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40
颗粒名称: 经济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27
页码: 72-98
摘要: 本节记述了漳浦县的经济发展情况,内容包括了浦台农业合作、漳浦县林业良种的引进和推广、番薯的引进和繁殖、漳浦的麻类生产等。
关键词: 漳浦县 经济发展 文史资料

内容

浦台农业合作
  ·蔡一生·
  漳浦县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与台湾一水之隔,旧镇码头距台湾仅146海里,是闽南“金三角”开放富饶的县份。这里历史悠久,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四季花卉争妍,常年佳果飘香,堪称为“鱼米花果之乡”。历来有“金漳浦”之称。全县土地面积195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0.7万亩,其中水田30.4万亩,农地20.3万亩,全县人口76.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8.7万人,占总人口89.4%,有20个乡镇、11个农林茶场、285个村民委员会,全县农村劳力32.3万个,人均耕地0.66亩。
  漳浦县地处亚热带,位于东经117°35′,北纬24°06′,属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年平均温度21度,年降雨量1533.72毫米,平均日照2118.7小时,积温7400度至7700度,每平方厘米太阳辐射为132.74千卡。充足的光、热、水是漳浦县发展农林牧渔生产的优势之一,也是福建省热带、亚热带作物的重要生产基地。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番薯、大小麦、黄豆、花生、甘蔗、芦笋、烟叶、荔枝、龙眼、香蕉、柑桔、菠萝、桃李、玫瑰茄、蔬菜等。作物品种丰富,名优特品种初具规模。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业生产逐步走上专业化、区域化、商品化轨道。是福建省农业大县。1996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80.99万亩,总产30.64万吨,比1995年增长2.8%,实现持续12年增产,居福建省第四位,被列为福建省商品粮基地县,甘蔗面积6.15万亩,总产25.86万吨,居福建省第一位,为全国百强县第51位,被列为全国糖料生产基地县,水果面积48.8万亩,总产27.04万吨,比1995年24.1万吨,增长12.20%万吨,居全省之冠,水果总产居全国百强县第25位,被命名为“中国龙眼之乡”,肉类总产3.7万吨,被列为全国秸秸秆氨化养牛示范县。《漳浦黄牛》是全国四大肉牛良种之一,水产品总产量13.23万吨,居全省第八位,居全国百强县第40位,蔬菜种植面积15万亩,总产20多万吨,食用菌栽培面积350万平方米。初步形成了粮蔗、水果、水产、畜牧、蔬菜、食用菌六大农业支柱产业,农业总产值18亿元。已形成22个品种,35个万亩片的优高农业商品生产基地。全县兴办了一大批农产品加工业,带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化。
  1985年以来,漳浦县在大搞山海资源开发的进程中,利用海峡两岸关系日趋缓和的机遇,从引进农业优良种苗入手,不断拓展同台湾在农业领域里的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确定大南坂、万安、旧镇、古雷等四个浦台农业合作试验区,建立了全省首家乡镇级的大南叛闽台农业经济交流中心,作为对台农业引进合作的窗口。据统计,全县共引进农林牧副渔优良品种100多个,先进种养技术30多项,已大面积推广的41种,推广面达12.5万亩。随着合作交往的日益加深,许多台商带种苗、带技术(设备)、带资金、带市场,以独资、合资、合作、租赁等方式,到漳浦租用土地办场办厂,搞种养、搞加工、兴办开发型和加工出口型的“三资”农业企业。至1996年已创办台资农业企业67家,其中种植业8家、养殖业12家,种植加工业16家,养殖加工业6家,加工业25家。注册资金6488.81万美元,实际到资3806.9万美元,占58.7%,投资规模在100万美元以上有17家。投资兴办的领域涉及水产育苗养殖、果蔬花卉种植,林果开发,畜牧业养殖加工、饲料生产加工、生产有机肥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加工保鲜和市场销售等各个领域,特别是在水产养殖方面,不仅引进种苗从虾苗拓展到虾鱼贝蛙,而且从种苗繁育、养成到饲料生产以及冷冻保鲜加工出口,形成一条系列链;果蔬业,以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种植、出口,也开始形成一定规模,浦台农业引进合作由沿海重点乡镇场逐步辐射到内地、山区,遍及全县各乡镇场,投资的趋势方兴未艾。
