡一大经济支柱,农民藉以脱贫致富。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文集收录了关于漳浦县城市变迁、海堤建设、教育、经济、政治、乡镇历史、人物、民俗和史海钩沉等各个方面的文章,反映了漳浦县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人物
蓝沂水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