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625
颗粒名称: 二、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
分类号: K257
页数: 9
页码: 32-40
摘要: “平地一声惊雷起”。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胜利,革命形势一日千里,各省先后光复,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汀漳龙道官员在此洪流冲击下,惶惶不可终日。该报一出现便吹响了响应辛亥革命的号角,以大量篇幅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映本地革命动态,报道、登载辛亥革命的文告。各地革命的消息,成为漳州宣传辛亥革命的公开阵地和主要喉舌,为漳州光复鸣锣开道。从而,使得漳州赢得辛亥光复避免了一场战火。同时,由于宣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民主共和思想,使漳州民众释放异族隔阂和排满观念,在光复前后没有杀死一个满人。朱润卿则携带伪装炸弹威胁狱吏开监尽释囚犯,从而揭开了漳州光复的帷幕。
关键词: 漳州 辛亥革命

内容

“平地一声惊雷起”。1911年10月10日,辛亥武昌起义胜利,革命形势一日千里,各省先后光复,清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汀漳龙道官员在此洪流冲击下,惶惶不可终日。
  11月6日,林者仁、宋善庆、李汉(即李纪堂)等同盟会员在紧张准备光复漳州的同时,创办了漳州首家日报——《录各报要闻》(注:该刊自11月6日起至11月23日止,每日一期,共出版16期。该报名称系宋善庆所题,见芗城区档案馆)。该报一出现便吹响了响应辛亥革命的号角,以大量篇幅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映本地革命动态,报道、登载辛亥革命的文告。各地革命的消息,成为漳州宣传辛亥革命的公开阵地和主要喉舌,为漳州光复鸣锣开道。
  特别一提是,其连续报道各地兵变、清廷惊慌失措消息,尤其是与福建相邻省市兵变起义情况,介绍革命得到民众拥戴和外交支持的声威,使漳州清朝官员预感大势已去,不经血刃地俯首投降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从而,使得漳州赢得辛亥光复避免了一场战火。同时,由于宣传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的民主共和思想,使漳州民众释放异族隔阂和排满观念,在光复前后没有杀死一个满人。无疑是民主思想的一大进步。这家开创了漳州报业先声的日报,不论在闽南报刊史或地方革命史上,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摘引《漳州文史资料》第15辑)
  此前,保定预备学堂学生余逢时(永春人)、刘继屏、徐廷献、真铙恭、杨逢年等五人到漳策动起义,漳州同盟会会员都全力配合,但福建省城光复在即,需要闽南革命党人派员支持,同盟会闽南支部号召会员急速赴榕参加革命斗争。为此,漳州同盟会支部只得让他们自行其是。另一说,保定预备学堂学生余逢时(永春人)、刘继屏、徐廷献、真铙恭、杨逢年等五人以革命军授意来漳,访其同学徐壮立(湖南人,时任汀漳龙师范体育教职)图有所作为,结果因地方派系各自有其力量,要他们拱手让给别人,自属不易,五人只得失望而归。汤铭盘、张贞(即张善兴)、谢又秋及漳龙诸同志(漳州府中学堂)组织“漳州学生光复队”,于11月初离城北上,参加“11·9”福州光复的斗争行列。