  浦台农业引进合作给漳浦县带来了三个变化:一是通过优良品种和先进种养技术的引进推广,开发了新产品和新产业,优化了农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提高了农业生产水平。在水产方面,引进台湾草虾、九孔鲍、金目鲈、遮目鱼、珍珠魶内、斑节对虾、吴郭鱼、美国青蛙等13个品种,使水产养殖业高潮迭起;在蔬菜方面,引进芦笋、莴苣、小胡瓜、牛蒡、青花菜、日本野菜、长茄、胡萝卜、野泽菜、东生菜、大根、徘堤菁、西番莲、大肉姜、台湾2号四季豆、台中11号荷莲豆等30个品种;水果方面,引进台湾杨桃、台湾北蕉、剥粒凤梨、改良沙捞越、破布籽、台湾矮木瓜、印度秋芒、洋香瓜、新世纪梨、草莓、巨峰葡萄、无籽西瓜等30个品种;在甘蔗方面,引进推广新台糖10号高产高糖良种蔗,种植面积达1.5万亩,占全县甘蔗面积的25%,正逐步成为我县当家品种,使甘蔗生产自1993年以来居全省前列;此外,台湾珍珠稻和台薯6号在漳浦试种示范也表现良好,万安农场1996年引种台湾珍珠稻,亩产达500公斤,这种稻子抗寒抗倒,米质优良,色香独特,出米率高,正在扩大示范推广。二是促进了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加快了资源开发步伐,已引进的64个项目,均实行“自带良种、自建基地、自办工厂、自行营销”的一体化生产经营项目。在引进品种、技术、资金、设备、经营管理的同时,一步到位,与国际市场接轨。如1992年盘陀镇引进“天福茶庄”,以本地资源为依托,进行精加工辐射闽粤两省及海峡两岸,促进了茶文化交流,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三是促进闽台两岸科技合作与产业化的形成。1995年10月,台湾农业专家一行12人到漳浦考察水果生产,首家浦台合作农业产业化模式企业——漳浦金果有限公司在马坪镇投建。该公司首期投资100万美元,征地22亩,主要从事香蕉等农作物的生产、加工、经营,公司为农户垫支购买香蕉苗、肥料、农药等生产资料的资金,并统一对农户的生产进行技术指导和实行保护价收购,同时投建示范种植园、肥料厂、包装厂、气调库,实行产供销一条龙。
  漳浦县由于开展对台农业合作,台资农业企业从无到有,由少到多,产值年年增加。1991年台资农业企业产值1800万元。1992年3600万元;1993年4900万元;1994年2.16亿元;1995年2.23亿元,占全县农业产值15%,1996年全县三资农业企业总产值50050万元。农副产品加工业创产值2.74亿元,大大提高农业经济外向度,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自1996年11月漳浦县人民政府出台《扩大浦台农业合作交流的若干规定》(19条),浦台农业合作交流更加发展,至1997年上半年,有原已投产的协展农牧公司、同正食品公司、香泰果蔬发展公司等8家台资企业为进一步发展而增资,共增资833.3万美元,新批准的浦台农业开发企业16家,总投资额2294万美元。其中,德全农业开发公司开发土地1200亩,从台湾引进龙眼、莲雾、草霉等22个品种。至此,全县拥有浦台农业开发企业78家,总投资额2294万美元,企业发展情况甚好。
  漳浦县林业良种的引进和推广
  蔡大兴
  林种的优劣是关系到造林成败的大事,漳浦县于民国时期引进林业良种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关心林业生产的发展,从国内外引进不少优良树种,在漳浦培育种植,为我县发展速生丰产林和最有价值的经济林、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以及服务人民生活方面,起到积极、良好的作用。现把部分优良树种的引进简介于下:
