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始建于唐、最聚人气的古街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884
颗粒名称: 一、始建于唐、最聚人气的古街
分类号: K878.3
页数: 3
页码: 91-93
摘要: 磨得有点沧桑的石板路,错落有致的闽南民居,红的砖,白的墙,那门楣上镶嵌着大小不等、历经风雨的商家店号招牌,百货、药材、食杂、日杂、文具、糕饼、油灯、棉布、诊所、茶馆、酒楼等各色店铺鳞次栉比,一间接着一间地排列在这历史悠久的小街两侧。还有那分布在这条街边缘两座高耸而威严的明代石牌坊,宋代朱熹朝圣讲学的文庙、州学,以及每天熙熙攘攘的人流,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使这条街道充盈着古老而温馨的氛围。这便是家乡漳州古老得有点名气的府口街。
关键词: 最聚人气 古街

内容

磨得有点沧桑的石板路,错落有致的闽南民居,红的砖,白的墙,那门楣上镶嵌着大小不等、历经风雨的商家店号招牌,百货、药材、食杂、日杂、文具、糕饼、油灯、棉布、诊所、茶馆、酒楼等各色店铺鳞次栉比,一间接着一间地排列在这历史悠久的小街两侧。还有那分布在这条街边缘两座高耸而威严的明代石牌坊,宋代朱熹朝圣讲学的文庙、州学,以及每天熙熙攘攘的人流,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浓厚的市井生活气息,使这条街道充盈着古老而温馨的氛围。这便是家乡漳州古老得有点名气的府口街。
  府口街就座落在漳州历史保护街区范围之内,是一条东西走向、长近一里的小街道,因其是古时漳州府衙门前的一条横街,又称府前街,老人们干脆直呼其为“府口街”。
  府口街是漳州最早的街道之一。漳州自唐垂拱二年(686年)陈元光创建于云霄西林之后,经过两次的州治北迁,于贞元二年(786年)再从漳浦迁至九龙江下游平原登高山下的桂林村今址,郡衙就建在今天中山公园里面(今仰文楼处,如今拱形的郡衙大门还在)。当时漳州市区周围仅4里①,现存明万历《漳州府志》和清光绪《漳州府志》的《城池》记载了唐城范围:东起东桥亭濠沟,西到西桥亭濠沟,北至北桥亭濠沟,南至南门溪北岸。创设商业街区是新创建的城区官民第一需要,因此可以说,府口街是唐贞元二年郡衙创建之后就着手开辟的街道,至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的历史。之后宋代朝廷南移,中原人士的大量南迁,漳州人口急剧增加,经济不断发展,至南宋,街道数量已增加至“九街十三巷”,府口街区也向东、西、南三个方向延伸。
  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月港的开洋,浦头港的兴盛,漳州城区商业经济进一步繁荣,据万历《漳州府志》卷二之《厢里》所载:其时市区已有较繁华的商业街21条,府口街名列其首,其时该街长度已达今天规模,从西至东依次分为卫口街、府前街、崇仁庙街、雨伞街四个街段,而以府前街为最热闹,这里商铺比肩而立,经营民众日常生活用品为主,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已形成天益寿老药店、蔡同昌布行、广隆百货行、万圆钱庄、金可行鞋庄、奇苑茶庄等信誉著称、资金雄厚的商号,并享誉漳城内外。而府口街北连知府衙门的一片长方形砖埕(现为石埕)——府埕,从唐代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一直是漳州市区人气最旺、最为繁华的街区,这里以汇聚蚵仔煎、手抓面、豆干面粉、锅边糊、春卷、五香、卤面、豆花、肉粽、牛肉丸、炒粿条等漳州名点小吃而闻名遐迩。这里还是打拳卖膏药、算命、代书、杂耍等三教九流的麇集之处,还有讲古场、戏台等场所,许多民间艺人来这里表演布袋木偶戏,讲述杨文广平闽十八洞等民间传奇故事,以致这里整天车水马龙、人气鼎沸。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系统介绍了漳州市芗城区的史料,其中包含故园踪影、往事寻踪、文革残忆、历史街区、星火拾遗等。

阅读

相关人物

何池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