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明代漳浦的倭寇祸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823
颗粒名称:
明代漳浦的倭寇祸患
分类号:
K295.7
页数:
8
页码:
185-192
摘要:
本文记述了
关键词:
漳浦县
地方史
倭寇
内容
一、前言
倭寇,是以日本封建诸候、大商贾所支持的武士、浪人、失业流民等组成的,专门掠夺财富的一种海上强盗。它不仅阻挠着海上贸易的正常进行,而且向中国沿海直至内地省份骚扰;在北起辽宁,南至广东的数千里海岸线上,他们到处进扰,烧杀淫掠,犯下了滔天罪恶,给中国沿海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倭寇侵犯中国沿海地区,开始于元代至正年间,到明代更为严重,特别是嘉靖年间,猖獗到了极点。地处“闽南之徼”滨临大海的漳浦,在倭寇疯狂猖獗,肆意纵横的年代里,与闽浙其它沿海地区一样遭受惨烈的祸害。
二、明初漳浦的防倭措施
在明代开国之初的洪武二年,倭寇就已经“数掠苏州、崇明,杀略居民,劫夺货财,沿海之地皆患之。”①明太祖朱元璋决定加强东南沿海的国防力量,从洪武四年起,积极加强军事力量来防御倭寇的侵略,接着开始建设福建海防,据《明史》卷132《周德兴传》载,洪武二十年“命江夏候周德兴往福建滨海四郡,相视形势二卫所城不当要害者,移置之,民户三丁取一,以充戍卒,乃筑城一十六,增巡检司四十五,得卒万五千余人。”周德兴经略海上,于洪武二十一年置福建沿海五卫所指挥使司,在当时漳浦辖地设立镇海卫(今属龙海市),下分置陆鳌、铜山、悬钟三个守御千户所。陆鳌(今六鳌),“自乌石至于埭头西二十里沙岸通焉……其地为船停泊之所。”②驻官兵898名。铜山(今东山县)“闽海重地也,其辖北自金石,接于浯浯屿,南自梅岭,达于广。”③由钦依把总镇守,称为把总水寨,设官兵1141名,备战船46只。悬钟(今属诏安县)“当闽南尽处”,设官兵1103名,有哨船24只。这些卫所,互为倚角、各防险要,控制横屿、井仔湾等易为倭寇海盗啸聚的沿海小屿。此外,设置月屿、古雷、后葛、盘陀岭等巡检司,共设弓兵720名。另外“沿海地方相度地里,远近各置烟墩炮台……贼至举烽燧为号,以便防御。”④正是由于明初在漳浦地方实行了这些行之有效的防御措施,使得在明初很长一段时间时间内,倭寇屡有进犯漳浦,却难以得逞。
三、倭寇猖獗的内因
明太祖的防倭措施,使以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倭寇都不能得到发展,但后来昏庸的统治者放松海防,造成倭寇侵犯的条件。
明王朝自宣德以后,政治日益腐败,贪污之风盛行,皇帝昏庸,耽于淫乐,不理朝政,权奸把持朝政,植党营私,打击陷害忠良,贿赂公行,闽浙地区海防废驰,再加上蒙古内侵,明朝君臣专重陆路边防,沿海军备,无人留意,卫所空虚,“又如战哨船,铜山寨二十只,见在止有一只……见在者俱称损坏未修,其余则称未造。”⑤克扣拖欠边卒粮饷,“又如漳州卫与镇海卫,官兵月粮少派三个月……其余多寡不等,无一卫一所开称不缺者。”⑥“以至士无斗志,纷纷逃脱,出现行伍失额,铜山水寨,寨军原额1822名,逃亡人数达1190名,仅剩370人,失缺65%;悬钟水寨,寨军原额1133名,逃亡人数达476人,剩下657人,失缺49%。⑦这样,一遇来,临时招募渔船,纠合民丁,号称防守,实际就是儿戏!
