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从宋帝昺在漳浦的传说谈到南宋败亡对漳浦的影响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653
颗粒名称: 四、从宋帝昺在漳浦的传说谈到南宋败亡对漳浦的影响
分类号: K249
页数: 3
页码: 81-83
摘要: 本文记述了宋帝昺在漳浦的传说并非史实,而是民间传统故事。南宋祥兴二年,宋朝末代小皇帝昺在广东崖山败亡,之后可能成为民间传说的话题。然而,根据史书记载,昺从福州逃至潮州后就在海上最后战败,可能并未经过漳浦。南宋败亡对漳浦的影响主要是南宋遗臣、残兵败将居留漳浦并传下后代,如赵、黄、杨三姓在漳浦人口中占有一定比重。漳浦地区的石城据推测是清初为驻兵而建,而与宋帝昺无关。总体而言,南宋败亡对漳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留下的南宋遗臣后裔。
关键词: 漳浦县 宋帝昺 南宋败亡 漳浦传说

内容

南宋祥兴二年,宋朝末代小皇帝昺在广东崖山败亡。民间将风物附会于宋帝昺的传说很多,自福建至广东被人们认为他南逃的路上,不下二十多处。单单漳浦境内就有马口行官、梁山封螺、盘陀岭帝昺泉、古雷山下帝昺井,油澳海中玉带泉等,说得神乎其神。尤其马口开科取士,揭榜沙溪的佳话,更是娓娓动听。
  从前马口确实有个石城,城中凿石为殿,遗迹墙石在解放后的大跃进年代才被搬去作为农田基本建设之用。那个城传说是宋帝昺的临时宫殿,好象凿凿有据。
  但是,史书并没有记载宋帝昺经漳浦下广东的事。宋史记载南宋自国都临安(杭州)失陷,谢太皇太后投降,全太后与幼年皇帝显被掳北去以后,遗臣拥才八岁的益王赵是在福州即皇帝位,就是端宗,国号景炎。但不久元兵长驱直入建宁府,福建宣抚使王积翁和福州知府王刚中投降,群臣拥帝是航海到泉州港,取泉州招抚使的船只继续南逃,直航潮州。后来在井澳地方遇风浪翻船,帝是溺水得了重病,由张世杰护送到硇州的时候死去,一共做了两年小皇帝。那时文天祥已兵败在海丰五坡岭被俘,签书枢密院事陆秀夫为左丞相,再拥立是的异母弟卫王昺继续帝位,国号祥兴,也是才八岁,迁到崖山,(今新会县南),当了两年小皇帝,就在元兵追逼下,穷途末路,在海上最后战败,由陆秀夫把他背负投海自尽。按史书说,帝昺自福州下泉州逃潮州,走的是海路,帝昺是到广东以后帝是死了才继续帝位。并没有经过漳浦,就是有经过漳浦,那时他也还没有当皇帝,漳浦民间关于宋帝昺的传说无非穿凿附会。
  那么,马口虽是交通要冲,却地处荒山野岭,为什么有一个颇为壮观的石城呢?原来马口城是清初为驻兵而建的。《漳浦县志》虽然把宋帝昺沙溪揭榜的传说也记上去,到底写明是“相传”,而对于城堡历史的记载,则明说:“马口城建于康熙二年,总兵王建功建议,督院(总督)李率泰建。刻记石上,俯溪桥,原有千总分驻于此。”可惜那石刻已经被打成石块不知用到那里去了,现在无从稽考,但据曾经见过那石刻的人说,确实是刻记康熙年间建城的事,与帝昺无关。那么城中为什么有一个“殿”呢?据推测,那是供奉神像用的,利用天然石头凿成,无非就地取材,正如别处用土垒成一样便利,只是由于殿石是依附在土地上,不似土殿那样容易毁坏,所以后来虽然那地方失去驻兵的作用,城坍神像废,而天然石块凿成的“殿”依然存在,给后人以附会为皇帝殿的把柄,其实皇帝殿那能是那个样子(长方形石上有狮子浮雕而已)。显然是先有“策士溪”的传说,后来那里建了城,后人又将城附会为皇帝城。
  其他什么宋帝昺吃过的螺还会活,传下后代,成为“封螺”(其实那是一种秃尾螺的品种,别处也有),什么帝昺冲饮过的茶叶倒在地上出了“皇帝茶”,什么杨太后在船上将帝昺的玉带抛到海里,那玉带箍着的一圈海面就涌出一股淡水供给船上煮饭之用,称为玉带泉,俗称肚箍水……等等,不一而足,要是宋帝昺真有那种神力,他何至国破身亡?
