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市图书馆
漳州市图书馆
机构用户
漳州市图书馆(机构用户)
登录
注销
首页
知识图谱
颗粒列表
全部
基础数据
精细化标引
析出资源
图表颗粒
知识抽取
人物
New
机构
事件
地理名称
专题
作品
实物
知识片段
资源阅读
近现代图书
古籍善本
其他
资源统计
加工标准
相关文档
首页
知识信息
清泉岩前讲传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623
颗粒名称:
清泉岩前讲传统
分类号:
K250.657
页数:
2
页码:
1-2
摘要:
本文记述了抗日初期闽南国共合作历史经验学术讨论会的代表参观了“漳浦事件”发生时闽南红军红三团重整队伍的旧址——清泉岩。在那里,原红三团的领导和老同志们回忆了在清泉岩的斗争情况,并强调了地方党组织在重建红三团时的重要作用。在讲述历史的同时,也表达了对地方干部和群众的深厚感情。
关键词:
清泉岩
漳浦事件
红三团
内容
十一月十二日上午,大会组织与会代表参观“漳浦事件”发生的当晚闽南红军红三团重整队伍的革命旧址——清泉岩。
原红三团团长卢胜同志兴致勃勃地和当年“漳浦事件”经历者陈高顺、罗爱民、吴瑞华、刘再兴、张志荣等老同志以及当时地方党的卢叨、柯志达、陈天才、柯永麟等老同志走在前头,登上清泉岩。在清泉岩古庙前,老同志故地重游,见景生情,思绪万千。老基点村的老党员、群众听到同志登上清泉岩的消息后,纷纷赶来和老同志亲切交谈。当群众见到柯志达同志时,叫了声“柯村长”时,老泪直流。足见我党地方干部与群众间的深厚感情,老同志和老据点村的老党员,欢聚一堂,畅述旧情,照相留念。
柯志达、刘再兴、吴瑞华等老同志回顾了在清泉岩重建红三团前后的斗争情况,强调了地方党组织在重建红三团时所起的重要作用。地方党组织在清泉岩办起了“后方医院”,治好很多指战员的病,然后将他们送往前线。党组织在最困难的时刻,发动群众,支持革命,特别是通过漳浦新义和堂药铺联络站,为红三团输送枪支、军衣、医药、食物、日常用品等,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帮助部队指战员度难关。脱险出来的红三团指战员植根于群众中,不屈不挠,重建武装继续革命。在那战争时代里,闽南党组织是坚强的,老据点村的群众是坚持革命的,正因为有了党的正确领导和革命群众的大力支持,这支闽南革命武装才不断发展壮大;我们革命事业才取得胜利。
“漳浦事件”发生后,红三团指战员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历尽千难万苦,但他们怀着革命必胜的信心,以坚强的革命毅力,战胜了重重困难。原红三团排长罗爱民同志走到古庙旁,伸手采撷一串类似高梁穗的蒲盐,当地群众称之为“老公挑盐”,亲口尝了尝,然后介绍了当年在困难中,就是用这种野果解决吃盐问题。
卢叨同志在即席发言中说,我们昨天看到的是标志失败的“漳浦事件”时被缴枪的旧址——漳浦体育场,今天看到的是标志胜利的重建武装的旧址——清泉岩。在清泉岩重建武装是闽南红军游击队从失败走上胜利的转折点。我们参观这两个历史旧址,是很有意义的,特别是今天我们参观了闽南红军游击队在历史关头具有决定意义的旧址,意义就更为重大。卢叨同志还概述了红三团由胜利到失败,通过斗争,取得最后胜利的规律。在战斗的历程中,红三团指战员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出山入山辗转于山崖之间,经过了同国民党顽固派的反复较量,终于迎来了“山桃山杏满山开”的局面,取得了革命事业的胜利。卢叨同志满怀激情地高声朗诵一首在当时战争时代里写于墙上的民歌:
山出山入转山崖,山僧山客山中来。
山客看山山更好,山桃山杏满山开。
(抗日初期闽南国共合作历史经验学术讨论会大会秘书处)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四辑》
本书介绍了漳浦县的革命史资料,农民起义与民间结社,旧社会动态,教育史资料,华侨办学史,戏剧史资料,海峡两岸,自然灾害,地方志与修志人以及历史人物的相关内容。
阅读
相关人物
陈高顺
相关人物
罗爱民
相关人物
吴瑞华
相关人物
刘再兴
相关人物
张志荣
相关人物
卢叨
相关人物
柯志达
相关人物
陈天才
相关人物
柯永麟
相关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