漳州宋河濠沟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6156
颗粒名称: 漳州宋河濠沟
分类号: TU984.2
页数: 7
页码: 200-206
摘要: 历经千年沧桑的宋河濠沟是漳州历史的见证,也是古城的地标性结构。今日濠沟即使斑驳衰败、污水漫流,依然是漳州现存最古老、最宝贵的文物古迹,价值不减。其中,从东铺头至东闸口的东濠沟,以及从观桥至西闸口的西濠沟,是漳州市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尤为宝贵。漳州于公元686年建州,但府治先设云霄后迁漳浦、历经100年最后才锁定于这个古称为桂林、现称为芗城的天宝大山东南脉芝山南麓的平地上。令人赞叹的是,在筑城的时候有一项壮举,影响至今。濠沟成为漳城通舟水道及排水通道后,带动了沿河地带的经济发展。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漳州古城的发展与兴盛,跟九龙江西溪及濠沟休戚相关。
关键词: 漳州 宋河 濠沟

内容

芗子
  历经千年沧桑的宋河濠沟是漳州历史的见证,也是古城的地标性结构。今日濠沟即使斑驳衰败、污水漫流,依然是漳州现存最古老、最宝贵的文物古迹,价值不减。其中,从东铺头至东闸口的东濠沟(见下图1),以及从观桥至西闸口的西濠沟(见下图2),是漳州市首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尤为宝贵。
  漳州于公元686年(唐垂拱二年)建州,但府治先设云霄后迁漳浦、历经100年最后才锁定于这个古称为桂林、现称为芗城的天宝大山东南脉芝山南麓的平地上。
  漳州的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降水顺势自西北向东南注入绕城而过的南门溪(九龙江西溪),而环城四周,北有望高山,西北有芝山,西南有龙文山、虎文山,南有丹霞山,呈盆状。东、西城郊沃野千顷、沟渠纵横、湖塘密布。城西有西湖,湖水经洗马河吐纳分流西郊之水;更有东湖跟连接北溪与西溪的九十九弯港道一起调节东郊之水。马道底—东市场—南门头一线是地形高低台地的分界线,此线以东则洼地、湖塘、湿地连绵密布,正是修建东城墙与护城河的所在。由于地势极尽其利,助长气候优势,致免受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使这块沃野平原,依山临河、水网密布,树木苍秀、物产富庶,成为稻丰蔗甜、花果飘香的鱼米之乡。
  宋之前,漳州的开发远落后于福州、莆田、泉州,也比建州(建瓯、建阳)逊色,被鄙视为蛮獠、蛮夷,尚无城池。据《漳州府志》载,“漳州城池,唐五代俱无考”。直到宋初,才开始以土筑城,也只是子城即内城,周围4里,东西向从东桥亭到西桥亭,南北向从北桥亭到南门溪。城市中轴线北起塔口庵,中经双门顶(香港路),南至旧桥头(南门溪)。府衙署设在现在的中山公园内。城之四边设置东门曰名第(或清漳),西门曰登仙(或朝真),南门曰云霄,北门曰庆丰。尽管不见城之大,却已初现古城的雏形。
  令人赞叹的是,在筑城的时候有一项壮举,影响至今。咸平二年(999)不但疏浚护城河,还连通原始的东濠西沟,从而全线打通“浚河环之”,形成环抱子城的护城河。《漳州府志》载:“城中故有濠沟始于西北而中分之,为东、为西”。“濠”即护城河也,民称濠沟。这就是现存古濠沟、地道的宋朝濠沟的由来。在修濠沟的初衷(护城)以外,濠沟还能排洪、带走城中的生活废水。一千年前(1013)再次疏浚西濠沟时,又进一步凿通东、西两个水闸口,使濠沟与南门溪沟通。自此,九龙江水可以循濠沟直通城内,舟楫可行,方便交通,大为促进了城乡物资交流,显示出漳州人的智慧。
  到南宋绍兴年间(1151—1162),随着城区的扩大,漳州拆除内城,改木质栅栏为夯土城墙。濠沟从“濠环抱子城”的护城外河变成城内河。(史载,古早官员到漳州上任,走水路,乘船从南门溪的东闸口入城,沿濠沟来到东桥亭,则弃舟登岸。然后,改乘轿经过旧府街(现名共和路)入崇仁门(崇仁庙在台湾路雨伞街、牌坊尚存),穿过马坪街(延安南路),沿府口街(台湾路)折向府埕,最终抵达府衙。)
  明时,知府为保证濠沟畅通,设“百户长”专司闸门的管理。乾隆年间,为进一步解决西北地势高致西濠东沟脱离而西濠成干濠的问题,下大力气疏浚,形成从西闸引水入西桥亭,历西姑池、观桥转硕仁桥,过北桥亭,复历丙申桥、太古桥折而东,由东闸出,长约4里余,更重要的是由此加入了九龙江西溪的循环水系,发挥更大的综合作用,对漳城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1958年,在道口的团市委旁,破开警察局、开拓延安北路之始,我和一群小伙伴曾多次沿此路径,过濠沟,穿竹林,探险“考古”。在警察局深处向西折入公府街、过北桥亭庙及周边的泥偶店、菜市,瑞京路上育贤学校与养正学校之间的钢骨水泥桥,外婆家门口的观桥,西姑池,最后抵达原西闸附近(此时西闸已改道在洋老洲)佛祖庙及人民市场豆干社。其后,延北路上桥边新建美容理发厅,还有东铺头咸粥店,一直到太古桥、东桥亭,老汽车站东侧等,都留下不忘的印象。(下图为清府城图)