  一、木麻黄亦称“驳骨松”,木麻黄科,常绿乔木。主干明显,干形通直,高可达20米。喜光,对土壤要求不严。木质坚硬耐久,纹理细致,树皮可提栲胶或染鱼网的原料。木麻黄是强阳性树种,生长迅速,成材期短,能耐干早和潮湿,耐贫瘠,耐盐碱,在其他树木不能生长或生长不良的贫瘠砂地上生长良好,它的主根较深,侧根发达,抗风力强,且不怕沙埋,埋入沙中的树干和枝条还能生长许多不定根以吸收水份和养料并增强抗风性,寿命30~50年,为沿海广大群众所喜爱。原产于澳大利亚,我国福建、广东、台湾等地用作行道树、观赏树及防风林树种,亦是很好的薪炭材树种。我县县苗圃于1953年秋季在罗北油车播种培育。1955年六鳌乡从广东引进木麻黄试种成功。后推广全县各地。
  二、马尾松松科,常绿乔木。高可达40米。喜温暖气候和酸性土壤,深根性,适应性强,生长迅速,繁殖容易,寿命长,产量高,为荒山造林先锋树种,也是水土保持林的良好树种之一。木材纹理直,结构较粗,有弹性,多树脂。马尾松木材利用价值高,可供建筑、枕木、矿柱、造纸、薪炭等用。树干可采松脂,木材脱脂后可造纸,针叶可提制挥发油、纤维、栲胶及维生素等原料。又为观赏树。原产我国南部。是我县古老树种,俗称“松柏”,1952年县苗圃已培育苗木供应,1953年发动群众采集马尾松种子2840斤,收购育苗推广。1974年从美国引进马尾松新品种,在中西林场种子园育苗推广。
  三、湿地松松科,常绿乔木。高可达36米,适应性强,生长良好,树干通直,材质较松软,耐朽力强,可做建筑、桥梁、枕木等用材,亦为优良的产脂树种,产脂量高,松脂质量好,能加工成特级和优级的松香和松节油,是重要的速生用材树种之一。原产北美东南海岸,我国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等地有引种栽培。六十年代我县从浙江舟山群岛引种。七十年代中西林场引进种子在顶巷工区实生苗造林,下蔡沙荒防护林场也引种造林。八十年代初,龙溪地区林业局从外地调入湿地松种子分配给我县培育。实践证明,它是沙荒迹地二代更新的良好树种。
  四、窿缘桉亦称“粗皮细叶桉”,桃金娘科乔木。木材淡红色、质易折断开裂,一般作细工木料及薪炭用材。又为蜜源植物和行道树种。原产地澳大利亚及马来西亚,为我国南部引进树种之一。下蔡林场于1977年开始选择窿缘桉引种试验,边试验边推广,于1982年度已营造窿缘桉纯林1481亩,窿缘桉与木麻黄混交林1295亩。实践证明窿缘桉具有生长迅速、适应性强、繁殖容易、遗传性状稳定、萌芽力强的特点,具有耐干旱、贫瘦、水湿的特性,是下蔡林场二代沙地主要造林树林更新的优良防护林树种之一。
  五、南洋杉南洋杉科,常绿乔木。是世界上著名的速生树种,有“植物赛跑家”的称号。喜温湿静风的环境,为喜光树种。并具有一定的耐寒能力,在绝对低温-2。地区均能正常生长,开花结果。树种萌芽力强,更新良好。对土壤要求不严,其根系发达,根瘤丰富,落叶量大、各种营养元素含量较高,能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在质地疏松、湿润、肥力中等的微酸土壤,均能良好生长。木材供建筑用。原产大洋州、南美州,美国作为园林树,我国南方有栽培,漳浦引种试验,实践证明:除沿海风力较大的乡镇外,大部分地区均宜种植,是四旁植树的理想树种。
  六、柠檬桉桃金娘科,常绿大乔木。是世界著名的速生树种之一,可作行道树及绿化树。木材坚韧,供枕木、建筑、桥梁、车辆、地板等用,叶发强烈的柠檬香气,可提芳香油,以制香水。原产澳大利亚,漳浦县三十年代开始引种,至今已有50多年历史,群众有丰富的栽培经验。据1988年统计,柠檬桉保存造林面积近2万亩。
  七、黑荆含羞草科,是世界著名的速生高产优质鞣科树种,喜温,生长迅速,造林后6~8年即可采伐利用,木质硬重。1956年从海南岛引进,在大南坂农场培植。八十年代以来,开展大面积速生丰产实验基地,至今已有30多年栽培历史,是一种多用途且具有特殊价值的栲胶原料的树种之一。
  八、马尖相思豆科,常绿乔木。原产澳大利亚,树干通直,叶形宽大,根系发达,适应性强,出材率高。是一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造林树种,造林季节为4~5月,具有速生、耐瘠、耐旱的特点。为治理水土流失、造林绿化、改善生态环境的树种之一。1979年,我县从澳大利亚引进,在大南坂、万安种子园培育。1986年县水土保持站又从马口林场引进树种在水土保持站种子园培育。
  九、绢毛相思又名毛荆相思、丝毛相思。原产澳大利亚,1986年漳浦水土保持站从广东小梁水保站引进培育推广,经科研人员实验结果:在立地、气候、管理三方面与其它树种同等条件下,绢毛相思的生长速度、适应性、抗逆性都占领先的地位,具有速生、快长、易繁殖的特点,且有耐瘦、耐旱、耐寒的特性,在水土冲刷严重的强酸性砂砾质壤粘土和沿海地带的沙质盐土、粘土沙滩都能生长,是治理水土流失、绿化荒山、荒丘、荒地、改善生态环境,搞好水土保持的先锋树种,又是薪炭林的良好树种。现在漳浦县的沿海、内陆、城镇和乡村、医院和野外,到处可以看到美丽的绢毛相思。它和台湾相思一道,成为绿化山地的姐妹树种。
