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赤心故乡情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416
颗粒名称: 游子赤心故乡情
其他题名: 记热心公益事业的林文图先生
分类号: K828.3
页数: 19
页码: 43-61
摘要: 本文介绍了林文图先生是一位热心公益的华裔商人,他为故乡华安县仙都镇捐资兴建了南海中学和华侨医院等公益事业,并帮助其他机构的建设。他的善举受到了广大群众的赞扬和怀念。
关键词: 华安县 林文图 公益事业

内容

笔者与林文图先生同是仙都镇招山村人,从小时候就从群众中听到不少关于林文图先生为人的传闻。林文图先生捐资兴办的南海中学一开办,我就到校执教直至退休。因此,特别钦佩林文图先生。现就我所见所闻令人难忘的几件事记载下来,作为对林先生永不忘却的怀念。
  林文图先生1888年出生于华安县仙都镇招山村,少年时立志从商,远渡重洋到印尼,经数十年如一日辛勤奋斗,终于事业有成。由于对故乡和漳州公益事业作出贡献,所以于1958年被漳州市(现芗城区)第五届侨代会选为侨联副主席,任职至岁终。林先生于1960年7月20日不幸于漳州病故,享年72岁。
  林先生父亲林毅是一位村私塾教师,为人耿直,家境虽不富裕,但乐于助人。並教育子女要立志奋发,兴家创业。林先生8岁时跟父在私塾学堂里,读过《四书》、《五经》;自幼爱好劳动,常上山帮家里砍柴、刈茅草。至今群众中还留传着这样一件事:有一风雨天,林先生从山上挑回茅草,进村过一座九节木桥时,人和茅草被风刮到桥下去,受了伤,爬起来,暗自发誓,日后,我如能发迹定要建一座石桥。
  林先生于1905年托“水客”或称“信客”,把自己要到印尼经商赚钱建业的想法告其在印尼谋生的哥哥。17岁那年,“水客”带他到了印尼雅加达士甲巫眉埠。
  听林文图先生生前讲:他刻苦学习当地语言文字,不到半年就能用印尼语会话,用巫文记帐写信。之后,他向乡亲借些钱,起早摸黑,走街串巷做小贩买卖。三年后,攒积了不少钱办起“甲印”厂(棉布印染厂)。生意由小而大,越做越红火。
  1942年春,日寇南进到印尼,大肆向商业界派款,拒交者抓人。由于林先生巧于周旋,日寇抓不到他,帮管理厂务的堂弟林开松即被抓走,送到已关着一位印尼官商的儿子牢房里。林文图先生托人送钱送物给其堂弟,用以疏通牢官,并嘱咐钱和物要同牢里的患难者共享用。那位官商的儿子受惠感动地对开松说:中国人够朋友的,我终生不忘。不久,凶恶的日寇把开松剪了头发判死刑,要挟限期交付巨款,方可改刑免死。林文图得悉后,四出筹款准备赎其堂弟出狱。幸好,当年6月,侵入印尼的日寇迫于形势,仓猝撤出,未及处决林开松。林开松先生和那位官商的儿子同时出狱获生。此后,林文图先生的工厂得以继续开工经营。那位官商的儿子出狱后也没有食言,特许林文图先生向其商行优先取货,待卖出货物付款。这样,林文园先生就扩大工厂规模,生意越做越大,利路亨通。50年代后,他经营的商业发展到顶峰,成为当埠的富商之
  1956年林先生年近古稀,更加思念故乡,落叶归根心更切,因此决定把工厂交给儿子和女婿经营。1957年回国定居在漳州(芗城)。
  “少小离家老大回”。林文图先生阔别家乡五十多个春秋,乡音无改,爱国爱乡情更浓。回想少年时,因家境清贫,无法到外地中学念书,在海外奔波奋斗的历程,使他深感文化知识的重要,早就萌发着捐资办学的思想。因此,回到家乡,他看到当时家乡还没有一所中学,青少年学生要翻山越岭,步行数十里到华安县城念中学,甚为不便,便下决心要在仙都献款建一所中学,这件事马上得到县领导的赞许,因此很快得以实施。他亲自选定校址,于招坑(当时与招山村合并为一乡)西南的山坡上建校,并命名为“南海中学”(意为南洋海外华侨创建)。1958年2月“南海中学”校舍破土兴建,8月竣工,一举建成土木结构的教室6间,备课室和教师宿舍6间,礼堂和厨房各1幢,建筑面积为2290平方米。从此,仙都——林文图先生的故乡有了第1所中学,满足了整个公社青少年学生就地上中学的理想。9月,南海中学首次招入初中新生两班100名,以后逐年发展,至1966年全校有六个班,学生319名。从创办至“文革”前的1965年,林先生捐资建校舍款和办校经费共人民币17万多元。
  在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70年南海中学开始办高中,成为我县第二所完全中学。1986年全校高、初中共有26个班,学生数达1322名,教职员工99名。至此,学校共有教室楼2座计24间,教师宿舍楼3幢计56间,建筑面积扩大到6195平方米,并有较完备的理化教学仪器和各项体育运动设施,学校具有一定规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学校进行调整和教学改革,教育质量有了较大的提高。
  在兴办南海中学的同时,1958年林文图先生还与林德昌先生一起联合林显景、林开松、林同秀、刘致雨等侨胞捐资11.32万元,其中文图先生投资2.1万元,在中圳村的洋坑尾兴建华安县“华侨医院”。这是林文图先生回故乡后参与办的第二项公益事业。当时款未筹齐,他主动提出:建筑款先从他在银行的存款中取付,事后由他与献款者理算,使医院如期完成。结束了仙都公社没有医院的历史。
  此外,漳州市(现芗城区)侨联的三层办公楼(实用面积800多平方米),投资人民币六万元建成的,其中林文图先生捐献了三万元。他还献一部份资金给漳州华侨小学和华侨中学,捐赠一批医疗器材给龙溪地区医院,出资兴建华侨新村桥。
  林文图先生为故乡人民掏尽赤子心。1960年林先生逝世前嘱女婿曾国靖:要完成建造招山公路桥,以实现他少年时代立下的夙愿。曾先生于1965年从林先生生前的银行存款中取出4.5万元,交由华安县建筑社承建招山桥。桥为3孔石拱桥结构,长64米,宽6米,桥面两边有人行道。造桥工程于1965年6月动工,翌年夏完工。桥建成后,方便了交通运输,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故乡父老乡亲走过这座桥,无不怀念热心公益事业的林文图先生。
  林文图先生在海外泛舟商海半世纪,艰苦奋斗创业绩,一生心系家乡,一生无私奉献。因而,林文图先生的美名在故乡代代相传。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七辑》

本刊专稿介绍了邓小平诞辰九十周年的庆祝活动,同时关注了华安地区的经济开拓、社会公益、教育发展以及海外见闻等多方面内容。文章涉及了华安水力发电厂、公路建设、糖厂转制、华侨旅行社、木模厂等多个领域的开拓和发展,同时也介绍了农民土专家杨建设、热心公益事业的林文图先生等人物的事迹。此外,文章还提到了华安城关职业中学和实验幼儿园等教育机构的创办和发展,以及海外见闻和历史人物赵德懋等。

阅读

相关人物

林源宁
责任者
林文图
相关人物
林毅
相关人物
林开松
相关人物
林德昌
相关人物
林显景
相关人物
林同秀
相关人物
刘致雨
相关人物
曾国靖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南海中学
相关机构
棉布印染厂
相关机构
漳州华侨小学
相关机构
龙溪地区医院
相关机构
华安县建筑社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