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新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辑》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30000204
颗粒名称: 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新解
分类号: K877
页数: 15
页码: 12-26
摘要: 本文主要讨论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的发现、调查以及对其性质、题材和时代的推测。文章详细描述了石刻图形的特点和与其他地区岩画的比较,同时探讨了岩画的时代问题。
关键词: 石刻 仙字潭 福建

内容

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早在唐代就被人发现了。一九一五年八月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专门作过调查,是我国近代最早发现并最早做过调查的一处摩崖石刻。然而,从正式调查到现在七十年来,学术界众口一词,都认为是古文字,经过笔者仔细审视图形,本人实不敢苟同,我个人认为,除那里晚期的汉字之外,应都是石刻岩画,本文拟对这里岩画的题材和时代试作解释,以期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一)
  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位于福建省华安县汰内乡苦田自然村附近之仙字潭,那里以石刻著名于世,很早就引起人们的注意。清乾隆《福建通志》谓:“石铭里雷篆,在长泰县治。唐开元中漳泉争界未平,忽一夕迅雷暴雨,石壁劈为一径,去地丈余,有古篆六行,字广数尺,李协辨为‘泉漳两州,分地太平,永安龙溪,山高水清,千年不惑,万古作程’二十四字,永安龙溪乃二州首乡名也。”①光绪《漳州府志》又谓:“古地名为长泰县良岗,深潭上石壁凿字成大篆十九字,人莫能识,郡守因名其地为石铭里。”②
  一九一一五年八月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曾去实地调查,并于一九三五年写成“汰溪古文”发表于《岭南学报》4卷2期,文称“文系摩崖,大字深刻……文刻其上,即乡人称为仙字者也。”但他不同意是符篆之类的仙字,而认为“汰溪古文,形有类似蝌蚪者,与近人法国牧师费亚所述苗文有相同之处,疑即古代蓝雷民族所用,为〓字,或苗文之一种。”黄仲琴教授曾将所拍照片转寄日本鸟居龙藏博士,“让其审订文字”。其后,蔡元培游闽,亦曾借观拓片,但文中没有提到两人对这批石刻的看法。
  一九五七年八月,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员对仙字潭的地理位置、石刻的分布、图形的形状及尺寸等都作了调查记录及拓印,并写成《华安汰内仙字潭摩崖的调查》一文,发表于《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八年第十一期,文称:现在石面黝黑,又蔓着苔,字形要不是细看,有的几乎很难辨认,所刻文字多者似有一、二十字,少的仅一、二字,没有整齐的序列,笔画也不整齐,有的刻的较深,有的较浅,根据目前调查到的按不同部位算,共有六处,自东往西分布,约长二十米左右。除第二处汉字外,该文作者认为“这些石刻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图画文字”。
  《福建日报》一九五九年五月,登载林钊同志一则考古报导:华安县汰内乡有仙字潭,附近有雕崖石刻五处,经过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临拓,送交北京中国科学院鉴定,以为是一种原始图象文字,可能是汉族入闽以前的本地少数民族的遗迹③。
  朱维干同志在《古代七闽的摩崖文字》一文中认为:“按浙江旧温台处三府和福建,在远古时代,都是七闽所居,而都有图象文字,刻在山谷的石上,我们以为这些仙篆,都是七闽遗迹。”④
  有人不但认为是图象文字,而且可以通读出来。光绪《漳州府志》谓:“……后来有人摹拓其字,带至洛阳。其时韩愈以尚书郎为洛阳令,自谓能识其文如下:“诏还黑视之鲤鱼天公卑杀人牛壬祭神书急急”。近人福建师范大学刘蕙孙先生写的《福建华安汰溪摩崖图象文字初研》一文,引用了许多古代金文,以资证明,指出这一处图象文字,大致可以通读为:“昱(明日)馘夷俘越国吴王昱吴战越战番”。并指出:“很清楚的这段摩崖文字,就是吴部落的酋长战胜了夷越番三种部落称王纪功的刻石”⑤。
  近年来林蔚文同志写的《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试考》一文,又对这批石刻做了新的考证,认为“从文字形状来看,这可能是几处要记载或说明某一事件的古代较为原始的象形文字石刻。从整个石刻看来,可以试解为象形文字的约有二十个左右。从字形上看,仅有个别与甲骨文金文有类似之处,其他的都接近于象形拟人化”⑥。
