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文山碑园记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651
颗粒名称: 虎文山碑园记
分类号: G527.57
页数: 6
页码: 99-104
摘要: 虎文山碑园在漳州市第二中学校园。碑园所以值得题记一是在全国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校内古迹辟建地方先贤和与地方有关的历史名人及当代书法家书法碑园以教育学生它是罕有的,备受来参观的海内外人士尤其是省内外中学教师、领导及教育行政领导的赞誉。二是参观者认为碑园体现漳州宋朝以降一千多年来书法艺术概貌。书法作者绝大多数是漳州人,反映漳州历史名城人杰地灵、海滨邹鲁。碑园已成为一个文化景点。虎文山,据府县志记载,又名高亭山、起凤山。虎文山、龙文山、龙溪县学文庙为整体布局景观。虎文山碑园创建缘起于1999年漳州市教育委员会拨款修整虎文山、半月泮池,校友闻讯建议辟建碑园。广大校友纷纷为此捐献。
关键词: 漳州 往事寻踪

内容

虎文山碑园在漳州市第二中学校园。碑园所以值得题记一是在全国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以校内古迹辟建地方先贤和与地方有关的历史名人及当代书法家书法碑园以教育学生它是罕有的,备受来参观的海内外人士尤其是省内外中学教师、领导及教育行政领导的赞誉。二是参观者认为碑园体现漳州宋朝以降一千多年来书法艺术概貌。书法作者绝大多数是漳州人,反映漳州历史名城人杰地灵、海滨邹鲁。书法作品涵入漳州文化。碑园已成为一个文化景点。
  虎文山,据府县志记载,又名高亭山、起凤山。宋进士吴勋曾在山上筑亭读书。对峙有龙文山,上筑龙文塔。虎文山北侧有龙溪县学文庙。虎文山、龙文山、龙溪县学文庙为整体布局景观。惜乎今仅存虎文山与县学文庙泮池。碑园之称是环虎文山麓砌石壁,嵌上书法石碑;山上又有王羲之、颜真卿、沈尹默、启功等择字刻石,也有几位校友书法题刻。
  虎文山碑园创建缘起于1999年漳州市教育委员会拨款修整虎文山、半月泮池,校友闻讯建议辟建碑园。漳州二中张文景校长、陈希健副校长等领导,鉴于创建碑园是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而且使修整的古迹更具人文内涵,又可使学生通过书法艺术观赏,受到薰陶,培养其爱校、爱乡、爱国的思想感情,因此,采纳校友建议。广大校友纷纷为此捐献。
  1999年7月碑园动工,陈希健副校长具体领导,9月底完成。书法石碑共43通:前言1通,从甲骨文开始汉字书体演变介绍7通,余35通为宋代以来地方先贤(包括漳籍在漳、离漳任职)和来漳任职、来漳名人及当代书法家来漳题写的书法作品。
  2003年11月25日为漳州二中六秩庆诞,许多海内外校友捐献祝庆,建议扩建碑园。于是向西麓延伸扩建,增加24通。
  2010年林群鸣校长鉴于碑园有很好的教育作用和影响,建议并具体领导、组织有关人员参与,碑园又向西扩建,增加37通。他曾做为党支部书记参加上期碑园扩建领导工作,此次扩建,驾轻就熟,1月动工,2月完成。至此,书法石碑环绕虎文山1/2山麓,书法石碑共103通。其中两通扇形,60×70公分12通,余为60×120公分,多数竖嵌,少数横嵌。林东兴副校长从他是一般教师到任职领导,从碑园创建开始至结束都参与具体工作。
  石碑书法作者98位:宋代,蔡襄、朱熹、文天祥;明代,林震、周瑛、王守仁、戴燝、林钎、颜继祖、黄道周、蔡玉卿、洪思、何楷、李宓、陈天定、沈起津、郑成功;清代,蔡世远、庄亨阳、蔡新、黄可润、李威、蓝应元、黄掌纶、郭基、谢谦亨、黄天球、左宗棠、林壬、蓝鼎元、马兆麟、施调赓、施槃、王乘观、马徵祥、韩希琦、谢琯樵、秋嘉禾、杨祖述、曾萼、叶观海、郑开禧、沈洲、黄澄源、张藻翔、陈经、张沅、许钓龙、张存诚、张纲、曾祐、陈嘉言;民国,吴曾褀、许南英、汪春源、陈培琨、沈傲樵、王履亨、黄仲琴、许地山、朱熙、郑丹、沙璞、张纲、施拔苷、施拱南、罗体贤、黄惠、谢锡铭、陈亮、陈楷、施伯初、谢梅年、弘一法师、吕玉书、曾天爵、吴得光;现代,徐飞仙、林语堂、向连如、郭沫若、赵朴初、丰子愷、黄稷堂、林子青、叶国庆、黄典诚、马海髯、施香沱、沈冠娥、沈雪夜、沈耀初、庄世光、黄士杰、王作人、魏宝贵、郑玉水。
