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湮没的古城水门——东、西闸口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643
颗粒名称: 被湮没的古城水门——东、西闸口
分类号: K928.725.7
页数: 2
页码: 79-80
摘要: 东、西桥亭建于护城濠上,东、西护城濠都向南流入南门溪,在流经南城墙处设东、西水门,也就是东、西闸口。东、西护城濠有幸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并屡次清淤,保持水运畅通无阻。这一份古城珍贵的遗产,在城改中被覆盖改容、或被填平、或被改为涵洞,其完整性和原始风貌大受损失。近几年修建江滨路及江滨公园,作为护城濠标志性遗址的水门,即东、西式闸口,也遭遇相类似的命运。古城水门正好正对新园区,至今还发挥排泄城内污水的功能,如将水门复制在相对应的位置,完全可以作为园区的一处别致的景观。这样做,既能增添公园的文化含量,又能美化排污口,无疑一件事半功倍的事。
关键词: 古城 水门 闸口

内容

唐贞元二年(786),漳州府治从漳浦李澳川移进龙溪县登高山麓桂林村,修筑城池,唐至宋初仅为土城,围长六里。从现存的一些遗迹,还能窥测古城的规模,子城东门设在今东桥亭,西门在今西桥亭,北门在今北桥市场。东、西桥亭建于护城濠上,东、西护城濠都向南流入南门溪,在流经南城墙处设东、西水门,也就是东、西闸口。后来,古城扩大,古濠成为城中水运渠道,水门因事关城防安危,加之漳州处于九龙江冲积平原,水网密布,船运十分发达,郡城处于水陆交通枢纽战略要地,历代官府都很重视漳州城水门的管理和维护,长期驻扎军士把守。东、西护城濠有幸被完好地保存下来,并屡次清淤,保持水运畅通无阻。直至城市改造之前,城濠与古城同甘共苦了一千多年了,基本完好地留存下来。这一份古城珍贵的遗产,在城改中被覆盖改容、或被填平、或被改为涵洞,其完整性和原始风貌大受损失。近几年修建江滨路及江滨公园,作为护城濠标志性遗址的水门,即东、西式闸口,也遭遇相类似的命运。古城水门正好正对新园区,至今还发挥排泄城内污水的功能,如将水门复制在相对应的位置,完全可以作为园区的一处别致的景观。这样做,既能增添公园的文化含量,又能美化排污口,无疑一件事半功倍的事。在城市建设中,应注重继承前人的智慧和成果,避免城市改造中常见的立新除旧,铸成城市文脉断裂的憾事。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