  综合以上诸说,仙字潭石刻性质约有以下几说,一、古篆;二、大篆;三、爨字或苗文一种;四、古代少数民族的图画文字;五、象形文字;六、吴部落的称王纪功刻石;七、七闽的图象文字。
  以上诸说虽有不同,但都认为是古文字,这一点是共同的。
  但是,从这里的历史沿革来看,刻制这些图象之时,是当地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从《漳州府志》卷1、卷24建置条和官绩条记载,唐代之前是土著居住之地,到唐代汉族才迁入汰溪。
  在远古时代,我国少数民族与华夏族的语言是不同的,做为记录语言的文字也不会相同,商周时代的甲骨文和金文都是汉字的早期形态,是用以记录华夏族语言的,因此,就这里的石刻图象与不可比的甲骨文、金文比附,用以解释其含义,其说服力自然是不强的。
  本人搞岩画工作多年,有机会接触到成千上万幅的岩画,无意中发现仙字潭石刻图形,与国内外许多地区的岩画图形,有惊人的一致性,因此,对以上诸解发生怀疑,认为它不是文字,而确应属于石刻岩画。
  将此处石刻看作“人体形”、“人体状”、“兽形”、“人面形”,以前就有人指出过⑦。但是从来没有将它视做岩画。当然岩画也起图画文字作用,甚至有些画面就是图画文字,但是,图画文字并不等于岩画,将这里的石刻当做岩画进行一次考释还是必要的。
  (二)
  仙字潭石刻共有六处,其中一处为三行真书浅刻的汉字,文为“营头至九龙山南安县界”,大约是唐代人刻的,与远古的岩画无涉。兹仅就五处岩画分组解释如下:
  第一组石面1.55×1.55米。因历尽千百年来的风蚀雨淋,画面已漫漶不清,有些图像已残损不完。这是一幅由众多的舞者组成的群舞场面。大多数舞者,双臂平伸,自肘部折而朝下,两腿最大限度地叉开,大腿平伸,自膝盖下折,作骑马蹲裆式,臀下系尾饰。但也有个别舞者,作直立状,双臂平伸,自肘部下折,两腿自然叉开。画面中间偏右,呈〓形,系没有头形轮廊的人(兽)面形,只具双眼和嘴。
  第二组石面2.8×4米。画面左边,是一舞者,作飞跃姿态:双臂平伸,自肘部上折,右腿残失,左腿上翘。其右三个舞者:上部两个女舞者,特意刻出女舞者的特有标志——乳房,双臂上举或下垂,双腿叉开,臂下系尾;下方一舞者,双臂上举,下肢一下垂,一上翅,系有尾饰。画面右上方似是一个图形连在一起:上方一人面形,其右下方似一简略动物形,最下面系一呈“巾”形的简略人形。最下方,似是由人形和人面形组成的图案。画面右上角,似一符号形,但也可能是一执弓人形。
  第三组石面2.5×2.8米。系两个左右排列的舞者:左边那个,双臂平伸,自肘部下折,两腿作最大限度叉开,自膝盖处下折,臂下系尾;右边一舞者形体较小,双臂外张,左手似握一物(尾巴或木棍),双腿平伸,由膝盖处下折,足尖朝外,身躯微下蹲。
  第四组画面0.3.×0.20米。系一舞者,双臂平伸,由肘部下折,但左臂甚短,而右臂甚长,两腿向右举,与右臂相连。颈部两侧各有一圆形颈饰,与此类似的颈饰在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岩画和南非洲智利岩也可以见到。
  第五组石面1.40米。分上下两部分。上面左边一舞者:双臂平伸,由肘部上举,双腿外跨,臀部饰尾。其右似一无头形轮廊的人(兽)面形:有两只眼睛,两个鼻孔和嘴巴。下面左边系一人(兽)面形,头顶有饰物。其右有上下两个圆形,上面一舞者,下面一有头饰的人面形。
  第六组石面1.40×0.40米。与第五组在一处。最上面是一舞者,一臂高扬,一臂外张,两腿叉开,其下一兽面形:耳、眼、鼻、嘴备具,其右下方,似连另一图形。画面下部系一长角卷尾的简略山羊形。
  由以上六组岩画的介绍可以看到,仙字潭岩画的题材是由舞者、人面形、兽面形和山羊形组成的。这些画面,是我国也是全世界各国岩画最常见的题材内容。与仙字潭舞者形象相同或相似的画面,也见于阴山岩画⑧、内蒙古乌兰察布岩画⑨、内蒙古桌子山岩画、蒙古岩画⑩、甘青陕省新石器时代彩陶器上,即使在遥远的智利岩画中,也可见到与仙字潭舞蹈岩画十分肖似的画面⑪。这些原始时代岩画舞蹈最显著的特点是:舞者的形象,兽面向着观众,上肢平伸,自肘部上折或下垂,下肢平伸至膝部下垂,臀下常有尾饰,有些舞者,给人以跃动之感。女性舞者常标出胸前的乳房,臀下有一方洞,大约象征女性生殖器。从舞蹈语汇中,传出一种粗犷而热烈的气氛。他们几乎一律没有衣着,缅想当年的原始氏族,在光亮的天宇下,或皎洁的月光里,欢跳原始舞蹈时是何等的快活,何等的无拘无束。他们与自然万物浑然一体,陶醉于大自然,融溶于大自然。
  仙字潭岩画第二种题材是人面和兽面,但这里的人面或兽面都不是写实的,而是经过变态,往往将其抽象化或简约化,比如人面只用双眼和嘴巴表示,而没有头形轮廓,甚至鼻子和眼睛也不去表示。对于面部的五官,只用几个圆点示意,而不做仔细的描绘。有时用几条直道去象征五官,以致眯着我们的眼睛,不能一眼识破岩画所表现的主题。