  十、台湾相思含羞草科。适生于夏雨型、干湿季节明显的热带和亚热带气候,自立春至立夏的三个月春雨季节造林最好。心材坚韧致密,有弹性,不易折,花纹美观,褐色,有光泽,干燥后少开裂。原产我国台湾省和福建省,菲律宾亦有分布,适应性强,是荒山荒地造林的先锋树种,适于营造防护林、公路林、水土保持林、防火林、薪炭林。也是四旁绿化、绿篱和茶园的庇阴树种。我县沿海地区有较大面积发展。
  番薯的引进和繁殖
  ·张草牧·
  番薯,以自“番邦”传入得名。在有番薯以前,漳浦有山薯,又名尾薯,即葛根,可入药,淀粉可食,茎的纤维可织布。又有甜薯、柱薯、竹根薯等类似山薯的野生薯类,产量甚低。番薯则产量很高,根块可全块食用,江浙一带叫山芋,四川叫红苕,山东叫地瓜(漳浦人叫地瓜的是另一种植物,根块作菜蔬)。
  番薯原产地在中南美洲,自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西班牙占领墨西哥、阿根廷、秘鲁等地,又跨越太平洋,于1570年(隆庆四年)占领吕宋一带岛屿,统称为菲律宾群岛。万历初年(1573~1580年),月港(今龙海市海澄镇)与吕宋通航贸易甚盛,番薯种从中南美洲传入吕宋,从吕宋传入月港,很快便传到漳浦,由于气候、土地适宜,不久便到处滋蔓。至明末清初,番薯已成为漳浦人主食之一,并可作多种用途,产量高,价便宜。康熙《漳浦县志》载:“番薯,一名甘薯,根叶皆可食,其种有朱者,有白者,有皮肉俱红者,明万历中得之吕宋国,凡沙砾之地皆可种,不甚费人功,四时皆熟,蔓虽萎,下地即荣,生食如葛,熟食汁如饴,可以酿酒,可以磨粉,可以代饭,可以止渴。浦人鬻之,斤仅可值一文”。
  番薯于清代乾隆年间传遍全国,则是由福清人陈振龙于万历年间从吕宋携蔓经月港携回福清,其子陈经伦秀才报请福建巡抚金学曾传令推广,又经陈经伦的四世孙陈以桂于康熙初年推广到浙江、山东、河南。乾隆年间推广到北京附近。另外,广东的番薯由电白县人从越南引进。
  漳浦沿海一带多属沙积平原,土质疏散,水源缺乏,少有水稻种植,而适合番薯生长,因而番薯成为沿海地区主粮。清同治八年(1869年)漳浦知县娬敏作《穷民叹》:“海壖有穷民,终身不食粟,番薯煮为粮,聊以果吾腹,沙多土性松,五谷都不熟,弥望皆斥卤,草木无寸绿,惟有番薯藤,滋蔓颇繁缛,灌溉引山泉,春种秋可?,形味如甘瓜,多食气壅促,藏之可经年,一任檐瓦曝,老幼甘如饴,不解幕梁肉,短衣才没骭,丝絮谁曾服,小儿不着裤,游戏竞追逐,北风海欲冰,僵冻同猬缩,亦有裙钗女,颜色如墨玉,惊闻官长来,环聚相属目,官意怜其贫,对之声颦蹙,穷民解官意,愿官多弗禄,不须重慰劳,得此志已足,去年遭早魃,儿女尽典鬻,鬻子非人情,彼此免沟读,书券能几何,可食地瓜粥。”从这诗中可了解沿海人民赖番薯维生的情况。
  番薯不仅是沿海的主要农作物,在全县各地皆大量种植。在除沿海以外的地区,番薯也与稻米配搭食用,而主要是作为猪和鸡鸭的饲料。由于产量高,价钱一直便宜,康熙县志记载为一斤仅值一文钱,民国时期,一斤也仅值一分钱(三个铜元);解放后至80年代以前,番薯价值也甚低。
  改革开放以后,发展经济作物,番薯种植面积大大减少,人们吃腻了精粮和肉类,倒喜欢起番薯来,不几年间,番薯身价百倍。
  漳浦的麻类生产
  ·阮仲铭·
  漳浦县种植麻类作物历史悠久,种类有苎麻、凤梨麻、黄麻、龙舌兰、剑麻、红麻等。麻类用途广泛,是纺织业的重要原料,又是建筑,农业、工业、医药、军需物资,深加工产品是重要的出口商品。
  一、苎麻苎麻俗称“袋仔”,从前全县农村多利用闲杂地栽培,解放后,只剩下内地山区房前屋后零星保留,为数甚少。苎麻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其繁殖方法用分株或地下茎分蘖种植。苎麻一年可收获3~4次,加工成细纤维,这种纤维在麻类作物中,品质居第一位。
  二、凤梨麻过去农村种植一种叶片很长的菠萝,用其叶片泡浸加工成细纤维,称“王梨丝”,民间村妇用于“土织布”,加工和利用数量有限,现已消失不存在。
  三、黄麻黄麻俗称“洋麻”,是传统种植麻类。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有较大面积种植,用途比较广泛,种植面积居麻类生产首位,全县每年栽种1200~~4300亩,麻皮亩产80~160公斤,沿海种植较少,内地山区种植较多,以石榴、绥安、长桥为主产区。播种期在“清明”至“谷雨”,有直播和移栽两种种植法,大暑至立秋收获麻皮。自八十年代初期,随着尼龙,聚乙稀塑料工业的迅速发展,取代黄麻用途,加上农业结构内部调整,种植黄麻的经济效益欠佳,面积急剧减少,黄麻和苎麻一样,几乎被淘汰。九十年代,黄麻在我县农业生产上已消声诺迹。