  濠沟成为漳城通舟水道及排水通道后,带动了沿河地带的经济发展。城郊农民借水路之便,载着农产品沿濠沟进城与居民买卖交换大米、蔬菜、番薯、鸡鸭等。回程则收买米泔水和粪便,运回乡下养猪、肥田。商贩则以小舟载鱼、盐、酱、醋、油等生活必需品,一方面出南门溪到四乡兜售,另一方面从小港、浦头贩货至“渔头”、“市仔头”、北桥等处上岸零售。久而久之,这些地方成为日渐繁华的市场,濠沟则成为城乡交流的通道。至明清时期,漳州古城的基本格局与规模业已形成,并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
  进入民国时代,在沿濠沟两岸逐渐形成街市过程中,东濠段相比西濠沟多了温泉资源的自然条件优势,街市发展得更快。从北桥亭起,就有北桥街、公爷街、渔头庙、市仔头、少司徒、东桥亭,下营等街路日趋繁荣。尤其是沿途与东西向街路相交的十字路口进一步成为闹市。其中,北京路西傍濠沟(见下图),毗邻府衙道口,凭借自身温泉资源优势,大获其利。市仔头菜馆酒楼林立、戏院旅社众多,所需农副产品数量大,在这一带濠沟停靠的小船也特别多。东桥亭以下即霞薰里、丹霞书院及八卦楼一带,风景秀美,是漳城最高学府丹霞书院所在。城墙脚下还有兵营、旅社、鸦片馆、妓院等附生。同时,北京路还与周边的东铺头、道口街、马坪街、府口街、双门顶连成一片、互相呼应。这种交替发展形式一直延续到1950年代的中后期才逐渐衰退消失。在我上小学、中学的少年时代,在每天上学的路上,清晨傍晚都会目睹这道漳州独特的风景线,与人打赤脚走路、牛穿草鞋载水相映成趣。
  进入1950年代以后,因时势的转变和陆路兴旺而改变,濠沟的作用从城乡交流为主,转向与温泉的开发利用、木作家具的制造出售结合,与商业利益发生紧密联系。
  首先,漳州的天然温泉水温高、含硫磺、具有医疗功效。而且温泉出入带,位于城区中心,全国少有。市仔头不但是一处得天独厚的温泉带,又近傍濠沟,排污方便,也十分难得。早在宋代,市仔头、少司徒、下营等处遍布汤井,已有水浴兼住宿的澡堂。大约在一百年前,从1914年起,不断有福州人来漳州经营汤池,营业颇佳,收入亦丰。至1920年代,已有太清泉、大观园、百合、新新、南星等多家驰名澡堂。陈炯明还在这里创办“美育俱乐部”(即后来的新新澡堂)。张得仁也在下营创设新世界浴房(即今工人澡堂)。在1950年代,漳州和平安宁、政通人和、社会稳定、经济繁荣,荡涤嫖淫吸毒等污秽,温泉的利用满足了市民提高生活水平的需要,还带动理发、菜馆、茶室、酒楼、戏院、旅馆等行业的发达,促使北京路的链条式发展达致登峰造极。
  其次,从九龙江西溪上游山区县份平和、南靖等地采伐的柯木、杉木、楠木、酸枝木等,可以扎成木排顺溪而下,从东闸口入濠沟,直达少司徒、河沟墘、澎湖路一带,木作坊就近设在岸边,木匠可以就地将木头捞起,开料锯板、加工制造家具,获搬运方便、运费低廉之利。所以,泉州的老板师傅云集于少司徒,“黄益记”“进德”“泉兴”等知名家具店应运而起,与木作坊配套成龙的油漆房、俥木间、玻璃店、镜框行等适势聚集在这一带,形成上下游一条龙的木材家具加工产业市场。这种业态发展的结果,以致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漳州人买家具的首选去处就是少司徒,而探购时兴、高档、用千漆的八仙桌、茶几、床铺和写字桌,更是非到此不可。各家木器厂店也设在这一带。
  因此,完全可以这样说:漳州古城的发展与兴盛,跟九龙江西溪及濠沟休戚相关。但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近代以来,随着陆上交通运输的快捷发展,这种靠水运的发展模式受到水位、淤积、排污、塌岸及城建占地的严重威胁,頹势日显。
  新中国成立后,九龙江西溪流域水土流失加剧,江河淤积严重,河床抬高使堤外不能行舟,闸口门槛抬升,濠沟的水量大幅减少,从根本上破坏了水循环系统,水运渐次衰落已不可逆转。而城市的扩张不断蚕食濠沟周边的土地,最早是填塞湮灭了地势较高的西濠北段。使始建于宋朝的濠沟只剩下从东铺头至东闸口的东段,以及从观桥至西闸口的西段,而且倾倒垃圾、纳垢收污,蚊蝇孽生,臭不可闻。虽有不断清淤疏浚,仍难以挽回败相。
  改革开放后,漳州以台湾路、香港路历史街区及周边老城区为基础,打造凸显文化旅游与温泉特色的“漳州古城”文化旅游综合体,漳州古城保护开发受到重视。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内容包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漳城记忆、往事寻踪等。收录了《记抗战时期漳州难民潮》《漳州开元寺》《漳州宋河濠沟》等文章。本书内容包括: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漳城记忆、往事寻踪等。收录了《记抗战时期漳州难民潮》《漳州开元寺》《漳州宋河濠沟》等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芗子
责任者

相关地名

漳州
相关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