本地卫所无能,只好从外地调兵来御倭,然而那些“客兵”御寇无能,虐民有方,冒功请赏,遇到倭寇“则又逗留观望,直至贼去,乃稍尾其后焉,袭其余辎,猎其疲掳,掠其遗累,割其毙首,虚张战声,冒上功级,甚至掘已痊之尸,推独行之旅,掩守望之夫,戕创伤之羁,截其头颅,墨其面目,焚烧囟发,灭除纲痕,以为真倭而市功焉,不可必得则又下购,募以觅之,盖民当其时不死于贼,则死于兵矣!所过之地,鸡犬为虐,所止之处,门户为碎,至于贼方践蹂之后,复且大索一番,即贼所弃置不取者,兵尽收拾而贱鬻之矣!俗谓‘贼梳兵篦’,良有以也!贼去未俞舍,辄扬旗报捷,奏凯言归,诛求赍粮,需索赏搞,稍不如意,脱巾而呼!偶被汰还,群哨为乱,如往者邑北关外之变,几于缘城而入,可鉴已!”⑧
朝廷腐败,兵防松驰,官兵不但没有尽到剿倭保民的职责,反而虐扰人民,加上一些游民、奸商与倭寇勾结,为虎作伥,这就是东南沿海长朝遭受倭寇蹂躏的内因,漳浦的这些情况,是一个缩影。
四、倭寇在漳浦的侵略活动
倭祸初起,江浙首当其冲,受祸极烈。江浙为财赋之区,明政府不得不调重兵来守。嘉靖三十一年,王抒巡视浙闽,采纳名将俞大猷的建议:“备倭于陆,不如备之于海。”于是征调闽船,招募月港及嵩屿人民为水兵。海防的加强,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
倭寇在江浙受到挫折,便逐渐南窜,正如谢杰在《虔台倭纂》上卷《倭变》中所说的:“方吴越之多事也,闽独晏然,至是材臣名将,尽起吴浙。贼屡败衄,度可脱祸者惟闽耳。”于是,从嘉靖三十四年起,福建倭祸便有增无减,日益严重了。
随着倭祸从江浙南移至闽以来,漳浦的倭祸就逐渐频繁严重了,据《明世宗实录》卷四二八载:“嘉靖三十四年十一月乙末(初四日),倭二百余人,犯镇海。”此后,漳浦频频受到倭寇的侵优和蹂躏。”嘉靖三十六年,倭寇六都;三十七年五月,倭寇盘陀水港,复移寇长桥;三十八年二月,倭寇县郊,驻溪南;十一月倭寇麦园埔;三十九年二月倭寇佛潭桥;四月倭寇驻峰山,纵掠溪南,后移驻无象铺;四十年二月倭入屿头月余,张琏陷壕浔(今官浔)土城,闰五月,饶寇袭陷镇海卫城;四十一年二月,张琏率倭寇入掠县郊。”⑨
倭寇的侵略行径是极其野蛮的,我们根本连想象也不敢想象,据《明史记事本末》记载:“官庾民舍,焚劫掠夺,少壮掘冢墓,束婴孩竿上,沃以沸汤,视其哭号,拍手笑乐,得孕妇,卜度男女,刳视中否,以胜负饮酒,积骸如陵。”实在是野蛮得令人发指!
在漳浦的大地上,这些灭绝人性的强盗,极尽其烧杀淫掠之能事,见人就杀,见女就淫。许多烈女贞妇,不甘受辱,以死洁身的事例,在县志的《闺阁》卷中占了极大的篇幅,这从某种意义上正反映了倭寇的血腥罪恶。⑩
倭寇疯狂屠杀漳浦人民的手段,罄竹难书,残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对活人进行疯狂屠杀的同时,连死人的枯骨也不放过,他们在围攻县城时,“隆冬盛暑不休……多发人冢,携骸勒赎。”⑪结果“民不忍去枯骨,多自发冢取棺藏之,生民荼毒至此极矣!”⑫
频繁的倭寇侵扰,给漳浦人民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漳浦人民备受流离失所之苦,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自嘉靖三十四年至此(嘉靖四十一年),六七岁间,村无完舍,民无定居,往往逃匿山中,破突未黔,而贼又至矣,富者皆罄其所有赎身,贫者亦称贷求免,其虔刘于锋镝之下者,不可胜纪也!”⑬
频繁严重的倭祸,生灵涂炭,伴随看天灾人祸,不仅造成漳浦人口锐减,而且极大地破坏漳浦的经济生产。漳浦本来就是“负山阻海,田畴稀少”的地方,在倭寇疯狂猖獗、纵横驰聘的岁月里,人民纷纷逃匿避祸,无法耕种,田园荒芜;滨海以捕鱼为生者,因倭寇纵横海上而不敢下海捕鱼,结果“积尸成陵、白骨遍地”的饥荒接踵而至,曾经一废出现了人吃人的悲惨情况。
五、漳浦人民的抗倭斗争
倭寇对漳浦的侵扰,杀戮无辜、骚扰地方,破坏了漳浦人民的正常生活,影响了漳浦社会经济的发展,激起了广大爱国军民的无比愤慨,纷纷起来保卫家乡。在抗倭斗争中,漳浦人民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自卫措施。