  四、龙舌兰龙舌兰原产热带美洲,60世纪传入东南亚,18世纪传入我国亚热带,按其原名叫“阿玛咬”,漳浦叫“葛仔”,生活力强,分根或以珠芽繁殖,到处野生,农民利用其地下茎芽引种于园边,以其叶缘有刺,用于保护农作物,免受人畜遭踏。过去,叶片纤维很少被利用,解放后才用为绳索原料。
  五、剑麻剑麻类似龙舌兰,这两种人们经常混为一谈,以为一样,其实剑麻原产非洲,七十年代我县从省农科院热作所引进。剑麻最大特点是叶片的叶缘无刺,纤维质好,拉力强,耐磨,耐盐碱,延伸性小。而龙舌兰的叶片上叶缘有刺,野生性状,纤维质量差。我县国营农场是剑麻生产基地,大南坂农场,万安农场,白竹湖农场,石古农场均有较大面积栽培。剑麻采用茎芽或珠芽繁殖,珠芽繁殖产量高,寿命长。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全县发展到上万亩,1983年最多达13820亩。万安农场引进的剑麻品种是东风剑麻,栽培面积2600多亩,栽培面积和加工出口量成为全省最大剑麻基地。到九十年代中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水果生产,尤其种植大宗龙眼,已成为农村一大支柱产业,剑麻逐渐被淘汰。
  六、红麻红麻在我县多种植于早地,俗称早麻。八十年代初开始发展种植,面积不断扩大。我县主要繁殖种籽,附带收一部分粗麻皮。红麻种籽远销四川、安徽、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山东、江苏等地,利用我县红麻“南种北移”,增产效果十分显著,又解决当地无法留种的困难。八十年代后期至九十年代初,全县每年种植红麻面积2~3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红麻良种繁殖基地之一。前亭、佛昙、马坪为主产区。据不完全统计,我县年产红麻籽200~300万公斤,可供省外130~200万亩红麻栽培用种,每年可增创直接经济效益3000~5000万元。红麻在我县以直播为主,播种季节一般在谷雨至立夏,收获期在立冬至小雪。
  我县麻类生产经历长期生产变迁过程,有起有落,今后随着市场经济的活跃,科学技术的进步,品种的改良,种类的更新,将会长盛不衰。
  漳浦人与烟草
  ·李澳川·
  烟草于明末传入漳浦,名为淡芭菰。康熙《漳浦县志》卷四《风土志》下篇《土产》“草之属”记载:“淡芭菰,茎叶皆如牡菊而高大,花如蒲公英,子如车前,晒干切丝,燃小许置管中吸其烟,云可辟瘴逐臭者食之,亦有效以为豪举者。”该志另记载一种“烟草”:“长寸许,细如丝,能收油烟灯,今人以小盘种之,置案头。”不是从前称淡芭菰,现在称为烟草的烟草,而是一种“能收油灯烟”的小草。
  淡芭菰是原产地名称的音译。它原产于拉丁美洲厄瓜多尔地区,随着西班牙占领拉丁美洲,又跨越太平洋占领吕宋(菲律宾)群岛,我国万历年间月港(今龙海市海澄镇)与吕宋的通航贸易繁盛,种子传入月港,先在漳州一带繁殖,然后传于全国各地。明万历年间,莆田人姚旅所著《露书》说:“吕宋国出一草曰淡芭菰,一名曰醺,有人携漳州种之,至反多于吕宋,载其国售之。”“醺”是闽南人由于吸后有醉感而给淡芭菰起的中国名称,后来用闽南话同音字“烟”代替“醺”。于是,称这种植物为烟草。初传入时,烟叶晒干切丝,用小竹管为吸具,一头装烟丝少许,点燃,一头用口吮吸,称这种小竹管为早烟杆,土话“烟吹管”(另一种经精制的“水烟”,吸筒用金属制成,中间展“肚”装水,叫做水烟吹)。人们以为可以“避瘴”而兴起吸烟之风,成为时尚,认为吸烟“阔气”,对客人敬烟与敬茶一样,作为一种待客常礼。
  随着吸烟习惯的普及,烟草种植业迅速发展。但漳浦人所种植的大都是一种烟碱特别浓的厚叶“土烟仔”,叶晒干搓成绳子,然后切成一寸许的小段,插秧几天后,在每株秧的根边土中插入一块,防治螟虫效果显著。所吸用的烟丝大都从平和、石码输入。平和、长泰为烟叶主产地,烟叶和烟丝运销各地。石码有几家著名烟庄,采购平和、长泰烟叶,配以花生油等佐料,炒煅加工,精制成“金丝烟”(烟丝金黄色,有芬芳气味)。漳浦也有烟庄,采购平和烟叶,刨成烟丝,加油炒“熟”,叫做熟烟,呈褐色,无芬芳气味,属于次品,销路不如来自石码的“金丝烟”,价低一等。