  11月9日,省城(福州)光复。消息传来,整个漳州人心思变,群情振奋,大有“万木无声待雨来”之势。10日,陈兆龙、朱润卿、林者仁、施荫棠(即施茇甘)等与龙溪县商会副会长陈智君(掌管义仓)、哥老会首领张仪(清军绿营及新兵多加入哥老会)密谋趁机举事,苏郁文(即苏眇公)、邱曾三、颜太恨、黄顺昌等同盟会会员也从厦门赶回共图光复事宜,当即着令陈兆龙、施荫棠分头组织武装农民进城,另派人赶制独立旗帜,草拟安民告示。会后,施荫棠马不停蹄派人到石码崇福社、福河社、下浒社及角美洪岱社,发动施姓、方姓宗亲火速响应。当晚,宋善庆、朱润卿、陈清福等人,突然冲入汀漳龙兵备道尹(简称道台)何成浩家,晓以大义,指明出路,策其反正,并申明若执迷不悟,必如飞蛾扑火。斯时,随同前往的陈清福举起铁烟罐佯称手榴弹,厉声吓喊:“道台若不悬崖勒马,此物无情。”何成浩,粤西人,举人捐班出身,眼见大势已去,表示投降,连夜举家逃走。朱润卿则携带伪装炸弹威胁狱吏开监尽释囚犯,从而揭开了漳州光复的帷幕。
  11月11日清晨,光复农民武装队伍分水陆两路进逼漳州,一路由施荫棠、郑绍三组织的农民武装200余人,各带刀棍、鸟枪、藤盾、单响毛瑟枪,浩浩荡荡从浦头港乘篷船登岸入城。另一批从陆路进入漳州城内,汇同进驻漳州东门浦头大庙、周爷庙、文昌大帝宫、蔡妈庙、后港大庙、凤霞宫及附近一带,作为光复起义的后盾。
  同日,林者仁、陈兆龙、宋善庆等与张仪等赶到道尹公署--明伦堂(今西桥中心小学)卸下清王朝黄龙旗,升起第一面辛亥革命旗帜,宣告漳州光复。时值漳州镇总兵马金叙在北京,漳州守城清军在护理漳州镇总兵刘勋带领下,也宣布响应革命。接着,林者仁当众宣布:“现在时危势迫,各省警报纷纷,我漳伯叔兄弟,各有身家性命,方免祸至灾临,现在绅商学界,大家求保平安,为此宣告独立,军民合力一心,商界照常贸易,居民从此安宁”(《芗城文史资料》1991年第一辑第4页)。龙溪知县曹本章(字燕甫)亦于13日自东门出走。
  在这次光复中,除了施荫棠带领的农民武装队伍外,还有哥老会首领张仪所率曹万益(或曹毓汝之误)、李青山(或李生春)等一批徒众,张国民等统领的武装队伍“第十四营”。张国民,又名张吕赤,台湾人,祖籍漳州,原是台湾沦陷后武装抗日的“张氏五虎”之一,在台中大平顶柯铁虎(台湾抗日三猛之一:简大狮、柯铁虎、林少猫)领导下坚持七年多的斗争。他回漳后,对革命工作非常热心,听到武昌起义喜讯,即把自己所组织训练的一支民军从南靖县径口、大田坑(今属龙海市)带进漳州。这些队伍中,由于成员复杂,纪律不一,有的还与地方流氓伙结,乘机扰乱,加上城乡出现盗匪抢劫,坏人敲诈勒索,故人心浮动,商店闭户,居民不敢外出。一时整个社会秩序一片混乱。
  面对混乱的社会局面,林者仁赶忙致电上海、厦门、福州军政府:“上海军政府鉴:乞转武昌。漳州独立,速即到漳安民。临时办事处林者仁叩,祃”(致厦门、福州军政府电文同上)(芗城文史资料》1991年第一辑第4页)。
  翌日,陈兆龙、朱润卿、林者仁、陈智君、白植滋、陈清福等还急忙与从台湾赶回的同盟会会员王兆培(漳州人,台湾同盟会创建者)、张聿怀、张培英等人(台湾同盟会会员)在漳州明伦堂召集各界绅商会议,共商革命后的地方大事。这是漳台两地同盟会互相支持、互相声援,并肩战斗的合作典范。充分反映了漳台唇齿相依、休戚与共的骨肉兄弟情谊。
  随后,光复团体迅速成立中华民国漳州府,颁发漳州府安民文告:“今奉军政府命,告吾国民知之,本府所持宗旨,排满复汉四字。湘、鄂、闽、粤、汴、秦、鲁、皖、赣、燕、蜀,各省先后起义,汉军所到之处,恢复如破竹势。劝我伯叔兄弟,各安生业勿疑,此系为民除害。用特兴举义旗,须知堂堂大汉,何颜屈膝满夷,请读明末历史,无不血泪沾衣,扬州屠城十日,嘉定杀尽孩提,此外十八行省,到处血肉横飞,兹仇兹恨未雪,中心一日不离,昔贼食我之肉,今吾寝贼之皮。凡吾黄汉子孙,宜共恢复土地。所有投诚军界,尤宜恪守军纪;此外绅商学界,照常经营贸易。又有紧要一言,尔等各宜知悉,列强居留内地,更应保护严密,土匪流氓煽惑,从中趁势抢劫,设有汉奸傀儡,立即斩首不惜。自此示谕之后,各宜凛遵毋惑!”(《芗城文史资料》1991年第一辑第5页)。