  封建统治者把皇帝神化,借用神权来统治人民,就是农民造反,也往往借神话来作号召,这是迷信神仙的时代的产物。宋帝昺在当时被当作国家的象征,尽管小孩子当皇帝不会管事,而忠臣总要拥立一个偶像来作号召,有了这尊偶像,就意味着国家还没有灭亡。
  南宋的败亡,在漳浦一带有没有留下什么事迹?据史书记载,文天祥勤王的军队由江西败入汀州,退到漳州,元军派降将吴浚到漳州招降文天祥,被文天祥杀死示众,后来文天祥由漳州领兵入潮州。另据《漳浦县志》引据野史记载,端宗(帝是)景炎二年,文天祥率队去广东经过漳浦时,在盘陀汤(通)坑谒梁岳庙,收集到很多散兵。摒弃梦神指点的神话,由漳州入潮州,漳浦是必经之路,在汤坑谒梁岳庙收集散兵,这些是可信的。
  南宋败亡对漳浦的影响不是战祸,而是一些遗臣(皇族、国戚、大臣)及残兵败将居留漳浦,这些人后来给漳浦传下为数众多的人口。如闽冲郡王赵若和后代的聚居地赵家城便是大家所熟知的。还有漳浦人数众多的黄姓,也大都是保护赵若和逃到浦东的侍臣黄材之后代。考据漳浦一些黄姓村庄的族谱记载,赵若和为避元兵追缉迁居佛昙积美后,黄侍臣仍在浦东居住,后其第四代子孙于惨遭倭寇杀掠之后改地名为浦西。那事发生在元末,黄侍臣的第四代孙中间有一个寿夫迁居莆田西街头,明朝开国后任指挥使,镇守佛昙梅月岭,在一次抗击倭寇的战争中牺牲在香山下,而他的两个儿子在佛昙传下众多子孙,建一座梅月城,聚族而居。明末战乱,梅月城坍废,乃继赵姓之后迁入官塘,按黄姓分居地以西字命名之例,改地名为湖西。子孙传衍到溪野、长桥一带,形成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同族聚居地。另一个黄侍臣第四代孙宽夫的儿子均造,于元朝末年天下大乱时在旧镇附近建隆安寨反元。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后。委他为镇宦,在狮头山一带传衍众多子孙,形成狮头堡等几个村落。其他如前亭等地黄姓,也都是黄侍臣的后代。就是地广人稠的佛昙杨姓,始祖也是南宋遗臣。当娃娃皇帝赵显在杭州亡国以后,另一个娃娃皇帝赵是在福州登极,他的生母杨淑妃便被尊为太妃(民间称杨太后),杨太妃的弟弟杨亮节成为国舅,授官制置使,从福州跟随皇室航海至泉州港,他带着三个儿子上陆,由于泉州招抚使蒲寿庚降元,形势急追,当杨亮节回到岸边,皇室的船队已经走了。他来到漳州一带追寻,不见踪迹,才知道皇室已经航海直抵粤东。便把因跋涉致病的小儿子寄养佛昙,自己带着长、次二儿到厦门,打算雇船南下。又听说小皇帝赵是已在零丁洋翻船溺水病死,乃定居于金门,传下众多后裔。寄养佛昙的第三子流落大荟山下,养鸭为生,后来成为佛昙始祖世隆公。单这三个南宋遗臣的后裔赵、黄、杨三姓在漳浦人口中就占着很大比重,那些文天祥没有收尽的无名小卒,其后裔无从稽考,当也不在少数。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本书介绍了漳浦县的革命史资料,农民起义与民间结社,旧社会动态,教育史资料,华侨办学史,戏剧史资料,海峡两岸,自然灾害,地方志与修志人以及历史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宋帝昺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