辉煌的二十年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九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453
颗粒名称: 辉煌的二十年
分类号: F127.57
页数: 16
页码: 63-78
摘要: 本文记述了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国民经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总经济实力增强,产业结构逐步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特别是近年来,我县从实际出发,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竹木、水果、食用菌等主导产业,实现了粮食稳产高产和人均占有量的提高。这些成就为推进新一轮创业打下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关键词: 华安县 经济发展 成就

内容

按: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帷幕。以此为伟大转折,我们党和国家,开辟了新时期,走上了新道路,开创了新理论。
  光阴荏苒,回首往昔,20年的艰辛拼搏,十六万人民的创业实践,波澜壮阔,沧桑巨变。改革开放使我县的人民自强自立,是改革开放让我县人民真正挺直了腰杆。我们为改革的成果而自豪,我们格外珍惜今天的一切,我们更加努力为明天奋斗。
  时值我县建县七十周年,同庆成就,又增一分喜庆;展望未来,更添几许信心。“辉煌二十年”是县统计局编写的一组报道,它是折射改革开放耀眼光芒的一颗水滴,虽不能再现这一页艰苦创业的历史全貌,却可以把丰收果实奉献给敬爱的读者。
  (二)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县国民经济发展成就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县认真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以邓小平理论为指针,积极、全面、深入、准确地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牢牢把握“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大方向,从县情出发、突出山区特色,找准发展路子,国民经济建设取得可喜的成就,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农业基础地位大大加强,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市场物丰价稳,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推进我县的新一轮创业打下了较好的经济基础。
  一、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产业结构逐步改善
  ①从经济总成果看,1997年国内生产总值(现价)为9203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为65197万元,比1995年增长54.5%,比1996年增长30.4%,增幅居于全市第二位,是1978年的9.36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现价)由1978年的224元提高到1995年的4525元,1997年的5802元(按1990年不变价计算为1978年是500元、1997年为4110元),20年间增长7.2倍。
  ②从分产业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分别为43187万元、23178万元和2567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分别比1995年增长33.8%、87.4%、53.4%,分别是1978年的6.52倍、8.09倍和20.32倍。三次产业结构由1978年的54.4∶24.8∶20.8调整到1997年的46.9∶25.227.9。
  ③从贡献率来看,1978年以来二十年间,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97%和29.16%,对我县经济增长的推动力最大的为第一产业,次之是第二产业。农业仍然是我县经济发展的基础。
  ④从发展速度看,1997年是我县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主要经济指标中,有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产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增幅居于全市前三位。
  二、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加强,综合开发成效显著
  根据我县山多地少(山地面积占全县面积89%,而耕地面积仅占7%)的特点,近年来,我县从这一实际出发,理清发展思路,选准经济增长点,大力做好山的文章,尤其是1996年底,县委提出了“依山兴县,兴农富民”的经济发展战略,以增收为目标,以建设“北溪百里竹业走廊”和“沿江1.8万亩龙眼果带”为重点,投入近亿元的资金,推进山水田结构调整,着力发展竹木、水果、食用菌、蔬菜、烟叶、糖蔗、养殖业、绿色食品等八大主导产业,农业工作卓有成效,基础地位进一步加强。
  ①粮食实现稳产高产,人均占有量位次居前。1997年,全县粮食总产达76970吨、亩产358公斤、人均占有量485公斤,分别比1995年增长6.3%、4.7%和5.9%;分别比1992年增加8.91%、8.97%和8.5%,比1978年增加27.5%%27.8%、12%粮食总产创历史最好水平,人均占有量居于全市第二位。
