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唐宋时代的漳浦人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602
颗粒名称: 二,唐宋时代的漳浦人
分类号: K295.7
页数: 2
页码: 42-43
摘要: 本文主要讲述了闽地历史上不同族群的迁移情况,包括唐朝时期陈元光和五代王审知南下迁居闽地,宋朝时期更多汉族来到福建等历史事件,以及畲族人在漳浦地区的定居和逐渐汉化等情况。
关键词: 漳浦县 地方史 唐宋时代

内容

越族人被迁走后,畲族人逐渐迁来闽地定居,形成部族。汉族人也逐渐南来。
  唐朝的陈元光,五代的王审知这两个时期,是两次北方汉族大规模南下移居闽地。人数以王审知时为最多,而陈元光的五十八姓子弟连同一部份眷属直接留在漳浦一带,对这里的影响最大。
  在唐朝以前,闽地的许多地方已经有汉人到来开发。唐朝福建人林谞写的《闽中记》说“永嘉之乱,中原士族林、黄、陈、郑四姓先入闽”。“永嘉之乱”是晋朝继“八王之乱”以后的永嘉四年,以凶奴兵灭晋军十余万人于苦县宁平城,又破洛阳,杀王公士民三万余人为代表事件这一历史时期的叫法。那时中原战乱,士族及百姓纷纷逃避南方,来到闽地的也很多。那时以后为十六国纷争的局面,经历了南北朝,到公元589年杨坚建立隋朝,至627年唐太宗统一中国,三百年间战乱不停,中原汉人南下迁入闽地的就更多了。漳浦那时还是荒僻地区,也已经有汉人前来定居。《漳浦县志》说:“高宗总章二年,泉潮间蛮獠啸乱,居民苦之,佥乞镇帅以靖边方。”很清楚,“蛮獠”指就是畲族,“居民”指的就是汉人,因为“蛮獠”不会请求镇压“蛮獠”,这就说明,当时漳浦是畲族与汉族间居的社会,只是汉族人居于少数地位。
  陈元光“开漳”以后,一部份畲族人迁到深山地区去。当时,畲族既被汉族统治者看成“蛮獠”,就必然受到歧视、压迫,这就是他们要迁到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去的原因。《漳浦县志》记载:初建立州县时,漳州领漳浦怀恩两县,后来因为“户口逃亡”,怀恩并入漳浦县。“逃亡”的户口应当是居于不利地位的畲族人,而不会是要在这里开辟新天地的汉族人。
  漳浦还有一部份居住山区的畲族人保持着原有的部族,后来逐渐汉化了,溶化成为汉族。漳浦一带早就没有畲族人的影子,而畲族人的蓝、雷、钟等姓留到现在,尤其蓝姓,一直是强宗大族。尽管赤岭乡的蓝姓早就成为汉族,而华安县畲族的蓝姓人在解放前后还来漳浦赤岭认祖,说他们的祖宗是这边“开”过去的。也许他们祖先就是“开漳”时“逃亡”的户口,在华安深山里一直保持着畲族人的特色,而与漳浦的蓝姓汉族有渊源。
  到宋朝的时候,北方汉族先后受到契丹(辽)、女真(金)、蒙古(元)等族的压力,转向南方发展,就有更多的汉族来到福建,对漳浦当然不无影响。南宋的时候,南下到福建以至直接来到漳浦的就更多,如佛昙的杨姓,湖西的赵姓等都是,湖西黄姓也是南宋时由莆田移来的北方人的后代。
  总之,唐宋时代的漳浦“百姓”是唐、五代、宋各个时期,连同唐以前来到的北方汉族移民,溶合畲族人而组成的大家庭。

知识出处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漳浦文史资料新第三辑》

本书收录了革命史资料、民国史资料、海峡两岸血缘探索、艺苑之花、地方史探讨、人物、风物、风俗、民间说、自然灾害记录等20多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李林昌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浦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