  蔡襄是宋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另三位是苏轼、黄庭坚、米芾),他于明道元年(1032年)任漳州军事判官,留下吟咏漳州风物诗作。可惜搜集不到在漳州任职时手迹,只选用他在外地书写手迹。朱熹在漳州任知州,这是漳州人所熟悉的,称他朱文公。他在漳州任职时留下不少手迹;但碑园所选的是当时闽北新发现的手迹,四幅选一幅。镌刻石碑后福建电视台才报导闽北新发现这一手迹。文天祥不曾在漳任职,但南宋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他率军与元兵周旋于汀、漳一带,留下《驻师漳州夜宿开元寺》一诗。驻师漳州他曾到孔庙祭拜。明朝王守仁曾巡抚赣、汀、漳等处,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二月五日奏设平和县。清朝左宗棠于同治五年(1866年)率军路过漳州,为漳州建试院写了所选的对联。试院是建在唐时所建但已坍毁的开元寺遗址。清朝吴曾褀曾来漳参加编志。弘一法师在抗战中曾经卓锡漳州,所选书法是他在漳州书赠漳州画家黄稷堂。该碑字由黄稷堂公子黄行知提供,镌刻石碑由黄稷堂另二位公子黄行全、黄行灶捐献,他们是漳州二中校友。丰子愷是弘一法师学生,选刻的书法是他来漳探望弘一法师,并在弘一法师面前书写送弘一法师在漳好友吕玉书的公子吕畏哉医师。郭沫若、赵朴初条幅都是在漳观看木偶剧团表演后作诗书写。
  在虎文山碑园创建过程中,社会人士、校友关心、支持、帮助,无偿奉献精神使人十分感动。王作人先生年逾古稀,除了拿出家藏父亲、祖先书法资料,为了选取明末洪思较好书法,在市图书馆张大伟馆长和校友许增灿的陪同下,得到市有关单位领导和华安县、乡政府领导支持、帮助,到华安深山里捶拓。老先生还常到二中指导打石工人对字的辨识和笔画粗细的勒刻。林艺海校友自始至终主持碑园各期工程的设计、施工,帮助捶拓并且捐款将拓片印成册。张大伟馆长除了上述陪王作人先生到华安捶拓洪思的字,还带领几位同志到石室岩捶拓明朝几位先贤的字供碑园镌刻。他还和江焕明同志、林艺海校友捶拓碑园碑字,主持将第一期碑字编成拓本和第一、二期碑园拓本合编。李竹深校友帮助搜集书法作品,对两本拓本草书释文并和张馆长在两本拓本中介绍书法作者。此外,原龙文区政协主席蔡玉斌先生和汪海泉、郑长琰、翁境晖、黄永汉、庄隆基、庄受惠、黄启根等先生都协助或提供书法作品。支持、帮助的人很多,难以一一列记。
  碑园第三期工程已经完成,也就是整体工程已经完成,肯定要捶拓、印刷。
  现在,在漳州二中校园,除了碑园,还在泮池边、绿草空旷地带置立大卵石、奇石,勒刻书法。整个学园充满浓烈的书法艺术氛围。
  虎文山碑园绝大部分费用都是校友捐献。对虎文山碑园建设我知其详,故为之记。
  附:
  有不少人问起漳州市大部分县有县学文庙,为什么做为漳州府治所在地的龙溪县(今绝大部份地方为芗城区)竟然没有县学文庙?或问不是说漳州二中校址原为县学文庙?
  龙溪县县学文庙建于宋,《漳州府志》有一节记述龙溪儒学(文庙)的历代建筑情况。
  龙溪县县学文庙抗战前为甲种商业学校、高级工业学校(以后并为福州福建省机电学校)校址。抗战中为国民党军队占用。1946年秋,龙溪县立初级中学迁址于此。当时存有部份倒塌的大成殿,还有明伦堂、魁星楼和大成殿前两侧庑廊,以及櫺星门、三环池和池上三座拱桥与泮池。
  下面引去台毕业于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又常向去台博学精深的庄世光老师学习写古诗、县中初三届校友阮伍牧先生于沉疴死前寄来初迁校至县文庙的诗,见证一斑(诗四首选两首)
  (一)
  百里弦歌近学堂,
  残垣破壁旧宫墙。
  大成殿宇空无顶,
  瓦砾堆边声教扬。
  (二)
  七星楼里老槐昂,
  少小不知否与臧。
  浪迹天涯今老矣,
  归来人事已沧桑。
  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教育,把对过的原国民党专员公署所在地划给学校,内有古迹虎文山。还划给龙文塔及附近地区,包括以后被占建的漳州碾米厂(当时有政府公文通知)、木箱厂、炭黑厂,总面积100多亩。
  “文化大革命”中一位市革委会领导下令拆除櫺星门三座拱桥,填平三环池,认为这些是“四旧”。大成殿早修整为学校图书馆,但内有四根雕龙石柱,为了保护,早已砌砖掩护。
  1980年漳州二中受令为龙溪师范专科学校附中,以泮池为界,南迁泮池以南(包括虎文山)。龙文山等一大片地方均被占用。今只有60亩面积。以北即原龙溪县学文庙所在地划给龙溪师专(今漳州师院)拆除建校舍。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

相关人物

郭子璞
责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