  与此同时,施荫棠亲自带领农民武装队伍沿街示威游行,他骑着白马,腰佩宝刀,举着革命大旗,走在队伍前列,欢庆光复,宣告安民。由此,民心稍定,社会秩序始趋正常。
  此外,光复前夕汀漳龙师范的学生和附属小学的高年级生,因长期深受宋善庆的教育和熏陶,富有革命思想和热情,所以起义之后,即立即组织数百余人的学生军,并由宋善庆出面向道署借出枪械,担任临时治安工作,以辅助地方军警,虽说装备不完善,士气却极其高涨。可以说,宋善庆当时实为不出面的领导者。学生军计一大队,分若干小队,领队者为邱仁和、曾紫垣(或曾紫担之误)、林有壬、杨鸿逵、陈济舟等,都是师范戊、乙两班的学生;而张金波、朱自楫、苏鹤年、林春元、管奋庸等,均系附小高年级生。同时,县第一高级小学堂学生陈铸(即陈寿西)、陈畴(即陈寿田)两兄弟,受县商会长陈廷佐的委托,也结合其同学潘澄峨、孙绍武、柯文钦、包国材、张厚坤等组织了“警察队”,但仅在光复初期维持地方秩序之责,旋即解散。后陈铸、潘澄峨、王兆庸和黄朴庵、管奋庸、郑祥鸾等,以参与光复有功,经省财长陈之磷(即陈芷汀)的介绍,分别被送入省陆军小学和马江海军学校肄业。(另一说,漳州府及时由宋善庆调集汀漳龙数校学生100余人充当临时“学生警察军”,担负维持城内治安任务,直至厦门军政府南部分府的安抚军到位后,方才解散。当时“学生警察军”分若干分队、小队,领队者有:邱仁和、曾紫垣(或曾紫担之误)、林有壬、杨鸿逵、陈济舟(师范戊、乙两班的学生);陈寿西、陈畴、潘澄峨、孙绍武、包国材、张厚坤、张金波、朱自清、苏鹤年、林春元、管奋庸等(系附小与县一小学高年生)。)应当说,“学生警察军”及“学生警察队”在非常时期的非常行为,对维护漳州社会治安起到一定作用,功不可没。(摘引《漳州文史资料》第15辑—宋善庆在漳州、黄花岗之役生还志士—许赞元)
  据有关资料显示,漳州的顺利光复与清朝地方政府首脑陈嘉言放弃抵抗有关。陈嘉言召漳郡父老协商安抚事宜,听其自治,挂印辞官返湘。(见熊希龄《梅生太史行略》)从1903年赴任,到1911年挂冠去职,陈嘉言治漳九年,“三遇水灾,于浚河筑堤之役,纤细必躬亲。赈济以时,民忘其苦。漳郡滨海,民俗犷悍,常寻仇斗,先生一感之以诚,斗风尽弭。”(同上)。陈嘉言“虽历官数十年,清贫如故。”离漳返湘时囊中羞涩,不得不将两个幼女托付漳州富商孙宗蔡和蔡平甫,换取800银元作为路费,雇船取道上海返回湖南老家。归途中曾赋诗明志:“莅位九州越十年,愧无德政慰先贤。清风两袖常随我,不负闾阎不负天。”(见陈长龙《末代漳州知府陈嘉言》)(据《陈少梅的家事与绘世》载)
  在石码,同盟会会员连振坤和手执西洋刀的连笑山,率领光复群众冲进石码三府衙门,向清廷末任官员许黄缴印。许见大势已去,即缴出印信,随即雇船逃往浙江。12日中午,石码宣告光复。人民群众燃放鞭炮,敲锣打鼓,游行欢庆胜利,并推选连笑山为石码光复后的首位通判。(摘引《石码镇志》)
  11月13日凌晨,海澄县随之响应。苏郁文、陈智君由漳州赶回家乡海澄,与许秀峰、甘黄涛、陈章等召集同盟会会员开会,决定向县令史鉴清“摊牌”,明确提出谈判三条件:(1)史县令宣告海澄独立;(2)命史县令将其任内所得罚款尽数清出,充当地方公共费用;(3)释放监犯,开启自新之路。下午一时,苏郁文、许秀峰进入县衙,促史鉴清到文昌宫赴会表态。史是有名的贪官,海澄群众数千人齐集文昌宫要求清算。此时史县令身着公服,披肩带铃到达文昌宫,当场拒绝同盟会提出的要求。甘黄涛等当众历数史县令贪赃枉法的罪行,史不仅不认错反而拍案大发雷霆。与会群众义愤填膺,齐声喊打,顿时,石块如雨点般地落在史县令头上。史见势不妙,转身逃往县衙,群众跟踪追击,追至县衙二门。当时,陈章手持大刀向史县令颈部砍去,史负伤扑倒在地,血流如注,后经随从急救才免于死亡。随后,林新民和陈远澜率领农民光复军300多人,从西门进入县城,将革命旗悬挂于八卦楼上,海澄宣告光复。
  云霄、平和、诏安、漳浦、南靖等县也相继光复,鲜艳五色旗在各县上空迎风飘扬。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