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岩画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18
颗粒名称: 中国的岩画
分类号: K877
页数: 4
页码: 74-77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中国岩画,它是古代先民们在石头上记录的形象性史书,展现了人类生存活动的连续篇章,揭示了古代人们的生活和思想。
关键词: 岩画 石刻 研究

内容

岩画是古代先民们记录在石头上的形象性史书。它描述了从远古的狩猎时期到现代的原始部落人类生存活动的连续性篇章;从多方面揭示了古代人们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以及哲学思想、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丰富的内容。
  岩画以它全球性的宽度和历史性的深度,已成为当今世界性的研究课题。
  近代对岩画的研究,始于一九一五年黄仲琴对福建华安汰溪石刻的调查。我国岩画的大量发现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事:五十年代对广西花山崖壁画的调查,以及六十年代云南沧源岩画和七十年代内蒙古阴山岩画的大量发现和研究,都是卓有成果的。
  目前,全国已有十四个省(自治区)的五十个县(旗)发现有岩画,它们分布的范围包括东起黄海之滨,西达昆仑山口,北抵牡丹江畔,南至广西左江沿岸。这里有:黑龙江的牡丹江;内蒙古的白岔河、乌兰察布、阴山山脉;宁夏的贺兰山;甘肃黑山和祁连山;青海的青海湖畔;新疆的天山南北和昆仑山口;西藏的阿里地区;四川的珙县、昭觉;云南的沦源、耿马、栗麻坡和怒江;贵州的盘江沿岸、清水江边;广西的左江流域;福建的华安;江苏的连云港;以及山西的吉县等。
  我国岩画的年代,多数仍在研究之中,据考古分析及碳十四测定,北方最早的岩画大致可推断到距今万年之前。南方岩画如广西左江流域和云南沧源,根据画面典型器物和碳十四测定,距今约有2000至4000年之久。
  迄今为止,我国岩画绝大部分都发现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或古代少数民族聚居地,大都是古代少数民族所作,与这岩画有关的民族,北方地区有匈奴、羌、大月氏、鲜卑、突厥、回鹘、党项、蒙古等,南方则有属于古代百越和濮僚系统的民族。
  我国岩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它涉及到了那个遥远年代的许多方面,其中有三种类型最为突出:一、类人面形,描绘的是神灵偶象,这类岩画主要集中在贺兰山北部内蒙古的海渤湾和宁夏的贺兰口一带。二、狩猎游牧类型岩画,以描写动物为主,内蒙古草原和新疆天山南北地区为典型。三、祭祀巫术类型的岩画,题材内容与当地少数民族的祭祀和巫术等活动有关,以南方的广西、云南最为突出。
  我国岩画在制作方法上大体分为两类:一种是画的,一种是刻的,南方岩画大都以红色绘画,北方岩画则主要是刻制的。地点大多在露天的山石崖壁上,洞穴岩画极少。它们构思天真纯朴,造型粗犷简练,虽然使用着原始的工具,制作于粗糙的石面,却能抓住物象的基本形态和动态特征,表达出生活的真实,显示出无限的生命活力,这种对生活的敏锐观察力和艺术力上粗犷手法浑然地结合在一起,或许是许多岩画至今仍有其生命力的根本原因。
  由于我国岩画大多数发现在少数民族地区,为历代各族人民所创造,因此研究我国古代岩画,不仅对了解我国古代人们的审美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从而丰富我国古代美术史有其极重要的意义,同时对我国民族史、民族学、民俗学、原始宗教史等学科也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内收“广西左江崖壁画与福建仙字潭崖刻的比较研究”、“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新解”、“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再探”、“台湾高山族和华安仙字潭图象文字”、“ 台湾万山岩雕群与华安仙字潭石刻”等16篇文章及编者话。

阅读

相关人物

蒋振明
责任者
陈兆复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