  见于岩画的人面和兽面,是各地岩画中的习见题材。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江水条,写到湖北西陵峡之西一带时说,“人滩水至峻峭,南岸有青石,夏没冬出,其石钦岑,数十步中,悉作人面形,或大或小,其分明者,须发皆具,因名曰人滩也。”说明湖北至四川交界一带有人面形岩画。在阴山⑫、贺兰山⑬、内蒙古乌兰察布草原、乌海市桌子山和内蒙古克什克腾旗白岔沟等地岩画中,人面形是一种主要题材,在与福建地域较近的江苏将军崖画中,人面形也是一种最主要的题材⑭,这里的某些形象,如无头形轮廓的人面形,与仙字潭岩画更为相似。此外,与仙字潭人面形岩画相似的还有贺兰山和阴山岩画
  在国外,这类题材在亚洲、北美洲均有分布,比如苏联黑龙江北畔萨卡奇一阿梁、乌苏里江畔舍列缅捷也沃和叶尼塞河畔等地均有分布。在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的太平洋沿岸也有数量众多的人面形岩画。可见关于仙字潭的人面形,不是一种孤立的题材,它在亚、美大陆及太平洋许多岛屿上有广泛分布。
  在仙字潭岩画中见到的山羊形象,更是我国和世界各国岩画中最常见的题材,那种就动物的形象加以简化和抽象化的手法,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岩画中最为常见,有的几乎完全一样。这是岩画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而逐渐形成的一种岩画风格。
  (三)
  关于仙字潭岩画的时代问题,以前学者作过不少推测。比如,有人说,“从字形上看,仅有个别与甲骨文有类似之处,其他的都接近于象形拟人化。与广西花山壁画的一些人物形象比较,华安仙字潭的石刻人形更为原始古朴,因此时代较之要早些⑮。我们根据仙字潭岩画的大自然的磨蚀程度,岩画的题材、风格,古文献记载,以及与其他地区岩画的比较,我们认为这批岩画的时代约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是我国南方地区已发现的岩画中时代最早的岩画作品,大约与江苏连云港岩画同时或稍早。
  首先,从岩画保存的现场看,石面风化很厉害,有些画面已漫漶不清,图形色泽黝黑,有的图形若不细看,就难以辩认,这暗示仙字潭岩画历史是很悠久的。
  其次,从前面所引的《漳州府志》的记载看,既然韩愈曾辨识其文,说明岩画时代的下限应早于唐代。
  其三,在岩画中没有出现金属器具,说明很可能当时还没有进入金属时代。福建地区商周时期使用金属器具的历史遗迹可从距今三千多年的武夷山船棺得到印证,这说明岩画的时代肯定在距今三千年以前。
  其四、这批岩画,比已发现的滇、桂、川等省岩画要早得多,因为这几省的岩画除麻栗坡大王岩和耿马大芒光岩画可能属于新石器时代之外,其余都是进入金属时代之后的遗存。这批岩画无论从题材和风格上看,都与连云港岩画接近。
  其五,最能说明岩画时代的,是这批岩画的题材。见于画面的舞者形象,与乌兰察布草原哈达图的舞者形象极为相近,而在那里的岩画旁,发现有燧石、玛瑙等制作细石器弃去的碎屑,加之哈达图岩画没有金属器的迹象,说明应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与这批岩画极其相似的仙字潭舞蹈岩画,自然也应是新石器时代的作品。见于仙字潭的人面形岩画,是我国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曾多次出现,比如在西安半坡遗址中出土的彩陶盆上出现了人面与鱼纹相结合的图样。另外,在陕西黄陵、陕西扶风姜西村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陶器雕塑人面纹,河南、山东、浙江、青海、甘肃和湖南等地出土的陶器或青铜器上,也都有人(兽)面形。说明它在我国新石器时代至青铜器时代曾广为流行。这种人面形,无疑是原始宗教崇拜的神灵形象,它是大自然力量的化身,其中有太阳神、鱼神以及形形色色的神祇。
  从仙字潭整个画面着,岩画主题无疑是表现某个氏族部落所跳的娱神舞蹈,他们想通过跳舞向神灵献媚,通过讨好神灵,希望得到保佑,达到抗御自然威力、获得狩猎成功的目的,从问题的实质看,充满着强烈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是人们想通过对自然力的讨好,达到征服自然的目的。这当然是一种虚幻的、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但在生产力极端落后的古代,这种想法是普遍存在的。这正如美国哲学家苏珊·朗格指出的那样:原始人生活在一个由各种超凡的神灵主宰的世界里,这些超人或尚未发展成人的生灵,那些具有巨大魔力的神灵鬼怪。那些象电流一样隐藏在事物之中的好运气和坏运气,都是构成这个原始世界的主要现实。艺术创造的推动力,这种对所有的人都显得十分原始的推动力,首先在周围这一切神怪的形象之中得到了自已的形式。那祭坛或图腾旗竿周围的魔圈,那‘基瓦’(即神庙)之内的圣区,都是理所当然的跳舞场地。在一个由各种神秘的力量控制的国土里,创造出来的第一种形象必然是这样一种动态的舞蹈形象,对人类本质所作的首次对象化也必然是舞蹈形象。因此,舞蹈可以说是人类创造出来的第一种真正的艺术”〓见于仙字潭的岩画,正是原始社会的氏族部落通过舞蹈对“各种超凡的神灵主宰”的献媚活动。

