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光复前夕

知识类型: 析出资源
查看原文
内容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图书
唯一号: 130720020220005624
颗粒名称: 一、光复前夕
分类号: K257
页数: 5
页码: 28-32
摘要: “山雨欲来风满楼”。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急剧变化,全国各地反清运动此起彼伏,满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为推翻满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新兴资产阶级共和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领导了这次伟大革命。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口号,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而使中国革命运动得到了迅猛发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推翻清王朝斗争由此拉开了序幕。是时汀漳龙道署文案兼汀漳龙师范学堂总教习宋善庆指出:“清皇朝日薄西山,已无药可治,只有革命,才有生机。抗清反清是大势所趋,人心莫逆。”
关键词: 漳州 辛亥革命 光复前夕

内容

“山雨欲来风满楼”。20世纪初,中国社会政治急剧变化,全国各地反清运动此起彼伏,满清王朝统治岌岌可危。为推翻满清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新兴资产阶级共和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领导了这次伟大革命。1905年8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同盟会,提出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口号,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从而使中国革命运动得到了迅猛发展,一场轰轰烈烈的推翻清王朝斗争由此拉开了序幕。是时汀漳龙道署文案兼汀漳龙师范学堂总教习(同盟会秘密会员)宋善庆指出:“清皇朝日薄西山,已无药可治,只有革命,才有生机。抗清反清是大势所趋,人心莫逆。”
  在这场从事推翻清朝封建政权的革命斗争中,漳属各地革命志士群起响应,其中尤以漳籍海外华侨的表现为最。从1906年起,孙中山及他所委派的革命党人先后到南洋各地建立同盟会组织。许多漳州华侨踊跃参加,有工人、农民、教师和商人。不少人成为南洋各地同盟会组织的骨干和中坚,如吴世荣、萧佛成、林文庆、林推迁、李振殿、杨纯美、韩希琦、李庆标、游子光、张秋光等。据缅甸华侨徐赞周保存的会员证存据,从1908年3月到1911年,缅甸华侨加入同盟会的达2343人,其中漳属华侨120名,占5%强。
  1909年,荷印泗水华侨黄杏孙受命回到漳州建立同盟会,与林森、居正同为同盟会安南(今越南)分会会员的陈兆龙(即陈彬候)(曾因殴打大岸顶日本布道所教士、特务阿部贞而远走安南任教)奉令主持漳州同盟会工作,秘密吸收志同道合者入会,入会者多为海外归侨和留日学生。时有林者仁(留日学生)、朱润卿(留日学生)、陈智君(即陈亮)冒坐牢、杀头的风险加入,并成为漳州支会领导人。另一说,林者仁、朱润卿等在留学日本时就已参加同盟会,他们归国后,逐结合陈清福(即陈之鸿)、白植滋等同盟会员,在同盟会漳州支会陈兆龙主持下开展工作。在石码,也成立了同盟会组织,会员有连振坤、连笑山等。但因地方人士和知识分子多慑于清廷禁令而保持明哲保身的态度,同盟会组织发展缓慢。
  恰好这时,另一同盟会会员庄玉(即漳州解放路庄厝创业者庄天才的四子庄秉麟)奉孙中山之命,从菲律宾返国,准备赴沪组织华侨联合总会。他先回到漳州,经考察地方思想状态后,认为在漳州进行民主共和的革命思想教育非常必要。他对其同学郑无涯说:“革命不是偶然的,如果没有坚强的革命认识,没有统一的领导,革命是不会有成果的,漳州革命并不难,但巩固革命成果恐有为难。我决办一个学校作为基础,亦可办一阅书报社以相策应。”次年,庄玉及其妻子变卖所有,独立创办了一所技术专修学校(现漳州乌衣巷谢氏祠堂内。庄玉夫妇创办未及半年,因孙中山先生的催促而赴沪,将校务交由宋善庆主持。不幸庄玉夫妇在吴淞口因遇雾船被外轮撞沉而身死,这无疑是漳州民主革命的一大损失,实在令人扼腕叹息)。郑无涯也在南门设立普及阅书报社和普及业余夜校,作为宣传革命和教育青年的阵地。林者仁、朱润卿等在东门州主庙设立“阅书报所”,介绍革命思潮,传播共和思想。还以州主庙为据点,举办“讲演堂”,邀请进步人士讲演,进一步揭露帝国主义的侵凌和国势衰败的现状,以鼓吹革命。宋善庆一边在河下街创办师范传习所,还一边在技术专修学校内建立“世界语学社”,并传播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以及徐锡麟、秋瑾壮烈殉国等史事,以启迪青年的觉醒。世界语于1909年传入上海。宋善庆在漳建立世界语社,从此播下了世界语种子,使漳州成为我国最早传播世界语的城市之一,中国世界语史对此有专门记载。
  1911年初,林者仁、吴春元等又创设彝器社,秘密印发《图存篇》(即邹容的《革命军》---系同盟会黄乃裳于60岁高龄冒险输入漳、泉一带)和其他宣传品,并以丹霞书院半月楼作为进行革命宣传的据点。由于革命党人加强对推翻封建帝制、建立民主共和的宣传活动,因而漳州知识界对孙中山的民主革命纲领的理解和支持越来越多。此后,各类学校(含专科技校)、书社等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创办,为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即将到来的漳州光复作了较为充分的舆论准备。
  在海澄,旅居安南的同盟会会员林新民于1911年夏回海澄秘密了解和联系知识界的爱国志士,并通过其老师陈琬澜开展活动,经十多天的动员组织,有30多人加入了同盟会组织,会员有丘廑兢、甘黄涛、许秀峰、黄道纶、苏履斋、颜长春、陈章等。他们以许秀峰任校长的海澄县立新式学校为会址,积极开展宣传组织工作,建立机构、筹饷购械,准备革命事项。(摘引《漳州文史》第15辑)
  此外,漳州的洪门会、哥老会;漳浦、平和的白扇会、兄弟会;云霄、诏安的天地会、三点会等反清组织,不断发展壮大,逐呈“星火燎原”之势。

知识出处

芗城文史资料

《芗城文史资料》

本书收录“彭冲与沧江小学”、“追溯往事”、“开辟闽粤公路先驱施大鎏”、“新加坡籍华人郭其超先生热爱故乡的事迹”、“林语堂先生爱国怀乡轶事”等20余篇文章。

阅读