  号称香烟的卷烟于民国初年销入漳浦,那是英美合资的国际烟业托拉斯“英美烟公司”在中国设厂所制。该公司于1902年(清光绪二十八年)在伦敦成立,便派人到中国设厂,至1919年(民国8年)的17年间,相继在中国开办11家烟厂。最初,销入漳浦的属上海浦东第二厂产品,该厂开办于民国5年(1916年),翌年便将产品推销到漳州、漳浦。随后销到漳浦的还有华侨在香港所设“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及其他烟厂的产品。当时漳浦人称卷烟为“烟枝”,又因为是机器所制,叫做“车仔烟”。有多种档次,最名贵的小罐装英国产进口烟“白金龙”每厅(50支)售价2元,只有富贵人家的喜庆筵席上才享用,较高档的“老刀牌”、“哈德门”等,每包(20支)价2角左右,也少有人买得起;低档的“大中国”、“紫金山”、“玫瑰”、“舞姝”等每小包(10支)不上1分钱,销路很大。20~30年代,吸卷烟的人逐渐增多,烟丝销路逐渐减少,唯石码“金丝烟”以质取胜。平和人在石码开设的“万山”烟庄所产大包(4小两)烟丝一直畅销,后又有“华山”烟庄所产小包(1小两)烟丝质更好,更畅销。由于旱烟杆管道容易积累烟油以至堵塞,且用久生臭味,逐渐少人使用,大部分吸用烟丝者改用薄纸卷烟丝,状如喇叭,戏称为喇叭牌。于是,便有一种用薄纸裁成长寸许宽半寸,装成小本的“烟纸”在市上出售。然而,大部分嗜烟者还是喜欢享用机制卷烟,认为既方便又大方,敬客不失体面。
  抗战期间,市上进口的及上海制的卷烟绝迹,土产手工卷制的卷烟乘机应市。最初是漳州有人以“家庭手工业社”名称手卷出产,50支成1束出售,价低廉,称“经济烟”,消费者感到并不比自己手卷“喇叭牌”贵,乐于购用。接着,市上出现一种木匠制售的小型手工卷烟机,很多嗜烟者花两元便可购买一架,自己卷烟自己吸;有的家庭购置几架,便办起“家庭卷烟手工业社”卷烟出售,原料大都是一些原来用于旱烟杆的劣质烟丝,慢慢地便为一些较讲究的嗜烟者所厌弃。市上最畅销的是龙岩产“白宫牌”、广东大埔百堠墟产“柳燕牌”、因为那些“名牌”所采用的烟叶是永定或广东大埔、南雄“正地道”产品,能吸引嗜好者。平和烟商急起直追,周耕民在漳州办厂生产“灯塔牌”卷烟,以质量不亚于“柳燕”和“白宫”,而运输较便捷,很快便几乎占领了漳州、漳浦一带卷烟市场。而随后,是云霄所产卷烟占上风。云霄先后办起7家卷烟厂,都采用平和及南雄烟叶为原料,搭配加工,质量超过漳州“灯塔牌”。云霄7家烟厂中以华美、张合成2家最著名。华美原是经营烟丝的和山号,老板方志道,其资金之雄厚为全漳州地区数一数二,可以左右云霄市场。张合成老板张武渊则由小商发展成巨贾,以善经营而与方志道同执漳州地区卷烟业之牛耳,产品几乎占据了浦、云、诏、东4县卷烟市场。漳浦市上所见卷烟,大都是张合成产品“骆驼”、“金片”,华美产品“红叶”、“金石”及漳州产“灯塔”等牌。漳浦商家曾组成“绥中工业社”于县前街,生产卷烟,不久便因无竞争能力而收盘。
  抗战胜利后,云霄7家卷烟厂大都到上海或宁波购回机器,改手工为机器生产,产品一度占领漳浦卷烟市场,在漳州地区各县都很畅销,并销到潮汕、泉州一带。好景不长,上海名牌“老刀牌”、“黄金龙”、“哈德门”等卷烟汹涌而来,美国“骆驼”、“摩尼”等名牌卷烟也藉《中美商约》的关税优惠充斥市上,云霄大部分烟厂倒闭,最后只乘下张合成、华美两家以廉价竞销,维持至解放后纳入国营。
  云霄在抗战胜利后与上海和美国卷烟的竞争中,才知道平和产的晒烟不适合于生产卷烟,开始引进烤烟种子,推广种植,收购为卷烟原料。解放初张合成烟厂还是私营的,1950年从山东青州引进烤烟种子,这次推广种植最成功(河南、山东一带烤烟是民国时期英美烟草公司从美国引进的)。不几年间,云霄的烟叶生产超过历史上的产烟大县平和。
  漳浦人一向是烟草的消费者,至1963年才有盘陀农民从云霄引进烤烟种子,开始种植。由于经济效益甚高,不久便在漳浦各处遍地开花。
  漳浦从不产烟到产烟,发展很快,农民收入大增。一方面,漳浦人的吸烟消费,发展更为迅猛。不但消费量居各县之首,所吸用的烟也由低级向高级跃进,旱烟杆早已绝迹,自己手卷“喇叭牌”也极罕见,甚至人们不敢把较低档的卷烟拿出来请客,而以“中华”、“阿诗玛”、“红双喜”、“恭贺新禧”、“红塔山”等高档烟为时尚。与人相见若不敬上一支烟,以为失礼,辞谢一支烟,也被认为“却之不恭”,这种“时尚”使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感到诧异,县人吸烟消费之高,也令外地人咋舌。
  近来外地已兴起不吸烟之风,尤其公共场所,不可以吸烟,但此风久久吹不进漳浦,1997年,新上任的县委书记沈元坤才开始禁止在办公室和会场吸烟。“吸烟有害论”在漳浦还不普遍,如何对待“烟”的问题,各有观点不同,“烟有益”论者认为,种烟是农民增加收入的门路,种烟、吸烟都为国家增加税收。“烟有害”论者认为吸烟是一种无谓的消费,而且能引发肺癌、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结核及口腔、咽喉、膀胱等癌症,心血管、胃肠等疾病。