附注

注解: ①清乾隆《福建通志》卷62·古迹。 ②光绪《漳州府志》卷48·记遗。 ③转引自朱维干:古代七闽的摩崖文字》,《福建文博》1984年第1期。 ④朱维干:《古代七闽的摩崖文字》,《福建文博》1984年第1期。 ⑤刘蕙孙:《福建华安汰溪摩崖图象文字初研》,《福建文博》1982年第1期。 ⑥林蔚文:《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试考》,《福建文博》1984年第1期。 ⑦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华安汰内仙字潭摩崖的调查》《文物参考资》1958年第11期。 ⑧拙文:《阴山岩画与原始舞蹈》,《舞蹈论丛》1981年3辑。 ⑨拙文:《乌兰察布岩画舞蹈》,《舞蹈论丛》1982年3 辑。 ⑩阿·沛·奥克拉德尼科夫:《蒙古岩画》,列宁格勒,一九八一(排版困难,由俄文改译——编者) ⑪D·BALLEREAU:《TROISSITESAPETROGLYPHESDUNORTECHICO(CHILI)拙文:《内蒙古贺兰山北部的人面形岩画》,《中央民族学院学报》,1982年2期;《再谈贺兰山、阴山地带人面形岩画的年代和性质》,《学习与探索》,1983年5期。 ⑬李祥石:《珍贵的民族艺术画廊——浅谈贺兰口岩画》,《贺兰文史资料》第一辑,1985年。 ⑭连云港市博物馆,《连云港将军崖岩画遗址调查》,《文物》,1981年第7期。 ⑮林蔚文:《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试考》,《福建文博》1984年第1期。 ⑯〔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 (原载于《美术史论》1986年第一期)

知识出处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辑

《华安文史资料第十辑》

本书内收“广西左江崖壁画与福建仙字潭崖刻的比较研究”、“福建华安仙字潭石刻新解”、“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再探”、“台湾高山族和华安仙字潭图象文字”、“ 台湾万山岩雕群与华安仙字潭石刻”等16篇文章及编者话。

阅读

相关人物

盖山林
责任者
黄仲琴
相关人物
唐开元
相关人物
李协辨
相关人物
朱维干
相关人物
韩愈
相关人物
刘蕙孙
相关人物
林蔚文
相关人物

相关机构

岭南大学
相关机构
北京中国科学院
相关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
相关机构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福建省
相关地名
华安县
相关地名
内乡县
相关地名
长泰县
相关地名
中漳泉
相关地名
永安市
相关地名
龙溪镇
相关地名
洛阳市
相关地名
九龙山乡
相关地名
南安县
相关地名
内蒙古自治区
相关地名
乌兰察布市
相关地名
北魏镇
相关地名
湖北省
相关地名
四川省
相关地名
阴山
相关地名
花山区
相关地名
江苏省
相关地名
连云港市
相关地名
武夷山市
相关地名
陕西省
相关地名
扶风县
相关地名
河南省
相关地名
山东省
相关地名
青海省
相关地名
甘肃省
相关地名
湖南省
相关地名
文圣区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