筑土堡。当时虽然有县城,卫所等一些城堡,但由于人们绝大多数都散居在农村的各个地方,他们距县城或卫所近者数里,远者数十里,假如倭寇来侵扰时想要躲避于城堡之中,近者还行,远者如何来得及?况且县城卫所也容纳不下那么多的人畜物品。为此,人们自动组织起来,“凡数十家聚为一堡,壁垒相望,雉堞相连。”土堡的作用不仅可以作为避匿之所,而且可以以逸待劳,实行坚壁清野,“贼之至也,将无所掠为食,以攻则难,以守则馁,弗能久居,势将自退!”⑭
练乡兵。面对倭寇的频繁骚扰,漳浦人民奋起自卫,组练乡兵,不少地方“鸠族人习学技击,教一为十,教十为百,少年矫健,相为羽翼,每遇贼至,提兵一呼,扬旗授甲,云合响应。”⑮乡兵灵活机动,“或迎其束,或蹑其去,或击其情,或捣其虚。其攻也,手足足以相卫;其守也,声势足以相倚。”⑯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使倭寇闻风丧胆,途径漳浦境内一些坚强的城堡时只能“假道乞过,既假之道,尚不敢前,别寻间道,逾岭以去,盖相戒云:‘宁崎岖,毋或致他患也!’”⑰
人民群众的自卫,打击了倭寇的嚣张气焰,使倭寇再也不敢肆无忌惮、如入无人之境地纵横烧杀淫掠,扭转了漳浦的形势,但最终把在漳浦的倭寇扫荡涤平的则是抗倭名将戚继光。
六、戚继光人浦平倭
嘉靖四十二年十二月,戚继光率领戚家军打败围困仙游县城达五十天之久的两万倭寇,万余败寇于年关(十二月三十日)南逃。翌年二月戚继光率军穷追倭寇来到了漳浦。
戚继光治军严明,善于用兵,纪律严明,每出人莫测,或解甲犒师方兴,所在当道欢饮,忽从间道急趋,贼惊以为神;或围孤城,父老扶携登望女墙,翼援兵旦暮且至,见远烟数点,隐隐似旌旗状,忽炮响,则贼已狼泪死散,官兵且抵近郊,大破之矣!平倭平寇,继光之功与漳终始。”⑱由于戚继光率领戚家军在漳浦平倭寇屡立战功,捷报连传,于是,当时民间流传着一句俗谚:“俞龙戚虎,杀贼如土。”⑲嘉靖四十三年,从仙游逃窜到漳浦八都(盘陀)汤坑蔡陂岭的倭寇,企图凭借蔡陂岭易守难攻的有利地形作困兽之斗,“贼预度继光当至,设伏待之。”等到戚家军接近时,“卒然峰起,兵为小却,继光斩前怯者数人,身自督战。”⑳由于戚继光身先士卒,领导戚家军英勇奋战,结果“贼大溃,斩数百级。”㉑取得了漳浦抗倭史上最负盛名的蔡陂岭大捷。
蔡陂岭大捷后,倭寇残部退入广东潮州一带,戚继光率军继续追击,在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的配合下,于嘉靖四十三年在广东海丰大歼倭寇。次年,倭寇全部肃清。
入侵大陆的倭寇被歼后,尚有小股倭寇窃据海岛,伺机劫掠,故蓝鼎元说“倭寇与明朝相始终。”为防止倭寇卷土重来,留一部分戚家军镇守漳浦海防,因其兵员大多来自浙江,故称为“浙兵营”,与本县自招的土兵营轮流驻守陆鳌所和铜山所城外,定时在两所之间换防。此后,虽然还有小股的倭寇再来侵扰,但均遭到有力的回击,并未给漳浦造成危害。
漳浦一带倭寇平息后,出现“海波不扬”局面。㉒嘉靖末年至隆庆元年朝廷批准划龙溪、漳浦二县部分地方置海澄县,开放月港对外贸易。
七、结论(略)
注:①谷应泰《明史记事本末)卷五六六
②③《漳州府志》卷四十六(艺文.六》,陈元麟《海防记》
④《漳浦县志》十一《兵防志.烽堠》
⑤⑥⑦明经世文编》卷二〇五,朱纨《阅视海防事》
⑧《漳浦县志》卷十一《兵防志》
⑨⑩《漳浦县志》十一《兵防志》
⑬《漳浦县志》卷十一《兵防志》注
⑫⑬⑭⑮⑯⑰⑱《漳浦县志》卷十一《兵防志》林偕春《兵防总论》
⑲《漳州府志》四十七《灾祥.寇乱》
㉑《漳浦县志》卷十四《名宦志.武职》“戚继光”条
⑳《武备志》卷二一四《海防》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第十五辑》
本书记述了漳浦的文史资料,其中包括了经济建设、矿藏开发、教育、体育、老人之家、社会事业、人物、自然灾害、风物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杨汉章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