  据《漳浦县卷烟市场调查报告》:“1996年漳浦全县77万人,吸烟率27.9%,以每人每月抽3条推算,社会容量30936箱。”等于说漳浦每月消费卷烟30936箱(每箱50条,即500包),1年共371232箱,值几亿元。而县烟草公司售出的卷烟,最多年份1996年12549箱,利润36.5万元,税金21万元;收购烟叶最多的年份1991年,收购7.12万担,金额881万元,企业盈利115万元,财政收入336万元,总计全县每年农民交售烟叶的收入加上企业利润,财税收入,不上500万元,与县人吸烟总消费相比,简直如小巫见大巫。至于人民身体健康的损失,无可估量。
  农民种烟能增加收入,这显而易见,且有数据可稽,今后还要继续种。一方面,“吸烟有害”的宣传势必加强,且会对在公共场所吸烟作出限制,但不会禁绝吸烟。烟草专卖措施必须加强,从过去的情况看,烟草的最大得利者不是烟农,也不是财政,而是冒牌烟的制造者和走私商,这没有具体数据也少有具体事例,人们只见到一些人突然暴富而难知其底蕴,但只要看到卷烟的实际消费量与烟草公司出售量的差距之大,便可知道这种情况确实存在。
  漳漳浦烟单专卖13年
  林琳瑜
  漳浦县烟草专卖机构“漳浦县烟草公司”于1984年3月成立,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先后颁布的《国家烟草专卖条例》、《国家烟草专卖法》,对烟草行业产、供、销实行高度垄断和集中统一管理,至今13年间,个别年份有上下波动,而总体发展很快,13年企业总利润1775亿元,为国家创税利2334万元,并为烟农赢得经济收入12575多万元,可见,烟草行业在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地位。
  县烟草公司13年间的重要工作:
  一、强化专卖管理,净化烟草市场
  漳浦县位处厦、汕二个经济特区之间,交通发达,经济活跃。靠近云霄县、广东潮梅地区,历来制假、贩假;走私、贩私猖獗,如何确保烟草专卖顺利开展,任务十分艰巨。省、市烟草局对漳浦县烟草专卖管理十分重视。
  1986年,县烟草公司建立专卖管理办公室,一套人马,一套设备,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管理职能。有了完整的规章制度和办案程序,配有汽车、摩托车、手提电话、传呼机,统一服装,具有现代设备。工作人员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配合公安、边防、检察、工商、税务等部门,齐抓共管,每年均获得新成绩。
  以1996年为例,政府规定烟草部门不能独立上路设卡,为争取专卖新成绩,大力培养耳目,主动与有关部门配合,查获大案要案,取得优异成绩:全年查处违法案件56起,查没制假机械YJ14二台套,切丝机配套机械8台套,假冒牌卷烟10026件,卷烟标识2000公斤,烟叶27吨,烟丝5吨,没收走私烟12件,捣毁制假窝点1个,销毁假冒牌卷烟7569件,全年出动打假1120人次,办理烟草专卖许可证106份,年检400份,罚没款162万元,有力地打击违法活动,树立声威。
  1984~1996年的13年间共查获案件1857起,查扣卷烟3529箱,罚没款2408万元,没收假烟4200箱,没收卷烟179箱,没收嘴棒622件,没收烟丝1135担,没收烟叶5014担,为净化烟草市场,促进两烟销售的根本保证。
  二、积极组织货源开拓农村市场
  卷烟销售是烟草公司主业,而漳浦县烟草公司历来货源不足。漳浦县是人口大县,1996年达77万人,据《漳浦县卷烟市场调查报告》,吸烟率27.9%,以每人每月抽3条烟推算,社会容量30936箱,但本县所分配到的适销对路卷烟不如小县水平,因此,县公司经常派员到上级公司、烟厂、省外争取货源。如1996年,就争取到计划外卷烟4000箱。
  在销售对象方面,1984~1994年的13年间,80%以上委托供销社代批,按季度、年度与县供销社系统联合召开卷烟订货会,伴随形势发展,供销社转入个人承包,不能担负代批任务。县公司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发展烟草公司自己批发网点,占领农村市场。1995年5月份开始在各乡镇成立10个批发网点,既是卷烟批发站,又是专卖管理站。实践证明,卷烟网点是成功的。公司狠抓财务、业务,信息、管理等方面配套,1996年获得突破性成绩;总销售量12549箱,其中网点销售9241箱,占系统外销售额的76.7%,地产烟8636箱,占网点销售额的93.4%。1996年是13年间销售额最高的一年,比上年增长15.8%。
  三、重视烟叶生产,提高二个效益
