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8之夜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750
颗粒名称: 8.18之夜
分类号: D652;K273
页数: 2
页码: 110-111
摘要: 1966年夏天,我就读于漳州一中初三班,临毕业时,“文革”轰轰烈烈开始。到了八月份,学校己经没有了学习气氛,学生也不怎么到学校。不过,庆祝《十六条》的游行同学们还是踊跃参加。8月18日,有人通知我晚上到新华楼开会。这座楼是校长、老师办公的地方,气氛庄严。经过“文革”,“革命师生”进进出出,此楼已经不那么神秘了。会议在新华楼楼上会议厅召开,中间桌上摆着大收音机,用来收听重要的中央新闻广播。几天内就成立一个跨校的“红卫兵总部”。不知什么原因,这句话我至今还清晰记得。
关键词: 文革初期 漳州一中 漳州

内容

1966年夏天,我就读于漳州一中初三(5)班,临毕业时,“文革”轰轰烈烈开始。到了八月份,学校己经没有了学习气氛,学生也不怎么到学校。不过,庆祝《十六条》的游行同学们还是踊跃参加。
  8月18日,有人通知我晚上到新华楼开会。这座楼是校长、老师办公的地方,气氛庄严。经过“文革”,“革命师生”进进出出,此楼已经不那么神秘了。
  会议在新华楼楼上会议厅召开,中间桌上摆着大收音机,用来收听重要的中央新闻广播。
  庄严的《东方红》乐曲响起来,会议室嘈杂的一切顿时停下来。大家虔诚聆听从收音机传来的声音。当听到“毛主席和他的亲密战友林彪同志肩并着肩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和“检阅红卫兵和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百万大军”,整个新华楼会议大厅再也无法平静下来,大家兴奋、激动,互相交谈。
  “毛主席的红卫兵”,这是我们首次听到的新名词,比“少先队”“共青团员”更响亮,更光荣,“毛主席穿上了绿军装”,我们也要成为“毛主席的红卫兵”、“今晚立刻组织起来”,这是与会者的共同心声。
  漳州一中有较多的“革军”“革干”子女,他们是理所当然的“红卫兵。”参照《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贫下中农子弟也是理所当然的成员;与之对应的“城市贫民”和工人子女也符合条件;本来相当于农村贫下中农地位的“小手工业者、小贩”居然被排除在外,不管你平时表现如何。
  我和另一与会的同学无权成为光荣的首批“毛主席的红卫兵”(以后也没机会成为“红卫兵”),失落之情可想而知。
  《漳州文革大事记》及一些文章都说漳州的红卫兵组织成立于“1966年8月19日”,根据是十九日各校红卫兵组织向地、市委报喜。其实这些组织(我所知道的漳州一中首批红卫兵)是“8·18”当晚就成立并选出领导班子(可能叫勤务组),否则第二天怎么去报喜。几天内就成立一个跨校的“红卫兵总部”。
  这个“红卫兵总部”曾设在新华西路“李公馆”内,当年冬天就解散了。
  我的另一位同学是“革军”兼“革干”子弟,所以是漳州市首批红卫兵。他和我坐在一起。在整个狂欢的氛围中,他冷静地对我说:“刘少奇主席排在第八位”。
  不知什么原因,这句话我至今还清晰记得。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为福建省漳州芗城文史资料汇编,包括红军进漳八十周年、故园踪影、漳台交流、文革残忆、改革历程、往事寻踪、邑人履痕、星火拾遗几大栏目内容。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