  ②综合开发成效显著,八大产业迅速发展。1992-1997年全县新种果8.88万亩,新种竹5.44万亩,尤其是1996、1997两年共种果4.26万亩,占种果总量的48%;新种竹3.08万亩,占种竹总量的56.62%。果园面积由1992年的10.62万亩、1995年的12.91万亩增加到1997年的15.41万亩、比1992年增长45.1%,比1995年增长19.36%,比1978年的7978亩增加18倍多;竹类面积也由1992年的6.3万亩增加到1997年的11.26万亩,增长78.73%。同时,八大产业迅速发展,总量快速扩展,1997年,八大产业实现产值(不变价)达3509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85.55%;提供增加值21054万元,占第一产业增加值85.0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2.3%。其中,竹木创产值4612万元,比1992年增长1.2倍;水果总产40441吨,比1978年的1733吨增加38708吨,比1995年增加13042吨;人均占有量255公斤,比1995年增长47.6%,比1978年增加19.6倍;食用菌总产达6165吨,产值4101万元,比1992年增长88.71%;蔬菜种植面积6.42万亩,其中仅反季节蔬菜1.1万亩,1997年全县蔬菜总产86697吨,比1992年增长2.3倍;烟叶种植8930亩,产量712吨,分别比1992年增长32%和20.88%;糖蔗种植2.14万亩,总产11.79万吨,分别比1992年增长1.23倍和1.68倍,比1978年分别增长68.5%和2.8倍;养殖业总产16801吨,实现产值12325万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2.5倍和2.12倍;绿色食品(指苦菜、蕨菜、藤茶)从无到有,1997年生产总量102.5吨。
  ③林业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兴林进展顺利。1992年以来,先后建立了毛、麻竹速生丰产示范、肉桂母树林、肉桂高产栽培、坪山柚提纯复壮栽培示范、巨桉速生丰产林和优质水果栽培示范等基地59个,总面积2.43万亩,从而提高了优质林的比重。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9%,比1992年增加了4.86个百分点;林木总蓄积量达350.63万立方米,比1992年增长16.88%。1997年林产品实现产值(不变价)4612万元,比1992年增长1.18倍。
  ④农业结构得到改善,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经过几年的努力,农业基础地位加强了,农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从大农业看,牧业、渔业的比重分别由1978年的12.6%、0.1%,1992年的20%和2%提高到1997年的25.4%和4.7%,比1978年提高12.6%和4.6%,比1997年提高了5.4个和2.7个百分点;小农业、林业比重分别由1992年的66%和12%下降到1997年的58.7%和11.2%。从小农业看,粮经结构也由1992年的32.80∶67.20调整为1997年17.8∶82.2。由于农业结构优化,农业效益有了显著提高,每亩产生效益由1978年的123元、1992年的366元提高到1997年的1268元,分别增加了9.3倍和2.46倍。由此,农业对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也大幅度提高,1997年农业特产税为财政增收提供的贡献率为29%%,其中烟、茶、水产品、竹木、食用菌、水果为财政增收提供的贡献率为6.4%。
  三、工业生产持续增长,特色产业逐步形成
  1997年,全县工业总产值(按1990年价计算)为75078万元,比1995年增长81.2%,比1992年增长3.1倍,年均递增32.6%,比1978年增长22.7倍。年均递增17.1%,1992—1997五年间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4.15%,为全县经济持续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全县已有工业生产单位1307家,其中重工业253家,轻工业1054家,全部生产单位比1992年增加了351家。非国有经济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所占比重由1992年的64.6%提高到1997年的79.07%。全县工业也逐步形成了以竹木加工、华安玉加工和食品加工为主的三大加工系列,三大加工系列年创产值28075万元,占全部工业产值37.39%,成为推动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四、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1992年以来,由于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镇企业的发展,大力改善乡镇企业发展的软硬环境,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迅速发展。目前,全县乡镇企业已发展到4921家,比1992年的2354家增加了1.1倍,比1995年的4465家增加456家,有18053个劳动力在乡镇企业工作,从业人员比1992年增加了23.08%,比1995年增长3.4%,从分行业看,工业、交通运输业、商品流通业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76.55%,旅游餐饮、施工和其他行业占23.45%。1997年,全县乡镇企业总产值(不变价)为13.38亿元,比1992年增长7.16倍,比1995年增长76.3%;1997年乡镇企业产值含税率1.62%,比1995年提高2.2个百分点,含税率居于全市前列。伴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资源开发也取得较好的成效。在水资源开发方面,1992年以来,新增装机容量21479千瓦,比1992年装机容量增长1.37倍,年发电能力增加到15809千瓦小时,比1992年增长1.84倍。在竹木开发方面,全县竹凉席厂家达417家,年产量130万件,完成产值2亿元,成为我县的支柱产业。在华安玉开发方面,华安玉加工厂发展到17家,1997年实现产值4000万元,开发出保健玉凉席、玉枕巾、建筑石板材、浮雕艺术品等四大系列50多种产品。绿色食品开发方面也取得积极成果。目前已建立了一批藤茶、蕨菜、苦菜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了一条年生产能力达50万盒的生产流水线,从而带动天然野生可食植物的开发生产。
  五、三大需求稳步增长,经济推力逐步增强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二十年间共完成投资82225.4万元。1992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57498万元,其中全民其本建设投资累计34368万元。投资速度最快为1997年,投资总额为16753万元,比1996年增长74.73%,投资增长速度居于全市第一位,比1995年增长16.6%,是1978年的6.28倍。投资结构呈现积极变化,基本建设投资和技改投资力度加大,分别占投资总额59.77和15.95%,所占比重比1992年分别上升41.7个和10.79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在缺少消费热点的情况下,也呈稳定增长趋势,1997年全社会商品零售额达2.51亿元,比1995年增长46.8%,比1996年增长30.73%,增幅居于全市第一位,比1978年的2023万元,增长11.4倍,年均递增13.4%。出口需求也取得较好的成效,1997年出口商品总值316万美元,比1992年增长2.19倍,比1996年增长37.39%。由于三大需求稳定增长,对全县经济增长的推动力逐渐增强,1997年三大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额为2853万元(投资1887万元、消费825万元和出口141万元),贡献率为18.7%(投资12.4%、消费5.4%、出口0.9%)。