  漳浦种植烟叶始于1963年,从云霄县引种过来,久盛不衰,成为省内烟叶大县、漳州市主要产区之一。在1991年就收购71279担,由于价值规律和销售情况,波浪起伏发展。县烟草公司侧重抓质量。自1994~1996年,县公司所收购的烟叶上中等占96~98%,使漳浦烟叶产销立于不败之地,产量超过历史上的产烟大县平和、云霄。
  漳浦县烟草公司抓烟叶质量,有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抓季节。漳浦种烟草都在冬季,过去有三不超,即播种不超白露、移栽不超小雪、采收不超清明,质量一直上不去。公司组建后,将冬烟延长二个季节种植,增加烟叶成熟度,配合早熟品种水稻,取得烟粮双丰收经验。
  (2)、抓布局。1986年以前,不管适宜不适宜,不管山区与沿海,遍地开花,违反自然规律,沿海地区烟叶含盐份大,后来通过政府、农业局,通力协作,砍掉沿海不适宜种烟地区,侧重山区及中部六个乡镇种植。
  (3)、抓品种。品种是内因,种植是根本,烘烤是关键,公司不失时机抓这三大环节。品种过去长期以来是永定401,土生土繁,烟草公司引进当今新品种,如美国提纯复种G80、K326等。经过试验,免费供应,甚至对苗圃培育给予补助,如1996年每亩补助400元,计2万元补贴烟农。
  (4),抓科技。大田管理,合理施肥,烘烤操作目前均有科技资料,公司常年派出科技人员定期巡回在各农村,进行指导。1996年共印发1万多份科学技术资料,送到千家万户。
  四、抓基本建设,增强生产后劲。公司刚组建时,仅有糖烟酒公司移交陈旧卷烟仓库400平方米,而复烤厂、收购站、批发网点、办公室、职工宿舍一无所有,靠租借过日子。烟草公司在抓经营管理,增加效益的同时,逐年增加固定资产投入,在省、市烟草公司重视和支持下,截至1996年底,已形成规模,共占地34亩,其中生产性建设9819平方米,主要有复烤厂、成品烟仓库、机烤房、原烟仓库、锅炉房等,和赤土、佛昙、杜浔及县城麦市街卷烟批发站,计426.6平方米,职工宿舍4幢,74套。计5749平方米,基本满足职工住宿问题,使职工安心搞好工作。1984年公司刚组建时,固定资产原值仅卷烟仓库10.2万元,截至1996年12月统计,固定资产原值已超过1295万元。
  五、以廉政为龙头,强化企业管理。公司组建初期,工作尚无头绪,又因企业管理不善,以及种种原因,在短短三、四年期间,造成历史经济悬案42.2万元,其中业务性欠款40万元,漏代扣税2.2万元,横跨7个县、市,计24个单位欠款。其中比较典型的有三车烟丢失,长期不知道,幸好县政府组织6单位(其中有检察院、审计、财政、税务、物价等)代表组成检察组,在清帐中才发现。许多案件是案中案,内外交叉、性质严重。为此,县委、县府决定对烟草公司班子改组,并按情节给予处理,有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1986年,漳浦县烟草公司新班子成立后,整顿旧秩序,建章立制。分二步走:
  (1)、清理历史经济悬案。公司成立迫讨历史经济悬案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经过千辛万苦,方法灵活,取得成果。
  截至1996年12月13日统计:共追回现金25.93万元,纠正错帐4.43万元,办好报损手续11.88万元,作到案案有交代。
  (2)建立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吸取旧班子无制度的教训,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股、室、厂、收购站、批发站,建立一整套可行性规章制度,并逐年完善。具体制度有《专卖办案程序》、《卷烟销售管理》、《网点专卖,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办法》、《职工考勤制度》、《汽车管理制度》、《安全制度》、《招待费管理制度》等。党支部决定:公司重大活动须集体研究,如卷烟价格,专卖办案均需集体研究,财务审批一支笔,促使各部门逐步规范化。
  结语
  虽说烟草市场由国家垄断,但形势在发展,市场在竞争,以后随着关贸总协定的到来,不但洋烟倾销,就是行业内部省与省、县与县之间也有竞争,公司与烟贩的竞争也十分激烈。还有吸烟有害论的大力宣传普及,以及制假、打假斗争日益激烈。所以公司要发展还要付出艰辛劳动。
  1997年6月3日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本文集收录了关于漳浦县城市变迁、海堤建设、教育、经济、政治、乡镇历史、人物、民俗和史海钩沉等各个方面的文章,反映了漳浦县的历史和文化。

阅读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