  六、招商引资有新突破,外引内联成效显著
  近几年,通过全县投资软硬环境的改善,外商投资有了新的进展,尤其是1997年,全县树立“县外资金即外资”的思想,外引内联工作取得较大进展。1997年,全县新批办三资企业4家,合同利用外资41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9倍。截止1997年底,全县累计批准有三资企业28家,正常生产16家,资本金782万美元,年创产值2447万元,主要分布在竹木加工、华安玉加工、针织生产、山地开发、冶炼、养殖等6个行业。1997年上报项目和争取资金也取得丰硕成果。全县共有14个重点建设项目经省、市计委批准立项,有18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列入金融部门融资范围,进入国家和省的计划盘子。有11个对外招商项目在厦门“97中国贸洽会”上招商引资。同时,全县向上向外争取各类资金1.6亿多元,其中,无偿资金3340万元、贷款4354万元、周转金2560万元、引资开发5870万元,大大弥补了我县建设资金不足,为发展经济增添了活力。
  七、财政收入稳定增长,金融形势平稳有序
  1997年,财政总收入5506万元,比1978年的314万元,增加16.5倍,年均递增15.4%;比1992年增长2.38倍,年均递增27.56%;比1995年增长55.7%,比1996年增长27.9%,增幅居于全市第三位。1992—1997年五年来,财政收入年均递增率高于经济增长年均递增率3.38个百分点。金融形势稳定,1997年全县各项存款余额2.45亿元,比1992年增加1.57亿元,增长1.6倍,年均递增21.08%,比1995年增长5.4%;各项贷款余额3.11亿元,比1992年增加2.14亿元,增长2.21倍,年均递增26.27%,比1995年增长26.4%,贷款增长幅度高于存款增长幅度,这充分说明银行近几年来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支持,有力促进我县经济的发展。
  八、市场物丰价稳,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农业连年获得丰收,市场商品供给充足,商品市场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物价涨幅也随之持续走低。1997年,全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1.8%,比1992年回落了6.8个百分点,比上年回落了3.7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为101%,比上年回落了5.4个百分点;衣着类为104.8%,比上年回落1.7个百分点;日用品类为101.8%,比上年上升2个百分点。在物价持续走低的情况下,城乡人民收入有了明显的提高。1997年,职工平均工资收入5548元,比1978年的453元增长11.2倍,比1992年增长1.6倍,比1995年增长18.5%,比上年增长7.1%;农民人均纯收入2495元,比1978年增长38.3倍,比1992年增长1.7倍,比1995年增长56.2%,比1996年增长18.7%;这一增幅居于全市第一位。1997年构成农民人均纯收入比1996年净增392.3元的主要因素是劳动者报酬收入(人均680.5元,比增36.8%)、转移性收入(人均206元,比比增23.5%)的增加和生产成本的降低(人均经营费用支出比上年减少512元,下降36%)。伴随着收入的增加,城乡人民生活质量也有显著提高。主要表现在:①通讯工具广泛进入家庭。截止1997年底,城乡居民拥有电话7531部、BP机6728部、手机1121部。电话机比1992年的1046部增长了6.2倍,比上年的5434部增长了38.59%,电话机拥有率由1992年每百户拥有3部、1995年的每百户拥有16.9部增加到1997年每百户拥有20部。BP机和手机也分别比上年增长79.65%和1.36倍。②居民存款大幅上升。1997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897万元,人均存款1633元,分别比1992年增长2.97倍和2.95倍,比1995年分别增长40.4%和40%,比上年各增长7.7%和7.4%1992—1995年五年间人均储蓄存款年递增31.65%。③服务消费支出比重上升。据农村住户调查,1997年农民服务消费支出比重提高到22.2%,人均服务消费支出313.85元,比上年增长21.9%。④农村小康建设取得积极进展。1997年小康建设综合得分为91.9分,比上年增加了57分,16项监测指标中有10项已完成百分之百进程。据农村住户调查,农民生活耐用消费品拥有量也呈不同程度的增长,1997年末,每百户拥有电视机80部,摩托车61辆、传呼机7部,农民不再停留在吃饱穿暖的水平上。
  二十年间,我县在经济领域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综合县力增强,人民生活富裕,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我县新的经济腾飞,实现跨世纪宏伟目标,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今后,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的旗帜,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从我县的县情出发,立足现实,找不足、挖潜力,选准路子,开拓进取、扎扎实实推进我县的新一轮创业,为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忆往昔岁月峥嵘,看今朝任重道远。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九辑

《华安文史資料第十九辑》

本文主要介绍了华安县的历史照片、名人题词和各个领域的发展情况。其中包括华安县教育事业发展史略、华安县金山林场科技发展史迹、华安县计划生育工作跨进全省先进一类县行列等。此外,还提到了华安县的交通、邮电、乡镇企业发展以及旅游资源等情况。

阅读

相关机构

华安县统计局
责任者
华安县统计局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